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教學目的:
1、認識李白,了解李白詩歌深遠的影響和意義。
2、熟悉詩人當時的寫作心境,體悟詩歌所表現出的復雜的思想情緒。
3、在朗誦中體會詩歌豐富的想象和天馬行空的行文氣勢。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鑒賞“夢游”的意境,初步體會李白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基本特點。
第一節
一、 導入:
我們在小學的時候曾學過李白的一首留別詩《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詩表現了李白與汪倫的深厚情誼。而今天,我們要學習他的另一首立意迥然不同的留別詩。
二、 詩人及寫作背景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著名詩人。李白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動,大體上是在唐玄宗開元、天寶這四十多年中。歷史上稱這個時期為“開元盛世”。
李白少時就有“濟蒼生”“安社稷”的理想,天寶二年,因朋友吳筠推薦,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長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學侍從官)。已四十二歲的李白,滿以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的機會來了。李白的確曾有過短暫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發現李隆基僅只把自己當作消遣的御用詩人人;同時李白一身傲骨,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寵臣高力士脫靴,得罪了權貴,招到他們的排擠。甚至連玄宗也開始對他不滿,因而他在長安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賜金還鄉”為名,逐出京城。在這短短的一年多時間里,李白親眼目睹了統治集團內部的昏庸腐敗,宮廷生活的殘酷斗爭。第二年,李白借離開東魯,南游吳越之際, 寫下了這首“留別”詩 ,誠摯地向親友們表明了自己蔑視權貴,傲岸不屈,與 宮廷生活徹底絕裂的態度。
三、 解題:
“吟”本指吟詠,即作詩。后來成為樂府詩的一種體裁.
“留別”,是臨行前向朋友話別的意思;
所以整個題目的意思就是用夢游天姥的詩向朋友話別。本詩另名《別東
魯諸公》或《夢游天姥山別東魯諸公》。
四、 誦讀詩歌,疏通生字詞:
1、 指定學生朗讀該詩,疏通生字詞:
天姥() 瀛()洲 天臺() 剡()溪
宿()處 淥()水 謝公屐() 忽已暝()
殷()巖泉 水澹澹() 石扉() 訇()然
霓() 魂悸() 鼓瑟() 鸞()回車
恍()
2、 聽讀課文,體會詩歌情感:
五、 講解第一段詞句:
六、 分析第一段:
1、 既然詩歌題目為“夢游天姥”,為何開篇卻談“瀛洲”仙島?
“煙濤微茫”的瀛洲與“云霞明滅”的天姥山同樣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難求”讓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則成了一種強烈的誘惑。詩人用瀛洲襯托天姥,以虛襯實,不僅給天姥山蒙上了一層神秘美妙的面紗,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頭。
2、 結合第一段來看,天姥山有什么特點?詞句中寄予了詩人對怎樣的情感?
神秘、高峻。
景仰向往。
3、 通過第一句的分析我們知道,詩人用了襯托手法來表現天姥山的神秘,其高高峻這一特點又是如何表現?運用該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夸張:“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對比、襯托:首先拿天姥山與其他山名山對比,它既超過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蓋過在它附近的赤城。接著用“一萬八千丈”的天臺山來襯托天姥山的高大。
通過夸張、對比手法,突出了天姥山的高峻,進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強烈愿望。
小結:入夢之由--神秘、高峻。
七、 背誦該段:
第二節
一、講解二、三段詞句:
二、分析二、三段:
1、天姥山如此神秘、高峻,詩人對天姥山神往已久。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夢吳越。”的想法,顯然該句的作用是什么?
過渡句,由現實轉入夢境。
2、下面我們分析夢境的詩句。學生齊讀第二段并思考:詩人夢游天姥山,如果以時間、地點為序,夢境中給我們描繪了幾幅圖景,并歸納每一幅圖景的特點。
月夜:飛渡鏡湖--清幽、雅致
3、詩人一夜飛渡,湖月照送的情景,表現了詩人當時怎樣的心情,從哪些詞上體現出來?
體現了詩人一路上急切興奮和輕松愉快的心情。
“飛”“送”兩字運用了夸張和擬人的手法,生動地表現了 詩人夢游路
上那種急切、興奮、輕快、神往的心情。
白晝:著屐登山--壯觀、雄奇
夢游歷程:
傍晚:山中奇景--恐怖、神奇
夜晚:洞中仙境--和睦、富麗
4、詩人為我們描繪了一個五彩繽紛的夢境,在這夢境中詩人的心情如何?從哪
里看出這一心情
詩人在夢境中,身心完全解放,無憂無慮,幸福無比。
5、從哪里看出這一心情?
詩人一整天暢游在千巖萬轉、奇花異石的天姥山上,目不暇接,流連忘
返。一個“忽”字,表明詩人縱情山水,留戀奇花,渾然不知“暝”之已至
的游興;還有洞中的仙境富麗堂皇,光明一片,濟濟一堂,和和睦睦,再次
表明了詩人的心情。
6、不管怎樣的夢都有醒的時候,哪些詩句寫由夢境轉入現實?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7、詩人夢醒時分心情怎樣?
一覺醒來,夢景消失,面對著現實時詩人無限留戀和惋惜。
8、哪些詞語反映出詩人夢醒后無限留戀和惋惜的心情?
“長嗟”“惟”“失”等。
9、夢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對現實,詩人不禁長嗟短嘆,大家齊讀第三段并思考:詩人在長吁短嘆中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流露出人生如夢的虛無感傷情緒
逃避現實的及時行樂的思想
人生感嘆
流露出的是不滿現實,不趨炎附勢,蔑視權貴,傲岸不屈的精神。
10、上述三種情感,哪種情感揭示了詩歌的主題?
不趨炎附勢,蔑視權貴,傲岸不屈。雖然詩歌中有人生如夢的感傷情緒,有逃避現實的及時行樂思想,但我們并不能因此而過多地苛責李白。在污濁的封建官場,該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沒有了自我,沒有了人格,詩人不可能改變當時的社會環境,能夠如同這般傲岸不屈、潔身自好已經非常難能可貴。
三、探討下列問題:
1、李白的這個夢是美夢還是惡夢?即詩人的夢境的象征義?
美夢:
夢中仙境象征詩人追求的理想境界:寫仙境的美妙是為了反襯現實的丑惡;寫自己對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為了表明對黑暗現實的厭惡。詩人想借這樣一個充滿幻想、五彩繽紛的仙界來表達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詩歌的前半部分用夢的形式曲折地表達出來,而后半部分詩人則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夢境就是現實的官場:
從“一夜飛度鏡湖月”中我們仿佛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躍而為萬眾仰慕的卿相欣喜;而當他進入宮廷,卻發現他曾經熱切向往的官場原來并不美好,從“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兮欲雨”等森然恐怖、風雨欲來的描寫中,我們仿佛看到了宮廷生活的明爭暗斗、冷酷無情和李白處境的孤危;雖然仙人們聚合的場面其樂融融,然而放浪不羈、桀驁不馴的李白卻無法與他們合拍,只能作為上流社會的旁觀者。他的夢醒即表明了與這種生活的徹底絕裂。 可見,夢中的仙界其實就是現實的官場,夢境中的奇特景象正象征著官場的險惡和變幻莫測。
2、李白是浪漫主義風格的集大成者。那么,浪漫主義在本詩中是如何體現的?
構思上最突出的特點是想象奇特,為了借別離之情來表現自己不事權貴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寫現實生活中景物,而是以豐富的想象借助夢游的形式來展示一個個奇景,塑造出一個個夢幻中的生動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并大量的運用了襯托(如用瀛洲、天臺來襯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張(如“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比(如將仙境與人事比、理想與現實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靈活現,也更好地表達了作者的內在感情。
王斌
[夢游天姥吟留別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二選修)]相關文章:
10.高二語文《師說》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