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潤水鄉抒情散文
興化大地,河道彎曲多分支,大河小溝相通連,河水清澈甘甜,魚蝦成群,隨處可見水鳥在鴨子的“嘎嘎”聲中撲翅飛起,又在不遠處輕輕落下,河兩岸蘆葦隨風搖曳,這就是里下河地區水鄉的河。
舉目四望,到處是河,到處是水。村莊和田地被河流分割成大片小塊,雖是大大小小,倒也搭配協調,相得益彰。水環抱陸地,堤岸緊擁綠水,岸邊的樹木把水映襯得更清更綠,有了水的滋潤,岸邊的植物更蔥蘢、更精神。
這里的河道多是天然形成,沒有人工的開挖,也就沒有大運河般的寬闊與筆直。雖然沒有磅礴之勢,卻有了小家碧玉般的溫婉韻致。河水像一位慈愛的母親,從不大聲呵斥她的孩子,即使是狂風大作,也只是悄然無聲地漾著粼粼波紋,一切都是那么的寧靜,正如孔子在泗水河畔對學生所說“水,真君子也。”
生在“畫中”的水鄉人,是上天的眷顧與恩賜。這里四季分明,土地肥沃,雨量充沛,適合各種農作物生長。這里是典型的溫帶季風氣候,夏季為農作物提供充足的陽光與水分,冬天下雪為農作物加蓋厚厚的棉被。農田里生長優質的糧食作物水稻、小麥等,大路邊、河坎上生長著豆莢、菜籽等油料作物,就連溝渠里都種上茨菇、荸薺,勤勞的水鄉人從來不舍得讓一寸地閑著。
這里是全國有名的優質商品糧生產基地,是全國百強縣,更是著名的“魚米之鄉”。
里下河地形特殊,像一口鍋子,而興化就位于鍋子的最下方俗稱“鍋底洼”,因這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得興化在歷史上常有“一夜飛符開五壩,朝來屋頂已行舟”的慘劇發生。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重視水利建設,并進行大規模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及河網改造工程,使里下河地區的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現在雖有水患,但無水災。一到汛期,四面八方的客水洶洶而至,水草魚蝦連同其它漂浮物同時順流而下,像趕集似的匯聚到鍋底洼,故河里水產品豐富,四大淡水魚青、白、鯉、鱖,大青蝦、白米蝦、銀魚、螃蟹、小龍蝦,及多種貝類,所有內河生物,在這里都可以見到它們的身影,人們平常的餐桌上總少不了這些美味。
春意萌動,沉寂了一冬的鳑鲏魚,麥穗魚、虎頭呆子等小魚恢復了昔日的生機,它們在河里到處游弋,覓食求偶,捕捉它們十分容易,小魚燒咸菜是一道非常有名的風味小吃。
每當油菜花盛開時,河蚌黃豐肉肥,河蚌燒青菜,青、黃、白相間,再佐以紅辣椒,可謂色香味俱全,喝一口湯,那個鮮吶,令人回味無窮難忘,吃一塊蚌肉滿嘴生香。河蚌不僅好吃,還是降血壓的良方。因此,人們到飯店點菜時,總忘不了青菜燒河蚌。
金秋十月,正值菊香蟹肥時。這時的螃蟹,個大、黃滿、肉實,一般都在三兩以上,味道鮮美,吃后總有意猶未盡的感覺。水鄉人家宴請賓客,會在宴會接近尾聲時端上橘紅色的螃蟹,就像壓軸的節目一樣,掀起一個新的高潮。此時酒已喝了六七成,誘人的螃蟹上了桌,熱情的主人又給賓客斟上一二兩酒,賓主再次相互敬酒,一個個痛快淋漓,直喝到酒酣耳熱,主客歡心方罷。
水鄉螃蟹聞名遐邇,十分暢銷,全國各地都有水鄉螃蟹。據言,不少經銷商蹲點在這里收購,販至蘇南,到陽澄湖洗了個澡化了妝,就成了知名品牌的大閘蟹,當然只是聽說,不知真假。
水鄉人對水有特別的親近和依戀之情,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過去的水鄉人,就連炎熱的.夏季,也是靠水來防暑降溫的,盛夏時節,酷暑難當,人們到河邊的樹蔭下納涼,在田間的人難耐高溫,都會把身子浸在河中一會兒,接著上來勞作。小時候的我們,一到夏季,成天泡在水里,直至傍晚,大人們的叫喊聲里透出明顯的憤怒后,才戀戀不舍地從河里爬上來。我們也經常成群結伴到河里捉魚蝦、摸河蚌,改善家里的伙食,心里美滋滋的。看著家人有滋有味的品嘗著自己的勞動成果,不由自主地生出了些許自豪感。
有肥沃的土地,又有清凈的河水,才有了米飯香、魚蝦鮮。碧水長流,富庶的“魚米之鄉”,是里下河人民永遠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