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藝術演講錄語文閱讀題及答案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
在文學的這樣一個發展過程里,突出的景觀是文體代變,而且每一種舊文體的衰落和新文體的產生,其間都是有規律可循的。所以靜安先生在《人間詞話》里又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四言敝而有楚辭,楚辭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詩敝而有律絕,律絕敝而有詞。蓋文體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習套。”這一點非常重要。任何一種文體,任何一種文化,發展的時間長了,都會形成它的弊端。這種弊端就是模式化、套路化,一旦陷于其中,就很難超拔出來。所以靜安先生說:“豪杰之士,亦難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體,以自解脫。”這里,他指出了新、舊文學樣式這樣一種更替、興變的規律。
隨著文體的代變,收益肯定是很多的。但也有喪失,有些東西就失去了。失去了什么呢?很重要的一點恐怕就是把前人那種古樸厚重的風格、韻味失去了。因為任何事情都有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藝術也是一樣,它由簡單的低級的形式,逐漸地向高處發展,藝術技巧必然越來越受重視。藝術技巧受重視之后,人工的痕跡必然越來越多。那么,古人所吟唱的那樣一種原始、淳樸、發自內心的東西,就逐漸地喪失了。所以蘇軾就有了一段話,他在《書黃子思詩集后》這樣說,“蘇、李之天成,曹、劉之自得,陶、謝之超然,蓋亦至矣。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瑋絕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詩人盡廢。然魏、晉以來,高風絕塵亦少衰矣”,講的就是這個理。現在如果讀一下漢代的古詩,你看“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寫得真是發自肺腑的一種感覺,就好像脫口而出。“行行重行行”五個字,連用了五個平聲字,這在唐代近體詩中是不允許的。這五個平聲字中有四個字都是相同的、重復的',但用在這里,卻極自然、貼切。你仔細讀啊,“行行——重——行行”,走呵走呵,一直送君到很遠的地方,然后才硬生生地,活生生地分別,君之行遠矣,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日后何時再相會呢?體味到這些,一種感慨的味道就出來了。好像不用“行行重行行”,用其他任何話來代替,都表達不出這樣一種韻味。但是到了唐宋以后,由于更注重技巧,雖然詩寫得很精美,但是這種味道也就沒有了,或者是逐漸地減弱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詩歌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中,有它的進步,同時也有它的失落。
(選自《唐詩藝術演講錄》)
5.下列關于“文體代變”現象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文體代變是文學發展過程中一種突出的現象,文體代變中的每一種文體的衰落和新文體的產生,都是有規律可循的。
B.王靜安先生所說的“四言敝而有楚辭,楚辭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詩敝而有律絕”就是指文體代變現象。
C.“蓋文體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習套”,是說任何一種文體發展時間長了都會形成弊端,所以文體代變是必然的。
D.針對文學發展容易走向模式化、套路化,而且一旦陷于其中就很難超拔出來的弊端,王靜安先生提出了如何解脫的主張。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文體的代變使文學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但也不可避免地喪失了一些東西,所喪失的是前人詩歌那種古樸厚實的風格、韻味。
B.王靜安先生所說的“豪杰之士,亦難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體,以自解脫”,指出了新、舊文學樣式的一種更替、興變的規律。
C.本文就詩歌談“文體代變”這一文學發展中新、舊文學樣式的更替、興變的規律,那么“文體代變”現象也應該存在于詩歌之外的其他文體的發展中。
D.作者以“行行重行行”為例,說明詩歌發展到唐宋后,由于更注重技巧,雖然詩寫得很精美,但前代詩歌中的某些味道卻沒有或減弱了。
7.如何理解“藝術也是一樣,它由簡單的低級的形式,逐漸地向高處發展,藝術技巧必然越來越受重視”這句話?請結合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
5.答案:D
(“王靜安先生提出了如何解脫的主張”與原文不符。第一自然段末尾引用王國維先生的話,是指出“文體代變”的規律,或者原因。)
6.答案:A
(“所喪失的是前人詩歌那種古樸厚實的風格、韻味”不恰當。原文說的是“很重要的一點”。)
7.答案要點:(1)肯定“技巧”的作用(2)辯證地看待:藝術技巧受重視之后,人工的痕跡必然越來越多。那么,一種原始、淳樸、發自內心的東西,就逐漸地喪失(3)舉例略。
【唐詩藝術演講錄語文閱讀題及答案】相關文章:
項鏈閱讀題及答案06-06
《鄉愁》閱讀題及答案11-15
背影閱讀題及答案10-08
《等》閱讀題及答案02-06
《選擇》閱讀題及答案08-03
《辣椒》閱讀題及答案07-12
森林閱讀題及答案06-25
《以柔克剛》閱讀題及答案12-20
《害群之馬》閱讀題及答案12-19
《征服》閱讀題及答案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