一張書桌,一把椅子,一杯清茶,手持長卷,沉沉焉不知月上西樓,醉醉焉已然穿越時空……
晨曦初露,斜倚桌邊,任窗外風箏滿天,歡呼不斷,我的心卻固守著與書的約定。傍晚臨近,獨坐窗前,聽窗外細雨如詩,看書中人生如戲。“舉身赴清池”、“自掛東南枝”的無奈抉擇;“臥薪嘗膽數十載,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堅韌毅力;“羽扇綸巾,談笑間墻櫓灰飛煙滅” 的絕代風華……
行行文字仿佛片片美麗的音符,奏出一曲曲深邃而悠遠的天籟。工作以前,我就這樣在一片書香中體味著作品的精髓,這時候的讀書對于我來說,不僅僅是一種需求、一種消遣,更多的是一種享受。
工作之初,經常聽人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又聽前輩們說,要想教好書必須熟悉教材、考綱、考題。為了讓學生多考幾分,我每天也發憤讀書,潛心研究,只是關注的焦點往往是教材、教參,擺放案頭的也多是考王、考典,習慣于以綱為“綱”,以本為“本”,強調“標準答案”,應對“統一考試”。原以為憑著我的刻苦與虔誠,我的教學生涯將會充滿陽光。最初幾年,在碰碰撞撞中,教學成績也還不錯,自然也就更加堅定了我的認識,自以為找到了教育教學的一條捷徑。
但,仿佛在一夜之間,話題作文出現,詩歌鑒賞、文言翻譯由客觀題變為主觀題,高考試驗田翻新,考點變化,考試內容與生活貼近。一系列的變化讓“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我像通過時空隧道到了一個全新而陌生的世界。學生仿佛也在一夜之間變得面目全非:自我意識明顯加強;逆反、自卑、抑郁焦慮、狂噪,做事缺乏恒心、意志薄弱、抗挫折能力差,學習做事“冷熱病”嚴重,知難而退;情緒非常急躁易怒,言行魯莽盲目,對他人有攻擊傾向,動輒大打出手,無責任感、羞恥感,缺乏同情心,生活學習無計劃無目標,無興趣;發泄式地破壞公物,美丑是非觀念模糊甚至錯誤;以自我為中心,嚴以律人,寬以待己;不愿學習、不會學習……我從自設的天堂墜入了現實的深淵。教書,書難教;教人,人難教。一時間,教育、教學成了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
苦悶、憂郁的日子很不好過。有機會就外出散心,石經寺里聽禪誦經,三岔湖中沖浪消愁,五鳳山里尋幽探險,但正如蘇軾所說:“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所有出行的快樂都是暫時的,回來的日子依然得面對那原本得心應手現在卻一籌莫展的教育、教學。原本可愛的學生再也無法激起我的愛心。
后來,有幸與《四川教育》的編輯先生們談過一次話,先生問:讀過哪些教育專著呢?我雖然不好意思,但還算老實地回答:除上師范時學的“教育學”“教育心理學”外,一本教育專著也沒讀過,關于教育的認識主要來源于各種雜志。先生語重心長地告訴我:雜志是快餐,真正有營養的大餐還是那些教育大家的名著、專著。并且,很耐心地給我開列了一長串書單:《給教師的建議》(蘇霍姆林斯基)、《陶行知教育文集》、《和教師的談話》(贊科夫)、《學會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教學論》(夸美紐斯)、《論語》、《大學》、《中庸》……古今中外,應有盡有。于是,很快地跑到書店,書單上的一本也沒買到,只好另外買了《素質教育在美國》、《中國語文教育憂思錄》、《中小學公民素質教育國際比較》、《世界教育危機》等書,回家如饑似渴地讀起來。
黃全愈博士的《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讓我認識到,不管哪個年齡階段的學生,都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和尊嚴,有他們獨特的感受,教師絕不能自以為是高高在上,甚至盛氣凌人頤指氣使。于是,我愿意去聽、去想、去體驗學生的感受,推己及人,換位思考,想學生之所想,觀學生之所觀,如此,不管提要求還是做思想工作,都容易對心思、中肯綮,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王麗編著的《中國語文憂思錄》一書讓我深入了解了中國語文教育的現狀及主要的弊病,初步感知了解決這些弊病的途徑與方法,加深了自己對語文教育的本質的理解,也使自己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對自己過去的語文教學進行反思。我的語文教學開始不斷接近本真,接近語文本質的內核,是讀書給了這個可能。
顧明遠編的《世界教育危機》一書更讓我站在了全球的高度來認識教育,了解到世界范圍內教育的學習需求、教育在數量質量上的發展、教育與財政、教育與就業、教育的差距與不平等、教育的國際合作等等方面存在的危機,這些知識雖然不直接作用于我的教學工作,但在客觀上卻增強了我工作的責任感、緊迫感和危機感。
………
看教材教參,讀教育專著,自然有補于教,是教師讀書的分內之事,但看看雜書,社科人文、科幻神怪、言情武打,對教師教育教學來說,也時時有無心插柳之功。有一回,一個崇拜韓寒郭敬明,比較狂傲的學生,寫了一篇自認為另類的小說讓我提意見,并說:可能只有毛老師可以看懂我的文章。我在惶恐之余感到慶幸,因為自己恰好翻過這樣的小說。戲說西游,語言輕松詼諧的《悟空傳》;行文押韻,頗似說唱的《蛋白質女孩》;乃至特立獨行,大俗又大雅的王小波的《時代三部曲》(《黃金時代》《白銀時代》和《青銅時代》):我都不陌生。至于他這篇類似“傳奇”游戲情節的小說,讓我一下子看出有網絡寫手慕容雪村《遺忘在光陰之外》的痕跡。聽了我的看法和建議,他不斷點頭稱是,道謝而去。
讀書藏書的習慣,被學生知道了,便有學生來找書看。找書的時候,向他們介紹看過的書,談談自己一些心得體會,即使只言片語,在學生看來,也算是一種入門導讀;借好了書,再閑坐聊天,聽他們也談讀書的樂趣,說他們自己看過的頂喜歡的一本書,常常讓我也拓寬了眼界,增長了見識。這雖然談不上有意而為之的“寓教于樂”,卻也有一種“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潛移默化吧。
曾國藩說:“人之氣質,由于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可以改變人。”當身心疲倦,覺得教師作為職業是一種痛苦的時候,我會暫時拋開教材教參,看看金庸的武俠,讀讀衛斯理的冒險,品一品選文精萃的《小說月報》,翻一翻本周的《南方周末》,隨意的閱讀,放松的品味,更容易體會到讀書的快樂,干枯暗淡的生活會重新讓人感到滿足、享受和向往。正所謂“煩惱似飄絮,書香吹萬里”,健康、開朗、樂觀、恬淡的心性隨之而生。
回首來途,我想這輩子定然離不開書的了。是讀書,滋養了我的底氣和靈氣,保持了我的年青與激情,開掘了我的潛能與創新,我的工作因此而得心應手,揮灑自如。我要買書,無論收入再少;我要讀書,無論時間再緊;我要藏書,無論房子再小。家無煙酒味,唯有書卷香;人罵迂夫子,我自樂陶陶。
作者:毛紅宇
毛紅宇
[沉醉不知歸路--我的讀書生活 (教師隨筆)]相關文章:
1.教師讀書故事隨筆
2.教師假期生活隨筆
3.教師生活隨筆
5.我的初中生活隨筆
7.數學教師讀書隨筆
10.給教師的建議讀書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