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那棵讓人流淚的樹
在中國、塔吉克斯坦、阿宮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國的邊境上,有一條長8000公里,寬240公里的山脈,名叫喀喇昆侖。山脈中段、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皮山縣境內,有一個名叫神仙灣的邊防哨所。我最好的朋友,就在這個地方保家衛國。他已經很多年沒有回過家。他的父母在農村,沒讀過書,也不識字,只是聽說他在新疆的雪山上,其他的,便一概不知。
他曾給他的父母郵寄過兩件新疆特產的羊毛大衣,并在口袋里夾寄了一封倉促的信件。內容很短,筆跡潦草,是我站在門口給他父母親口念的。“爸,媽,我在新疆很好,這里到處都是葡萄干和羊肉串,羊毛大衣也很便宜。我給你們買了兩件,很暖和,希望你們二老保重身體,等我回來孝敬……”而實情是,神仙灣的一年,冬季長達六個多月,年平均氣溫低于0℃。他每天吃的是壓縮干糧,喝的是雪水。集訓途中,因為海拔過高缺水,甚至只能用尿液來使自熱米飯升溫。他所在的地方,長不出一株小草,也長不出一棵堅強的綠樹。 2012年1月4日,部隊正式通知,可以回家。兩個年輕的戰友用部隊的大車把他直接送到喀什。中途,車停了,他們三個人不約而同地跑下車,抱著路旁的兩棵大樹痛哭不止。為什么要哭?很多人不理解。但如果知道他們已經三年沒有見過綠色,沒有吃過青菜,沒有回過家的話,我想,任何人都會被這奇怪的一幕所打動。
在他們心中,家,一直都是那棵讓人流淚的樹。
素材運用
一個莊嚴的軍禮,一次真誠的回歸。這一哭,激蕩著雪域,撼動了高原。雖然戰士們用有限的生命和男人的孤獨譜寫了熱血祖國的太平,但他們從來沒有忘記過家。因為,有國才有家。他們,才是家園真正的守衛者。
話題拓展:家與國、平凡的偉大、家是什么
近日,青島市民張先生與弟弟妹妹相約去爺爺家吃晚飯。飯桌上,老人屢次想和孫子孫女們交流,但孩子們卻并不在意,只顧著低頭玩手機。老人開始不高興了,說了一句“你們就和手機過吧”之后,摔了眼前的一個盤子,生氣地回了房間。原本其樂融融的家庭聚會,立刻變得尷尬無比。(10月16日《溫州商報》)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我們坐在一起,你卻在玩手機。”雖是一句極具調侃意味的俗語,卻隱現出當代人心中無言的痛。運用時,可以揭示現象產生的原因,或遷移到科技的利與弊、家庭教育等話題。
家庭聚餐,手機掃人興
近日,張先生與弟弟妹妹相約去爺爺家吃晚飯,飯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孫子孫女說說話,但孩子們卻個個抱著手機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盤子離席。
通過這件事,我們看到了社交網絡時代的脆弱一面。在這樣一個時代,人們并不缺乏溝通工具,然而許多人卻患上了溝通匱乏癥。
換在20年前,多數人恐怕難以想象互聯網會給社會帶來如此深刻的變化。特別是隨著智能手機的推出,互聯網與手機緊密結合,人類更是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社會化媒體時代。溝通手段如此多樣,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應越發近了才對。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社交網絡時代帶來的一個嚴重問題是,人們越來越孤立,越來越不愿意和其他人面對面溝通交流。大量宅男、宅女的出現,真實反映了這一現象。
素材提示1
從矛盾的角度切入。互聯網應該讓當代人的交流更便捷,但事實卻并非人們所希望的那樣。
這造成一個結果,那些沒有掌握新技術的人們被無形地排斥在社交網絡圈外,成為一座座“孤島”。像報道中提到的這位老人,他既難以進入后輩們的新世界,也難以接受被冷落的現實,即便他沒有離席而去,實際上也已被排斥在外。他抬頭所能看到的只是一片熱鬧的人際荒漠。每個人都看似很忙,每個人又都很孤獨,這就是社交網絡時代產生的“孤島效應”。
素材提示2
多維思考。“孤島效應”不僅僅體現在沒有掌握新技術的人身上,也存在于掌握了新技術的人身上,雙方都是受害者。
如果我們樂于享受新技術的極大便利,就不得不接受因此帶來的一連串負面效應。但是,當看到人們沉溺于網絡互動而日漸喪失現實溝通的能力和樂趣,望著老人們因難以融入新時代而黯然離席,也許該對這一現象加以重視。尤其是,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使用人群日益低齡化,面對孩子越來越沉迷于與機器對話(如何讓孩子安靜下來?只需給他一部iPad),現在該是正視和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了。素材提示3 上升到家庭教育的角度,使問題越發顯得嚴重。
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很簡單,就是減少對新技術的依賴和迷戀,不被新技術所奴役。處于這個時代,我們無法完全放棄新溝通工具,但并非隨時都需要使用。當親友團聚的時候,不妨把手機放到一邊,好好享受親情、友情。
素材提示3 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呼吁正確而理性地對待新技術,極富時代意義。
友情難敵“機情”?
某報記者隨機采訪了10位市民,其中有7人表示,親朋聚會時會掏出手機,而且成為一種習慣。這7名市民中年齡大多集中在20歲到30歲。“朋友坐在一起,我們也會聊天。但是不看看手機會覺得不舒服。”市民吳小姐告訴記者。她與朋友一起走路時,甚至都不忘掏出手機聊QQ、看微博。
點評 其實,我們玩的不是手機,而是寂寞。該拿什么來拯救我們已經空洞的靈魂呢?
照亮別人的同時,別毀掉自己
活了38年,鄉村代課老師龍騰生平第-次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看升旗。前一夜,他凌晨兩點半就爬了起來。為了以示莊重,特意用水蘸濕梳子,一遍遍將頭發梳得留光水滑。
2012年8月11日凌晨5點,天安門廣場已經人山人海。50米外,警衛人員用一條白繩將普通觀眾與升旗區隔開。龍騰全程踮著腳尖,睜大雙眼,生怕漏過了哪個環節。他要回去講給他的學生們:“國旗班的士兵們是挎著槍保衛國旗的,像保衛生命一樣!”他搖著一面花一元錢買來的小紅旗,有些哽咽。
龍騰是崔永元公益基金2012年“愛飛翔鄉村教師培訓”的110位湖南鄉村教師之一。發起“愛飛翔”公益活動,源自一些令人心酸的故事。
一個孩子問老師:“坐飛機時,人坐哪里?”老師竟回答:“可能坐在飛機翅膀里吧。”崔永元因為率隊重走“我的長征”,途中目睹了鄉村孩子的生存環境,由此萌生了把鄉村老師帶到城市開闊眼界的想法。
8月10日,“愛飛翔”第六期開班儀式在北京四中大禮堂進行。龍騰作為教師代表,拿著話筒做了三分鐘發言,沒有停頓。“我是一名代課老師,我不會自卑,我喜歡這份事業……不管今后的道路怎么樣,我依然會一手握著鋤頭,一手拿著粉筆。”發言完畢,龍騰流出自己憋了15年眼淚,臺上臺下哭成一片。“人們把老師比喻成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我完全不贊同……照亮別人的同時為什么要毀掉自己,就不能不毀掉自己嗎?”鄉村教師培訓“名師講堂”嘉賓易中天說,“他們是中國教育的腳板,是穿著草鞋長滿老繭的腳板,沒有這個腳板中國教育早就趴下了。”
素材運用
幾年前,某報社記者為西部被辭退的多名鄉村代課教師做專題報道,雖然報道最終于事無補,但記者的那句話。至今讓人心酸不已:“面對他們,我無地自容。”是的,鄉村教師,配得上任何一份尊重。
馬占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