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強 唐修君
山東省平邑第一中學
一、要審時度勢,認清形勢,高度重視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社會已進入信息時代。信息化社會對中學語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信息技術也對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
目前,教育技術呈現出聲像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結合的趨勢,多媒體的參與,使得中學語文教學信息能通過文字、圖形、圖像、音頻等媒體更直觀、更形象地傳輸給學生,從而提高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行為參與、感情參與以及思維參與,使中學語文課堂的信息傳輸更輕松,也使學生能力的提高更迅速。
因此,多媒體教學,進入語文課堂成為必然。任何一個語文教師,無論年老還是年輕,都必須意識到這一點,并正確面對這一點。
二、要準確把握《CSC語文電子備課系統》的特點
教師要明確:
1、《CSC語文電子備課系統》是面向教師的一個軟件,以教師為使用對象,不能把它直接用于課堂。因為該軟件只是一個“助備”系統,即不能用于“助教”。
2、它的信息庫,的確緝納了大量有價值的相關信息,且有配樂朗誦、小錄像等,但是這些信息庫,往往只體現了教學活動中的某個知識點、某個環節、某段過程,缺乏有機和系統的聯系,不能代表“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
這就是說,對軟件所能提供的信息,教師應該有“一雙慧眼”,應該有一顆“明明白白我的心”,能夠辨優識劣,去偽存真,不能“不管三七二十一”地統統拿來,然后統統灌輸給學生;教師要注意整理、歸納、綜合,以及再組織、再加工、再創造。
比如,在制作《雷雨》課件時需介紹周魯兩家人物關系,所采集的相關的資料中,有文字解說,有圖示說明。考慮到視覺媒體的直觀性,我們選擇了圖一那樣的圖示;但圖一形式失于簡單,人物關系沒有區別標志,且為豎式,不符合人的視覺習慣。因此對其作了優化處理成為圖二所示。該圖借助不同符號、色彩明確了人物親緣或情感糾葛,從形式上表明了周魯兩家既對立又相聯的復雜關系。
圖一
圖二
三、要注重發揮計算機強大的信息檢索能力
實踐證明,教學活動要求語文教師必須占有豐富的、方便使用的原始材料,但人腦的信息存儲和檢索能力總是有限的,單憑所謂“博聞強志”和人工檢索方式很難獲取足夠的信息。所以,要注重發揮計算機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以改變傳統的、效率低下的、以手翻檢的檢索方式。
比如,文言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能謗譏于市朝”的“市朝”一詞,新版高中語文教材注作“集市和朝廷”,是否正確呢?單單借助一兩本辭書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而在《CSC語文電子備課系統》搜索一下,就有16篇文章合乎要求,從得到的例句以及對應的解釋中,就能總結出它的真正意義和用法。這既是辨析,又是拓展,一舉兩得。
利用好《CSC語文電子備課系統》,就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搜集足夠多、足夠好的資料,從而組織一堂優秀的語文課。
四、要特別注意發揮教師的能動性和創造性
就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和過程來說,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仍是以傳統語文教學的規律為基礎。
打個比方說,中學語文教師就象電影導演,計算機則如攝影機。導演的表達意圖、理念思想、審美傾向決定了一部片子的內蘊;而攝影機只是工具,借助它,導演的構想才能展現為表情的畫面、傳意的音響。
特別是課堂教學中學生的隨機提問,沒有任何一個課件、沒有任何一個軟件開發者能夠列出所有的可能,做萬無一失的準備;課堂上,只有教師的大腦才能在短暫的思考之后作出正確的答復。甚至可以說,最好的交互工具永遠是人腦。
因此,語文教師的功能并沒改變,仍是教學過程的設計者、教學內容的傳授者、教學對象的管理者、教學問題的答疑者。
五、要挖掘傳統硬件媒體的潛力
意思是說:授課時,不要過分依賴計算機,萬萬不可用計算機代替所有硬件媒體,還要挖掘傳統硬件媒體的潛力。
利用計算機進行語文教學輔助,只是綜合運用現代教育媒體以真正實現語文教學過程和結果的優化,決不是讓計算機代替語文教師。計算機即使有再高的性能也難以獨自完成一次簡單的語文教學活動。
因此,不要過分依賴計算機。
特別是在現階段,信息的最后表現媒體不一定非得是計算機,相反,計算機還要為常規媒體的使用創造更多的素材。
具體地說,《CSC語文電子備課系統》信息與課程的整合,其最后成果,不見得就非得是包裝完整的一個計算機用課件。它可以僅僅是經過計算機加工的、可以在錄音機、放像機上演播的一段錄音,一段錄像,甚至可以是打在紙上、膠片上的一段文字、一幅圖畫。
六、要時時處處貫徹積件思想。
教學用課件制作切戒“大”。“大”是指最后打包、發布的文件幾十M,不便于使用、交流、傳播。
開掘《CSC語文電子備課系統》所蘊含的信息財富,要以積件思想為指針,并借助多媒體制作軟件,如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Dirtor等,制作一些內容單一的課件或素材,實際教學中可以靈活調用,避免重復制作、浪費時間和精力,也能節省存儲空間。
如學習《拿來主義》一文,“魯迅”這一知識點就應該單獨制作,那么,以后凡是涉及魯迅的篇章都可以直接調用,或鏈接、或插入。
七、要樹立“實用為本”的思想
在實際制作中,一些初出茅廬的老師總喜歡把軟件做得很“花”,這是不對的。
所謂“花”,不是指課件界面華麗,過分樸素就可能變為寒磣,而是指濫用一些圖片、藝術字,切換效果也特復雜。由于根本不考慮與內容的關系,不僅沒有積極作用,而且成為干擾因素。須知形式為內容服務。形勢和內容應該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下面這種設計就非常合乎要求。從畫面到字體,都契合課文內容,極其和諧,富有韻致。
圖三
八、要有可操作的實施流程
只有制定了操作流程,才能減輕操作難度。在教學實踐中,在《CSC語文電子備課系統》的整合利用中,我們遵循整合理論和積件思想,有意識地積累了一套整合的操作程序。程序如下:
明確教學目的 確定學習重點
匯總知識要點 安排知識序列
瀏覽軟件資料 審核所有信息
優化信息形式 編制簡單課件
利用操作程式 制作教學個案
操縱各類媒體 實施課堂教學
這樣,我們就能夠利用程序,高效地組織信息,實施備課、教學。
九、要嚴格分析自變量、中介變量、因變量、干擾變量及其關系。
對自變量、中介變量、因變量、干擾變量做認真的分析界定,對自變量變化所引起的因變量的相應變化、干擾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等,直接影響到實驗的進行、成果的價值,以及可重復性、可推廣性。
十、要落實課題實驗研究的方法
根據課題的特點,一般采用以下實驗研究方法:問卷調查法、數值比較法、觀察法、訪談法。簡述注意事項如下。
1、問卷調查法:利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諸如學生對語文的態度、對學習語文的興趣、對教師課堂教學的感受、對學習效果的主觀評價等,務必要定期進行,搞好階段性的評估。
2、數值比較法:要編制一個成績統計與分析系統,對學生的語文成績作可觀的量化,使實驗前測和后期對比評測的數據更加全面、具體,從而為了解實驗的進程和控制實驗的研究提供有效的數據;
其次,要充分利用本學校、年級組織的各種考試的量化評估,從名次的變化、成績的升降評測學生語文知能水平的變化與提高。
3、觀察法:主要指標須側重于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動參與程度、興趣變化情況,學生注意力的持久度、集中度、與教師的目光交流等。
4、訪談法:由于沒有書面的問卷,訪談教師必須控制好被訪談的對象、訪談的話題、訪談的場合與氣氛等,如訪談對象要具有代表性、廣泛性,有性格的代表性。
在數據收集和整理分析中,要注意各種量表的設計、修改和應用。(部分量表附后,僅供參考。)
十一、要構建出教學信息序列。
語文教學是一項目的明確的信息活動。
如圖所示,作為一個系統,它包含語文教師、學生、語文信息和教學媒體等要素,這些要素通過信息的流動維系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在該系統中,教師是主導者,是語文信息的發布者,是教學媒體的選用者;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借助教學媒體接收語文信息;教學信息不可替代的。
因此,教師在《CSC語文電子備課系統》與語文教學整合的過程中,必須注重自我知識結構的梳理,注意自我應用能力的提高,注意積累,要構建出自己的教學信息序列,決不能“黑瞎子掰玉米,掰一路,扔一路”,最后一無所有。
結 語
以上是我們在教學和課題研究實踐中的一些心得,不當之處敬請專家和各位同仁批評指正。在此謝過。
[《〈CSC語文電子備課系統〉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能力的作用研究》實踐心得拾零]相關文章:
2.往事拾零(隨筆)
9.
10.高三語文備課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