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想]
文章以濟南的冬天開篇,從季節氣候入手寫起,以冬天的濟南收束,最后落筆在濟南城上,點明本課介紹的是冬天的濟南,有總括全文的作用。文中作者緊緊抓住濟南冬天“溫晴”這一特征來寫,全文基調一致,層次井然有序。可以說,“溫晴”是文眼,文中山、雪、水、城、人,無不帶有溫暖晴朗的色彩。教學中可引導學生牢牢抓住“溫晴”二字,并從“溫晴”轉化為“溫情”,在反復誦讀中體悟文章所傳達的情感,體味老舍的語言特色。
[教學目標]
1、 反復朗讀,體味濟南冬天“溫晴”之美
2、 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開描寫、情景交融的方法
3、 體會作者對景物獨特的感受,以及對其寄予的深情
[教學重點]
1. 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 體會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在寫景中的作用,品味文中親切、自然的語言
[教學難點]
抓住文眼,感受作者表達的安適愜意的情感及濃濃的濟南“情結”
[教學方法]
激發興趣法;合作探究法;問題導引法;誦讀法;背景結合法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 介紹作者,導入新課
冬天萬物蕭條,沒有春的勃發、夏的熱烈、秋的清冷,但是,在老舍眼中冬天的濟南卻是那么的可愛。我們知道,濟南是山東省的省會,老舍曾在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任教七年,對濟南、對山東一往情深。今天,就讓我們追隨老舍的腳步一起去發現《濟南的冬天》特殊的美麗,看看作者是怎樣發現美,又是怎樣來表現美的。
(二) 整體感知,引出“文眼”
(1)從結構切入:
教師范讀課文,引導學生思考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濟南的冬天的。(意在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看看作者抓住了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來展示濟南冬天的特點。)
明確:山、雪、水、城、(人)
(2)從關鍵詞切入:
濟南的冬天給你什么感覺?用文中的詞語加以概括。(溫晴、暖和、舒適、寶地等)
明確:①“溫晴”是本課的文眼,文中山、雪、水、城、人,無不帶有溫暖晴朗的色彩。
②“溫晴”即溫暖、晴朗、溫和、暖和等
板書:
(三) 研讀課文,感受“溫晴”
指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出能給其“溫晴”感覺的句子,并讓他們舉例說明,通過教師的進一步講解,利用反復朗讀,突出板書“暖山、暖水、暖城、暖雪”,讓學生體味濟南冬天“溫晴”的感覺。
最后教師小結:如果說“溫晴”是描寫濟南冬天的氣候特點,那么其周圍的景物,包括山、雪、水、城,在這種“溫晴”天氣的映照下,給人的感覺便是不冷也不熱,暖和舒適,可用一個“暖”字來概括。
[明確]
(1)暖城--
◆“請閉上眼睛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著風把它們喚醒”
(用“曬、睡、醒”一連串的擬人寫法,寫出了濟南的舒適、溫暖,給人以 “溫晴”的感覺。教師還可讓學生想象會回憶自己在陽光下睡覺的經歷)
(2)暖山--
◆“這一圈小山莊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把濟南臥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它們安靜不動聲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
(這里的“小搖籃”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濟南盆地的地形,也給人以“溫晴”的感覺。)
(3)暖雪--
◆ “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象突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這種粉色給了人“溫晴”的感覺。除粉色外,還有銀白、暗黃、白、花衣、微黃,色彩斑斕。因此,濟南的雪非但沒有抹煞暖冬的光彩,反而讓我們猶如走進了春天,把這種“溫晴” 越發顯露出來。)
◆ “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
(這兩個臥字,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一種安適、舒適、平靜的氣氛,感覺很溫晴。)
(4)暖水--
◆ “那水呢,不但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著點熱,這兒的水是熱的”
(水不但不結冰,而且是綠色的,給人以溫晴的感覺,而我們珠三角一帶冬天的水也不結冰,但弄在手里卻有刺骨的寒冷。)
◆ “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找個影兒呢!”
(這兒“不忍得” 用擬人的手法把水寫得有人情味,很溫晴。)
板書:
(四)精讀選段,細品“溫晴”
重點引導學生研讀第三段
1.朗讀中劃分層次
把學生分為三組,每組商量后分別負責朗讀第一層、第二層及第三層,教師適時指導。
明確:①“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
②“看吧……微微露出點粉色”
③ 最后一句
第一層概括的寫一句話,第二層細膩地描寫,第三層議論抒情。
2.命名中詩意展示
[思考] 對這段文字進行詩意的畫面命名
明確:答案不限,能詩意地概括出段意及景物特點即可。可為“小山雪景”或“秀山妙雪”
[思考] “雪”是寫的內容,而“妙”字是畫面的主要特點,整段都是寫的小雪之妙既然為“秀山妙雪”,而第一句也說“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到底妙在哪兒呢?
明確:學生抓住“妙” 字討論并歸納:
(l)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智兒 白花”,松的翠與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根 邊”,如洗的藍天與似銀的雪相映生輝;“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白雪與暗黃的草色,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態:“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 的山的肌膚”以動寫靜,寫出動人的形態;哪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點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寫出雪的情態。
3.品析中體會語言
[思考] 這段文字為什么寫雪后的山景這么“妙”?
明確:討論并歸納:運用修辭。
(1)比喻:用“日本看護婦”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
(2)擬人:“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運用比喻、擬人手法,寫出動人的雪態。
(3)用詞精準,如“鑲”、“頂”二字:“頂”寫出了雪中小松的形態美,寫出了松上小雪的輕盈,它不是蓋著、扣著、壓在上面。“鑲”字用得好,寫出了天山相連處逶迤的線條與亮麗的輪廓,同時這個“鑲”字也有擬人手法的味道。
4.教師小結
這一段文字,它的美妙之處主要在哪里呢?我們剛才分析了層次清晰就是妙處,用一個字作為線索貫穿全段就是妙處,再看其它的妙處:第一,多角度反復;第二,化靜為動;第三,以虛寫實;第四,段末點題。一段文字有那么多妙處,難怪我們要進行美段細讀。
(五)教師總結
《濟南的冬天》這篇課文,以一位老朋友向新朋友述說故事的口吻,從山、雪、水、城這四方面對濟南充滿著溫晴的冬天進行了細致的描繪。
(六)布置作業
1.朗讀課文,找出文中“兒化”或輕聲的詞語
2.思考:為什么在作者眼里,濟南的冬天是溫晴的?
3.試著背誦第三段
板書設計:
第 二 課 時
(一) 復習導入
1. 復習、檢查生字詞
2. 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指導學生讀好文中兒化、輕聲詞
3. 提問:讀完這些“兒化“、輕聲的詞語后,你們有什么感覺?
明確:兒化很軟,感覺上很親切、很溫暖,去掉后就會覺得冷冰冰。可見,正是老舍對濟南賦予了深厚感情,所以在語言上也運用了其特有的方言,讓人倍感親切。
板書:
(二) 探討交流,回味“溫情”
1. 探討交流:
上節課老師和大家共同品析了第三段“秀山妙雪”這一精彩段落,那么這節課就由同學們自主交流,品讀一下第二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思考作者在語言上是運用哪些手法來表現“暖城”、“暖山”、“暖水”的?
[明確]
(1) 第二段:比喻、擬人手法;人們的感受
在講解“人們的感受”時,可插入作者相關的背景資料:
作者自述:“從民國 19 年( 1930 ) 7 月到 23 年秋初,我整整地在濟南住了 4 載。在那里,我有了第一個小孩起名為“濟”。在那里,我交下不少的朋友,無論什么時候我從那里過,總有人笑臉地招呼我;無論我到何處去,那里總有人惦記著我。在那里我寫成了《大明湖》、《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和收在《趕集》里的十幾個短篇。在那里我努力地創作,快活的休息……時短情長,濟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鄉。”
(2) 第三段:比喻、擬人手法的運用
“藍水晶”、“水也不忍得凍上”、“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小灰色樹影”
2.對比閱讀
思考:《濟南的冬天》在寫法上與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歡哪一篇?說出理由。
提示:兩篇散文都通過幾幅具體生動的畫面來表現特征。《春》一文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描繪了春草、春花、春風、春雨、迎春等五幅畫面,體現了春的“新、美、力”的特點。而《濟南的冬天》同樣運用比喻、擬人手法,描繪了陽光下的濟南全景、雪后的小山、澄清的水等畫圖,表現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
板書:
(三)結合背景,體會“濃情”
1. 通過聽教師介紹或PPT展示,讓學生了解課文有關背景
[背景資料]
(1)此文寫于 1931年,濟南齊魯大學,原文是一組七篇連為《一些印象》。作者的人生信條:兢兢業業辦小學,恭恭順順地侍奉老母,規規矩矩地結婚生子。到濟南前后: 1929 年夏,作者從英國繞道歐、亞經新加坡回國。1930年7月起,到濟南齊魯大學任教。舒乙回憶:“1930年,父親來濟南之前,在別人的介紹下,與母親相識。母親當時是北京師大的學生,認識后就通過書信來交流。在我父親到山東教書后,我母親大概是一天一封信,她說個別時候還是一天兩封,兩個人覺得有很多共同的地方,都是滿族人,都是學文學的,都是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進步青年,都愿意在社會上有獨立的地位。經過最后兩個人也是結婚了。”
(2)濟南作家李耀曦回憶:“老舍到濟南以后,他在文化上有一種認同感,她(濟南)很容易和他過去的生命軌跡接軌,老舍他比較喜歡濟南,再一個(方面)老舍在這段時間他的生活很安定,就是說對他創作來講(濟南)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心境和生活環境。”
[思考]
①作者是在什么位置描寫濟南冬天的?
明確:不是在景中,不是在高處,不是移步換景,全憑對濟南的熱愛,景從心出,生活印象。表現自己對生活的滿足感。歸國、熱戀、結婚、生子,還不溫馨、溫暖嗎?
②課文標題《濟南的冬天》可否換為《冬天的濟南》?為何又以“冬天的濟南”結尾?
明確:標題不可以換。因為“濟南的冬天”表明所寫的是濟南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而“冬天的濟南”目的在于贊美“冬天”這個特定時令的濟南,滲透著對濟南冬天的喜愛,抒發了贊美之情。
2.教師總結,誦讀全文
人們常說:“下雪不冷化雪冷”,但老舍筆下,即使是在常人覺得更冷的雪后的冬天,他也覺得倍感溫暖。作者以一種愛心的、溫晴的心來寫濟南的冬天,因而我們看到,濟南的山水在冬天里都是可愛的、溫晴的、暖和的。
下面就讓我們帶著這種溫晴的心誦讀全文,來共享這溫晴的世界!
(四)結束語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的眼睛。從山到水,從雪到陽光,這些景物我們再也熟悉不過了。作者與常人的不同,在于他憑著自己對“第二故鄉”--濟南的熱愛之情,向我們展示了濟南那可愛的山山水水,從而讓我們在親切、自然的語言中體會到其濃濃的濟南“情結”!
(五)布置作業
1.分別歸納整理課文運用了比喻或擬人修辭手法的句子。
2.閱讀散文《濟南的秋天》與《白馬湖之冬》,任選其一與老舍的《濟南的冬天》作比較閱讀,從文章的內容、語言、寫法等角度談談兩篇文章的異同。
周彤彤
[《濟南的冬天》 學案設計(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10.漢語拼音教學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