綽號的變遷心情日記
在我的老家,綽號多含褒義,鄉親們常以有綽號為榮,所以不論男女老少個個都有綽號,有的還不止一個,有的人綽號比他的姓名知名度還高。還有的人剛出生,正式名字未起綽號倒先有了。更有甚者,有人把自己名字忘了綽號反倒記得很牢。有個石匠叫于保春,手藝不錯,人送綽號“一把錘”。有一年縣里撥下救濟款,于保春家人口多生活困難,鄉里把他列入被救濟名單。放款時,鄉長在臺上喊:“于保春上臺。”喊了好幾聲沒人應。鄉長納悶,怎么發錢也沒人要?正要念下一個名字,村長突然想起于保春的綽號,就跑到鄉長耳邊嘟囔了一句。鄉長又喊:“一把錘上臺。”“一把錘”這回聽清是叫自己,趕緊跑上臺去,惹得臺上臺下笑成一團。
家鄉人的綽號是一種文化現象。這些綽號起得都很有水平,既符合本人形象聽著又不刺耳,還挺幽默。鄉親們說,干一天活兒累了,叫上幾聲綽號,引起一陣哈哈大笑,可以解乏消困添氣力,是山村一幅美麗的生活畫卷,充滿生活情趣,沒有絲毫戲謔人的感覺,只有親情和愛憐,只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重要的是:家鄉的綽號這種文化現象,還在于它能與時俱進,隨著時代發展進行著不斷變遷。過去人們窮,多在綽號上反映出來,如形容人瘦,就叫“干羊頭”“蘆柴棒”。改革開放有了責任田,吃飽了肚子身上長了肉,就叫“王大膘”“李二膘”;靠養豬當上萬元戶,就叫“朱(豬)老萬”;靠養羊蓋起了新房,就叫“楊(羊)發才(財)”。后來收入越來越多,蓋起了小樓買上了汽車,綽號就更好起了,蓋三層樓的就叫“趙三樓”,蓋四層的就叫“張四樓”。開夏利的就叫“劉夏利”,開捷達的就叫“周捷達”。我兒時的`伙伴甄來春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北京建筑隊干活兒,后來當了經理,現在固定資產五千多萬元。前幾年回老家找了塊青山綠水的地方蓋了一幢別墅。我說你就叫“甄別墅”得了,甄來春想了想說,咱取個諧音吧,叫“真別輸”。回想他這幾十年的打拼過程,還真是沒輸過。“真別輸”說,我為什么不輸?因為我堅持用家鄉人老實忠厚誠心誠信待人做事,處處贏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所以我永遠不會輸。你聽這話,雖然沒有華麗的詞藻,卻堪稱至理名言。
如今網絡普及,家鄉的不少年輕人買了電腦,勞動之余也常常到網上溜達一圈,故而現在的綽號又有了新的變化。網民一般都有網名,但家鄉的網民仍用綽號代替網名。這里舉幾個例子:種反季大棚菜的叫“冬天綠”,栽棗樹的叫“綠里紅”,開花崗巖的按其品種叫“大三花”“小三花”,跑運輸的叫“萬里通”,做豆腐的叫“白又嫩”,烙燒餅的叫“脆嘎嘣”……這些綽號既表明了自己的職業特點,又是對未來幸福的希冀和期盼。
今年夏天,聽說有關部門到家鄉調研,準備把綽號當做一種旅游資源進行挖掘整理予以開發,這是件好事,但愿不久的將來,天南地北的游客能夠一睹家鄉綽號的風采。
【綽號的變遷心情日記】相關文章:
世事變遷心情日記10-31
快樂的變遷成長日記09-25
如詩如畫卻刻不出變遷的歲月的心情散文10-22
綽號小學作文01-27
我的綽號作文03-03
綽號煩惱的作文03-19
同學的綽號作文01-19
綽號英語作文04-26
綽號煩惱作文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