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情結抒情散文
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我有幸參加中華巴渠文化千里行——走進紅軍之鄉清溪鎮文化采風活動。這次活動由達州市詩詞協會、達州市作協,宣漢縣文聯、作協以及清溪鎮黨委政府等單位聯合組織。
我們乘坐的中巴車由縣城出發,穿過近年新建的明月大橋,歡快的行駛在寬闊的標美泥青路上,不到一個小時,已經站在了宏文校的操場上!我竟像久別的游子重回故里!
藍天白云下,工字樓頂“承王老風范,傳紅軍精神”十個紅色的大字非常醒目,樓前的花壇里,矗立著王維舟塑像,我們深深的鞠躬表達敬意。操場邊的一排整齊的垂柳,隨風搖曳,新建的校舍整潔美麗,建筑工地也井然有序。
在蘆葦草堂開座談會的時候,我從宣傳片中了解到,江口電站建成后,清溪鎮處于庫區尾端,由于后河、清溪河交叉入湖,將其轄區隔為“一湖三地”,頗有江南水鄉的情調。清溪近年的農業、交通建設、城鎮建設、鄉鎮企業都取得了飛躍發展,正在打造紅色文化旅游重鎮。
流連在這片親切的土地上,我的內心充滿溫馨,思緒隨著那雄壯的翠色山巒回溯往事,我怎樣向我愛的清溪傾述衷腸呢!
與清溪的緣分,始于上世紀90年代的第一個春天,同學旭時任宏文校團委書記。在具有世界意義的三八婦女節,我趕上早班車,風塵仆仆的踏上了這片生機勃勃的土地。
旭帶我參觀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王維舟創建的工字樓,也去了王家壩王老的故居。講述學校的光榮傳統:1904年,王維舟的兄長王佐卿創辦該校,開辦之初以老街上的古廟為校舍。1923年初王維舟接任校長后,將校舍遷往場鎮對岸的清溪寺,集資興建“工字”形校舍,寓意學校教育面向工農,為工農服務。同年秋天,王老吸收冉海昉、冉雨生等進步青年,在清溪木魚山創建清溪共產主義小組,系川東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點燃了宣漢的革命火種。至1927年建立中共宣漢共產主義小組,他們發展了共產黨員、共青團員上百人,后來都成為川東革命和川東游擊軍的組織者和領導者,為紅三十三軍的成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中國革命的勝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革命前輩的豐功偉績讓我心潮澎湃,肅然起敬。這時候初升的陽光正灑向做課間操的孩子們,運動員進行曲的旋律回蕩在青山綠水間。多年以后,每當我聽見這曲調,腦海里總是浮現出那副潮氣蓬勃的畫面。
素稱宣漢四大名山之一的四王山,山勢巍峨險峻,綠意盎然。旭陪我登山,一路呼吸著植物散發的清新,耳畔鳥兒爭先恐后歌唱,不知名的'野花悄悄的展示著風姿,偶爾還有驚慌的野兔,飛快的逃離我們的視線。汗流浹背也不感覺累。到了山頂,一副美麗的風景畫映入眼簾:大片大片金黃的油菜花像給大地母親穿上新裝,場鎮、村落孩子般靜靜的在她懷抱中,炊煙裊裊,道路從橫交錯,而河流則像綠色的飄帶柔柔的滋潤著萬物生靈。
夕陽的余輝灑在清溪河上,像長長的金色水袖在熠熠飄舞。岸邊蘆葦倒映在清且漣漪的河水里,魚兒悠閑的在水草、鵝卵石間游來游去。最讓我驚奇的是,調皮的魚兒居然躍出水面,像在練習三級跳。
夜幕降臨的時候,躺在大石盤上,望著漫天的繁星,蛙聲、蛐蛐聲此起彼伏,偶爾還遠遠的傳來幾聲狗叫。這是大自然彈奏的最美妙的音樂,讓人達到忘我的境界。突然,旭從蘆葦叢出來,學著英國紳士,單腿跪下,用一枚狗尾草戒指向我求婚。那浪漫美好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
我愛上了清溪,也愛上了她清貧卻優秀的兒子!美好的感覺平時是沉睡的,一旦醒來,它是那么的明媚靚麗,充滿詩情畫意。
小家是溫馨的,一個人卻是孤獨的,我強烈要求旭回縣城工作,可是他仍然留在宏文校,領導同事們稱贊他發揚艱苦樸素的紅軍精神。20年后旭調離清溪,還是依依不舍。那天春雨綿綿,我們坐著打魚的小船,撐著傘,在青山綠水間穿行三個多小時,才回到縣城。
再次踏上這片紅色的土地,感受到她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的脈動,我由衷的祝愿清溪的明天更加美好!
【清溪情結抒情散文】相關文章:
廟會情結抒情散文07-01
玉的情結抒情散文10-29
山楂情結抒情散文10-31
我的野菜情結抒情散文07-01
靜巷情結抒情散文07-12
向日葵情結抒情散文07-01
睡在骨子里的女孩情結抒情散文11-17
《清溪行·清溪清我心》翻譯賞析02-08
清溪行·清溪清我心原文及賞析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