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典詩歌中常用抒情方式例析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詩歌吧,詩歌是表現詩人思想感情的一種文學樣式。究竟什么樣的詩歌才是好的詩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古典詩歌中常用抒情方式例析,歡迎大家分享。
“詩者,吟詠性情也。”抒情性是詩歌的根本特征。詩人情動于衷,感發興起,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訴諸筆端,通過藝術形象表現出來就有了詩。劉勰《文心雕龍?知音》篇指出“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可見“情”是聯系作者和讀者的重要紐帶。因此,把握詩歌的抒情的方式是欣賞詩歌的一重要途徑。古典詩歌的抒情方式有多種: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對有關人物和事件表明愛憎態度的抒情方式。《詩經》和后來的樂府民歌大都直抒胸臆。如思慕所愛的姑娘便直抒“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關雎》);思念遠征的愛人竟宣稱“愿言思伯,甘心首疾”(《衛風?伯兮》);“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王風?黍離》)直露而真率地抒發了詩人內心沉重而深廣的憂傷;“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樂府詩集?鼓吹曲辭》)寫一位女子對“君”剖白心跡,直接表達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愛情,顯得坦蕩、真率而震憾人心。
二、間接抒情
眾所周知,中國古典詩歌的創作十分講究含蓄、凝練。詩人在處理情感時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敘事則因事緣情,寫景則借景抒情,詠物則托物言志,記史則詠史抒懷。
1、因事緣情:如唐代張籍的《秋思》“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富于包孕的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作客他鄉的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懷念。
2、借景抒情:詩人對某種景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過描寫景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一般情況下,是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寫法。
樂景樂情:如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從春草中,從園柳和鳴禽中,詩人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機,透露出喜悅的感情。
哀景哀情:如劉禹錫的《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詩人把石頭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寫,放在帶涼意的潮聲中寫,放到朦朧的月夜中寫,這樣尤能顯示出故國的沒落荒涼。只寫山水明月,而六代繁榮富貴,俱歸烏有。詩中句句是景,然而無景不融合著詩人故國蕭條,人生凄涼的深沉感傷。
樂景哀情:《姜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如杜甫的《絕句二首》“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碧綠的江,青蔥的山,火紅的花,潔白的鳥,這春末夏初的景色不可謂不美,可惜歲月荏苒,歸期遙遙,非但引不起游玩的興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傷。
3、托物言志:詩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來表達某種志向或情感,詩中的物帶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嬈各占春。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作塵。”杏花,絢麗而脫俗,傍水杏花,更是風姿綽約,神韻獨絕。本詩寫臨水開放的杏花,是一首詠物詩,更是作者淡然心境,高潔人格,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倔強個性的體現。
4、詠史抒懷:如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昔日車水馬龍的朱雀橋,衣冠往來的烏衣巷,而今已經荒涼冷落,籠罩在寂寥慘淡的氛圍之中。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聽到作者對這一變化發出的滄海桑田的無限感慨。
二、修辭手法
1、比喻
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劉禹錫《望洞庭》)
詩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做銀盤里的青螺,色調淡雅,山水渾然一體。
2、借代
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
詩中用“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寫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張
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發,詩人用夸張的手法寫白發竟有“三千丈”那么長,可見愁思的深重。
4、對偶
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從篇法結構來講,這首詩四聯八句,句句皆對仗,對得圓渾自然,不見斧鑿之痕。“無邊落木”對“不盡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廣闊深遠,“蕭蕭”的落葉聲對“滾滾”的水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更重要的是,從這里感受到詩人韶華易逝,壯志難酬的苦痛。
5、比擬
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的更形象、生動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林逋《山園小梅》)
這一聯采用擬人的手法。“先偷眼”極寫白鶴愛梅之甚,它還未來得及飛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幾眼;“合斷魂”一詞寫粉蝶因愛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對梅得喜愛之情夸張到極點。
6、排比
把內容緊密關聯、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句子或短語接連說出來。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夕陽西風瘦馬”(馬致遠《天凈沙》)
純用名詞組合,構成典型環境
7、設問
先提出問題,接著自己把看法說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
“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魯威作)
以設問開篇,點明題旨,領起下面分層次地敘述三國人物的英雄業績。
8、反問
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
“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王安石《疊題烏江亭》)
使用反問句式,語氣冷峻,強調了歷史之必然。
三、表現手法
1、起興
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李商隱的《錦瑟》)
首聯用瑟這種樂器起興,由此而思及“華年”。
2、虛實結合
是指現實的景、事與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襯,交織一起表達同一樣的情感。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柳永《雨霖鈴》)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外,寫的都是眼前實景實事實情,寫詞人和心愛的人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別的心情,是實寫;下片寫對別后生活的設想,是虛寫,著意描繪詞人孤獨寂寞的心情。虛實結合,淋漓盡致寫出了離別的依依不舍。
3、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意緒和愿望等等,屬于借古抒懷。
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尋意于言外。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這首詞除了回顧作者43年前南下經歷一層外,全是用事。“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寫的是劉裕當年北伐抗敵的英雄氣概。作者借贊揚劉裕,諷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表現出作者抗金的主張和恢復中原的決心。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姜夔《揚州慢》)
“春風十里”引用杜牧的詩句,表現往日揚州十里長街的繁榮景況,是虛寫;“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是實寫。這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4、聯想
由一事物聯系到與之有關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類似的特點聯系起來造成一個典型。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
詩人由柳枝的紛披下垂、婀娜多姿聯想到翠綠的絲帶,運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個別具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一改楊柳抒離情的象征義。
5、想象
人們在已有材料和觀念基礎上,經過聯想、推斷、分析、綜合,創造出新的觀念的思維過程。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劉禹錫的《望洞庭》)
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極富想象力的描寫,將洞庭的湖光山色別出心裁地再現于紙上。
6、襯托或烘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質更加突出。有正襯和反襯兩種。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這首詞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寫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億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杜甫《月夜》)
頷聯、頸聯寫妻子的美麗,反襯詩人惆悵痛苦的心情。
7、渲染
對環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
首聯俯仰所見所聞,一連出現六個特寫鏡頭,渲染秋江景物的特點。
8、象征
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這兩句描寫青山環繞,層巒疊嶂,自己所處的郡城正在嚴密封鎖,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敵迫害的景況,書寫思歸不得的憂傷。
9、對比對照
把兩種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對照,互相比較。
“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李白《越中覽古》)
前三句描寫昔日繁榮和最后一句描寫今日冷落凄涼形成強烈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其中蘊含著詩人深沉的歷史思考。
10、抑揚
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只突出強調其中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或抑彼揚此的目的。有先揚后抑和先抑后揚之分。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高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
這首詩采用先揚后抑的手法,先寫少婦“不知愁”,后面才說她“悔”,通過對少婦情緒微妙變化的刻畫,深刻表現了少婦因觸景而產生的感傷和哀怨的情緒,突出了“閨怨”的主題。
11、照應
指詩中對前面所寫的作必要的回答。恰當運用這種方法使結構顯得緊湊、嚴謹。
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鐘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胄》)
首聯兩句寫黃昏時分詩人佇立在細雨蒙蒙的江邊,這里點明了詩題中的“暮雨”,又照應了詩題中的“送”字。
12、動靜
對事物、景物作動態、靜態的描寫,兩者相互映襯,構成一種情趣。
沙頭宿鳥聯拳靜,船尾跳魚拔剌鳴。(杜甫《漫成一首》)
第四句魚跳的“動”更襯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靜”。
13、正側
對描寫對象進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寫是正面描寫;描寫對象周圍的事物,使對象更鮮明、突出的是側面描寫。
“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黃金軟于絲。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白居易《楊柳枝詞》
白詩第一、二句運用正面描寫的手法,描寫了春天柳樹的嬌美形態。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王昌齡《從軍行》)
王詩第二句側面描寫戰況,一方面詩風勢很大,卷起紅旗便于急行軍,另一方面勢高度戒備,不事張揚,把戰事的緊張狀態突現出來。
14、直抒胸臆
即景抒懷,表達詩人面對自然景象所產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前兩句寫景,后兩句直接抒發在這樣的環境里產生的情懷,天然的形勢、闊大的氣象與詩人在這景象面前產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15、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正面不著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發感情。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的身影越來越遠,最后完全消失,滾滾的江水有如對友人的不斷思念。
16、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盡其妙的基礎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黃金軟于絲。永豐西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白居易《楊柳枝詞》)
托物言志,寫柳樹獨出荒園無人觀賞,抒發人才被埋沒的感概。
17、意象
意象,就是詩中熔鑄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飄渺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寂寞沙洲冷。”(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詞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鴻”、“寒枝”等就是意象。
18、意境
作者通過豐富的想象,將思想感情與作品的生活圖景融為一體而形成的藝術境界。這是詩人的主觀感受、感情以及對生活的理解、認識和客觀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內在的意蘊的融合統一。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飄渺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寂寞沙洲冷。”(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如上例的意象與“獨”、“縹緲”、“恨”、“寂寞”、“冷”等詞的感情色彩和“揀盡寒枝不肯棲”這個具有象征意味的詩句結合起來構成了孤獨、凄涼的氣氛,但詩人的心念卻非常堅定,表達的是作者孤高自賞,不與愿與世俗同流的生活態度
【古典詩歌中常用抒情方式例析】相關文章:
古典詩歌中的花意象08-23
席慕容詩歌中的古典意境03-23
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比喻04-13
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想象04-13
中國古典詩歌中的顯隱04-13
石達開古典詩歌06-01
古典詩歌里水意象04-28
古典詩歌鑒賞教案02-03
問題教學法在古典詩歌教學中的應用論文05-12
古典詩詞中的蘆葦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