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耆卿初名三變(字景莊,世稱柳屯田),與兄三接、三復齊名,時稱柳氏三絕。偶因下第,戲賦《鶴沖天》云:
“黃金榜(黃榜)上,偶失龍頭(狀元)望。明代(盛名時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云便(飛黃騰達的人生際遇),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身穿白衣的普通士子,卻有著公卿宰相的才干與傲氣)。
煙花巷陌(紅燈區),依約丹青屏障(畫屏)。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任偎紅依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很短的一段時間),忍(怎忍)把浮名(空名),換了淺斟低唱(飲酒聽歌)。”
此亦一時遣懷之作。都下盛傳,至達圣聽。時仁宗方深思儒雅,重斥浮華,聞之艴然(生氣的樣子)。次舉,柳即登第。至臚唱(皇帝召見新進士,宣旨唱名,傳呼而入,又稱傳臚。)時,帝曰:“此人好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詞去。”
柳因自稱奉旨填詞。迨(到)景佑中,始復得第。改名后,方
磨勘轉官(勘驗及第者成績,再由吏部委派官職)焉。
(清-葉申薌《本事詞》卷上)
雨霖鈴:一作“雨淋鈴”。唐玄宗避安史亂,
逃往蜀中,于棧道雨中聞鈴音,起悼念貴妃之情,
“采其聲為《雨霖鈴》曲,以寄恨焉”。
準確把握一首詞的寓意:
(1) 聯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和思想人品。
(2) 聯系作品的時代環境與創作背景。
(3) 聯系詞篇的整體藝術形象或藝術意境。
(4) 把握詞作使用的典故、暗語,熟悉古代
詩詞語言傳統的比興、象征手法。
宋詞鑒賞理論
一語脈暗接之藝術手法
理論分析:詩詞的一大特點是跳躍性大。但思緒的
展開有嚴密的內在聯系,并且合乎邏輯。
二深婉隱晦之語言藝術
理論分析:含蓄蘊藉,呈現出一種無言而多情的細
微精妙的心曲美。
劉熙載《藝概》云:“詞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
非不言也,寄言也。”
三繪景表情之點染手法
理論分析:詞家在詞中某處用表意語點明,而在點明
后用表情繪景。 一般表意語在前,表情語
在后, 先點后染,余韻悠悠。
1“冷落清秋節”--承上片首句“寒蟬凄切”四字。 不僅節令
上切合,而且氛圍、情調上也絲絲入扣。
2“曉風殘月”---一個“曉”字暗合上片“晚”字,暮靄中
分別,曉霧中醒來,船行一夜,人隔千里,
能不傷懷?
3“蘭舟催發”---呼應“驟雨初歇”:暴雨已停,天放晴,
因而舟子要“催發”了。
4“更與何人說”--“說”暗承上片“無語”:此刻執手相看,
尚可傾說衷腸,然而“無語凝噎”能言而不言;
他日天各一方, 欲言而不能,更顯愁腸百結。
從整篇看,上片實寫別時難舍之情,下片遙想別后
相思之苦。由實生虛,順利成章;虛實相生,相得益彰。
[自是白衣卿相---奉旨填詞的故事]相關文章:
1.
2.
3.
4.
5.
6.
7.過去的故事
8.
9.
10.《火車的故事》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