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九年級下冊)

發布時間:2016-8-5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19    魚我所欲也

一、知識點撥與學法引導

整體感知

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側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禮智”。本文就是從這種理論出發,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舍生取義”的主張。孟子認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義更重要,就會做出各種不義的事情來。他對比了兩種生死觀,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要辨別義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暢,論證嚴密;引譬設喻,生動形象;排比鋪陳,氣勢恢弘。體現了《孟子》一書的文筆特點。

(二)學法引導

讀課文,借助工具書,在理解文句的基礎上,抓住那些表述作者觀點的語句和作者常用的術語加以分析,以此來剖析作者的“舍生取義”的思想,并逐步培養分析判斷能力。另外,反復朗讀,加深體會文章的內容和文章的氣勢,從而了解孟子善于論辯的特點。

(三)審美鑒賞

生動透徹的修辭美

本文在論說道理的過程中,一個顯著的特點是,綜合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使說理生動明白、深刻透徹。“舍魚而取熊掌”的比喻,告訴人們擇優而取的道理。“一簞食,一豆羹”的比喻,證明“義”重于“生”的論點,突出了主題。生和義的對比中突出了舍生取義之人的高大形象。“不食嗟來之食”與“不辯禮義而受萬鐘”的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精神。排比更是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層深入分析,又能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論辯力量。

(四)重點難點突破

1、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怎樣提出來的?為什么不直接提出來?

                                                                               

[析]本題旨在從整體把握入手,抓住文章關鍵,同時初步了解作者說理的思路及其好處。

[參考答案]論點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這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比喻而后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這里運用了類比推理,由此及彼,由淺人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

2、論點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述的?

                                                                                   

[析]本題目的非常明顯,就是要理解本文的論證結構,從而對本文的逐層深入的論證思路有一個較深刻的把握。

[參考答案]提出“生與義不可得兼,則舍生取義”的論點后,首先從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義”,是因為人皆有“欲生不為茍得,惡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從反面說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來;可是事實上,“義”超過了“生”,所以人能夠不貪生,不避死。這種羞惡之心,人人皆有,賢者更能保存而不喪失。接著舉例說明,人即使在饑餓時仍有羞惡之心,自古以來就有寧死不食“嗟來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轉,“向為身死而不受”,現在“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又是為了什么呢?難道是“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先前為了“義”可以“舍生”,現在卻為了高官厚祿和物質享受就舍掉了“義”,這種行為不是應該停止嗎?

總之,這段文章是說,能做到“舍生取義”是人有羞惡之心;如果不顧羞恥,不辯禮義而受“萬鐘”則失掉了“本心”,這種行為是應該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這一勸勉上。

3、簡要分析本文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進行說理的?

                                                                               

[析]論證方法是議論文三要素之一,好的論證方法,在說理中,可以起到事半工倍的效果,因此,閱讀議論文,一定要揣摩其運用的論證方法。

[參考答案]1、用類比論證法提出論點。文章一開頭,就提出“魚”和“熊掌”都是好吃的東西,但如果兩樣不能同時得到,那就舍魚而取熊掌。接著,提出“生”和“義”兩樣都很貴重,如果兩樣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那就必須舍棄生命選取正義。進而提出了“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

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使讀者心悅誠服。如:文章將兩類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則失去本心,進行對比。第一部分中用假設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兩種不同的態度作對比,然后自然得出結論。 

4、《魚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內容上有何進步性、局限性?

                                                                                     

[析]對待任何文化等遺產,都應堅持批判吸收的態度,既不能否定一切,也不能全盤吸收,設計此題,主要目的便是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古人、對待傳統的文化遺產。

[參考答案]《魚我所欲也》的論點是“舍生取義”。孟子認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義更重要,就會做出各種不義的壞事來。他表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貪圖享受、為利忘義的人。這種思想顯然有它的進步性。當然,孟子在文中闡發了唯心主義的性善說,說什么羞惡之心人皆有之,這是不合事實的。此類局限,應予剔除。

二、自學階梯評估

達標訓練

1、請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并解釋:

①不為茍得也              ②所惡有甚于死者                

③為宮室之美               ④一簞(dān)食                  

⑤ 蹴(cù)爾而與之           ⑥乞人不屑(xìe)也                

2、請用“/”為下列各句做適當的朗讀停頓: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

④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⑤是亦不可以已乎

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①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②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③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④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

A、為宮室之美           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

B、故不為茍得也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C、非獨賢者有是心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D、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呼爾而與之

5、結合課文內容,簡要回答下列問題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②“所惡有甚于死者”“所惡”可以指哪些事情?

                                                                         

③“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④“非獨賢者有是乙“是心”指什么?

                                                                         

能力提高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練習.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在文中空格處填上所缺詩句。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

(1)二者不可得兼                  (2)所欲有甚于生者                 

(3)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4)得之則生           

(5)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6)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3、翻譯句子:

(1)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2)萬鐘于我何加焉!                                            

4、簡要回答

(1)上文中心論點是什么?

                                                               

(2)上文“行道之人”和“乞人”的做法你是否贊同?請談談你的看法。

                                                                        

(3)《談骨氣》中引用孟子的一段話來解釋骨氣的含義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那么“萬鐘則……”這句話應指前面的哪一句?

                                                                               

5、利用文段中“義”的含義,寫出三個含“義”的成語。

                                                      

開放探究

閱讀下面《不食嗟來之食》,完成文后問題。

   齊(齊國)大饑(饑荒)。黔敖(齊國的一位富商)為食(準備了食物)于路,以待餓者食之(給他們吃)。有餓者蒙袂(mèi)輯屨(jù)(袖子遮著臉,拖拉著鞋),貿貿然(兩眼昏昏無神的樣子)來。黔敖左奉(捧)食,右執飲,曰:“嗟(喂)來食!”(餓者)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終不食而死。 (選自《禮記檀弓》

(1)上文與《魚我所欲也》選段中的哪些語句相對應?把它摘錄在下面橫線上。                                                         

(2)“嗟來之食”的故事流傳至今,已成為人們熟知的成語;模仿《現代漢語詞典》中對成語“拔苗助長”的釋義,試解釋它的意義。

【拔苗助長】古時候宋國有個人,嫌禾苗長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點,回家還夸口說:“今天我幫助苗長了!”他兒子聽說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見于《孟子.公孫丑》)。后來用來比喻違反事物的發展規律,急于求成,反而壞事。

【嗟來之食】(提示:答題不超出100字。故事情節須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不能全文翻譯。)     

                                                                  

三、資料下載

1、關于“嗟來之食”

語出《禮記檀弓上》: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意思是:有一年齊國大饑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個饑餓的人用衣袖遮面走來,黔敖吆喝著讓他吃粥。他說,我就是因為不肯吃嗟來之食才落到這般地步的,終不肯吃,最后餓死了。

不食嗟來之食歷來是有氣節的表現,吳晗先生就曾著文談到這一問題。

2、關于美味“魚”

魚是古代的佳肴之一。魚在今天,特別是南方人看來,是極平常的菜肴。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對古代的北方人,魚是上等佳肴,而豬肉、狗肉乃至雞肉、羊肉是普通食品,一般人都可以吃到。所以孟子把“魚”和“熊掌”相提并論。北方少河流,當然魚也不多,在生產力低下的時代,食有魚是富貴人家的生活。《馮諼客孟嘗君》一文中,馮諼不滿意在孟嘗君門下吃粗劣的食物,就唱道:“長鋏歸來兮,食無魚!”

3、關于文章中的“鐘”

鐘,古代的容量單位。古代計容量的單位由小到大排列:最小的是“勺”,相當于今天的一小湯匙;10勺為一合(gě),10合為一升,10升為一斗,10斗為一斛,6斛4斗為一鐘。按此計算,“萬鐘”是6.4萬斗,這個年俸是相當大的。當然,在本文中,孟子僅僅是用“萬鐘”來表示優厚的俸祿而已。

自學階梯評估

達標訓練

1、①wéi,動詞,做,干。②Wù,動詞,厭惡③wèi,介詞,為了④dān  名詞 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 ⑤cù  動詞  用腳踢 ○6xìe   動詞   認為值得,這里是接受的意思2、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③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④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⑤是/亦不可以已乎3、①“辟”通“避”,躲避②“辯”通“辨”,辨別③“得”通“德”,恩惠(動詞)、感激④“與”通“歟”,語氣詞“嗎”4、C

①此題無固定答案。這里的“所欲”應指正義的事業,如:為人民謀解放,為了四化建設,為了別人的安危等。②此題無固定答案。這里的“所惡”應指不正義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變革命,貪污受賄,濫用職權,殺人放火等。③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險等。④指側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等這些善心。

能力提高

1、略2、(1)同時擁有(2)比(3)禍患、災難(4)生存、活(5)侍奉(6)通“辨,辨別”3、(1)不僅僅賢能的人有這樣的思想,人人都有這種思想,只是賢能的人能不喪失罷了。(2)萬鐘這樣的豐厚俸祿,對于我有什么益處呢?4、(1)舍生取義(2)答案不唯一,要言之成理(3)富貴不能淫。5、略

開放探究

1、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2、參考答案:古時候齊國發生了大饑荒。有個叫黔敖的富商在路上施舍飲食,對一個饑餓的人大聲吆喝:“喂!來吃。”饑餓的人說,我就是不吃‘嗟來之食’才落到這個地步的。終于不食而死(見于《禮記.檀弓》)。今泛指帶有污辱性的施舍。(要求:故事敘述大致完整得,點明出處,成語意基本解釋清楚。)

20  《莊子》故事兩則

一、知識點撥與學法引導

(一)整體感知

《惠子相梁》是<莊子>一書中具有代表性的語言故事。文中莊子不直言表露自己的想法,而借講鹓鶵鳥的故事,辛辣地譏諷了醉心于功名利祿者的嘴臉,表現了莊子清高自守,視爵祿如“腐鼠”的態度。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這則故事,采用充滿機智的文字描寫了莊子與惠子的一次辯論。顯示了二者思想、性格、氣質上的差異:惠子好辯,對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缺乏美學意義上的欣賞與關照。而莊子偏于美學上的觀賞,能從自由活潑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輕松、閑適、愉悅,讓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詩意并為之深受感染。

《〈莊子〉故事兩則》選的都是莊子和惠子的故事。《惠子相梁》表現了莊子和惠子兩人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表現了兩人可以相與游玩、辯論的朋友關系,從這個矛盾可以約略看出《莊子》一書的突出特色:迷離倘恍,無所拘束。

(二)學法引導

《莊子》一書有極強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對于一般性的讀者來說,理解起來有相當的難度。學習時,可以查閱有關莊子的生平和思想,以及〈莊子〉的主要藝術特點的資料,以助于對本文的了解。也可以拓寬閱讀視野,增加對我國傳統文化經典的了解。

(三)審美鑒賞

精彩的詭辯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整個一個故事,便是由人物之間的論辯組成的。從邏輯上看,惠子是勝者,但從論辯的過程和結果看,充分體現了莊子的論辯的機敏和巧妙。尤其是故事的結尾,是莊子最后的反擊 。莊子說 :惠子你說我怎知道魚的快樂時,便已顯示你已經知道我明白了魚的快樂才問。從邏輯上說,惠子本來不肯定莊子是否知魚之樂,且有不知魚的快樂的意思,而莊子卻說惠子已經過知道他是知道的,可說是扭曲了惠子的原意。此外,最后一 個答案:我是在濠上知道的,又把惠子“你怎樣知道魚樂”的問題變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魚樂”,在邏輯上可說是個偷換概念的詭辯,是答非所問的對語;可是,這正展示了莊子善用語辭上的巧妙在 邏輯上回避了一己的矛盾的機敏。 

(四)重點難點突破

1、兩則短文分別反映了莊子的什么思想?

                                                                               

[析]此題意在考查學生對課文主旨大意的理解。

[參考答案]第一則莊子講鹓鶵的故事里,莊子將自己比作鹓鶵,將惠子比做鴟,把功名利祿比做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和志趣,又極其辛辣地譏諷了醉心于功名利祿且無端猜忌別人的丑態。

第二則莊子堅持認為“出游從容”的魚兒很快樂,其實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反映。也反映了莊子推崇“自然”,反對“人為”的思想。

2、第一則,莊子不直截了當的闡述自己思想,而用故事進行比喻,這樣寫,有什么特殊的表達效果?

                                                                                 

[析]此題引導學生分析第一則的藝術手法,也是對莊子說理語言特點的初步體會。

[參考答案]莊子沒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講故事的形式繞著彎子罵人,收到既尖銳痛快又余味不盡的效果。體現了《莊子》語言機敏、幽默、詼諧,富有想象力的特點。

3、第二則,莊子的辯解顯然是不符合邏輯的詭辯,如果你是惠子,你會繼續怎樣辯論?

                                                                             

[析]設計此題,既是為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也是培養學生的應變和說話能力。

[參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二、自學階梯評估

達標訓練

1、《〈莊子〉故事兩則》,均選自         。莊周,是         (朝代)哲學家,是諸子百家中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惠子相梁》中比喻巧妙貼切,“鹓鶵”比喻           ,“鴟”比喻               ,“腐鼠”比喻                              。

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

(1)惠子相梁(    )(2)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     )   (3)是魚之樂也(    )  (4)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

4、翻譯下列句子。

(1)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2)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                                               

5、就《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這則故事看,惠子覺得每個人無論如何不會知道第三者的心靈狀態,對此,你是否贊同?為什么?

                                                                                

能力提高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題目。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岸渚崖之間,不辨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莊子秋水》)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1)秋水時至:         (2)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3)東面而視:              (4)而輕伯夷之義者:                

2、下列句子中的“于”與“至于北海”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B.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C.吾非至于子之門       D.生于憂患

3、翻譯句子

 “我之謂也”譯為 :                                    

4、本選段主旨為:                                        

開放探究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問題。

大宗有一駿馬特愛之恒于宮中養飼無病而暴死太宗怒養馬宮人將殺之。皇后諫曰:“昔

齊景公以馬死殺人,晏子請數其罪云:‘爾養馬而死,爾罪一也。使公以馬殺人,百姓聞之,必怨吾君,爾罪二也:諸侯聞之,必輕吾國,爾罪三也。’公乃釋罪:陛下嘗讀書見此事,豈忘之邪?”大宗意乃解。又謂房玄齡曰:“皇后庶事相啟沃,極有利益爾。”

                                                        (選自《貞觀政要》)

1、本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答:                                                                    

2、皇后諫言中講到晏子歷數養馬人的罪狀,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答:                                                                      

3、文中有幾句活沒有標點符號,請用“/”線標示出需要加際點符號的位置。

大宗有一駿馬特愛之恒于宮中養飼無病而暴死太宗怒養馬宮人將殺之。

4、對對聯。

 上聯:足智多謀,孔明巧借箭

 下聯:        ,          

三、資料下載

莊子簡介

約前369-前286著名哲學家,名周,宋國蒙(今安徽蒙城)人。做過蒙地方的漆園吏。家貧,曾借粟于監河候(官名),但拒絕了楚周王的厚幣禮聘。他繼承和發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認為“道”是無限的、“自本子根”、“無所不在”的,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辨證法因素。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有封”(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處在“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中,卻忽視了事物質的穩定性和差別性,認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主張齊物我、齊是非、齊生死、齊貴賤,幻想一種“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倒向了相對主義和宿命論。著作有《莊子》,亦稱《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但留下來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定為莊子著;外篇雜篇可能摻雜有他的門人和后來道家的作品。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豐富。《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魯迅先生曾說他的作品“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養生主》,《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為后世傳誦。莊子的著作歷來注解極多,今通行本有清末王先謙《莊子集解》、郭慶藩《莊子集釋》等。

自學階梯評估

達標訓練

1、《莊子  秋水》  戰國  道   2、志向高潔之士(文章中喻莊子) 醉心功名利祿,猜忌君子的小人(文中比喻惠子)  功名利祿  3、(1)動詞,做宰相(2)前“嚇”為擬聲詞,后“嚇”為動詞,嚇唬(3)這(4)怎么  4、(1)現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國來“嚇”我吧?(2)白鰷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5、略。

能力提高

1、(1)按季節時令而發洪水(2)認為(3)面朝東(4)輕視2、C

3、這是說的我啊。

4、不要自以為是,不要有點成就就沾沾自喜,不要坐井觀天,須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虛懷若谷.

開放探究

1、(唐)太宗因愛馬暴死欲殺養馬宮人,經皇后勸諫才改變主意。

2、勸諫齊景公不要殺養馬宮人。

3、太宗有一駿馬/特愛之/恒于宮中養飼/無病而暴死/太宗怒養馬宮人/將殺之。

4、寬對即可。

示例:①藝高膽大,悟空勇斗魔  ②義蓋云天,關羽私放曹

③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教學設計 九年級教學設計 人教版九年級教學設計

[《魚我所欲也》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1.九年級歷史下冊教案

2.人教版九年級下冊語文《談生命》教案設計

3.人教版九年級下冊《我愛這土地》教案

4.《魚我所欲也》教案

5.九年級人教版《 雨說》教案

6.人教版九年級《陳涉世家》教案

7.九年級下冊歷史教案

8.九年級英語下冊教學的教案

9.九年級化學下冊《酸和堿的反應》教案

10.九年級下冊變臉教案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精品视频久久久久久 | 亚洲水中色Av综合在线 | 日本一久道中文字幕在线 | 麻豆亚洲福利电影 | 私人尤物在线精品不卡 | 亚洲人成色7777在线观看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