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那一抹遐思的天空散文
我算得上一個文學愛好者么?很多時候,我這樣捫心自問。
上學時,盡管我曾經自詡“幼時即善文”,號稱有“文字的靈氣”和“寫作的主動”,并能羅列出跨年段作文、集成式作文、“不以作文為苦,反以作文為樂”等種種事例以為注腳,然而,恰如“那些年,我們寫的作文”邏輯,關于學生時代本人作文的“文思泉涌”、“交口稱贊”云云,都只飄散在記憶的長河中,斷無“白紙黑字”的佐證,在實證的天平上只是“自我陶醉”罷了。何況,學生時代的文字更多的只是“童趣”或者“稚拙美”,與文學的雅致相去甚遠。因此,即便是出于“為賦新詞強說愁”的考量,我也算不得是一個文學愛好者。
在嚴州師范經歷了三年教書育人基本功的磨礪和預演后,我按照嚴師“為浙西山區培育合格的農村教師”的定位得償所愿,回到自己村教書,完成了從消費者到勞動者的轉變。在神往的講臺上耕耘,周邊盡是親切的叔伯姑姨,教室滿眼熟悉的弟妹侄甥。那種工作氣場,算得上洋溢澎湃,給了我很多的寫作由頭。隨后轉移陣地到完小、中心小學、初中,和眾多學生一樣,過上了寄宿生活。業余的閑暇既多,比較缺乏運動天賦和音樂稟賦的我,便把對春水夏樹秋葉冬雪的感知感懷,更多地傾注于筆尖。于晚自習昏黃的燈光下,在夏鳥秋蟲“唧唧私語”的陪伴下,用三寸禿筆在方格箋紙上刷刷滑動,看或藍或黑的文字漸成規模、漸成氣候,個中的“臭美滋味”,自是不言而喻。此時,我當具有文學愛好者的雛形之況味了。
約莫2000年前后,技術更新之風終于略略關照了下我所任教的山區初中,學校有了建校歷史上的第一臺電腦。于是,鍵盤取代筆具,屏幕取代箋紙,臨屏取代筆耕,漸漸成為文字寫作可期的前景。曾經很依賴依戀傳統紙筆的我,因了暑期值班,因了“年少情愫的執著”,在一場曠日不持久的失敗初戀洗禮下,敘寫情感心路的數萬字讓我在一個短短的暑假,便完成了從傳統寫作到電腦寫作的轉變。此后,乘著若干年后學校可以上網的東風,我得以窺知網絡上的浩渺神奇空間,更知曉并攜帶閑暇時間所成之文陸續拜訪了臨安天目文苑、建德新聞網文學社區等周邊縣市的網上文學家園。時間漸長,我審核通過的文字愈來愈多,愈來愈成規模,并很榮幸地進入其發文通過寫手前十名之列。許是虛擬激勵的虛名所致,我的寫作激情是益發高漲,拜訪的站也開始走出周邊往四處拓展,陸續和紅袖添香、子歸、中華雜文網等結緣,成為活躍會員。不經意間,我陸續堆砌碼成的文字就有了100余篇。而那個時間段,我在工作、生活上同樣意氣奮發,不僅娶妻生子成為家長,而且獲評市農村社會骨干教師、縣教壇新秀、縣優秀班主任等從而跨入較為優秀教師行列。事業、家庭與寫作如此密切諧和地統一在一起,真當教人心潮澎湃。如是判斷,我應該跨入文學愛好者的門檻了。
又幾年,基礎教育資源整合之風洶涌澎湃,我任教的山區初中如期被裁撤。曾經的山風習習,曾經的溪水潺潺,曾經的鳥鳴陣陣,曾經的書聲瑯瑯,都成為“明日黃花”。在6月底的某個傍晚,已然打點背包行囊的我,回望已然被掃入歷史塵埃卻浸潤了我7、8年奮斗激情的學校,但見落日余暉下,空蕩蕩的'校園,孤零零的旗桿,相映不成趣,寂寥獨無語,莫名的感傷、惆悵油然而生。該年下半年,我進著名的縣城初中授課僅半月余,由于暑期的轉行招考終得瓜熟蒂落,遂進入機關,開始了轉型的跋涉,也為文學寫作開辟了更為廣闊的天地。倘若先前的校園經歷屬于“窺一斑而見全豹”,現在的機關歷練則有了“瞰全豹而尋一斑”的特點,這也為寫作由“單一”向“多樣”轉化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假古人之口敘說新人囧事的穿越,借歷史名著演繹現實生活的隱晦,用花鳥蟲魚折射人文世界的紛繁,回首盤點過去,讓幼時記憶的芬芳花樣綻放,憑借雜文、散文、小小說等多種樣式,讓文學寫作詩意徜徉。如是又幾年,所壘砌文字篇數居然達300余篇。立于自我陶醉的角度,蔚為壯觀也。當其時,我終于成為名符其實的文學愛好者了。
今更得厚愛,我得以擇文字之若干而集結成冊。此乃過往念想的回眸,更是未來憧憬的守望,由是記之。
【守望那一抹遐思的天空散文】相關文章:
嘀嗒遐思作文范文09-17
月夜遐思作文范文09-22
月夜遐思小學作文07-17
蘭諸山下的遐思小學作文09-09
守望小學作文09-06
那人那事那景作文范文09-06
那水那巷那情 現代文閱讀練習及答案12-06
《拉薩的天空》說課稿10-30
天空小學作文07-27
天空的小學作文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