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散文讀后感

時間:2021-03-23 18:11:31 散文 我要投稿

史鐵生散文讀后感

  【篇一:史鐵生散文讀后感】

史鐵生散文讀后感

  前幾天去舊書店淘書,買了一本《史鐵生散文》。于我,一個從小就對語文不感冒的人來說,買散文倒是件稀罕事。說到從理科轉文科,好象是大學之后的事。其實,高三的時候,就對散文之類的挺感興趣了。那個時候在準備高考,幾乎每天都要做閱讀訓練。讀的文章要么是大家的作品,樸實無華卻含義雋永;要么是不出名的人寫的,辭藻華麗而形式精美。我漸漸的能從文中體會點兒什么、參悟點兒什么,語文成績也越來越好了。其實,一直以來,語文課本上的文章都是經典之作;其實,按道理說,我應該很早之前就愛上閱讀。也許是課文后面的“背誦全文”讓我心生抵觸,也許是歸納中心思想的教育讓我只感到枯燥,總之,相比于對趣味數學的熱愛,語文確實受到了我的冷落。也因此,我一直都是個偏科的學生。語文和數學,兩大最最基礎的學科,少了其中任何一科,都只能是個瘸子。如果說數學帶給人的是縝密和智力,那么語文帶給人的則是細膩和智慧。好的文章,應該拋卻雜念,用心來讀。

  “她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

  ——《秋天的懷念》

  文章很短,但是卻把母親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對于史鐵生來說,應該沒有一個人比母親更重要了吧。但是,直到失去了,他才后悔,怎么以前一直都沒發現。

  “上帝從來不對任何人施舍‘最幸福’三個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面前設下永恒的距離,公平地給每一個人以局限。如果不能再超越自我局限的無盡路途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史鐵生的不能跑與劉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喪與痛苦的根源。”

  ——《我的夢想》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人人都有自己的不幸。在史鐵生看來,劉易斯應該是最幸福的人了,但是他也有他的不幸。這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也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圍城,確確實實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感覺。什么是幸福?幸福不是像別人那樣,而是不斷的超越自己。有多少人能如史鐵生一般的達觀,難怪人們都說,雖然史鐵生的身體是殘疾的,但是卻沒有人比他的精神更加健全。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

  “只是因為你還想活下去,你才不得不寫作。”

  ——《我與地壇》

  這些話,怎么看都像是出自馬克斯·韋伯之口。你不用急著死,那是早晚的事。你一定想活,那就是欲望。人的名字叫欲望,在欲望的支配下,人怎么才能自由?只有把欲望當作目的,而不是手段。你想活著,就別為自己找那些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否則你就是活著的奴隸。你活著是為了什么嗎?不,是為了活著而必須做點什么。活著不是為了寫作,活著不是為了功名,活著不是手段,活著本身就是目的。如果你真想寫作,那就把寫作業當作目的吧,它也不應該是活著的手段。把目的本身當作手段,人才能自由。

  “苦盡甜來,對,這才是最為關鍵的好運道。”

  “過程!對,生命的意義就在于你能創造者過程的美好與精彩,生命的價值就在于你能夠鎮靜而又激動的欣賞這過程的美麗與悲壯。”

  ——《設計好運》

  其實,痛苦與快樂,其實都是挺好的。快樂的好,在于曾經擁有;痛苦的好,在于即將得到。痛苦到了極端,也就只是剩下快樂了。我喜歡自虐,是因為自虐過后才能達到更上一層的快樂。純粹的快樂是沒有的,即使有也是無聊的。令人驚嘆的是,史鐵生居然可以如此有條理有邏輯的將這樣一個道理講清楚。

  生命在于過程。生命的起點是不能選擇的,生命的終點是無法改變的。我們所能決定的,唯有生命的過程。生活的全部意義,也在于過程。能夠有多少體驗,能夠有多少收獲,都在于過程。每多一份體驗,每多一份收獲,都是生命過程的成就。所以我喜歡讓心靈有各種體驗,酸甜苦辣,都嘗一遍。所以我愿意去嘗試任何新鮮事物,無論容易、困難、舒適、艱苦,都試一下。

  【篇二:《史鐵生散文》讀后感】

  第一次都史鐵生的散文是他的《我的夢想》。在此之前,我一直覺得散文總是十分晦澀,好似霧里看花,叫人讀不懂,對散文實在是沒有好感。但是《我的夢想》卻帶給我另一種感受,沒有虛情假意,沒有矯情做作,樸實的語言直達心靈。從此,我記住了史鐵生。

  開學伊始,作業不算多,閑來無聊,便在此捧起了這本《史鐵生散文》。可能是在青年時突如其來的下肢癱瘓讓他對人生產生了更多的疑惑,更多的思考,在他的文章里,常常是一個問題連著下一個問題。這些問題串起了文章,雖然這些問題并不都能夠得到解答,有時甚至會發現自己又回到了原點,但這并不妨礙你在跟隨文章一起思考的過程中得到自己的收獲。

  不可否認的是,他的許多文章我還是讀不懂(王文潔同學說《我與地壇》很感人,我還真沒這種感覺……差距啊差距),但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難得地感覺到了放松與平靜。一味地讀小說,那些或驚險、或離奇、或喜或悲的故事已經讓我們的心靈過于沖動,過于敏感。不如暫時放緩腳步,靜下心來讀一篇這樣的文章,放松一下,也為下一次啟程做好準備。

  關于史鐵生的散文,最喜歡的應該是《好運設計》了。如果我擁有一個完美的人生該多好啊。這樣的夢想想必每個人都做過,但像作者這樣規劃得如此詳細的卻是不多見。然而,當你順利地擁有一切時,生命似乎就失去了它的意義。于是,之前的“好運設計”一項項地被推翻,“設計”了半天,到頭來卻發現:享受現在、熱愛生命、注重過程,這才是完美的人生。這個結尾可以算是俗了,但之前的鋪墊卻讓這一切顯得順理成章,而且富有內涵。

  這本書我讀的很慢,也不需要讀得快,慢慢地讀,細細地思考,才會有所收獲。

  后記:其實這本來是一篇作業,當時周記沒什么可寫的,就打算寫篇讀后感交上,沒想到越寫越有感。雖然寫完以后才發現,寫得實在很傳統……不過,誰讓我就是這么想的呢。各位板磚啥的隨便扔。

  【篇三:史鐵生散文集讀后感】

  每天都會有人經歷生離死別:過去已經歷;現在正在發生;或者說將來即將面對……這是每個人一生必定會經歷的事情。逝去一位可敬的長者,在他的家人看來,也許只會在那幾個月里有難過、傷心的情緒,但在今后的掃墓過程中,可能只是淡淡一哭,之后就不再去在乎人的生老病死這一周期性的變化。試問這些當事人,你們可曾有思考過人為什么生而人又為什么死呢?可能有人會這樣說:這不就是正常的生理周期現象嗎,我們怎么可能知道為什么,不必再去費腦筋思考了。

  這時候就會有一個人站出來抨擊你:人生下來就是贖罪的,他要來洗清他上輩子所犯下的罪孽,他是有任務并且有欲望而生的。這個說活的人就是史鐵生。關于生與死的問題,他已經思考過無數多個了,他是這方面的行家。他會每天問自己為什么要活下來,還有為什么會轉移死的話題來讓自己繼續擁有著生命。

  有可能是因為他是個殘疾人,在成年之際經歷過人生的大劫難就是失去了行走能力,他所經歷過的困苦,比我們正常人要多得多,所以才會對生與死的問題有自己獨到的一番見解。在他的作品的字里行間里,處處流露出他對生的希望以及死的哀鳴。他是一個渴求擁有美好的生命,卻同時又不畏懼死亡的恐怖的人,他是一位坐在輪椅上思考的偉大作家。

  也可以這樣說,是輪椅造就了今天的史鐵生,他的創作靈感大部分都是輪椅“賜予”的。只有經歷過劫難的人,才能真正領悟到劫難所帶給他的不行與機遇,是值得去思考和捕捉的。

  生命,在史鐵生的眼中,那可是極為寶貴的東西。也許在無法直立行走甚至在坐上輪椅的那一剎那,史鐵生仍然是無法擺脫失去雙腿帶給他的`痛苦與磨難,但是在他觸動寫作靈感的那一瞬間里,似乎所有的苦痛,他都在那一刻有所淡然并隨之忘卻了。這對于他來說,是個多大的檻啊,但他最終還是跨過去了,并且在寫作領域里有卓越的成就,他就憑靠著自己的力量,成功了。在這成功的背后,是需要經歷過多少個夜晚冥思,經歷過多少次的重寫及修改,才能換取一個“作家”名號的。或許他并不在乎這些名利,他只專注于塑造強大的內心世界,只沉溺于他廣闊無垠的對生命的思考中。

  在《宿命的寫作》一文中,他這樣寫道:“我自己呢,為什么寫作?先是為謀生,其次為價值實現,然后才有了更多的為什么。”還有“至于寫作是什么,我先以為那是一種職業,又以為它是一種光榮,再以為是一種信仰,現在則更相信寫作是一種命運。”是的,寫作是史鐵生自己為自己選擇的命運。正是因為他選擇了寫作,所以才沒有再去考慮且糾結于自殺,是寫作帶給他無限的思考和輕松的生活,他熱愛寫作,并且視它為自己生命的希望。

  在他的作品中,各個地方都流露出他對生命的渴望。因為他在生與死的抉擇中,他選擇了精彩的活著,所以他才會對生命抱以由衷的敬意。他不愿意無精打采地活著,這才利用寫作來充實他的世界,一個屬于他和生命對話的世界里。他比任何一個人都渴望擁有生命,所以他格外珍惜與生命溝通的機會,他才會將好的作品以及他對生命的思考與我們眾人分享。

  他每天都在不斷地思考、對話和寫作間流連穿梭著,可能是因為極少有人去關照他、愛護她,他的作品中才會透露出一絲絲的空虛以及蒼涼的感覺。我在品讀他的作品時,時常會嘗到他的內心既強大卻又脆弱得不堪一擊。他太寂寞了,寂寞到在他的文字里都能品出他多美期盼著有人能聽聽他的訴說,能替他分擔一絲苦楚,能理解他內心的恐慌。

  《對話四則》中的一問一答的方式,完美地對史鐵生的內心做了個詮釋,是他自己心里真正的內心獨白。對話中,史鐵生有說過是卓別林大師的幽默感拯救了他想死的心,他很感激卓別林的樂觀和豁達。“要是你正正經經地陷入了絕望,你不妨聽聽幽默大師的話。當然,使我沒去自殺的原因很多,但是我第一次平心靜氣地放棄自殺的念頭卻是因為聽了卓別林的勸,以后很多次都是這樣。幸好有一天我去看了那場電影,什么名字我忘了。一個女人想自殺,但被卓別林扮演的那個角色發現了。女人很埋怨他,發了瘋死地喊:‘你為什么不讓我死?為什么不讓我死!’卓別林慢悠悠不動聲色地說:‘著什么急?早晚會死的。’”

  就像史鐵生在《答自己問》里寫的那樣,“純文學是面對著人本的困境。譬如對死亡的默想、對生命的沉思,譬如人的欲望和人實現欲望的能力之間的永恒差距,譬如宇宙終歸要毀滅,那么人的掙扎風斗意義何在等等,這些都是與生俱來的問題,不依靠社會制度的異同而有無。”這種文學就是史鐵生畢生的追求所在,他就像是上帝派來的天使使者,他是上帝的寵兒,他能夠給予人們更多的生存希望。在他的身上可以吸取上帝對生命的詮釋。

  史鐵生在他的作品中有多次提及到他的母親,可能就是他的母親也同樣帶給他生的希望,親手種下了一棵小樹苗,是棵合歡樹。

【史鐵生散文讀后感】相關文章:

《史鐵生散文》讀后感01-04

史鐵生散文讀后感范文09-12

史鐵生散文讀后感范文12-29

史鐵生散文讀后感(精選5篇)12-26

史鐵生散文讀后感4篇04-10

史鐵生散文讀后感(精選5篇)06-19

史鐵生散文:我與地壇08-28

史鐵生經典散文(精選6篇)03-18

史鐵生散文《我與地壇》12-06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 | 亚洲精品无播放器在线播放网站 | 亚洲综合另类小说色区一 |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在线 | 中文字幕免费观看欧美 | 亚洲日韩精品综合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