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詩詩歌賞析

時間:2024-04-15 13:27:29 藝詩 詩歌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詠史詩十首詩歌賞析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秀的詩歌吧,詩歌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象。你知道什么樣的詩歌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詩歌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詠史詩十首詩歌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詠史詩十首詩歌賞析

  詠史詩詩歌賞析

  詠史詩不是一種特定形式的詩,而是一種特定題材的詩。凡是歌詠某一歷史人物或歷史事實的詩,都是詠史詩。在《文選》第二十一卷有《詠史》一類,選王粲《詠史》詩一首至虞羲《詠霍將軍北伐》詩一首,共九家,詩二十一首。其中惟王粲、左思、張協、鮑照四人的詩題作《詠史》,此外,曹植稱《三良詩》,盧諶稱《覽古詩》,謝瞻稱《張子房詩》,顏延年稱《秋胡詩》、《五君詠》。可知雖不以“詠史”為題,只要題材是歷史人物或歷史事實,都屬于詠史詩一類。這是詠史詩的先決條件。

  我曾在講陳子昂詩的時候提到過詠史詩。我說陳子昂的《感遇詩》三十八首中有一部分是詠史詩,也是根據那些詩的題材內容來區分的。從陳子昂以后,許多詩人都做過詠史詩,不過很少以“詠史”為題目。例如杜甫的《武侯廟》、《八陣圖》是詠史詩,但《詠懷古跡》八首卻是“懷古”詩,而不是詠史詩了。這里就牽涉到另一個條件,以歷史人物或歷史事實為題材的,也可能不是詠史詩。借歷史人物或事實來抒發自己身世之感的,屬于詠懷。游覽古跡而觸發感慨的,屬于懷古。只有客觀地賦詠歷史人物或事實,或加以評論,或給前人的史論提出翻案意見,這才是本色的詠史詩。但這樣的詠史詩,也還很難與詠懷或懷古分清界線。詩人筆下總有感情,絕對客觀的詠史詩,毫無意義,恐怕許多詩人都不屑下筆。

  但是,晚唐時期,詠史詩似乎時行起來,先后出現了三位詠史詩作者:胡曾、汪遵、周曇。

  胡曾的傳記,以《唐才子傳》所載為較詳,現在全抄在這里:

  胡曾,長沙人也。咸通中進士。初,再三下第,有詩云:“翰苑幾時休嫁女,文章早晚罷生兒。上林新桂年年發,不許閑人折一枝。”曾天分高爽,意度不凡,視人間富貴,亦悠悠。遨歷四方,馬跡窮歲月。所在必公卿館縠。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奇士也。嘗為漢南節度從事。作詠史詩。皆題古君臣、爭戰、廢興塵跡。經覽形勝、關山、亭障、江海深阻,一一可賞。人事雖非,風景猶昨。每感輒賦,俱能使人奮飛。至今庸夫孺子,亦知專誦。后有擬效者,不逮矣。至于近體律絕等,哀怨清楚,曲盡幽情,擢居中品,不過也。惜其才茂而身未穎脫,痛哉!今《詠史詩》一卷,有咸通中人陳蓋注。及《安定集》十卷行世。

  這篇傳記雖然對胡曾的生平出處沒有詳細記錄,但可知其人品相當高尚。他的詠史詩在當時已普遍為人傳誦。他的《安定集》詩十卷,今已亡佚,《全唐詩》中收錄了他的雜律絕詩十二首,亦未見有哀怨幽情之作。《詠史詩》,《全唐詩》說原有三卷,今并作一卷。《唐詩紀事》說胡曾“有詠史詩百篇行于世”。現在《全唐詩》中共存一百五十首,都是七言絕句。所詠以歷史古跡為多,沒有時代次序,似乎隨感隨作。現在選錄四首,以見一斑:

  居廷

  漠漠平沙際碧天,問人云此是居延。

  停驂一顧猶魂斷,蘇武爭禁十九年。

  垓下

  拔山力盡霸圖隳,倚劍空歌不逝騅。

  明月滿營天似水,那堪回首別虞姬。

  華亭

  陸機西沒洛陽城,吳國春風草又青。

  惆悵月中千歲鶴,夜來猶為唳華亭。

  姑蘇臺

  吳王恃霸棄雄才,貪向姑蘇醉綠醅。

  不覺錢塘江上月,一宵西送越兵來。

  這四首,都有些象詠懷古跡,但沒有詩人的感慨。除了第一首結句可以說是作者感懷以外,其他三首都只是概括了一個歷史事實。第一首詠蘇武被匈奴王扣留了十九年,現在我來到居延,如此荒涼的沙漠地,駐馬一看也都要心驚魂斷,想到蘇武在這個地方住了十九年,怎么受得了。這首詩不壞,可惜不是胡曾的創作,他是剽竊了杜牧的詩:

  邊上聞胡笳

  何處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鳥沒狼煙。

  游人一聽頭堪白,蘇武爭禁十九年。

  第二首寫項羽兵敗別虞姬的故事,第三首寫陸機的故事。陸機在洛陽被殺時嘆息道:“從此不能再聽到華亭鶴唳了。”陸機是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人,這地方海濱常有白鶴來棲息。第四首寫吳王夫差耽于酒色,殺戮英雄,以致被越兵所滅。這三首詩都沒有作者的意見。既無所感,又無評論。它們只是一個歷史故事的歌訣,讀了這個歌訣,就記起這個故事。正如《幼學瓊林》、《龍文鞭影》這些通俗書一樣,以一個四字句概括一個典故,給小學生念,幫助他們的記憶。胡曾的詠史詩,到明代還是農村蒙館先生教小學生的歷史課本。此外,我們又在《宣和遺事》中看到許多胡曾的詠史詩,被引用來作為“有詩為證”的唱詞,可知這些詩曾為說唱史書的評彈家所利用,講到有關的歷史故事,就彈唱一首胡曾的詩。這又是詠史詩的第二個作用。由以上所舉兩個情況看來,這一類的詠史詩之所以在晚唐時候忽然有許多人大量的寫作,一寫就是一百多首,可知它們是當時的大眾文學。

  《唐詩紀事》記載了一段胡曾詠史詩的軼事:據說五代時蜀王衍也是個好色酗酒的荒淫國君,有一次在宴飲席上,他自己高唱一首韓琮的《柳枝詞》,詩云:“梁苑隋堤事已空,萬條猶舞舊春風。何如思想千年事,誰見楊花入漢宮。”這是一首借詠楊柳來悼惜隋煬帝亡國的詩。當下有一個宦官就唱了胡曾的一首“吳王恃霸棄雄才”詩。蜀王聽了便發怒罷宴。這件事也反映了胡曾詠史詩在當時的普遍流行。

  汪遵是宣州涇縣(今安徽宣城)人。幼年即為縣中小吏。勤學苦讀,咸通七年(公元八六六年)登進士第。與胡曾是同時同輩。《全唐詩》中收錄他的詠史詩五十九首,也都是七言絕句,風格與胡曾的詩一樣。這里也選抄四首為例:

  梁寺

  立國從來為戰功,一朝何事卻談空。

  臺城兵匝無人敵,閑臥高僧滿梵宮。

  燕臺

  禮士招賢萬古名,高臺依舊對燕城。

  如今寂寞無人上,春去秋來草自生。

  陳宮

  椒宮荒宴竟無疑,倏忽山河盡入隋。

  留得后庭亡國曲,至今猶與酒家吹。

  白頭吟

  失卻青絲素發生,合歡羅帶意全輕。

  古今人事皆如此,不獨文君與馬卿。

  第一首詠梁武帝佞佛,被侯景圍困,餓死臺城事。第二首詠燕昭王筑黃金臺招聘賢士事。第三首詠陳后主荒宴亡國,留下“玉樹后庭花”歌曲至今猶為酒家妓女吹唱。這二句顯然是用杜牧《泊秦淮》詩意。第四首詠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故事。

  周曇的生平,我們所知更少。《全唐詩》小傳只說他是唐末人,官為守國子直講,有詠史詩八卷。現在《全唐詩》中改編為二卷,計詩一百九十首,不知是否全帙。但詩的數量已比胡曾和汪遵多了。

  周曇的詠史詩是有組織有計劃寫作的,它按歷史朝代分為十門,計唐虞門詩四首,三代門十六首,春秋戰國門九十三首,秦門六首,前漢門十六首,后漢門十七首,三國門五首,晉門十一首,六朝門十九首,隋門四首,共一百八十八首。每首詩都以帝王將相為題,不象胡曾、汪遵那樣用許多地名古跡為題,近似懷古詩。卷前還有二首序詩,題作《吟敘》及《閑吟》。《吟敘》云:

  歷代興亡億萬心,圣人觀古貴知今。

  古今成敗無多事,月殿花臺幸一吟。

  這是說明他作這些詩,雖然是在月殿花臺閑暇之時偶然吟詠,目的還是提供讀者觀古知今,為歷史的借鑒。但詩卻做得不好,很有些道學氣,觀點也有些迂儒氣,似乎比不上胡曾。今抄錄二首供比較:

  項籍

  九垓垂定棄謀臣,一陣無功便殺身。

  壯土誠知輕性命,不思辜負八千人。

  顏回

  陋巷簞瓢困有年,是時端木飫腥膻。

  宣尼行教何形跡,不肯分甘救子淵。

  第一首詠項籍垓下一敗便輕生自殺,未免對不起八千子弟。第二首詠顏回,怪孔子教育弟子太拘于形跡,為什么不教富有的子貢拿出錢來救濟貧困多年的顏回?這樣的史論,豈不很迂氣?

  以上唐末三家詠史詩,看來還是胡曾寫的較為高明,所以還有單行本流傳著,其馀二家都未見專集。但即使胡曾所作,《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還說:“其詩興寄頗淺,格調亦卑。惟其追求興亡,意存勸戒,大旨不悖于風人耳。”

  詠史詩雖然并非開始于胡曾、汪遵,但大量結集,多至一百首的詠史專著,則是開始于晚唐的胡曾、汪遵。這就為后世文人開辟了一條著作道路。南宋詩人劉屏山作《汴京紀事詩》,專詠北宋汴都史事;清代詩人厲鶚作《南宋雜事詩》,專詠南宋史事,這一類的詩集,可以說都是晚唐三家詠史詩的苗裔。

  詠史詩的定義

  詠史詩是指以歷史題材為詠寫對象的詩歌創作。以歷史為題材的詩歌,有很多種名稱,諸如述古、懷古、覽古、感古、古興、讀史、詠史等,有的還直接以被歌詠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為標題,這些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都是以歷史作為詩人感情的載體,史情緊密結合的,因此都屬于廣義詠史詩的范疇。

  如果給詠史詩下個定義的話,那么凡是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敘述、評價、憑吊或借國家興亡寄托個人懷抱的詩歌,都可以稱做詠史詩。早在先秦時期,《詩經》《楚辭》中就有這種針對具體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的作品。詩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義上的詠史詩是東漢時班固的《詠史》

  內容

  詠史詩內容可分述古、懷古、史論史評三類。

  述古

  一些詠史詩主要屬敘事詩,如確立五言詩體裁的東漢班固《詠史》,敘述西漢孝女緹縈的故事;晉代盧子諒(284-350)的《覽古》詩,敘述藺相如完璧歸趙和負荊請罪的故事;陶潛的《詠荊軻》敘述《史記.刺客列傳》中的故事,都是早期敘述史事的詠史詩。

  懷古

  一些詠史詩偏向懷古抒情,借古諷今,正如清代何焯所言:“題云詠史,其實詠懷。”如晉代左思有《詠史》8首,借荊軻燕市高歌的氣概,諷刺當時王公權貴尸位素餐,無所作為,批判以門閥劃分貴賤賢愚的準則;蘇軾的《論王莽》,則諷刺當時呂惠卿的變法新政,有如王莽的欺世盜名。

  史論史評

  一些詠史詩秉承儒家倫理,褒貶歷史人物,亦有作翻案之論。如宋代王令《讀孟子》,批評孟子迂闊無成,禁不起挫折而離開齊、魏二國。一些詠史詩則總括歷史經驗,或印證人生哲理,如白居易《放言五首》,指出路遙知馬力,歷經考驗后方能判斷是非忠奸,寫下“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時身先死,一生真偽有誰知”的傳世名句。

  詠史詩的特點

  劉大杰的《中國文學發展史》說,“詠史起于班固,但只詠史事,不聯系自己。”魏晉時期的左思有《詠史》八首。《世說新語·文學》記鎮西將軍謝尚舟行經牛渚,月夜聞客船上有人詠詩,遣人訊問,乃是袁宏在吟詠自作的《詠史》詩。到了唐代,懷古詠史詩的創作蔚然成風,出現了劉禹錫、杜牧、李商隱等卓有成就的詠史大家。

  懷古詠史詩首先是詩中有歷史,或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或歷史遺跡。因為是詩歌,是文學作品,所以詩中的“歷史”不必如史書中的“歷史”那么確切。《貞一齋詩說》說,“詠史詩不必鑿鑿指事實,看古人名作可見。”如蘇東坡的前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都提到赤壁之戰,可后人對蘇東坡是否到過歷史上的赤壁古戰場頗多爭論,其實,就詩文的思想內容、藝術成就而言,這種爭論是毫無意義的,因為蘇東坡是在詠懷歷史,而不是在記述歷史。

  這當然不是說懷古詠史詩可以歪曲歷史篡改歷史,作為一種藝術創作,詩人要在有限的篇幅中敘述歷史,表情達意,就需要創造出更集中、更典型的環境、形象。李商隱的詠史詩之所以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原因就在于此。

【詠史詩詩歌賞析】相關文章:

《詠荊軻》賞析01-02

賞析劉禹錫的懷古詠史詩05-30

詠蟬在詠蟬原文翻譯賞析08-10

詠蟬 / 在獄詠蟬原文及賞析02-09

李商隱詠史詩《馬嵬》賞析09-09

《詠愁》原文及賞析08-09

自詠翻譯賞析11-16

詠風原文及賞析10-09

詠愁原文及賞析07-23

西施詠原文及賞析10-08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日少妇高潮出水视频 | 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中精品级在线 | 中文字幕日韩午夜精品久久 | 亚洲国内自拍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区自拍偷拍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