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書》與《識仁篇》原文全文(論語選讀教學輔助)

發布時間:2016-3-25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定性書》 程明道

所謂定者,動亦定,靜亦定;無將迎,無內外。

茍以外物為外。牽己而從之,是以己性為有內外也。且以己性為隨物于外。則當其在外時,何者為在內?是有意于絕外誘,而不知性之無內外也。

既以內外為二本,則又烏可遽語定哉?

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順萬物而無情,故君子之學,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易》曰:“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茍規規于外誘之除,將見滅于東而生于西也。非惟日之不足,顧其端無窮,不可得而除也。

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適道,大率患在于自私而用智,自私則不能以有為為應跡,用智則不能以明覺為自然。今以惡外物之心,而求照無物之地,是反鑒而索照也。《易》曰:“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孟氏亦曰:“所惡于智者,為其鑿也。”與其非外而是內,不若內外之兩忘也。

兩忘則澄然無事矣。無事則定,定則明,明則尚何應物之為累哉?

圣人之喜,以物之當喜,圣人之怒,以物之當怒,是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是則圣人豈不應于物哉?烏得以從外者為非,而更求在內者為是也。今以自私用智之喜怒,而視圣人喜怒之正為何如哉?

夫人之情,易發而難制者,唯怒為甚。第能于怒時,遽忘其怒,而觀理之是非,亦可見外誘之不足惡,而于道亦思過半矣。

《識仁篇》   程顥 著

  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智、信皆仁也。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而已,不須防檢,不須窮索。若心懈,則有防;心茍不懈,何防之有!理有未得,故須窮索;存久自明,安待窮索!此道與物無對,“大”不足以明之。天地之用,皆我之用。孟子言“萬物皆備于我”,須“反身而誠”,乃為大樂。若反身未誠,則猶是二物有對,以己合彼,終未有之,又安得樂!《訂頑》意思,(橫渠西銘,舊名《訂頑》。)乃備言此體,以此意存之,更有何事。“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未嘗致纖毫之力,此其存之之道。若存得,便合有得。蓋良知良能,元不喪失。以昔日習心未除,卻須存習此心,久則可奪舊習。此理至約,惟患不能守。既能體之而樂,亦不患不能守也。

  劉蕺山曰:程子首識仁,不是教人懸空參悟,正就學者隨事精察力行之中,先與識個大頭腦所在,便好容易下工夫也。識得后,只須用葆任法,曰“誠敬存之”而已。而勿忘、勿助之間,其真用力候也。蓋天理微妙之中,著不得一毫意見伎倆,與之湊泊。才用纖毫之力,便是以己合彼之勞矣,安得有反身而誠之樂。誠者,自明而誠之謂。敬者,一于誠而不二之謂。誠只是誠此理,敬只是敬此誠,何力之有!后人不識仁,將天地間一種無外之理,封作一膜看,因并不識誠敬,將本心中一點活潑之靈,滯作一物用,胥失之矣!良知良能是本心,昏昧放逸是習心。向來不識此理,故種種本心為習心用;今來既識此理,故種種習心為本心轉。又何患不存之,又存而不能期月守也?此程子見道分明語也。乃先儒以為地位高者之事,非淺學可幾,學者只合說“克己復禮為仁”。周海門先生深不然之,以為“不識仁而能復禮者無有”,是處極為有見。而顧涇陽先生則云:“學者極喜舉程子識仁。但昔人是全提,后人只是半提。『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智信皆仁也』,此全提也。后人只說得『渾然與物同體』,而遺卻下句,此半提也。『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不須防檢,不須窮索』,此全提也。后人只說得『不須』二句,而遺卻上句,此半提也。”尤見衛道之苦心矣!

  又曰:朱子謂程子《識仁篇》乃地位高者之事,故《近思錄》遺之。然“誠敬存之”四字,自是中道而立。   又曰:《識仁》一篇,總只是狀仁體合下來如此,當下認取,活潑潑地,不須著纖毫氣力,所謂“我固有之”也。然誠敬為力,乃是無著力處。蓋把持之存,終是人為;誠敬之存,乃為天理。只是存得好,便是誠敬,誠就是存也。存正是防檢,克己是也;存正是窮索,擇善是也。若泥不須防檢窮索,則誠敬存之當在何處?未免滋高明之惑。子靜專言此意,固有本哉!   顧涇陽曰:程伯子曰“仁者渾然與物同體”,只此一語已盡,何以又云“義禮智信皆仁”也?始頗疑其為贅。及觀世之號識仁者,往往務為圓融活潑,以外媚流俗而內濟其私,甚而蔑棄廉恥,決裂繩墨,閃鑠回互,誑己誑人,曾不省義禮智信為何物,猶偃然自命曰仁也,然后知伯子之意遠矣!

  宗羲案:明道之學,以識仁為主,渾然太和元氣之流行,其披拂于人也,亦無所不入,庶乎“所過者化”矣!故其語言流轉如彈丸,說“誠敬存之”便說“不須防檢,不須窮索”,說“執事須敬”便說“不可矜持太過”,惟恐稍有留滯,則與天不相似。此即孟子說“勿忘”,隨以“勿助長”救之,同一埽跡法也。鳶飛魚躍,千載旦暮。朱子謂:“明道說話渾淪,然太高,學者難看。”又謂:“程門高弟,如謝上蔡、游定夫、楊龜山,下稍皆入禪學去。必是程先生當初說得高了,他們只(左“目”右“卓”)見上一截,少下面著實工夫,故流弊至此。”此所謂程先生者,單指明道而言。其實不然。引而不發,以俟能者。若必魚筌兔跡,以俟學人,則匠、羿有時而改變繩墨,彀率矣。朱子得力于伊川,故于明道之學,未必盡其傳也。

  百家謹案:先遺獻《孟子師說》解“必有事焉”:“此與明道識仁之意相合。『正』是把捉之病,『忘』是間斷之病,『助』是急迫之病。故曰『不須防檢,不須窮索』,『未嘗致纖毫之力』。蓋存得好就是誠敬,誠敬就是存也。存正是防檢,克己是也;存正是窮索,擇善是也。若外此而為防檢窮索,便是人為,未有不犯三者之病也。”

  百家又憶姜定庵先生希轍嘗于其家兩水亭問先遺獻“學而時習”之解,答云:“《白虎通》云:『學者,覺也,覺悟所未知也。』朱子曰:『學之為言效也,總是工夫之名。』荀子所謂『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以持養之』,皆是。然必有所指之的,則合其本體而已矣,明道之識仁是也。『時習』者,孟子:『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明道:『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而已,不須防檢,不須窮索。若心懈,則有防心;茍不懈,何防之有!理有未得,故須窮索;存久自明,安待窮索!』蓋其間調停節候,如鳥之肄飛,沖然自得,便是『說』也。”

[《定性書》與《識仁篇》原文全文(論語選讀教學輔助)]相關文章:

1.論語選讀教案

2.國學之《論語》選讀教學計劃

3.論語十六原文及翻譯

4.高二論語選讀讀后感

5.論語精選讀后感

6.論語第9篇原文及翻譯

7.論語顏淵原文及翻譯

8.論語十七章原文及翻譯

9.論語述而篇的原文及翻譯

10.初一論語原文及翻譯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人成电影福利在线播放 | 亚洲欧美久久精品1区2区 |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中文 | 亚洲婷婷天堂在线综合 | 在线看h片的网站免费 | 日本乱偷中文字幕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