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時:1 教師:毛勇
導學
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養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
導學
重點
難點 重點: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語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難點:培養主動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問題的樂趣。
導學
方法 預習導學------課堂學習與研討--分層鞏固訓練
創設良好課堂氣氛。
導學
過程
設計 一、預習導學
1、端木蕻良,滿族,原名曹漢文,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江南風景》,短篇小說集《土地的誓言》《憎恨》《風陵渡》,長篇歷史小說集《曹雪芹》等。
2、要掌握的字音字形。(給加橫線的字注音)
熾痛(chì ) 嗥叫( háo ) 斑斕( bānlán ) 亙古( gèn ) 怪誕( dàn )
默契( qì ) 田壟( lǒng ) 污穢( wūhuì ) 鎬頭( gǎo ) 蚱蜢(zhàměng)
3、解釋詞語:
熾痛:熱烈而深切。 嗥鳴:(野獸)大聲嚎叫。 讕語:沒有根據的話。
亙古:遠古。 污穢:骯臟的東西。
二、課堂學習與研討
課堂研討 課堂筆記
一、導入新課。誰知道“九一八”事件?
二、學生誦讀課文,初步體會作者感情。
1、劃出喜歡的句子,感受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情感。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
(
(2)、面對故土,作者發出了怎樣的誓言?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3)、作者運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對國土的這種感情表達出來?試舉例說明。
(4)、課文分為兩段,兩段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什么異同?
三、品讀課文,賞析語言。
1、文中那些句子和詞語最能表達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讀這些句子,并談談你理解和體會。(可從思想內容、修辭表達以及詞語內涵等多角度去發現、品味)
2、“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在那稻顆上我捉過蚱蜢,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為什么不用“飄蕩”或“回響”過“我的歡笑”之類語句,而用“埋葬”呢?)
四、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富激情地朗讀。
五、總結。
這堂課我學到了
我懂得了
一、“九一八”事件,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著富饒的關東平原,無數的東北同胞被迫背井離鄉,四處流浪。他們不知何時才能回到自己可愛的故鄉,才能與家人歡聚一堂。事隔十年,作為東北作家群中的一員,作者懷著難以遏制的思鄉之情,面對故鄉的土地發出了壯懷激越的誓言。
二、結合文章內容可知,這誓言是作者對著土地發出的,而不是土地自身發出的。
眷念鄉土,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⑴ 運用大量富于鮮明感情色彩的詞語,直接抒發感情。⑵ 運用排比、比喻修辭表達加強情感的沖擊力。(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當我想起故鄉的時候,……噴涌著血液一樣”;在春天,……多么豐饒”等句子。) ⑶ 人稱的恰當運用。(先用第三人稱“她”而不用“它”,隱含將土地比作“母親”的意思;隨著情感的越趨激蕩,作者又將她改成第二人稱“你”,直接傾訴對故土的感情,顯得直接而迫切,這種呼告的修辭手法,產生了強烈的抒情效果。)
結構相同:都是先直接抒發對故鄉的思念之情,然后回憶,最后在直接抒情。
內容上的相同點:都有對故鄉的回憶和描述。(第一段:“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第二段:“在故鄉的土地上,……多么豐饒”。)
內容上的不同點:回憶中選取的景物不同。前者側重自然之景,后者側重人的生活場景。
例:“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還是跳動的,我的心還在噴涌著熱血,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泛濫”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沒土地”,又引申為“思想、事物到處擴散”。在這里,作者的心情正如決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濫奔流,作者那激憤狂放的心情較之用“澎湃”)
。”(“埋葬”只用于已經死去的事物。昔日留下的歡笑曾經是晶瑩如露珠般點綴在壟上,散發著迷人的光澤。而今,這一切早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憤!作者的歡笑已經“死了”,它被埋葬在故鄉的田壟間。作者的歡樂只屬于失去的故園。這樣想來,用“埋葬”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
(學法總結指導:這兩個詞語的運用都逾越了常規。對于這些特殊的用法,應從以下兩方面求解:A、明確該詞的本意;B、分析該詞所處的語境。最后在本意和語境間可以發現詞語的具體確切含義。)
小
結
板
書
作
業 三、分層鞏固訓練:
1、根據拼音寫漢字。
污huì 穢 泛làn 濫 怪dàn 誕 斑lán 斕 lán 讕 語 gèn 亙 古 háo 嗥 鳴
2、在橫線上填上恰當的關聯詞。
我總是被這種聲音所纏繞,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夢中突然驚醒的時候,我 都 會突然想到是我應該回去的時候了。
3、下面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C )
A.開展“無煙日”活動,可以增強人們的自我健康保護。
B.學習成績的提高,主要取決于學生自身是否努力。
C.人們常常在意自己失去了什么,卻往往忽略自己擁有了什么。
D.我們在心里由衷地感謝老師多年來的默默付出。
4、下列句子中加點的成語運用錯誤的一項是( C )
A.2009年11月26日,中國正式對外宣布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我們相信,通過大家堅持不懈的努力,我們一定能轉變發展方式,過上低碳生活。
B.在雷鳴般的掌聲與歡呼中,李銳同學首當其沖,率先跑到終點,為我班贏得了榮譽。
C.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是擺在婁底人民面前的義不容辭的光榮使命。
D.現代文明固然是一種不可阻擋的潮流,然而,是不是應該給原始的純自然的美留下一席之地呢?
5、下列關于課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C )
A.《黃河頌》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題的現代詩,這首詩以熱烈的頌歌形式塑造黃河的形象,并表達中華兒女向它學習的決心。
B.《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紀40年代寫于九一八事變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發了作者對淪亡國土的思念之情。
C.《最后一課》是篇短篇小說,作者以韓麥爾為主人公,表現阿爾薩斯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對侵略者無聲的抗議,表現出他們對祖國淪陷的無奈。
D.《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是一篇雜文,它以大江大河的流淌比喻歷史前行過程,表現了革命樂觀主義情懷的愛國主義精神。
6、課內語段閱讀
閱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 第一段中的“她”、“ 這種聲音”、“ 這個”分別指代什么內容?
①她:關東原野
②這種聲音:呼喚我名字的聲音
③這個:在那亙古的地層里,有著一股股燃燒的洪流,像我的心噴涌著血液一樣
2)、請找出第一段段的中心句。
對于廣大的關東原野,我心里懷著熾痛的熱愛。
3)、作者在第一段中列舉了哪些東北特有的景色,物產?作者是從哪些角度進行描繪的?
白樺林、紅高粱、馬群、蒙古駒、黑土地 聽覺、視覺、嗅覺、味覺
4)、如何理解文中所說的“紅熟的漿液”?這一聯想準確嗎?為什么?
指沸騰的巖漿。因為他的內心也正如地下沸騰的巖漿一樣,在燃燒、在沸騰、在奔涌,欲噴涌而出。
5)、文中“不得不回去”、“應該回去”、“必須回去”三者之間有什么細微的差別?
“不得不回去”帶有一定的被迫的意味,“應該回去”表示理所當然,“必須回去”則有一定之意,帶有命令的口氣。語氣逐級加強,態度愈加堅定
6)、理解下列各句的含義
①這種聲音已經和我的心取得了永遠的溝通。
表示我同故鄉已經息息相通,我要回到故鄉去,故鄉也需要我回去。
②它們從來沒有停息,它們的熱血一直在流,在熱情的默契里它們彼此呼喚著,終有一天它們要匯合在一起。
我同故鄉之間存在一種血肉聯系,我思念故鄉,終有一天我會回到故鄉去。
教學
后記
毛勇
[《土地的誓言》互動課堂導學案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1.土地的誓言教案
5.《談中國詩》導學案
10.導學互動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