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方案

時間:2024-03-13 13:48:41 設計方案 我要投稿

設計方案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有效開展,常常需要提前進行細致的方案準備工作,方案的內容和形式都要圍繞著主題來展開,最終達到預期的效果和意義。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方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設計方案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設計方案

設計方案 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長方體,掌握長方體的特征,初步學會看立體圖,長方體的認識。

  2、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掌握有序觀察、分類比較等學習方法。

  3、在學習活動中,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

  教學重點:長方體的特征

  教學難點:形成長方體的空間觀念。

  教具準備:長方體、正方體的模型各一個

  學具準備:禮品袋中有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型物體一宗

  學具帶1:土豆、蘿卜、橡皮泥、紙板、刀子、剪刀等

  學具袋2:長方體框架制作材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1、分類比較。

  師: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帶禮物,你們想不想知道是什么?請同學們倒出來看一看。

  你們愿意玩嗎?為了玩的方便,你能把這些物品按照一定的特征分分類嗎?(生分類)

  師:哪為同學愿意上來展示一下,你是怎樣分的,根據什么標準來分的?(讓學生感知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區別)

  師:在這些立體圖形中,有一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你能把它找出來嗎?

  2、揭示課題。

  師:這些物體,它們的大小高矮都不一樣,為什么都是長方體?長方體究竟有什么特征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和研究。板書課題:長方體的認識

  二、操作實驗,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長方體的特征。

  (1)舉出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的?

  (2)動手制作長方體形狀的物體

  請同學們從學具袋1中,選擇你喜歡的材料,制作一個長方體模型,比一比,誰做的又快又好。

  學生可以自己制作,也可以小組合作。

  (3)相互評價所制作的長方體形狀的物體。

  讓展示作品,學生自評,其他同學互評,老師評。隨學生的回答點明:面、棱、頂點(并板書)

  2、抽象概括長方體的特征

  (1)自主學習

  讓學生從自己的學具中挑選一個自己認為最標準的長方體形狀的物體,要求學生通過看一看,數一數,量一量,想一想等方法,從長方體的面、棱、頂點三個方面深入探討長方體的特征。

  (2)小組討論

  (3)小組匯報,交流辯論

  師:哪一個小組愿意交流一下你的發現?其他同學可以補充、糾正、質疑、辯論。

  可能發生爭執的有:1、對“相對”的理解;2、一組相對的棱是4條,而不是2條。3、長方體每個面的形狀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有一組相對的面是正方形,小學數學教案《長方體的'認識》。

  (4)驗證特征。

  同學們說的特別精彩,老師很佩服,但是你們是怎樣知道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學生回答可能出現如下情況:1、看出來的;2、量出來的;3、將長方體物體放在紙上用鉛筆描出一個面的輪廓,再用相對的面去比較;4、用剪刀將長方體盒子的一個面剪下跟對面比較。5、用稍大的紙蒙在長方體物體的一個面上,四周壓下痕跡,再跟其他的面比較等等。

  提問:你是怎樣驗證長方體相對的棱長度相等的?

  用 尺子量、用筆桿沿棱比較等。

  (5)師生合作,抽象概括。

  師:剛才我們從長方體的面、棱、頂點三個方面研究了長方體的特征。

  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的形狀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有一組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課件演示:三組相對的面分別重合); 長方體有12條棱,相對的棱長度相等(課件演示:三組相對的棱長度分別相等);另外長方體還有8個頂點。

  3、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1)學習長、寬、高。

  師:請同學們從學具袋2中自己選擇材料,動手插一個長方體框架。

  學生動手操作,師巡視,有針對性地參與某些同學的操作,在小組上展示自己的作品。

  提問: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幾條棱相交于一個頂點?

  師:我們把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習慣上,把水平方向的棱的長度作為長,把前后方向棱的長度作為寬,豎著的棱的長度作為高。

  (2)練習。

  ①同桌指出自己所制作長方體的長、寬、高。

  ②抽一名學生到臺上指給大家看。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4、認識立體圖。

  認識透視立體圖.

  (1)讓學生在各自的座位上觀察講臺上的長方體紙盒,(紙盒上各個面分別標上數字1~6)如圖:

  問:最多你能看到幾個面?(讓學生報出所看到的面的號)

  (正面遠處的同學只能看到一個面,還有能看到兩個面的,最多也只能看到三個面)

  (2)師:我們把這個長方體如果從右前方觀察,所看到的這個長方體如果畫出來就是這樣的.屏幕顯示立體圖.

  師:這個圖中你們看到了哪幾個面?哪幾個面看不到?教師結合多媒體的演示告訴學生,看不到的面我們用虛線表示.

  (屏幕出現)

  (3)加強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

  ①出示下圖,想象出與之對應的長方體.

  ②出示一組長方體,讓學生說出所想象的長方體是其中的哪一個.

  ③電腦將長方體補充完整,讓學生再次感知所想象的正確的長方體.

  三、巧設練習,拓展新知

  1、基本練習。

  (1)說出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

  (2)改變長方體擺放的位置,分別說出它們的長、寬、高。

  (3)說出前面、左面、上面各是什么形狀及它們的長、寬。上面沒有標明數據,你們是怎么知道它的長、寬?

  2、變式練習。

  (1)把一個長方體模型切成兩個小長方體,一共有幾個面?幾個頂點?為什么?

  (2)下面是一個殘缺的長方體,你能想象出它左面原來是什么形狀,面積是多少?(單位:厘米)

  四、談談收獲,全面總結

  讓學生談談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有什么收獲?可以從基礎知識、方法、情感態度等方面來談收獲,也可以聯系實際談談所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等。

  板書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

  ┌6個面都是長方形

  (6個)面┤特殊情況有兩個面是正方形

  / └相對的兩個面相等

  長方體─(12條)棱 相對的棱的長度相等

  \

  (8個)頂點

設計方案 篇2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認識余數,通過實際操作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掌握有余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明白余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

  2、培養學生勇于探究的意識和動手操能力、觀察對比、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

  3、在學習中引導學生逐漸養成細心觀察、仔細思考的好習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并從中體會到探究的樂趣,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

  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掌握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余數一定比除數小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激發興趣

  師:小朋友,很高興我們能相聚一起,在數學大本營里,收獲知識,收獲快樂。我們的口號是:數學大本營,快樂伴我行。(課件展示)

  咱們一起做個“猜手指”的游戲,從大拇指開始數至小指,依次往下數。當你說到一個數,孫老師就能知道這個數會落在哪個手指上,相信嗎?我們一起來試一試。(學生挑戰,教師應戰。)

  師:知道老師為什么猜的這么快嗎?這個游戲中藏著數學秘密呢!想知道嗎?學完這節課,答案自然就揭曉了。

  二、探索新知,建構概念

  1.學習例2

  (1)收集信息

  師:我們班要舉行聯歡會,同學們準備用一些花來裝扮教室,這樣教室就更漂亮了。(出示課件)仔細觀察,你從圖中收集了哪些數學信息?能提出數學問題嗎?誰會列式?為什么這樣列式?(學生自主做題)

  生:一共有23盆花,每組放5盆。

  生:求能放多少組,還剩下幾盆?

  生:這是再求23里有多少個5,要用除法計算。算式是23÷5。

  生:我還會列除法的豎式(師板書算式)

  (2)動手操作:(課件展示)師:這道題的結果是多少呢,先請同學們拿出小棒來擺一擺。23根小棒,按每5根分一組,最多可以分幾組?還余幾根?(獨立完成,再展示結果。)

  (3)匯報評價:在小組內說擺小棒的過程,再匯報。

  生:把23根小棒,按每5根分一組,最多分成了4組,還剩下3根。(師同時板書答案)

  師:看來,23盆花,每組擺5盆,可以擺4組,還剩余3盆。剩下的還能再分嗎?為什么?(課件再次展示,進行著重強調。)

  生:不能再分了,剩下的3根不夠擺一組的'。

  小結:在日常生活中,把一些物體平均分后,有時候候正好分完,有時候不能正好分完,還有剩余,在數學上,我們把剩下的不夠分的數就叫余數,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余數的除法”(板書課題)

  (4)認識余數

  邊板書邊講除法家族里的新成員——余數。

  師:請跟老師一起讀。

  (5)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和讀法。

  師:誰愿意來介紹一下除法家族里的每個成員?每個成員各表示什么?這個算式怎么讀?

  強調:老師查字典知道“余”表示剩余的,多出來的,余數就表示剩下不夠分的數。

  (6)豎式計算

  師:有了上節課的學習,相信同學們也一定能把這道豎式計算出來。

  生進行豎式計算。

  師:你列的豎式是否正確?數學課本是我們最好的老師,請我們走進課本,用心閱讀51頁例2圖。

  邊讀邊思考:A、如果不分小棒,商是幾?怎樣知道的?B、23下面的數是幾?它是怎么得到的?C、余數是幾?是怎么得到的?

  D、你知道余數表示什么?(課件依次展示)

  小結:我們可以得出除法豎式計算三部曲:商、乘、減。(課件)

  (7)展示豎式。

  2、練習。

  師:同學們學會了嗎,敢不敢接受挑戰。

  (1)小試身手

  (2)知識城堡

  三、觀察比較,理解概念

  1、學習例3

  (1)探究關系:如果剛才的例2中一共有16盆花,每組擺5盆,可以擺幾組?多幾盆?如果是17盆,18盆,……,25盆呢?你會列式計算嗎?

  (2)合作完成。

  (3)匯報結果:題目越來越難了,你怎么算得越來越快啊?有什么竅門嗎?

  (4)小組合作:

  師: A、請觀察余數與除數,你發現了什么?B、為什么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同桌討論,再互動交流)

  追問:為什么余數是依次增加了?(一個量在變,所以改變了另一個量。原來被除數在變,會引起余數的變化,被除數每增加1人,余數就會增加1。)

  2.歸納總結:所以,計算有余數的除法,余數要比除數小。反過來怎么說?

  3、智慧沖浪:

  (1)下面這樣計算,對嗎?錯在哪里?

  (2)知識城堡2.

  (3)我是小法官。

  四、課堂總結,交流釋疑:這節課有哪些收獲??有什么疑問?

  五、鞏固拓展,運用新知

  1、開心小游戲:猜手指

  猜手指游戲是幾個數字在循環?列式就是:( )÷5=( )…(),這個游戲主要看余數:如果余1,這個數會落在大拇指上;如果余2,會落在食指上;余3,落在中指上;余4,落在無名指上;會不會余5?如果沒有余數,就落在小指上、你們也能運用今天學的有余數的除法”知識,快速進行猜手指游戲了吧?(和同桌互做兩個,學生根據結論,做游戲驗證。)

  2、智慧小博士。

設計方案 篇3

  設計目的:

  1、讓學生了解父母之愛,感受父母之情,體驗愛的圣潔,無私和偉大。

  2、讓學生學會理解父母,孝敬父母,以實際行動報答父母。

  課前準備:

  1、準備反映父母愛的歌曲《母親》《世上只有媽媽好》《聽媽媽的話》。

  2、準備一篇震撼心靈的母愛故事。 3、準備有關課件。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主題 (班會正式開始前輕聲播放音樂《母親》,兩主持人在音樂聲中入場。)

  男:是誰?將我們帶到了人間,讓我們有了第一聲啼哭.

  女:是我們敬愛的父母.

  男:是誰,牽著我們的手,讓我們邁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女:是我們敬愛的父母.

  男:今天就讓我們感恩父母吧! 合:我宣布孟興莊中心小學四(3)班“體驗親情感恩父母”主題班會現在開始!

  女:請欣賞歌曲<<母親>>,以及歌曲背后一個感人的故事. 同學們,聽了這首歌,聽了這個感人的故事,你想對故事中的這位母親說些什么? 1、學生自由說感受這樣感人的故事在我們生活中還有許多。

  我們再來看:《一條未發出的短信》

  寫道: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記住媽媽永遠愛你!

  女:母親永遠給我們擋風雨,

  男:父親一直牽著我們的手;

  女:父母的愛是寒冬里的一把火,是黑暗里的一束光明。

  男:父母的愛是崇高的、無私的和偉大的!

  2、同學們,從上面的兩個故事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其實生活中如同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枚不勝舉。我們的媽媽雖然不像故事中的這兩位母親那樣,但是她們一樣是偉大的,一樣做了許多令我們感動和讓我們難忘的事。現在請你講一下:父母令你最感動或者最難忘的一件事是什么?

  同學們,父母為我們做了很多很多,但父母并不能每時每刻都在做令我們特別感動和高興的事情,但是,孩子,請你記住,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的,父母對子女總是毫無私心的。總是無怨無悔地付出,

  二、感恩父母(學會做人)

  1、巧解誤區:

  現在我們懂得了,要孝敬我們的父母,要回報我們的父母,但現在你們還是學生,是不是學習成績優秀了或只講學習就是孝敬父母了呢?下面這兩個學生的做法是否正確呢?如果不對,你認為應該怎樣做?

  ①有一位成績優秀的學生,父母對他的`期望很高,他自己對自己的要求也很高,每天一回家就馬上學習。最近學校開展孝敬父母的活動,要求學生在家能幫助父母承擔一些家務勞動。但小林卻說:“學習成績優秀就是孝敬父母,其他都是多余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學習成績再優秀也不行)

  ②一位學生在接受了孝敬父母的教育后寫下了這樣一段話:為了媽媽,我應該好好學習,等我參加工作后,每月都給父母寄些生活費就行了,也不會再讓媽媽做又苦又累的活,讓媽媽過上最好的日子。

  學生自由發表意見()

  大家很有辨別能力,我想以后這些事再也不會發生在我們身上。

  孩子們,下個月的第二個星期日就是母親節了,你打算送什么禮物給我們偉大的媽媽呢?

  下面請欣賞小品《母親節的禮物》

  看小品里的淘淘她們是送什么禮物給媽媽?看完小品以后你再決定送什么禮物給媽媽,好嗎?

  同學們,你們決定自己要送什么禮物了嗎?

  學生自由說

  教師小結:同學們,我們要懂得孝敬父母,我們要學會孝敬父母,當他們干了一天的活,疲憊地回到家時,給他們倒上一杯茶水,當他們的生日來臨之時,向他們道一聲祝福的話,我想他們就會感到非常的欣慰。現在我們就把一首寫給父母的詩奉獻給全天下所有的父母們!請全體學生起立朗讀詩歌:

  你們

  ──寫給父母

  沒有你們,便沒有我們。

  是你們,哺育了我們。

  是你們,拓開了道路。

  沒有你們,我們的世界是殘缺的。

  沒有你們,我們的生活是跛腳的。

  你們的存在,使我們的世界完整。

  你們的存在,使我們的生命鮮活。

  有了你們,我們才可以超越歷史。

  有了你們,我們才可以贏獲明天。

  因此,我愛你們,我們愛你們。

  你們給我們的

  我們也可以一樣給你們:

  一片藍天白云

  一輪明月朝陽

  一雙眼睛

  一座家園

  一顆赤子之心

  同學們,我們的父母為了我們,操碎了心,也付出了很多。他們累了,需要一把椅子坐坐;他們渴了,需要一杯清茶解渴;他們的心疲倦了,需要一顆真誠的感恩之心去安慰。下面請同學們把自己想對父母說的話寫下來。然后貼到前面的愛心黑板上。

  把自己寫給媽媽的話貼到前面

  通過這次班會我很高興看到大家都長大了,我們59個人,59顆感恩父母的心已經緊緊的跳動在一起,讓我們從感恩父母開始,感恩我們的老師,感恩我們的同學、朋友。感恩我么的國家。只要我么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就能發現生活的美好,世界的美麗,就能永遠快樂的生活在陽光里。

設計方案 篇4

  【活動過程】

  一、準備活動

  播放《健康歌》,幼兒隨著《健康歌》的音樂在教師的指導下做熱身運動。

  二、 游戲指導

  游戲玩法:

  孩子們先手拉手站好,其中一名孩子將自己的一只腿放在旁邊兩孩子的手上,單腿站立,然后,孩子依次將自己的一條腿放在另一小孩的腿上,所有孩子將腿搭好后,最先那個孩子的腿放在最后一名孩子的腿上,開始游戲,邊單腿跳邊唱兒歌:“編、編、編花籃,花籃里面有小孩,小孩的名字叫花籃”。

  游戲規則:

  1、參加游戲的人數在三人以上。

  2、若有一個小孩的.腿掉下來了,游戲必須重新開始。

  三、 放松活動

  幼兒在音樂的伴奏下,活動活動四肢,使身體完全放松。

  【活動延伸】

  回家和小朋友們繼續玩《編花籃》的游戲。

  【活動反思】

  孩子們很喜歡編花籃的游戲,能積極、踴躍的參與到活動中來,活動鍛煉了幼兒單腿站立、單腳跳躍的能力,培養了他們之間的感情,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設計方案 篇5

  目標:理解作者所寫的橋之美;與中國石拱橋比較,感受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理解一些難句的情味。

  【課時】

  兩課時(課內指導一課時,課外自讀鞏固一課時)

  第一課時

  (課內指導)步驟:

  【導入】

  簡介作者:吳冠中1919年生,中國現代畫家。

  在早讀課讀過書的基礎上,快速閱讀課文,(或看播放有關畫面)思考:在作者看來,橋美在何處?你對此有什么感想,從中受到什么啟發?

  提示:這篇課文以畫家的標準和眼光,發掘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美學效果。美術工作者以獨到的視角,引領我們用另一種眼光去看我們此前雖感覺到美好而說不出好在何處的景物,這些景物在此時煥發出新的靈性與生命力。

  畫家眼中的橋有什么特殊的美感呢?學生先思考或回答,教師再明確指導:

  概括地說,是橋在不同環境中,起著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學效果。

  第一個例子,是寫石橋與密密的葦叢相配合給人帶來的特別感受。厚厚實實平面鋪開的葦叢使空間顯得狹窄擁擠,令人產生憋悶感;間或出現的石橋輪廓簡單鮮明,能使空間陡然顯得疏朗開闊,令人覺得神清氣爽。

  第二個例子,是寫石橋與細柳合作創造的動人景致。細弱的柳枝拂著橋身厚重堅硬的石塊,這里有形體上的強與弱、輕與重之分,有動靜之分,有顏色上的對比,還有變(柳枝年年發新芽)與不變(橋能歷久不變)之別,種種不同,歸結起來,其實是陽剛與陰柔這兩種美的類型的不同,差距如此之大而仍能和諧統一,可能就在于橋有著經過精心設計的輪廓吧。

  第三個例子,是寫長橋之美。長橋一般建在比較寬闊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單調感。同時,如前所說,橋是人們勞動的成果,出現在蒼茫水面上的長橋,是人類創造力的體現,從這個意義上說,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第四個例子寫的是形式比較獨特的橋──風雨橋,作者沒有明言橋所起的作用,不過,我們不妨做一些揣測。如,從作者說風雨橋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畫中點綴人物的理想位置,再結合我們欣賞國畫的經驗,可以想像得到,橋面上蓋有廊和亭的'橋,給人安閑、自在的感覺,這種感覺恰好與險峻的山峰、橋下的急流給人的感覺形成對照。

  在以上四個例子中,橋或為主體,或為陪襯,或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但都與周圍景物成為和諧的一體,共同構成入畫的景致。

  隨后,作者比較概括地寫橋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聯系形象的重疊與交錯。這是對作者眼里的橋之美的進一步補足。文章以《清明上河圖》里的虹橋及鄉間小橋為例,指出通過橋能構成豐富的畫面。此后作者宕開一筆,開始結合具體實例談橋與周圍景物要互相襯托、呼應的問題,作者是所舉實例基本上持否定態度。

  引導學生體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1、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仿佛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

  賞析:其實,葦叢不會發悶,也不會做深呼吸,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這表現了作者與周遭環境已融為一體。

  2、早春天氣,江南鄉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游絲拂著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

  賞析:楊柳拂橋是江南常見的景色,作者將時間限定為楊柳剛剛返綠發芽的早春天氣,將橋限定為石橋,兩種景物之間的反差與對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這里說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是強調細柳與石橋構成的美景本身已夠動人,不再需要別的東西來烘托了。

  3、無論是木橋還是石橋,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成形與色的樂曲。

  賞析:這句話的意思是,橋橫跨在水面上,與橋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錯;同時,橋的顏色與流水的顏色也相互映襯。橋與流水如一支樂曲一樣是一個整體。

  4、田野無聲,畫家們愛于無聲處靜聽橋之歌唱,他們尋橋,仿佛孩子們尋找熱鬧。

  賞析:橋的美就是對橋的存在的一種大聲宣告,橋的美也像樂曲一樣有著和諧的韻律,這吸引著畫家總是追尋著橋的身影。

  比較:《中國石拱橋》與本文的區別:中國石拱橋以準確的數據、例子等對中國石拱橋的特點進行了說明,是人對石拱橋有一個整體的了解;本文則用藝術家的眼光對橋的美進行了描寫和評價。

  板書:橋在不同環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學效果

  例:1、石橋與密密的葦叢相配合(感受特別)聯系形象的重疊與交錯

  2、石橋與細柳合作創造(景致動人)構成豐富畫面

  3、長橋之美(富于創造力)

  4、風雨橋(形式獨特)

  第二課時(課外進行)

  學生課外自讀全文,把優美的句子抄在筆記本上,把難懂的句子找出來,與同學討論或找老師課外輔導。

  把生字詞注音解釋后抄在筆記本上。

【設計方案】相關文章:

設計方案11-08

經典設計方案12-01

設計方案11-03

設計方案[精選]11-04

設計方案02-29

設計方案03-01

設計方案[經典]10-28

設計方案11-04

[經典]設計方案08-05

(精選)設計方案08-06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伊人久久五月丁香综合中文亚洲 | 亚洲第一区久久丁香 | 日本免费自拍视频网站 | 香港日本韩国三级在线视 | 午夜美女性爱在线观看 | 天啪天天久久久久久久久噜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