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閱讀興趣 閱讀引導 閱讀交流 閱讀與寫作 讀后感
摘要 要培養學生現代文閱讀分析方面的能力,前提是要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興趣的培養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教師的引導,一是學生間的閱讀交流。關于閱讀分析能力的訓練,基于“讀因寫而得益”這一觀念,可以從寫演講稿、讀后感入手。這樣,學生為寫,自然要讀,要反復讀,多方面去讀,久而久之,學生自會總結出閱讀方法技巧上的東西,從而達到以寫作訓練閱讀的效果。從教學效果上來講,這要比老師們直接告訴給他們方法技巧要好上一千倍,一萬倍,正所謂教人自悟以“漁”,以期出現方法上的“勝于藍”的創新。
如何去提高學生的現代文閱讀分析能力,本人以為,這確實是一個一直困繞語文教學界的很沉重的話題。關于這方面的研究與探討,在當今眾多的教研刊物中,也可謂是舉目皆是。在這里,我實在不想跟在別人后面,人云亦云地就細枝末節的技巧去作冗余而瑣碎的闡述,只想就宏觀的原則、方法結合近幾年在這方面所作的嘗試性的工作來作點粗淺的贅述,希望能夠得到語文教學同行的指正。
一、 讓興趣之根催放能力之花
說到興趣,不免讓人感到這又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是說到現代文閱讀分析能力的提高上,我們又不得不作些必要的闡述。
我們不妨先來看《語文課程標準》上關于學生學習方式的闡述。《語文課程標準》在學生的學習方式上積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點,我以為,可以說是新課標的精髓所在。我們可以仔細地分析一下,自主、合作、探究,這三者,哪一種方式少了興趣,能夠真正地高效地完成?可以這樣說,這三者中的任何一種,都是以濃厚的興趣為前提才能真正進入狀態的方式。
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這些做老師的,如何去培養他們的對于現代文的閱讀興趣,如何去拓寬他們對于現代文的閱讀視野。下面,我就多年來我在這方面所做的嘗試性的工作,以及所得的點滴體會述說如下:
首先,教師要作興趣的引導。
聞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老師能引導學生俾善于讀書,則其功至偉。”那么,要使學生善于讀書,前提首先應該要使學生有興趣于讀書。我們很難想像,一個連學生對于現代文閱讀興趣都提不起來的教師,又如何能讓學生提高閱讀分析的能力。
正是出于這樣種認識,近幾年來,我一直將興趣的培養作為一個工作的重點來抓,有時我甚至將每周的語文課抽出一節,專門用來給學生讀一些當前刊物上最新發表的科技論文和文學作品,來激起他們的閱讀興趣,拓寬他們的閱讀視野。尤其是對于學生不易感興趣的一些文章,比如物理學科和生物學科中的一些最新的帶有很多專業術語的研究論文,再比如文學作品中劇本、雜文一類的讀物,我就在讀過之后盡量作些盡可能詳細的闡述,去激發他們的興趣,引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在這樣的努力下,我所帶的班級的學生,明顯地比本年級其他班的學生表現出更濃厚的閱讀興趣。
其次,促進學生之間的閱讀交流。
學生之間,由于在年齡上比較接近,有著相同的興趣愛好,很容易有共同語言,容易產生交流。因此,學生之間的閱讀內容、閱讀心得、閱讀經驗的交流也是現代文閱讀興趣培養的一個很重要的,很有效的途徑。
為此,我經常在課外,組織學生進行交流活動。在交流時,讓他們讀自已認為好的文章給其他同學聽,談談自己讀某些文章的感受,交流自己讀某一類文章的經驗。有時,甚至于當某個同學因讀了一篇自己認為精妙之極的文章而激動不已時,我就讓他走上課堂,在課堂讀這篇文章,談談自己感受,說說對這篇文章的認識,評價。這樣,學生既培養了現代文閱讀的興趣,又拓寬了自己的閱讀視野。
總之,對于現代文閱讀興趣的培養,應該是閱讀分析能力培養的前提。甚至說,它的必要,都有過于方法技巧本身的傳授。
二、授人以漁,莫若教人自悟以漁
眾所共知,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的兩大要素,更是學生要培養的兩大語文能力。閱讀和寫作,固然有密切的聯系,寫以讀為基礎,讀因寫而得益。所以我們在閱讀教學中當然要兼顧寫作,在寫作教學中又必然地要兼顧閱讀。
江蘇的李娟芳老師曾說:“寫作能力的培養不易,閱讀能力的培養更難。寫作雖說無定式,但有范文可仿,有模式可套,有佳句可剽。閱讀卻無可仿可套可采的東西,連剽竊也不可能。”她的意思是無非說閱讀能力培養要比寫作能力的培養更有難度。
基于這樣一種理解,我們不妨按照由易到難的邏輯來考慮學生現代文閱讀分析能力培養的問題,即以寫作來訓練閱讀。
在這一點上,我很贊同我校的一個姓胡的老教師的做法。他在每一節課前,要求學生做一個五分鐘的演講,演講的題目和內容由學生自定,可以是自已寫的,也可以是從刊物上尋找的自已喜歡的別人的演講內容。當然,他更著重于對學生自己所寫的東西進行評價,去激勵那些積極主動進行創作的學生。由于演講的內容不作任何限制,這作業也就激起了學生很大的興趣。其興趣這濃厚,遠超乎我們的想像。有一次,學校安排我們幾個老師去聽他的課,胡老師考慮到有人聽課,想把這一環節省掉,結果那天輪到該演講的一個學生卻無論如何也不同意,他說他為了寫好這篇稿子,他精心準備了那么長時間,好不容易輪到了,怎么能省掉。好幾次,我們聽他學生的演講,無論是演講的內容,還是演講上的技巧,還是演講的效果,都超過了我在其他場合下所看到的學生演講比賽。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他們為寫作而進行的閱讀上的準備十分的充分。他們為了自己所作的演講能夠成功,想方設法地去搜集資料,竭盡心力要把自己的演講稿寫的精彩。我好幾次走進他所帶的班級,只要很隨意地往任何一個學生的桌洞里一看,幾乎都能發現一些文學刊物或科學雜志。這樣,他們為了要寫的精彩,從而積極主動地進行某些資料的反復閱讀,甚至為了某個問題要進行多方面的閱讀。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學生的閱讀興趣形成以及閱讀能力的提高,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正是受了這樣的啟發,我要求我的學生每人準備一個語文作業本,讓他們每周摘抄兩篇精美的文章,或者寫兩篇讀后感。學生為了能寫好讀后感,自然要去認真仔細地閱讀原文,把握原文的內容與思想,甚至去揣摩這篇文章的寫作技巧。這樣,學生在閱讀中就獲得了一種現代文閱讀理解方法技巧上的感性認識。這種感性認識,時間長了,日子久了,自然會歸結為一種理性的經驗方法。在這種做法堅持了一段時間后,我曾經就幾次月考的現代文閱讀理解方面的試題作過一個調研,發現我班的同學在這方面的得分明顯高于同年級的其他班級的學生。而實際上,我并不曾給學生就閱讀的技巧方法作過任何指導。我一直認為,在這樣的訓練中,學生雖然不曾接受過什么方法技巧上的專門的系統的訓練;但是,為能夠寫好一篇像樣的讀后感,所有的方法技巧,諸如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理清文脈,分析層次;把握內容,歸納中心;根據內容,進行推斷等等,所有我們老師所認為方法技巧上的東西,都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訓練。
學生通過這種寫演講稿、讀后感的方式,自己由感性而上升為理性所得出的一些閱讀技巧,閱讀經驗方法上的東西,較之于我們做老師的所直接告知給他們的方法技巧(雖然都是一些相同的方法技巧),在學生的實際運用中,方法技巧運用的靈活性,方法技巧運用的效用都要好上一千倍,一萬倍。古人云:“授人以魚,莫若授人以漁。”其實,所謂“授人以漁”倒更不如提供環境,保障安全,教人自悟以漁。我們現在所謂的一些方法技巧,不都是前人的探索,深悟而得出的東西嗎?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去運用一些現成的方法技巧,或者只是一味地把閱讀分析能力的探討落于教師的肩上,那令人激動的“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情景何時才能在我們的眼前出現呢?有時,我甚至想,一個真正能夠讓學生在現代文閱讀分析能力上盡快“勝于藍”的教師,那才是真正的高明。
以上算是本人近幾年在現代文閱讀分析能力培養方面的一點心得。成熟與否,正誤之鑒,尚不能知,所以再次懇請語文教學同行能夠給予批評指正。
參考資料:
李玉平《現代文閱讀能力培養過程的整br>
李玉平《現代文閱讀能力培養過程的整體性思考》(2009年03月06日)
韓敏《倡自主學習 引過程輝煌》
李娟芳(江蘇省高級語文教師)《淺談如何提高現代文閱讀能力》
胡店會
[現代文閱讀分析能力培養淺談 (人教版)]相關文章:
2.閱讀給力現代文答案
6.《父親》現代文閱讀及答案
10.上海高考現代文閱讀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