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活動為載體,培養創新能力的實踐

發布時間:2016-9-10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我校近年來積極開展創新教育,不斷嘗試以活動為載體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課題研究。幾年來,我們不斷的探索實踐,以多種活動為載體突出實踐性和綜合性,著眼于鼓勵學生自主探究,以達到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目的。

一、以活動為載體,培養創新人才理念的形成。

創新型國家已成為時代的主旋律,自主創新呼喚創新人才。而創新人才要具有廣泛的專業技能、豐富的想象力、組織能力、 良好的溝通能力、善于學習的能力等等。

作為一名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活動,它是一種以學生的經驗與生活為核心而組織起來的綜合課程。它不僅需要孩子們運用知識,還需要孩子們有一定的合作的精神,更關鍵的是,需要孩子們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和決心。這些都是創新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質。因此,以活動為有效載體,有利于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二、以活動為載體,培養創新能力的實踐途徑與方式。

1、以資料積累性活動為載體,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資料積累性活動模式:檢索資料--篩選、摘錄資料--分享資料。

它是指教師在引導學生收集、加工和處理資料的過程中,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培養一種自主學習的能力。

檢索資料是以收集資料為前提的,學生要掌握各種查閱資料的手段,才能在浩如煙海的資料庫中高效地尋找到所需要的資料。教師要教給學生檢索資料的方法。例如,檢索各種工具書的方法,檢索圖書館各種資料的方法,檢索電子資料的方法,尤其是在互聯網絡上檢索資料、下載文件的方法。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收集到有關的資料。

篩選、摘錄資料這是要求學生學會判斷資料的真偽和優劣,培養了學生的批判能力。同時要求學生快速瀏覽資料,尋找自己所需要的內容,選取資料中的精華部分、具有特色的部分進行輯錄或概括,學會做筆記,如摘要、 編制索引、制作卡片等,并養成習慣。

分享資料,以講故事、演講、朗誦會、辦手抄報、做幻燈片和網頁等形式相互交流,豐富自己的積累,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和創造力。培養一種終身學習的好習慣。

如在《橋》的活動中,學生搜集積累了與橋有關的歇后語、諺語、俗語、格言、名言、詩歌、故事等。在《我所了解的孔子孟子》活動中,同學還分類輯錄了兩位先哲的名言,有的制成座右銘小卡片送給同學。在《話說千古風流人物》中我們制作了幻燈片,不但有偉人的圖片,還為每一位人物配上了解說詞,或配以凝練的對聯、或配以名言警句、或配以深情的贊美。這中間有許多學生智慧的閃光。

任何學習也離不開積累,離不開查閱資料,資料積累性活動是培養創新能力的起點。

2、以實踐體驗性活動為載體,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實踐體驗性活動模式:組織活動--實踐、體驗--創意交流

實踐、體驗性活動是基于學生自身活動體驗從而獲得感性認識的過程,同樣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通過舉辦小型活動,如組織學生觀察大自然、回顧自己的成長過程、采訪相鄰談房改、參觀開發區,也談新聞熱點;還可以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在“社會”環境中體驗“社會成員”的責任和義務,參與管理和決策,增長解決實際問題的才干,并在體驗中認識世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還可以以小品、相聲、舞蹈、演唱、課本劇等形式,讓學生自編、自導、自演,使他們的審美創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在活動中考察選手的觀察能力、組織能力、團結協作精神、創新思維等。

如《歲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活動中,我們共同制作了班級紀念冊:有畢業照片、班級大事記、有由各個小組制作的由許多生活照片和詼諧語言組成的小短片,令人忍俊不禁。還有精彩的畢業贈言,為了達到表達全體畢業生心聲,力求在形式和內容上進行創新的目的。我組織創作小組的學生對畢業生進行采訪,了解他們中學生活中最難忘的人和事,搜集他們最想說的話。然后,在老師的指導下,改變以往只是對老師傾訴的形式,表達同學們對母校、老師和同學的留戀之情。在內容上沒有更多的空話、套話,而是同學們在學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的縮影。這發自內心的聲音,在區里組織的展示課上,贏得了專家、老師的熱烈掌聲。

如《為本地人物立傳》這個活動中,提出選材要求:選擇典型人物,并根據人物特點選擇典型材料,如選擇給革命烈士立傳的,要著重選擇有關其參加革命和英勇犧牲的材料;選擇給民族英雄立傳的,就選擇有關其生平經歷和英雄事跡的材料;給普通百姓立傳,就要著重選擇一些日常瑣事來表現其優秀品質。在選擇人物、搜集材料的過程中,就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貼近學生組織各種活動,在體驗中擴大視野,學會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生活,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問題,用自己的智慧大膽表現自己充滿想象的心聲。

3、以評價性活動為載體,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評價性活動模式:自主質疑--相互討論--形成能力

評價性活動要求教師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活動內容,讓學生用學會的方法分析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教學實踐中,鼓勵學生自主質疑,創設質疑情境,教給質疑方法,養成質疑習慣是培養創新意識的重要策略。以疑促思,相機而動,把握創新契機,創造各種條件讓學生在不斷的訓練過程中,自然而然地主動創新、善于創新,提高創新意識。在活動中出項觀點不一致的地方很正常,教師不要輕易下結論,抓住爭議的地方、矛盾的地方組織一次小小的辯論會,學生在辯論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合作、交流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還會加強小組的團隊意識。活動形式還有很多,如談心得、分組討論、分組競賽等。

4、以研究性活動為載體,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研究性活動模式:“選題--分組研究--匯報成果”

研究是最有效、最主動、最能夠激發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學習。發揮語文學科所具有的綜合性、地域性、開放性、實踐性強的獨特優勢,引導學生在實踐中觀察、體驗、思考。以學生自我探究活動為主線,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學生整體素質提高為宗旨,帶領學生開展專題研究,在研究性活動中探索和把握獲得科學結果的方法和途徑。如在學了《孔乙已》、《范進中舉》之后,我部置給學生一道研究性問題:造成孔乙己和范進悲劇的根源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待古代的科舉考試和現在的升學考試?雖然論題較大,但學生樂意,加之教師的指導,結果還是令人滿意的。如在《我所了解的孔子孟子》活動中,有的小組就自選主題《孔子在國外》《孔子“熱現象”》《“舍生取義”在當下》等進行研究。并以調查報告,小論文的形式進行匯報。  

例如讓學生了解學校周圍的空氣污染情況,可擬定一些考察內容,如:途中所見的機動車,交通路口一分鐘車流量,沿途所見的爐灶煙囪數,吸煙人數……在社會調查中,學生強烈地意識到了:為了我們的生存,人們的保護意識急需提高。有的同學或記敘或議論或描寫,或運用童話、采訪等鮮活的形式書寫了自己的憤懣、擔憂,以及自己對未來的暢想。

三、以活動為載體,培養創新能力的體會。

要培養學生創新的能力,需要經過不斷的磨練,教師要采取鼓勵,循循誘導的方式進行。要建立一種平等、自由、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師生關系,要學會和學生交朋友。對學生少一些嚴厲,多一些微笑;少一些指責,多一些寬容;少一些約束,多一些尊重。

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和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激發創造欲望,要教會他們怎樣學習而不是灌輸知識,要教會他們怎樣去分析解決問題而不是教會他們解決多少道試題,要教會怎樣面對新事物、新問題,而不是恐懼和回避,要讓學生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判斷、分析事物,形成辯證的思維方法,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

總而言之,活動課程理念激勵我們必須去探究、去創新,突出學生主體,調動學生動手、動腦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才能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也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得以提升。 

陽光

[以活動為載體,培養創新能力的實踐]相關文章:

1.軍訓的實踐活動周記

2.跨專業研究生培養的實踐與研究論文

3.小學生軍訓的實踐活動周記

4.關于社會的實踐論文

5.參觀化工廠的實踐論文

6.有關社會的實踐論文

7.大學生的實踐總結論文

8.微生物的實驗室培養課件

9.小學實踐活動教案

10.實踐活動的日記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白嫩在线观看 | 亚洲a√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一区2区3区乱码在线 | 日韩欧洲在线精品一区 | 亚洲人成aⅴ在线播放 | 最新国产乱子伦真实在线观看 | 午夜视频精品视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