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就是要求閱讀者在對文本認可和接受的同時,要敢于立足自我, 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放飛思緒,立足文本,獲得不同于他人的理解。尋找個性閱讀的支點,就能讓個性閱讀異彩紛呈.
幾次大型的語文考試,我都參與了閱讀題的批閱和評價,常常看到在閱讀考察中,對于現代文閱讀中的有關個性閱讀和創意解讀的問題的回答,學生總有不得要領的感覺,大面積失分,而這一類問題往往又是壓軸的,分值較高,我想這得引起我們的重視.
仔細看來,這一類問題的特點是:開放性,沒有唯一性答案;綜合性,要求學生要綜合運用語文知識和調動生活經驗進行探索;拓展性,問題的探索不僅僅限于文本內容,常常要求學生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和知識積累,對作品進行深入的探討和分析,發表自己的獨到觀點和見解;層次性,要求學生從不同層面和角度作思考,文章中并沒有現成的答案,主要依靠學生的自我感悟,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這一類問題都有一個大致相同的表述:如談談你的看法;說說你的理解;或者是請結合文章……處進行探究等等。
參考2011年“考試說明”中對文學類文本閱讀提出要“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這就意味著閱讀教學開始注重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尊重他們對文本獨特的見解和體驗這,這樣的提示也要求要我們要對這一類問題進行引導和訓練。
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解讀,其實就是閱讀者聯系自身再創作閱讀,由于每個人的人生經歷,文化背景,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審美趣味等的不同,面對文本會有不同于他人的獨特理解,但個性化閱讀又不同于自由化閱讀,發表自己的見解又絕不同于“為所欲為”“信口開河”,一個大的原則是:一定要立足自我,體驗文本,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
一、尋找個性閱讀的支點,有一定技巧.
(一) 針對問題,研讀文本有關內容。
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創意解讀的前提是對作品有充分了解和準確的把握,面對一篇陌生的文學作品,要善于抓住關鍵語句,理清全文脈絡,明白作品所表達的主題,對文章有一個整體認識和把握。
(二)立足自我,獨立思考,在思考中結合文本。
在切合問題要求的前提下,選準確切入點尤其重要,但我想,無外乎以下條件,其一,能透視作品的主要意義或能表現作品的主要寫法,其二,自己寫起來最有把握,其三,角度宜小宜新,例如就一篇作品的藝術特色進行有創意的解讀,可以賞析它的語言特色,分析文章的煉字,選句,辭格運用,語言風格等方面的技巧,可以賞析結構方面的特色,如立意開頭,結尾,過渡,照應,層次等方面的匠心,可以賞析表現技法,體會象征,對比,烘托,動靜相生,寓情于景等手法的運用。
(三)放飛思緒,在思考力求新穎而深刻。
文體不同,其特點也各異,如小說要根據其重點思考其思想內容,人物形象,情節安排,散文要重點思考其內容,意境,語言,線索等特點,切忌脫離文本想當然的去套用鑒賞術語,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談,或不著邊際的任意羅列,更不能根據個人的主觀喜好而作隨意的褒貶,要注意敘(對文章內容的復述和引用),析(對作品思想內容,藝術特點等進行揭示),評(通過分析得出的結論)三個方面的有機結合。
(四)組織答案,分條作答,每條開頭先陳述自己觀點。
要開門見山的提出觀點,也就是提出你的評價,然后就原作內容進行復述,介紹,引用,做到結構清晰,然后力求做到語言表述的簡潔,流暢,規范。我總是建議學生不妨帶上“我認為……,我想……”體現出個性的閱讀和表述。我們的語文課外閱讀訓練我也總是體現這一點要求,學生一定要先口答,組織語言,然后對照答案,體會簡潔規范的答案之美。
這些算是應答的一些技巧,但究其根本,我覺得更多的閱讀訓練應該體現在我們的每一節課上,體現在我們的平時扎實的閱讀基礎上.
二、尋找個性閱讀的支點,有一點誤區.
新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不能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個性化閱讀已經得到很多教師的重視,這種閱讀教學方式對打破教師一人講授、材料一個來源、觀點一個樣兒的傳統語文課堂教學方式無疑起到了顛覆性的作用,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應重實踐、重人文精神培養的特點和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尊重個體差異等新課程改革理念,倡導結合學生個體情感體驗,多元化、多角度地理解文本,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逐漸活躍,他們在課堂上不同的體驗、不同的解讀讓語文課堂充滿生機。
但是,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課堂,不少教師為了“做到”平等對話,“體現”尊重學生差異,表面上讓學生進行了個性閱讀,結果常常使整堂整堂的課堂教學流于形式,轟轟烈烈,熱鬧非凡,結果學生一無所獲,教師也一頭霧水,將“尊重”簡單化庸俗化,將個性解讀自由化隨意化,其課堂教學效果還不如原來的一講到底,學生還可多少被動吸收點知識.
其實我想這是教師對“個性化閱讀”的理解有失偏差。 “個性化閱讀”應該在一定情境中,因個性發展需要而根據教學實際,培養學生逐步形成適合自身發展的閱讀興趣、閱讀風格、閱讀品質以及養成良好的、富有個性的、健康的閱讀習慣,從而在一定階段內形成適合自身發展的閱讀理解能力和鑒賞水平,不同學生的閱讀個性既有共同之處,也有獨特的個人體驗。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不少學生卻因“獨特體驗”而片面理解了“個性化”,由“獨特”引申出“與眾不同”、“獨一無二”,于是學生便挖空心思去找這種“獨特”,提出一些膚淺甚至不可理喻的問題,或嘩眾取寵、或游離主題、或斷章取義,如果老師不注意引導,學生就會七嘴八舌爭個不休,這堂課就無價值可言。
三、尋找個性閱讀的支點,有一些方向.
為了充分體現語文教學多元化的人文價值取向和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體以及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我想還須在日常教學中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必須將“個性化閱讀”置于“三維目標”之下,尤其是要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為核心,逐步養成其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志趣,提高其分析鑒賞能力、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充分交流,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應進行辯證的分析、引導、梳理和揚棄。當然得注意,我們的閱讀不能僅限于課堂,不能僅限于課本.
其次,教師課前教學設計要充分,課堂教學引導要得力。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絕不能停留在活躍與熱鬧上,要著重關注學生對學習活動本身的參與度和思維的深度,學生個性化的閱讀行為除個別生成性問題外,絕大多數都應該在教師課堂教學設計的情境之中,或難點、或重點、或疑點、或關鍵點,總之是在某一特定的有較高探究價值的“話題”之下進行,絕不能讓學生隨便讀一遍書就海闊天空的各談各的感受與體會。在課堂教學中要處理好放與收的關系,加強教師的引導作用.
在網上看余映潮先生教學《赫爾墨斯和雕像者》,進行人物評價訓練,用幾個成語或四字短評評價赫爾墨斯的形象,學生從不同角度提出了“是一個愛慕虛榮的人,自命不凡,自以為是,目中無人,狂妄自大……如何結合文章的主題,作者的寫作意圖進行取舍、整合,由散到聚,在討論中,在互動中師生交流統一,余老師就做得非常好,既顧及學生的個性發展,多元理解,又將目標達成一致,趨于一定程度的統一,我想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就需要教師引導要得力,只有讓眾多個性中的共性得到充分顯示,個性化閱讀才能得到真正落實,讓課堂呈現出“多元-集中-多元”的態勢,課堂教學才會真正地充滿個性,充滿生命力。
再次,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問題質量。所謂問題意識即學生在閱讀實踐中有意識的根據自身的體驗、感受進行深入思考、聯想與探究,提出有一定探討價值的問題,逐步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與評價的能力。學生的問題意識需要長時間的培養,尤其在“個性化閱讀”教學中,更應以提高問題質量,提高感悟能力、欣賞水平和思維的深刻性為核心,將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貫穿于“個性化閱讀”教學的始終。提出有價值值得探究的問題也是深入理解,個性閱讀的體現吧。
拋開熱鬧的課堂教學表面,我們的個性閱讀進行應該是以三維目標為主線,以有效指導為手段,以培養學生的問題能力為中心的個性化閱讀教學,個性化閱讀應是學生在閱讀全過程中與文本、教師、同學進行零距離對話的過程;是學生在多層次、多角度、多智慧的閱讀對話中深入感悟文本,真正展示個性,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的過程。這種閱讀必然有生命的激情,有學生和文本之間情感的交流,心靈的碰撞,這種閱讀必然張揚學生的個性,顯現學生的靈性,這種真正意義上的有特色的閱讀,才是個性化閱讀。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幫助學生與文本“接觸”,尋找學生與文本的“交叉點”及“未定點”,引導和鼓勵學生理解、讀懂文本中那些確定性的因素,另一方面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知識、經驗和思想感情來補充、改造、創新文本中那些可變性的內容,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地投入到教學過程中,促使學生思維的觸角深入到文本的內核,有了切實的認識和訓練,才能經得起我們的閱讀考察,也才能讓學生的語文素養有切切實實的提高.
參考資料:
1.《語文課程標準》
2.《語文課程標準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
張蛋蛋
[尋找個性閱讀的支點(七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2.尋找閱讀的答案
3.尋找愛情的個性簽名
7.情感美文:尋找
9.尋找春天的周記
10.尋找這個冬天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