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一條名叫還鄉的河的散文
很小的時候,我以為它是一座山,橫亙在我家院墻西邊,上面長滿了花草,我沿著門前的坡道蹣跚著往上走,一直走到坡頂,才發現這是平行的兩條“長龍”,曲曲折折地向遠處延伸,消失在郁郁蔥蔥的紫穗槐叢中。“長龍”的中間是波光粼粼的水面,從北向南靜靜地流淌。我興奮地向水邊走去,被大人拽了回來,卻仍然不斷回頭望著這個被稱為“河”的地方,這是我第一次見到小村之外的世界。
終于可以毫不費力的走上這個叫做“河埝”的地方,看父親在河邊的灘地上虎虎生風地練一套“流星錘”,或者和爺爺泡在涼絲絲的河水里撲騰出一串水花,或者晚上和村人們坐在河埝上乘涼,聽老人們講家鄉的故事。村頭的河邊原來是一座水泵,兩根粗大的鐵管噴出同樣粗大的水柱,呼嘯著沖進前面的水池,打著漩渦流進渠道,穿過埝腳的涵洞去滋養遠方的麥田。我們騎在水管上,試著用手撫弄湍急的水流,讓水酥酥地滑過指縫,不抽水的時候,淘氣的我們鉆到管子里邊去,有幾次差點鉆不出來,被大人拽著雙腿救出來,迎來一頓責罵。汛期來了,上游放水的時候,大人們用幾根木棍和一塊漁網做成“搬網”,來到河邊,將網沉下去,一會兒就能搬上來歡蹦亂跳的各種魚蝦,還會搬上來那時這條河的特產——一種我們叫作“黃瓜條”的魚,一會兒,帶來的桶里盛滿了魚,大家仍然不想離開。
我沿著河埝上的小路,到鄰村的小學讀書,讀到《小英雄雨來》,才知道這條河真實的名字——還鄉河,一遍遍撫摸著課本上的名字倍感自豪。學校里有一棵老榆樹,據說樹下原來有一口井,直通到河里的大橋下面,更增強了我們的向往,想著放學以后約幾個伙伴到河里玩耍。大橋下面,是大人孩子們的天堂,盡管據說這里深不可測,我們仍不顧大人的禁令,偷偷跑到河邊這里有很多大人戲水喧鬧,這里水面寬闊,河底是平整的沙土,我們在淺水處打著水仗,有時興奮起來,被一旁的大人們一把抓住,拋向空中,落到河里,在空中的一瞬間望著幽藍的河水,覺得它那么廣闊。
我順著延伸的河埝一直向前,到鎮上的中學讀書,踩著雨天的泥濘,踏著光滑的積雪,寒來暑往;靜靜的河水陪著我成長,一如既往地向前流走。我在橋頭的的公路坐車,到市里上學,也短暫的離開還鄉河,離開家鄉。但回家的時候,仍喜歡有機會到河邊走走,隨著年齡的增長,也對這條河有了更多的了解。還鄉河古稱浭水,綿延流經遷西、豐潤、玉田、寧河四縣,全長160公里。在我們的家鄉,大多數河流東逝入海,還鄉河卻由北而南,又折而西向,九曲環鄉,頗有戀鄉之情。據《新五代史》記述:契丹滅掉后晉,后晉皇帝石重貴被押送黃龍府,途經浭水,見浭水西流,自己不能還鄉,百感從生,名浭水橋為還鄉橋。180年后,徽欽二帝被金兵解送五國城途中,也在橋頭長嘆:“過此漸近大漠,吾安得似此水還鄉乎!”后人感其情,寫下了“沙巖古寺樹蒼蒼,塔勢崚嶒大道旁;北狩至尊仍出塞,西流浭水自還鄉”的詩句,自此,人們稱浭水為還鄉河。
歷史上的還鄉河沿岸,由于地勢低洼,曾是一片荒涼。同京東許多地方一樣,我們的祖先隨同“燕王掃北”移民至此,為了自謀生路,他們首先要找到水,于是沿著河邊搭起窩棚,開墾荒地,用河水做飯,用河水灌溉,繁衍生息,聚集成村莊。因此,大多數村莊總是與水為鄰。那時的還鄉河,河道寬廣,順流直下可直通天津,明初就開始設立碼頭,派大將駐守,主要轉運地方糧賦,供應京師消費,返回的船只“沿途不無包攬兜買,凡于城市鎮店貨物輻輳之所,希圖逗留,攬載買貨”,足見當日的繁華。我的村莊,也正是由于商賈云集,船夫、搬運工暫居于此,流動人口較多,取名為客(方言為qiě,后諧音為“起”)家營;也使我們的小鎮得以命名為“沃樂沽(后諧音改為窩洛沽)”,取義土地肥沃,人民樂業的還鄉河沽口。直到清朝光緒年間,在橋南的河灘上建成了永茂棧貨場,河道里檣帆林立,穿梭往來,直到我小的時候,仍然會在不經意間拾到一枚遺落的銅錢舊物。曾經的玉田“四大集鎮”,就有兩個形成于還鄉河沿岸,除了窩洛沽鎮,另一個就是至今仍然名聲在外的鴉鴻橋鎮,全國各地的商品在這里云集,從這里轉運,南來北往的客流,寬敞氣派的高樓,把還鄉河點綴得更加繁榮美麗。
曾經以為,工作后會與還鄉河天各一方,漸行漸遠。但一種緣分,使我從事水利工作,有機會接觸了還鄉河的更多資料,了解沿岸人民興修還鄉河的深遠歷史,也能夠盡自己的努力為還鄉河做些什么。我反而與還鄉河更為親近。原始的河流,順著地勢隨意流淌,不斷沖擊沉淀出豐腴的良田沃土,也形成了蜿蜒曲折的"三灣九曲",于是人們與河流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磨合。每到大汛來臨,這些彎曲的河道阻滯洪水,又經受不住激流的沖擊,潰壩決口,沿岸土地受淹,人民流離。歷史上的還鄉河,河道狹窄,水患頻發,人們也不斷對她進行修整,化害為利。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還鄉河在運頭河地方決口,奪道而西。直到雍正元年(1723年),決口才被堵塞。但是河道狹窄,堤壩低矮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河堤東決則淹豐潤,西決則淹玉田。兩縣人民提出對河道進行改造:"展狹為廣,改曲為直。"怡親王允祥綜觀治河全局,認為這樣做"恐下游益滋沖潰之患"。于是,"酌量于甚曲之處劉欽莊、王木匠莊各開直河一道",并對部分河堤"拓而廣之,更加高厚",從而達到"無沖決之患"。直到現在的一些工程,仍然是在這些遺跡的基礎上不斷更新。解放后,黨和政府更是對還鄉河屢次治理,展寬蜂腰河段,開挖分流河道,興建排澇泵站,我們走過的河埝,每一塊土都是父輩肩拉背扛成就起來,直到現在,他們回憶起當年的勞動場景,仍為自己對還鄉河的付出無怨無悔。在治理河道的同時,還鄉河沿岸興建了三處大型灌區,利用水利樞紐疏水灌溉,使沿岸的農業生產連年豐收。唐山大地震,使得還鄉河成為我縣受災最嚴重的河道,大地劈裂沉陷,全縣人民立即行動,對震毀工程進行全面恢復,重修兩堤,展寬深挖河床,修復閘涵,使得還鄉河在當年的大汛中經受了考驗。那時的我,有一次忽然看到一群工人在河埝上開鑿深孔,將粘稠的泥漿注入,很不解其意,工作后才知道這種工作被稱為“壓漿”,是為了將泥漿擠進大堤的縫隙,鞏固堤防,這也是我與“水利”的第一次接觸。在以后的幾十年中,特別是近年以來,通過爭取國家中小河流治理改造項目,修建了我縣唯一一座橡膠壩,加固河道堤防,提高防洪標準,使得近年來還鄉河沒有發生大的險情,還鄉河已經被人民馴服。每次讀到這些,心里都有一種莫名的興奮,為家鄉的還鄉河感到由衷地高興。
這條名叫“還鄉”的河,滋養了兩岸勤勞的人們。留在家鄉的人們,他們不斷用自己的雙手,開創著未來的美好生活。遠走高飛的游子,不論名聲多么響亮,都沒能忘記有一條河在召喚著自己“還鄉”。清代名醫王清任、愛國實業家蔣式瑆、著名畫家蔣雨濃、著名詩人書法家旭宇、兒童作家程宏明、評劇名家張俊玲、四十多年服務軍營鄉親的義務理發師賈朝江……他們受還鄉河水滋養,沿著還鄉河大堤走出家鄉,從此事業有成,他們的作品充滿靈氣,為家鄉增添光彩,他們令人敬仰,但他們的言談舉止,處處滲透著“還鄉”情節,表達著他們對家鄉的念念不忘。著名雕塑家劉小岑,以還鄉河為題材,以《家鄉的河》為題目,塑造了家鄉兒童的新穎造型,引起大賽評委的共鳴,使家鄉的風土人情傳播開去,也成為他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作。他們的一切都在證明還鄉河的無限磁場,每一個在外的游子,無論在外面得到榮譽還是受到挫折,都始終惦記著“還鄉”。
每次回到老家,走過河上的大橋,第一個念頭就是“到家了”,因為又見到了見到了河埝,見到了埝外的綠柳炊煙見到了埝里這條叫做“還鄉”的河。家鄉幸福的人們,在河邊打開音響,跟隨著鏗鏘的節奏,翩翩起舞。
【名叫還鄉的河的散文】相關文章:
午夜還鄉現代散文05-11
還鄉手記歸途散文05-20
征召靈魂:還鄉散文04-25
青春作伴好還鄉散文12-06
青春作伴忽還鄉散文05-05
神奇的還鄉河作文500字11-25
走近還鄉河-記敘作文500字11-19
泡一杯名叫思念的茶散文06-15
那條河散文04-23
初中故鄉的河散文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