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春節由來的日記600字(精選6篇)
一天即將過去了,這一天里,大家身邊一定有一些有趣的見聞吧,不如趁現在好好寫一篇日記。相信許多人會覺得日記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春節由來的日記600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春節由來的日記600字 篇1
我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在這么多節日當中,我最喜歡的是春節。
春節,是農歷的正月初一,春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春節是我國最隆重的節日,最熱鬧的節日。在這一天,那些心靈手巧的姑娘們都用她們那雙巧手剪裁出許多的窗花、福字,還有寫字寫得好的人,會親手寫出幾副對聯,有的貼在家門口;有的寫了送自家的親朋好友。通常人們會在過年前幾天去買許多東西,像水果、魚、雞等等。而且在過年的那天晚上,全家會團圓在一起,一起吃“年夜飯”,飯后小孩去放煙花,大人在家里看春晚。
記得我八歲那年,和家人們過了一個快樂的春節。在過年的前三天,爸爸媽媽帶著我到處跑,說是為了買年貨。回來后,爸爸就忙起了寫對聯這項工作,媽媽則在打掃家里的東西。“呤呤”門鈴響了,因為只我“游手好閑”,所以我跑到門前去開門,打開門幾只窗花一套新衣服便映入我的眼簾。來的是姑姑,說是專門為我家送祝福來的,希望我們在新的一年里過年紅紅火火。
到了晚上是我們小孩最開心的了,因為大人要我給我們壓歲錢了。“吃飯了”媽媽的一聲喊叫打斷了我的`沉思,我疾步如飛地來到客廳,“哇”我這音量,我自己都被嚇著,因為飯菜真的太豐富了,有炸魚、燉雞、紅燒肉等等,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碗筷,大口大口地吃起來。
吃完飯后,我約了幾個女同學一起去放煙花,差一點傷到人了。春節是一個隆重、熱鬧的節日,也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可是我也要提醒各位小朋友們,放煙花的時候要小心一些,千萬不要傷到自己或別人哦。
春節由來的日記600字 篇2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春節的由來。你們一定沒聽說過吧?
傳說,以前是沒有春節的。人們沒有過一個節日。在不遠處,有一個惡龍在一個海里住了許多年。它在海里吃了許多年海鮮,把海鮮都吃膩了。一天,那條惡龍想:我在海里把海鮮都吃膩了,能不能到陸地上向那些人類索取一點吃的?想到這里那條惡龍就拿上它的武器去陸地上了。那條惡龍走了一小會兒,就看到了那條村子。
那條惡龍把所有的家寵吃進它的肚子里。有雞、狗、牛、羊……那條惡龍不但不就此罷休還“更上一層樓”。他想:要是逼他們每年給我“送”上雞、狗、牛、羊……不就可以了嗎?想到這里那條惡龍就要村民每年給它“送上”八十只雞、三十只狗、二十只牛、七十只羊……村民不答應。那只惡龍使用法力隨意把一個人給殺了。村民們怕它又來鬧事,只好答應了他的條件。
一天,村民忘了今天是要給惡龍“獻”上八十只雞、三十只狗、二十只牛、七十只羊……的日子。惡龍在海里左等右等就是不見村民的身影。惡龍想:好啊好啊,你們即然不想我的感受那我就殺死你們好吧。那條惡龍又上了陸地。那條惡龍又像上次一樣把所有的家寵吃進它的肚子里。有雞、狗、牛、羊……村民們這才想起“拜”惡龍的事。惡龍叫村民們集中在一個地方。村民就集中在上次惡龍來鬧事的地方。
惡龍正要把村民全部殺掉,一個流浪漢拿著一大包紅紙問村民們買不買?村民們正要把他“轟”走。那惡龍就一下子就逃跑了。村民們很奇怪,問流浪漢:“為什么它走了呢?”“我聽說所有的惡龍都怕紅紙,你們又害怕那條惡龍,所以我才趕過來幫助你們呀。”流浪漢又說,“那條惡龍又怕吵,我給你一堆叫鞭炮的東西,每逢那條惡龍來的時候就放鞭炮,那條惡龍絕對走。”村名們就按照流浪漢的話做。果然,在惡龍來的日子里,惡龍一上來,就立馬“鉆”進水里。
村民就把每年惡龍來的日子叫做春節,在這節日里都要放鞭炮、掛對聯……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春節由來的日記600字 篇3
一年一度的春節又來臨了。
春節,即農歷新年,俗稱過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春節歷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歷)正月初一為“歲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年節古稱“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開始采用公歷(陽歷)計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歲時節日,亦被稱為“傳統節日”,它們歷史悠久、流傳面廣,具有極大的普及性、群眾性、甚至全民性的特點。年節是除舊布新的日子,年節雖定在農歷正月初一,但年節的活動卻并不止于正月初一這一天。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準備年節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人們以盛大的儀式和熱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中國農歷年的歲首稱為春節。是中國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象征團結、興旺,對未來寄托新的希望的佳節。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關于春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但其中為公眾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興起。公元前20xx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后來叫春節。春節過去也叫元旦。春節所在的這一月叫元月。
春節由來的日記600字 篇4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后,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于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源于我國原始社會的《臘祭》。據說臘盡時日,人們殺豬祭祀老天,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們用朱砂涂臉,鳥翼裝飾,唱唱跳跳。至于“春節”一名,最早見于《后漢書·楊震》:“又冬無宿雪,春節未雨,百僚焦心。”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歷年。
春節由來的日記600字 篇5
春節是中國最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關于春節的習俗也多有很多,有貼春聯,穿新衣,拜年,給壓歲錢……但是關于春節的來歷呢?
相傳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每當春節的時候,它就從海里爬上岸,把許多孩子都吃掉了。人們算好了年從海里爬出來傷人的日子,每當這一天,人們就一起到山洞里去避難,有一位老奶奶腿腳不便,只能留在家里,有一位風塵仆仆的客人來到她的家里,說“我一定把年趕走,您就上山避難去吧。”老奶奶半信半疑地上了山。
年上了岸,看見只有一個人,客人放爆竹,年聽到聲音,用手捂住耳朵,躺在地上,年又見到紅色的對聯急忙跑到了海里,再也沒有出來。
當人們回到村里,推測那個人已經被年吃掉了。不過正好和人們預料的相反,那個客人不但沒有被年吃掉,還把年嚇得不敢再來傷人的呢。
從此以后,人們都在春節的時候,放爆竹,貼春聯,再也沒有年傷人的事情,大家都快快樂樂的生活著。
這就是春節的來歷,不管是不是真的,這傳統的中國節日都是良的中國傳統文化。
春節由來的日記600字 篇6
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種兇惡怪獸,它身形龐大,頭上長著像牛角一般的觸角,眼睛圓滾滾的。這個怪獸,它叫年,年住在山洞里,它是山中霸王,人們都很怕它。年不僅吃獅子、老虎一類的動物,就連人,年也照樣吃。
老虎和獅子一見到它,便嚇得逃命;山羊、猴子、野兔,一聽見它的吼叫,便癱瘓倒在地上。年在山上,捕食動物,吃飽便躺在山洞里呼嚕嚕的睡大覺,每當嚴寒將盡,新春快要到來的時候,年便跑下山來進村吃人,因此,人們才很怕他。有時,小孩子哭了,母親只要說一聲“年來了”,孩子就被嚇得不敢哭出聲了。
后來,人們又從另村的一位老爺爺的口中得知:年有三怕,一怕:紅色,二怕:響聲,三怕:火。
鄉親們一聽,很快便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大家在村前燃起篝火,一些人往火里投些竹子,火堆里便發出了“噼里啪啦”的響聲。當年跑下山時,看到篝火,聽到響聲,果然又跑了回去。就這樣,一夜過去了,村民們相安無事。第二天正月初一,人們拿出紅柑、花生米等好吃的東西拿出來一同分享,互相祝賀:恭喜!
從此,人們把正月初一叫做“過年”。每當這一天到來,家家戶戶都貼紅春聯,燃放鞭炮,點紅蠟燭,穿紅衣服,以“紅”為吉利的象征。
據說,這些習俗都是從當年打敗年的辦法,逐漸演變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