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滄州一中 宋云兵 郵箱:ruiwen@wz163.com
所謂科技文,是指研究自然科學與技術的文章。高考中選用的科技文往往反映的是當今人類最先進的科技水平和最新的科研成果。許多考生尤其是文史類考生對此類考題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畏難心理。其實,如果在迎考復習中能掌握此類試題的命題規律并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題技巧,就完全有可能在高考中取得這一部分的理想分數。下面就是筆者指導學生復習科技文閱讀的一些體會,僅供參考。
一、樹立一種觀念。這種觀念就是:科技文閱讀考察的是閱讀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而不是要求學生全面、系統、透徹弄懂相關的科技知識。因此,命題也是著眼于考察語文能力的。基于這一認識,我們在做科技文閱讀的試題時,必須排除與選文相關的舊有科技知識的影響,完全靠選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二、具備兩種心理狀態。一是做題時精神要高度專著,聚精會神地進入閱讀狀態和解題狀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迅速、準確地發現問題,作出判斷。二是仔細。科技文閱讀的所設的題目雖然其涉及的所有信息均來自選文,但往往在極細微處設置選項,有的選項看似與原文不符,其實是正確的;而有的選項看似與原文語句相符,卻因在極細微處作了改動,反而是錯誤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認真仔細,馬虎、大意是萬萬不可的。
三、明確三個三個步驟。第一步,通讀全文。只有這樣,才能總體把握全文的主要內容。只有這樣才不會犯斷章取義、以偏概全的錯誤。第二步,針對試題,尤其是選項,到原文中找相關語句。這是很關鍵的一個環節,切不可忽視。第三步,把選項和在原文中找到的相關語句進行比較,作出準確的判斷和選擇。
四、探索命題規律,掌握解題技巧。
對科技文命題規律的探索,主要集中在選擇題錯誤選項的設置上。錯誤選項的設置方式,一般不外乎以下幾種:
(一)、偷換概念。如98年高考題23題C項"能夠產生抗除莠劑、抗植物病毒等額外基因的作物。"這其中的"抗除莠劑、抗植物病毒"就是偷換概念,原文的表述是"抗除莠劑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又如99年高考題17題的B項"比較起人類來,冬眠的哺乳動物在更寬范圍里發生了進化",其中"更寬范圍里"是屬于偷換概念,原文的表述是"更寬范圍的調節性上"。
(二)、范圍不清。如98高考題25題A項"轉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目前所有品種都得到推廣種植",從原文相關語句看,只是其中一部分品種得到推廣種植,選項用"都"明顯是錯誤的。我們在做題時,要注意有關范圍的表述,判斷是"個別"、"部分"還是"全部"。
(三)、無中生有。所謂無中生有,就是選項中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推斷出來。如98年高考題25題C項"增產并不是轉基因技術研究的目的,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興趣的。"原文中并未提到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興趣的,因此這一選項也便屬與無中生有。
(四)、強加因果。所謂強加因果,就是把沒有因果關系的說成是有因果關系。如98高考題24題A項"新蟲害的出現與能抗蟲害作物分泌的'霧劑'污染環境有關"。從原文看"新蟲害的出現"與"能抗蟲害作物分泌的'霧劑'污染環境這二者同屬于基因作物對環境的危險,他們應是并列關系,并不存在因果關系。
(五)、因果顛倒。所謂因果顛倒,就是把因錯斷為果,果錯斷為因,顛倒了兩者之間關系。如99年高考題18題C項"選當心臟收縮時,鈣離子就流進心臟細胞;當心臟舒張時,鈣離子就從心臟細胞中排出。"而與之相關的原文是:"當鈣離子流進心臟細胞時,心臟就收縮;當鈣離子從心臟細胞中排出時,心臟就舒張。"兩相對照,可以發現選項恰恰是顛倒了事物的因果關系。
(六)、弄錯時態、模態。時態是比較容易理解的:是"已經如此",還是"將來如此"。模態是邏輯學上的一個概念,從這個角度設置選項時往往是在"必然如此"還是"可能如此"上做文章。如98年高考題C項"野生植物同抗除莠劑作物的雜交之后的變種的變種已經給農業生產帶來新問題。"這個選項的錯誤就在于"已經"二字,原文只是說"可能"如此。
了解了上述這些科技文閱讀的命題特點,就能夠在應考和考試時有的放矢、應對自如;也就不會在解答此類題目時如置身云里霧里,不知所云了。我們相信通過一定數量的訓練,考生一定會取得這一部分的理想和得分。
[高考科技文閱讀應試策略初探]相關文章:
4.高考閱讀題及答案
8.科技論文參考范文
9.科技小論文的范文
10.科技的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