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獨之旅》的導學案
教學目標
1、學習運用快速閱讀的方法,把握課文情節;品味“孤獨”,梳理主人公的成長歷程。
2、引導學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課文,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培養學生快速閱讀、梳理要點的能力和質疑探究的能力。
3、理解“孤獨”與“成長”的內涵,感悟人生,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品味“孤獨”,梳理主人公的成長歷程,體會細節描寫重要的作用。
教學難點:
理解”“孤獨”與“成長”的內涵,品味人生
預習導學
1. 積累詞語并解釋重點詞語。
2. 勾畫文中環境描寫的句子,并體會其作用,結合環境描寫的作用賞析兩處。
作用:
( 1)交代事情發生的環境、地點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實性。
(2)渲染氣氛,增強作品的感染力。
(3)烘托人物的心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質,刻畫人物形象。
(4)推動情節的發展
(5)深化作品主題。
(6)交待社會環境
3.小說的題目是《孤獨之旅》對杜小康這樣的孩子來說,“孤獨”的含義是什么?勾畫文中體現孤獨的句子。
【知識鏈接】--走近作者:曹文軒,1954年生于江蘇鹽城農村。1974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讀書。后留校任教。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作家協會理事,北京大學教授、現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當代文學教研室主任。著有長篇小說《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紅瓦》,學術性著作《中國八十年代文學現象研究》《面對微妙》《曹文軒文學論集》《患維論--對文學的哲學解釋》等。小說《草房子》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1999)。電影《草房子》獲第19屆金雞獎最佳編劇獎、1998年度中國電影華表獎、第4屆童年獎以及影評人獎、第14屆德黑蘭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大獎“金蝴蝶”獎。
導學過程
一 導入:播放歌曲《陽光總在風雨后》營造氛圍。
二整體感知,感悟成長歷程。
(一) 按照小說的三要素概括故事情節。小說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二) 品味語言,感悟人物的變化成長。
1.這是一篇小說,故事情節是在孤獨的背景中展開的,人物語言并不多,請同學們快速在文中勾畫出杜小康的語言,寫在橫線上。(課件展示。)
2.按照要求示例賞析人物:
(1)聯系相關內容。如什么時候,什么地點,怎樣的狀況下說這樣的話。
(2)言為心聲。注意體會說話人的心情心理。
示例:賞析第一句話 ,讀相關段落。
思考:
哪一段交代了杜小康放鴨的原因?這段中哪一個詞鮮明地表示出了杜小康對放鴨這件事的態度?
(3)收集杜小康以前優越生活狀況,可現如今要離開疼愛他的母親,離開熟悉的校園,到陌生遙遠的蘆蕩去放鴨,他愿意去嗎?
于是他對父親說了第一句話,應該怎樣讀?從這里看出了一個怎樣的杜小康?
3.(一句簡單的話就能讀出這么多的內容)下面請同學們自己賞析或同桌討論其余的三句話,用“我從 語句中,讀出了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杜小康”這樣的句式,批注你的賞析結果。一定要在文中找到語言依據。(從說話的環境、孤獨的心理描寫方面去理解)
三 品味主旨
1 .當我們陪著杜小康走完這段孤獨之旅,結合杜小康的成長,你認為怎樣算是長大了?是什么促使杜小康的成長呢?
2. 積累有關“成長”方面的名言警句。
四 拓展訓練。
初三的學生戲稱:一旦升入初三,人生將與寂寞握手,和孤獨相聚,拖著太多的疑惑與不甘,拖著太重的功名與利祿,在等……他們似乎有著與年齡不相稱的成熟與穩重,對一些問題已經有了自己的看法,也已經具備了一些能力,但不夠全面、客觀,看問題也不夠深入。他們所說“孤獨”,更多時候是“為賦新詞強說愁”,更多的是面對考試壓力時反映出來的較情緒化的表現,甚至有時是對現實的畏懼,請同學們學習本文中的環境描寫和心理描寫,寫出自己的一段成長歷程。
何三鈺
[孤獨之旅 導學案設計(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2.《談中國詩》導學案
10.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英語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