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世界地理試題之地質構造
世界地理試題之地質構造
讀甲、乙兩地地質構造示意圖,回答31-32題。
31、關于甲、乙兩地地質構造及成因的說法,正確的是
A、甲為背斜,擠壓形成;乙為向斜,張裂形成
B、甲為背斜,張裂形成;乙為向斜,擠壓形成
C、甲、乙均為褶皺的基本形態,均是擠壓形成
D、甲為向斜,乙為背斜,均是擠壓形成
32、如果只考慮內力作用的影響,甲、乙兩地地質構造形成的地貌是
A、均形成山嶺或山脈 B、均形成谷地或盆地
C、甲形成谷地,乙形成山嶺 D、甲形成山嶺,乙形成谷地或盆地
總結:次生構造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對象,而原生構造一般是用來判斷巖石有無變形及變形方式的基準。
世界地理試題之西亞石油分布和運輸線路圖
【—世界之西亞石油分布和運輸線路圖】礦產資源 豐富,尤以濱臨“石油之海”的波斯灣為世界上石油、天然氣蘊藏最為豐富的地區。
讀下圖西亞地區的石油分布和運輸線路圖,海上運輸路線可分為西行、南行、東行三條,分析完成12~13題。
12.德國魯爾區從沙特阿拉伯進口石油,走西行路線,依次必須經過的海運要道有 ( )
A.直布羅陀海峽、土耳其海峽、英吉利海峽 B.霍爾木茲海峽、好望角、英吉利海峽
C.直布羅陀海峽、英吉利海峽
D.霍爾木茲海峽、曼德海峽、直布羅陀海峽、英吉利海峽、基爾運河
13.一艘油輪從阿巴丹出發,在7月往上海,有關所經過的海域,敘述正確的是 ( )
A.一路都是順風順水 B.經過馬六甲海峽遇到臺風
C.經科倫坡附近海域時,發現正午旗桿影子朝南
D.在經過東海時,看到許多滿載而歸的漁船
總結:以礦產資源最為豐富。石油、天然氣儲量豐富,石油主要分布在扎格羅斯山的西南麓,即構造上屬新褶皺山地的前緣凹陷地帶,儲油構造良好,已探明儲量100多億噸,是西南亞也是亞洲和世界上的主要石油產地。
初一地理知識點總結之赤潮預防
在赤潮發生時可以調劑用水,與此同時,改進養殖餌料種類,用半生態系養殖方法逐步替代投餌喂養方式,以期自然增殖有益藻類和浮游生物,改善自然生態環境。
1.控制海域的富營養化
①應重視對城市污水和工業污水的處理,提高污水凈化率。
②合理開發海水養殖業
為了減緩由海水養殖帶來的水體富營養化問題,要采取以下措施:
a、根據水域的環境條件選擇一些對水質有凈化作用的養殖品種,并合理確定養殖密度,控制養殖面積。
b、進行多品種混養、輪養、立體養殖,尤其是魚、蝦、貝、藻混養,建立生態養殖系統。
c、提高養殖技術,改進餌料成分及投餌技術,使其有利于養殖生物的攝食,減少殘餌,減輕水質和底質的污染。
d、不能將池塘養殖的污水和廢物直接排入海水,應采取逐步過濾等辦法加以處理。
2.人工改善水體和底質環境
如在水體富營養化的內海或淺海,有選擇地養殖海帶、裙帶菜、羊棲菜、紅毛菜、紫菜、江籬等大型經濟海藻,既可凈化水體,又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利用自然潮汐的能量提高水體交換能力;可利用挖泥船、吸泥船清除受污染底泥,或翻耕海底,或以粘土礦物、石灰勻漿及沙等覆蓋受污染底泥,來改善水體和底質環境。
3.控制有毒赤潮生物外來種類的引入
總結: 要制定完善的法規和措施,防止有毒赤潮生物經船只和養殖品種的移植帶入養殖區。
世界地理試題之北京奧運會圖
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中央直轄市、中國國家中心城市,中國政治、文化、教育和國際交流中心,同時是中國經濟金融的決策中心和管理中心。
下圖為申請舉辦2008年奧運會的城市或已舉辦過奧運會的城市位置圖。讀圖9-10回答1一3題。
l.上圖中,成功申辦2008年奧運會的城市是
A.② B.③ C.④ D.⑤
2.若奧運會開幕式于北京時間20點舉行,區時為12點的城市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上述城市中,氣候特點和①圖城市相似的是 ( )
A.② B.③ C.④ D.⑤
總結:北京薈萃了自元明清以來的中華文化,擁有眾多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是全球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最多的城市。北京也為華北地區降雨最多的地區之一。歷史悠久的國際高等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也坐落于北京。
初一地理知識點總結之我國自然資源與人均
對于我國自然資源總量豐富與人均不足問題,老師做下面的知識總結。
我國自然資源總量豐富與人均不足
一、自然資源與我們
1、自然資源包括:
土地、礦產、森林、水、水能等
2、可再生與非可再生資源
可再生資源:水、水能、太陽能、風能、潮汐能、森林、土地
不可再生資源:煤炭、石油等
二、資源豐富、人均不足
1、人口增長與資源總量的矛盾
面積世界第3位——人均不足世界的1/3
耕地世界第4位——人均為世界的1/3
徑流量世界第6位——人均為世界的1/4
森林面積世界第6位——人均為世界的1/5
礦產資源總值世界第3位——人均不足世界的1/2
“地大物博、人口眾多”
2、經濟增長與資源開發的矛盾
石油經濟
資源的循環利用
垃圾分類
垃圾分類
三、資源利用的不合理問題
1、礦產資源浪費嚴重
煤炭資源利用率低
石油資源的浪費
2、資源的二次利用率較低
中水的利用
3、森林資源破壞嚴重
4、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利用水平較低
以上對我國自然資源總量豐富與人均不足知識的總結學習,希望同學們對上面的知識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學們會好好學習的哦。
初一地理知識點總結之俄羅斯煤炭資源
俄羅斯遠東地區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是全俄煤炭消費比重最高的地區。
一遠東地區的煤炭儲量及開采情況
俄遠東地區已探明的煤炭儲量為200億噸,尚需進一步勘探的預測高達3547億噸。在已探明的儲量中約50%可進行露天開采。具體分布如下:
(一)薩哈共和國
薩哈共和國已探明的煤炭儲量為93.91億噸,居遠東地區第一位,也是遠東地區唯一擁有大規模煉焦煤儲量的地區。該共和國現共有9個煤炭開發項目,其中3個露天煤田年開采能力共3300萬噸。在薩哈共和國的煤炭開發項目中,前景最好的是埃利吉石煤田和坎加拉瑟褐煤田開發項目,已探明儲量達60億噸。
(二)阿穆爾州
阿穆爾州已探明的煤炭儲量為38.13億噸,居遠東地區第二位,年開采能力為1000萬—1200萬噸。目前的作業煤田是賴奇欣斯克、博古恰內和葉爾科夫齊煤田,年開采能力均在450萬噸左右。此外,較大煤田還有:斯沃博德內煤田,已探明儲量為8.7億噸,但該煤田只適合就地建廠發電,不適合長途運出;謝爾蓋耶夫卡褐煤田,儲量為2.91億噸,年開采能力約150萬-200萬噸;奧戈賈煤田,初步探明的儲量為1.28億噸,適合露天開采,年開采能力預計達300萬噸,但需鋪設140公里的鐵路線。
(三)濱海邊疆區
濱海邊疆區已探明的煤炭儲量為26.21億噸。從長遠看,已勘探的煤田雖能保證年開采2500萬—3000萬噸,但這些煤田的地質條件復雜,不是單一性,因此,開采的技術要求相對較高。其中開采條件較好的煤田有:比金煤田,年開采能力為1200萬—1400萬噸;巴甫洛夫斯克褐煤田,年開采能力500萬-600萬噸;利波夫齊和伊里喬夫卡煤田可露天及地下機械化開采,年開采能力為150萬-200萬噸;拉茲多利諾耶煤田,預計年開采能力為200萬-240萬噸。此外,濱海邊疆區有一些小煤田,不需要很大投入,年開采總量約250萬-300萬噸,開采期5-10年。列入國家儲備的`較大型煤田有巴甫洛夫斯克煤田的西北礦脈及拉科夫卡煤田。這一地區有8850萬噸煤可供露天開采。另外,游擊隊員城煤田也可恢復到年開采總量100力噸左右。
(四)薩哈林州
薩哈林州已探明的煤炭儲量為18.45億噸,主要煤田都已投入開采且儲量可觀,不排除現有煤田在重新進行地質勘查后會有更大的儲量發現。
(五)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
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已探明的煤炭儲量為15億噸,目前主要產煤
七年級地理復習資料:居民與聚落
對于地理中居民與聚落的資料知識學習,希望同學們認真看看下面的復習知識進行很好的學習。
居民與聚落
4.1 世界的人口
1、世界人口的數量與增長:世界人口仍以較快的速度在持續增長。一般經濟水平高的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較慢,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較快。
公式:出生率=出生人口數÷總人口數×100%;死亡率=死亡人口÷總人口數×100%
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2、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絕大多數人居住在中低緯度地區,在氣候溫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地區或是臨海地帶。有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東部。
3、世界的人口問題(有社會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亞、非一些國家增長速度過快;歐洲一些國家處于負增長。人口的增長應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
4、世界的人種:人種是根據人類體質方面的特征所劃分的人群。(書本71面)
黃色人種:分布在亞洲東部; 黑色人種:非洲中部和南部。
白色人種:分布在歐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亞洲西部和南部,大洋洲。
4.2 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1、世界上的主要語言: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也是聯合國工作語言。
漢語: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2、世界的宗教:教 教堂:高高聳立;主要分布:歐洲、美洲、大洋洲;概述: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傳最廣的宗教,經典:《圣經》。
伊斯蘭教 清真寺:星月照應;主要分布:亞洲的西部和東南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經典:《》。
佛教 廟宇:金碧輝煌;主要分布: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
(道教:中國本土的宗教)
4.3 世界的聚落
1、聚落:人們集中的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城市:人口達到一定規模、主要從事非農業產業活動的居民聚居地。
鄉村:規模比較小的居民點,周圍有農田。集鎮:規模比較大的居民點。
2、聚落與環境:早期的聚落大都選擇在地形、氣候、資源等自然條件優越的地點。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工農業生產比較發達,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
3、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保護好聚落中有價值的紀念地、建筑群和遺址,處理好聚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如“北京的四合院”)
【世界地理試題之地質構造】相關文章:
世界地理試題之新加坡參考06-06
世界地理試題之澳大利亞圖05-22
有關世界地理試題之對流層05-22
世界地理試題精選05-10
初中世界地理試題之化石林04-17
斷層地質構造的形成過程09-02
關于世界地理試題06-12
世界地理試題大全04-30
地理試題之東北亞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