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濤圩中學 徐高飛
摘要:民主不僅僅是一種政治制度,而且還是一種生活方式,并滲透于人們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反映在教育領域,就要求語文教學必須體現民主的思想和意識。李老師的語文民主教育正是基于這樣的需求,在其教育思想中,不僅突出了“民主”在語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在教學實踐中,“民主”更是貫穿于整個語文課堂教學。
關鍵詞:民主 語文教學
最近筆者有幸拜讀了由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組織編寫的《李鎮(zhèn)西與語文民主教育》,在如饑似渴地讀完后,我不禁為李老師深邃的語文教育思想和對語文教育獨到的見解所感動和折服。也正因為他那深邃的語文教育思想和對語文教育獨到的見解成就了他獨特的語文民主教育風格。
一、 突出了“民主”在語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翻開書的扉頁,有幾行文字特別醒目,那是李老師的一句名言:“惟有以培養(yǎng)獨立人格、公民意識、創(chuàng)造能力為己任的民主教育,才能真正使親愛的祖國走向偉大的復興,讓中華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優(yōu)秀民族之林!”在這句精血誠聚而又豪邁的話語中,我們可以清晰看到李老師那沉甸甸的民主意識的影子。他說:“在教學中真正提高學生的素質,必須站在民主教育的高度走進學生的心靈,面對每一個富有個性的學生。”“對教育來說,缺少對學生的民主態(tài)度--具體說,離開了對學生的人格尊重和潛能的信任,離開了教育過程中精神與精神的交融,心靈與心靈的呼應,任何教育都不是陶行知所說的‘真教育’而只能是‘偽教育’。由此可見,任何科學的教育方法不過是民主教育思想的體現。如果我們認可柳斌同志所概括的素質教育的要義……那么,我們似乎就可以這樣說,民主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他還說:“但對語文教育而言,‘民主’并不僅僅是教育手段,也是教育的內容,更是教育目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和課堂氛圍必然有利于學生思維的健康發(fā)展乃至創(chuàng)造力的激活,而語文教育本身(包括教材)所蘊含的豐富民主養(yǎng)料將有助于學健康人格的鑄造;但從長遠來說,民主教育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所賦予語文教育面向未來的使命--通過民主的語文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平等、自由、寬容等民主養(yǎng)分,使學生成為個性鮮明并具有獨立人格和創(chuàng)造精神的現代公民。”
民主不僅僅是一種政治制度,而且還是一種生活方式,并滲透于人們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杜威曾認為民主主義“還有一種更為深刻的解釋:民主主義不僅是一種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種聯(lián)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種共同交流經驗的方式。”①陶行知也曾指出:“民主的時代已經來到。民主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我們對于民主的生活還不習慣。但春天已來,我們必須脫去棉衣,穿上春裝。我們必須在民主的新生活中學習民主。”②既然民主“是一種共同交流經驗的方式”,在民主的“春天已來”之時,我們又怎能在語文課堂拒絕民主,被歷史潮流所拋棄?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語文課程(教材)如魯迅、朱自清等民主主義作家的作品本身就承載著豐富的民主養(yǎng)料,必將對學生健康人格的鑄造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李鎮(zhèn)西老師認為“民主”不僅僅是教育的手段,教育的內容和教育的目的,無疑是十分深刻而正確的。曾經有讀者告訴李老師說,他發(fā)現李老師的文章和著作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個詞是心靈。李老師回答道:“10年前的確如此。但最近兩年10年以來,我用得最多的一個詞可能就是‘民主’。”如果說魏書生老師成功的秘密在于商量、商量、再商量,那么,李老師成功的法寶恐怕就是民主、民主、再民主了。
二、 “民主”貫穿于整個語文課堂教學。
民主,反映在教育領域,表現為老師應摒棄個人權威,尊重學生的思想情感和獨特的個性體驗,以寬容的胸襟和發(fā)展的眼光接納學生,以與學生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的心態(tài)來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老師的協(xié)助下自主學習,使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創(chuàng)造的潛能得以充分的釋放。李老師的語文課堂正是處處體現著這樣民主的意識。
1、引入課堂教學,善于創(chuàng)設民主的氛圍。
例如,由李老師執(zhí)教并在四川省賽課中一舉奪魁的那堂《孔乙己》是這樣引入的:
今天,我和同學們一起在這影劇院的舞臺上上課,這“教室”真還有點特殊。我們真成了在演戲了。(眾笑)不過,這個布置讓我感到了一種寓意,就是今天的課應該以學生為主體,你們看,同學們不是坐在舞臺的中央嗎?而李老師則在舞臺的一邊,這顯然是意味著應該突出你們的作用。也就是說,你們今天千萬不要只是聽李老師上課,而應該是在李老師的協(xié)助下自己學習這篇課文。李老師第一次和你們見面,我先說一下我上課的特點。我上課喜歡同學提問或者發(fā)表自己獨立的見解。在我看來,凡是能夠提出問題或和其他同學甚至和老師有不同觀點的學生,是最好的學生。同學們把問題提出來后,李老師先不解答,而請其他能夠解答的同學來解答,如果沒有同學能解答,我們就一起來討論研究。也就是說,面對課文,同學們應該和老師以及作者平等對話。總之,今天這堂課,不在于老師給你們講了多少,而在于你們自己通過自己的閱讀、思考對課文“悟”出了多少。
好,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孔乙己》這篇小說。(板書課題:《孔乙己》)
在這里,李老師“以學生為主體”“喜歡同學提問或發(fā)表自己獨立的見解”,“凡是能夠提出問題或其他同學甚至和老師有不同觀點的學生,是最好的學生”他不以教師權威自居,允許學生發(fā)表獨立的見解,平等地對待學生,無不洋溢著李老師的民主意識。
又如,李老師執(zhí)教《在烈日和暴雨下》上課伊始:
李老師問學生們:“你們喜歡《在烈日和暴雨下》這篇課文嗎?”幾乎全班學生都說:“喜歡。”我高興地說:“嗯,我也很喜歡這篇課文,這的確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可是,有沒有不喜歡這篇文章的呢?”這時,前排靠邊的一個男同學勇敢地舉起了手,他明確地說他不喜歡這篇文章。我問他為什么不喜歡這篇文章。他說:“我覺得這篇文章里面有許多詞語用得不太好。”為了說明他的這個觀點,他還舉了好幾個例子。我當即滿腔熱情地表揚了他:“同學們,雖然我個人并不同意這位同學的觀點,但是,我非常贊賞他的這種精神,因為他敢于向大多數人說‘不’。這種不盲從多數,不迷信權威的精神,就是獨立思考的精神。同學們應該向他學習!”
真正的民主應該蘊含著寬容精神,也就是要允許別人跟自己不一樣--不一樣的思想,不一樣的個性,不一樣的生活方式,等等。我們都知道民主的原則是“少數服從多數”原則,但現代自由民主同時也強調“多數尊重少數”的原則。前者指的是在決策時應以多數人的意見為準,后者指的是即使少數人的意見沒有被采納,也應允許其存在。伏爾泰有句廣為流傳的名言說得很好:“我堅絕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wèi)你表達自己的權利。”由此看來,李老師是深諳此道的。
2、把提問的自由歸還給了學生。
自由不等于民主,但沒有自由就絕沒有民主可言。所以,歸還學生提問的自由也是民主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反映。
發(fā)現和提出問題在學生培養(yǎng)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蘇格拉底認為,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的誕生。愛因斯坦也認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有價值。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一首小詩中寫道:“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但不知從何時起,不少語文老師在教學中淡化了學生的提問意識。李鎮(zhèn)西老師卻幾乎每上一堂語文課都十分重視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在執(zhí)教《孔乙己》一文時,其中有這么一個環(huán)節(jié):
教師:好,現在請同學們快速閱讀一遍課文,把你有什么不懂的問題提出來,看誰的問題提得最多。
(學生獨自默讀,思考。教師巡視。)
男生A:小說開頭為什么要寫魯鎮(zhèn)酒店的柜臺“和別處不同”,是“當街的一個曲尺型的大柜臺”?
教師:這位同學第一個提問了,很好!誰能解答這個問題?
男生B:我想是為了說明魯鎮(zhèn)獨特的習俗,交待孔乙己生活的環(huán)境,這也屬于是環(huán)境描寫吧!
教師:對,我認為可以這樣理解。……
在執(zhí)教《荷塘月色》這一課時,李老師也有意識地讓學生提出了不少問題:
我停了片刻,又問道:“還有沒有什么問題啊?”
王馳問:“‘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是不是有點矛盾?”……
一位女同學問道:“‘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我不明白作者在寫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寫到歌聲了?”
當然,在學生提問的過程中,李老師也并未喪失自己的主導地位,他總是善于相準時機,相信在學生提出具有“科研價值”的問題后重點引導學生自己去解決。
3、善于引導學生自行解決問題。
李老師在執(zhí)教《孔乙己》一文過程中,有一個很精彩的片斷:
女生A:老師,第一段為什么說:“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在每碗要漲到十文”?
教師:好,誰來幫她解答?
男生C:這是為了說明物價上漲,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了。
女生B:不對,我想應該是間接說明孔乙己生活的年代,因為讀者從小說后面的落款日期“1919年”就可以大體推斷出那是19世紀末發(fā)生的事。
教師:好,出現了不同看法了。同學們想想哪個意見更有道理些啊?
眾學生:后面一種意見有道理些。
教師:對,我也同意后面一種意見。在這里,作者主要還是為了交待時代背景。
即使學生一時不能解答的問題,李老師也決不代庖,只是稍作點撥,然后還是與大家一起商討解決問題。
這里仍以《孔乙己》一文為例吧。
男生E:老師,課文上說,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我想問一問,什么叫“穿長衫的人”?
教師:好,有沒有同學能夠幫他解答這個問題呀?
(學生思考)
教師:我提示一下,在這里,“穿長衫”表明什么?同學們可以聯(lián)系第一自然段的有些描寫衣著的語句。
女生C:我想是表明一種身份吧。說明他是一個讀書人,有一點身份。
教師:為什么?
女生C:因為前面說“但這些顧客,多是短衣幫,大抵沒有這樣闊綽。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吃喝。”這說明孔乙己不是干體力活的人。
4、幫助學生破除迷信和權威。
前文已有所述,這里想再舉一例。我們依舊走進李老師執(zhí)教《在烈日和暴雨下》那堂課吧:
……我有意把“在烈日和暴雨下”寫成“在暴雨和烈日下”。
我剛一寫完,學生就嚷起來了:“錯了,錯了!應該是‘在烈日和暴雨下’而不是‘在暴雨和烈日下’!老師您剛好寫反!”
……我很得意地說,“既然是并列短語,那么連詞前后的部分并沒有主次之分,當然就可以顛倒一下啦!‘烈日和暴雨’和‘暴雨和烈日’,都差不多嘛!”
“不對!”一位女同學似乎有些激動,她說著便站了起來:“題目取為‘在烈日和暴雨下’而不是‘在暴雨和烈日下’,這是有道理的!因為課文先寫的是烈日后寫的是暴雨,這既是天氣變化的順序,也是課文的大體結構。怎么能夠隨便顛倒呢?”
李老師故意設錯,學生沒有迷信老師權威,據理力爭,給同學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5、學生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潛能得到了張揚和發(fā)揮
讓我們來看一看李老師的學生給《孔乙己》一文擬的副標題吧:
“一般社會對于苦人的涼薄”
“無望的社會造就的無望的人”
這些副標題可不是出自教學參考書和老師之口呀!我至今仍然還記得李老師的學生在作文中寫的那一段話:
“郭沫若無疑是我們故鄉(xiāng)的驕傲,但是,作為他的家鄉(xiāng)人和后輩,一味拜倒在郭沫若的腳下而仰視巨人,是沒有出息的。一個只有勇于超越前人的民族才是有活力也是有希望的民族。因此,今天我們對郭沫若最好的紀念,莫過于以郭沫若不迷信權威的創(chuàng)造精神,超越郭沫若!”
總之,李鎮(zhèn)西老師癡情地守望著語文民主教育,在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中,他成就了許多學生的希望與夢想。也正因此,他自己也取得了許多驕人的殊榮:四川省中學特級教師、成都市教育專家、全國優(yōu)秀教師、2000年全國十大杰出教師等等。我們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李老師所堅守的語文民主教育這條路一定會越走越寬、越走越遠!
①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92頁,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②《陶行知文集》修訂版,958頁,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
[守望語文民主教育---讀《李鎮(zhèn)西與語文民主教育》有感(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民主評議黨員自我評價
3.語文教育的論文
6.語文教育研究論文
7.語文教育專家論文
8.語文教育教學故事
9.
10.特殊教育語文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