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發布時間:2016-5-26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指導思想】 

根據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和黑龍江省《模塊教學內容目標與考核要求》,從應用、審美、探究三個方面提出對學生的語文能力的培養。重視語文的生活性和實踐性特點,培養學生大語文的觀念。教學中應重視語文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一。在價值觀、情感、態度方面給予正確引導。本文是模塊2中的三單元的文本,屬于古代散文教學模塊。考慮到模塊教學的整體性靈活性個性化特點。既要注重文言知識的積累和理解,又要注重文本的思想價值和審美趣味。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 1、了解和掌握書序的特點。

2、掌握積累文言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3、準確流利背誦課文,正確認識作者對人生無常、終歸于盡之慨.

  過程與方法:  1、 在朗讀的基礎上品味語言、體味情感,提高學生審美情趣 

                2、啟發點撥、合作探究多種方法結合解決文本中作者的生命之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體會作者對自然的熱愛以及字里行間表達出的曠達胸懷。         

2、 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樹立積極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了解課文中的詞類活用以及掌握歸納多義詞的義項。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變化的脈絡并提高誦讀能力。

【教學難點】

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解決辦法】

1. 加強朗讀,在疏通文義的基礎上反復誦讀。      

2. 組織討論,引導學生聯系實際進行討論 

【教學方法】

誦讀悟情 點撥斧正 探究解難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激發興趣

1、導入教學: 問:大家是否喜愛中國的毛筆書法? 

     書法藝術是中國的國粹,先請同學們欣賞一幅書畫作品:《蘭亭序帖卷》.同學點評一下 看看名家的點評 :“飄若浮云 矯若驚龍 ”宋代米市稱它為“天下第一行書”。梁武帝蕭衍評價:“如龍跳天門  虎臥鳳閣”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美。從中更能體現我們民族文化的精神《蘭亭集序》不僅是登峰造極的書法作品,更是文采精美思索厚重的名篇佳作。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王羲之對人生思考的豐富睿智的精神世界。

二、1、配樂朗讀:進入文本的意境之中。

2、自由誦讀喜歡的段落,醞釀感情在大家面前誦讀,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指導誦讀

三、介紹序的文體知識

四、(一)師生互動 疏通文義 梳理文言知識點 強調重點詞語的翻譯和積累。

預習過程中不能明白的地方,請同學們提出來 我們一起商榷解決,點撥文言知識點(出示幻燈)

修 次  期 因 之 所以 一  省略句  詞類活用 歸納整理

疏通文言文字詞,為進一步誦讀和理解文章奠定基礎.

五、整體感知  理清思路

    讀文  用簡練的詞語概括內容 

六  品文析情  欣賞景色的清幽之美

1、讀第一節本段最后一句寫到宴飲“信可樂也”,文中都寫出哪些“樂”?

學生討論生成答案   名士相聚之樂 環境優美之樂 氣候宜人之樂 臨流賦詩之樂

 良辰:

    引用論語中的話:曾皙時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 ,詠而歸。”曾皙的春風沂水、民生和樂大得孔子贊賞。可見暮春三月是人間一段最美的時光。又因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這一天舉行祈福消災的

 美景:

其實此時的江南應該是艷麗的時節.與南北朝丘遲<與陳伯之書>進行比較。“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這里沒有”紅杏枝頭春意鬧”亦不見姹紫嫣紅百花艷,王羲之筆下寫竹,只言其修而棄其綠,寫水,只言其清而棄其碧,這是色調的淡雅,瑞士思想家阿米爾說:一片自然風景是一個心靈的境界。這里蘊涵了作者的什么樣的性情呢?

 樂事:

修禊事、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流觴曲水。

賞心:

如何表達賞心的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但最令人快樂的還不在于此,是什么?是游目騁懷。如何理解“游目騁懷”? 

 請學生回答,明確:人自由在地觀賞也是游;騁:馳騁,自由奔放的聯想、想象,因而可以突破時空的局限 .親近自然時,你有過這種賞心悅目的時候么??請同學談談自己的體驗.

.歸納:王實甫的《西廂記》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悅事誰家院”.蘭亭宴集,可謂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美齊臻,“信可樂也” ”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 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后成為千古美談,直到今天,每年的三月三日,還會有許多書法家、文學家、畫家匯集此地,流觴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現代人的豪情。 同時這為下文的議論和抒發感慨作了鋪墊。 

2、自由鑒賞 揣摩詞語,.選擇自己喜歡的詞句進行鑒賞 完成個性化閱讀

八  品文析旨 把握作者情感變化

1  歡樂的時光總是如白駒過隙、誰不想讓美好永駐呢?可是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再美好的時光的也抗拒不了時間的流逝.面對即散的盛會,作者有何感慨呢?讀第三節,在這段中,作者的情感基調是什么呢?因什么而痛呢?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理解.這是難點之一,可以討論交流.

點撥斧正:生存方式不同,但是人們的憂患之源卻是相同的

A、 永不滿足的內在欲望,欣于所遇而快然自足,所之即倦,感慨系之

B、 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定。向之所欣,轉眼之間以成陳跡

C、 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作者為什么又樂轉為了痛呢?你能走進作者的文字和心靈中去尋找答案么?

俗語好景不長在 好花不長開 再圓滿的聚會也終究要離散.再自足的幸福也終究要破滅,再堅強的生命終究也要消亡.于是自然生痛.這種感傷是對人生哲理的追索.表達對人生的美好的眷戀和珍惜.

2 個性化閱讀:哪句話對你的觸動最大?結合自身的體驗來談談。

 九、探究交流 

課文對老之將至、人生無常感嘆不已,情調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積極情緒又無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待這一問題?  討論解決 可以各抒己見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參考意見: 第一自然段中從作者對此次宴集環境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快樂的,“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道出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之情。第二自然段,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促大發感慨,但字里行間、深沉的慨嘆之中,暗含著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從而與第一自然段的樂生之旨相一致。第三自然段,作者在盡古人、今人、后人慨嘆人生無常的同時,批判了莊周“一生死”“齊彭殤”的虛無主義思想,這在玄談之風盛行的東晉時代是非常有積極意義的。人生苦短,這是千古同悲的話題,性格剛強的曹操同樣有“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感嘆,但是它最后導致的不是消極無為而是一統天下的豪情壯志。蘇軾:”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卻表達的恰恰是建功立業的渴望。李白雖“人生在世不稱意”,卻高唱“長風破浪會時”。毛澤東嘆“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蘭亭集序》在憂生嘆逝中包含著對美的幻滅的悼惜,有生之年應做點事,不應空談玄理,表現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而他的書法藝術在一定意義上可視為這種努力的結果。所以讀它時,我們要從感傷的背后,發現作者對人生、自然的執著和熱愛。 

     4、 作為書序,作者行文有何特點?(放在第二課時 )

      明確:文章先敘蘭亭修禊事,因修禊而“群賢畢至”,即說明了作詩緣由,又用“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描寫了作詩時的情形,可見《蘭亭集》是一部游宴詩集,結尾以“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說明成書經過,又以“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指出本書的意義。這樣,結尾回到蘭亭宴集收筆,行文舒卷自如,辭氣暢達。作者寫供后人閱讀的《蘭亭集序》,卻先寫閱讀昔人興感之作,由“今之視昔”想到“后之視今”亦是如此,為使后人也對今天的所為所思“興懷”,所以“列敘時人,錄其所述”,以便“后之覽者”也會“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聯起來,巧妙地交代了詩集的由來,說明了編集的目的。

十、作業 :1背誦全文  2課后搜集整理王羲之和書法的故事  進一步了解王羲之

板書設計: 

蘭亭集序   記盛會 樂------------良辰  美景  賞心 樂事  

            

           抒感慨 痛--------   人生苦短  世事無常   

           明意義 悲-------------死生        

      

 

梅玉

[《蘭亭集序》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相關文章:

1.高一必修二《蘭亭集序》教案設計

2.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3.人教版高一英語必修一教案

4.人教版高一必修《荊軻刺秦王》教案

5.高一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

6.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7.高一數學必修2教案

8.高一必修一英語教案

9.高一必修五數學教案

10.高一數學必修四1.5教案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性色AⅤ一区二区三区天美传媒 | 亚洲日韩a∨在线 | 天天高清在线看片 | 中文字幕1级乱日 | 中国一级特黄精品在线播放 | 亚洲色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