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一幅名畫的誕生同步練習題
在各個領域,我們都要用到練習題,做習題可以檢查我們學習的效果。學習的目的就是要掌握由概念原理所構成的知識,還在為找參考習題而苦惱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幅名畫的誕生同步練習題,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幅名畫的誕生同步練習題 1
一、基礎知識
1. 看拼音,寫詞語
課文中有許多描寫人物神態和動作的詞語,例如“皺(zhòu)眉”“凝(níng)視”。請你正確書寫以下詞語:
mù dǔ(目睹)
chōu yē(抽噎)
pín kùn(貧困)
shēn yín(呻吟)
2. 給下列加點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1)纖(qiàn/xiān)夫們拉著船,艱難地在河邊走著。(qiàn)
(2)這幅畫色彩鮮(xiān/qiàn)艷,讓人眼前一亮。(xiān)
(3)他禁(jīn/jìn)不住誘惑,伸手去拿了那個蘋果。(jīn)
(4)這里是禁(jīn/jìn)止吸煙的場所。(jìn)
3. 詞語理解與運用
(1)“目睹”的意思是親眼看見。請用這個詞語造句:我目睹了一場精彩的日出,那壯麗的景象讓我難以忘懷。
(2)從文中找出下列詞語的近義詞。
貧困 (窮苦)
注視 (凝視)
好像 (仿佛)
二、閱讀理解
1. 課文內容填空
(1)《一幅名畫的誕生》主要講了俄國畫家(列賓)創作《(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的過程。他在(涅瓦河)上看到了(纖夫)的悲慘生活,經過(長期)的觀察和(反復)的思考,最終完成了這幅名畫。
(2)文中描寫纖夫的句子有“一個個都穿著(破爛不堪)的衣服,邁著(沉重)的步子,(身子)向前傾,(艱難)地拉著纖繩。”這些句子讓我們感受到纖夫生活的(艱辛)。
2. 句子理解
(1)“他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他們穿著破爛不堪的衣服,邁著沉重的步子,身子向前傾,艱難地拉著纖繩。”這句話是(聯想)句,作者通過這樣的描寫,體現了(列賓對纖夫悲慘生活的深刻印象以及想要把這種場景畫下來的決心)。
(2)“列賓的每一幅畫,都像一部小說,像一首詩。”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列賓的畫)比作(小說和詩),說明了(列賓的畫具有豐富的內涵,像文學作品一樣能夠打動人)。
3.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列賓為了畫好這幅畫,他做了很多準備。他在伏爾加河邊住了下來,和纖夫們生活在一起。他仔細觀察纖夫們的外貌、動作和神態。他看到纖夫們那黝黑的皮膚,是長期在烈日下暴曬的結果;他看到纖夫們手上那厚厚的老繭,是無數次拉纖留下的痕跡;他看到纖夫們臉上那無奈的表情,是生活的重壓所致。他把這些都一一記在心里,融入到自己的畫作中。
(1)這段話主要寫了什么?
這段話主要寫了列賓為了畫好《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在伏爾加河邊和纖夫們生活在一起,仔細觀察纖夫們的外貌、動作和神態,為創作積累素材。
(2)從文中找出描寫列賓觀察細致的句子。
他看到纖夫們那黝黑的皮膚,是長期在烈日下暴曬的結果;他看到纖夫們手上那厚厚的老繭,是無數次拉纖留下的痕跡;他看到纖夫們臉上那無奈的表情,是生活的重壓所致。
三、拓展延伸
1. 名畫欣賞
(1)查找列賓的其他作品,如《意外歸來》,簡單描述畫面內容并談談你的感受。
《意外歸來》描繪了一個被流放多年的革命者突然回家的場景。畫面中,一個穿著破舊大衣的男子走進房間,他的家人有的露出驚喜的表情,有的還在驚愕之中。從這幅畫中,我感受到了人物復雜的情感和當時社會背景下家庭的悲歡離合,畫家通過細膩的筆觸把這種情感沖突表現得淋漓盡致。
(2)你還知道哪些以反映社會底層人民生活為主題的名畫?簡單介紹一下。
米勒的《拾穗者》。畫面描繪了三個彎腰拾穗的農婦,她們穿著粗布衣衫,在收割后的麥田里尋找遺落的麥穗。背景是廣闊的田野和忙碌的人群,遠處還有農場主在監督。這幅畫展現了農民生活的艱辛和勞動的不易,表達了畫家對農民的同情。
2. 小練筆
如果你是一名畫家,你想畫一幅關于現代社會某一群體生活的畫,你會選擇哪個群體?你會怎樣構思這幅畫?請寫下來。
如果我是一名畫家,我想畫一幅關于外賣小哥的畫。畫面的中心是一位外賣小哥在雨中騎著電動車的場景。他穿著鮮艷的外賣工作服,臉上帶著焦急的神情,雨水打在他的頭盔和臉上。他的車后座上是裝滿外賣的保溫箱。在背景中,我會畫一些高樓大廈和閃爍的霓虹燈,體現城市的繁華。路上還有一些行人和車輛,與外賣小哥的匆忙形成對比,以此來表現外賣小哥為了生活在城市中奔波的辛苦,以及他們在現代城市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一幅名畫的誕生同步練習題 2
一、選擇題
1. 《蒙娜麗莎》是( )的作品。
A. 拉斐爾 B. 達芬奇 C. 米開朗基羅
2. 畫家在創作過程中,觀察生活場景對于作品的誕生非常重要。以下哪幅畫最能體現畫家對底層勞動人民生活細致觀察的?( )
A. 《自由引導人民》 B. 《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C. 《向日葵》
3. 梵高的《向日葵》主要運用了( )的色彩,來表達強烈的情感。
A. 冷色調 B. 暖色調 C. 黑白色調
4. 《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 )的城市生活場景。
A. 唐朝長安 B. 北宋汴京 C. 南宋臨安
二、填空題
1. 《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畫家( )的作品,畫面描繪的是耶穌和他的( )在最后的晚餐時的場景。
2. 俄國畫家列賓的作品《( )》展現了纖夫們在伏爾加河畔艱苦拉纖的情景,體現了畫家對( )的同情。
3. 中國古代名畫《富春山居圖》是( )的作品,這幅畫以( )為主要描繪對象,展現了江南山水的秀麗景色。
三、簡答題
1. 請簡要描述《蒙娜麗莎》的藝術特點。
2. 以《向日葵》為例,談談梵高繪畫作品的風格特點。
3. 簡述《清明上河圖》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四、論述題
1. 以一幅你熟悉的名畫為例,闡述畫家所處的時代背景是如何影響這幅畫的誕生的。
2. 談談你對“一幅名畫的誕生不僅是畫家個人才華的體現,也是時代和社會的反映”這一觀點的理解,結合具體作品進行說明。
答案
一、選擇題
1. B
2. B
3. B
4. B
二、填空題
1. 達芬奇;十二門徒
2. 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勞動人民
3. 黃公望;富春江兩岸山水
三、簡答題
1.
構圖方面:采用三角形構圖,蒙娜麗莎的坐姿端莊穩重,背景的山水風景左右延伸,使畫面達到平衡與和諧。
色彩方面:色調柔和,以棕褐色為主色調,給人一種溫暖、沉穩的感覺。
人物形象方面:人物形象生動,尤其是蒙娜麗莎的微笑,似笑非笑,給人一種神秘的美感,這種微笑通過畫家細膩的筆觸和光影處理得以展現。
背景處理方面:背景的風景虛實結合,通過透視法的運用,使畫面具有深度和空間感。
2.
色彩運用:梵高在《向日葵》中運用了大量鮮艷、濃烈的暖色調,如金黃、橙黃等色彩。這些色彩相互交織碰撞,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和激情,仿佛陽光在畫布上燃燒,體現了梵高對色彩表現力的獨特探索。
筆觸風格:筆觸富有動感和節奏感,他用厚重、奔放的`筆觸來描繪向日葵的花瓣和花蕊,使花朵看起來像是在熱烈地生長和綻放,有一種蓬勃向上的力量。
情感表達:作品傳達出梵高內心深處對生命的熱愛和渴望,即使在他生活困苦的時期,依然通過向日葵展現出對生活積極向上的追求,這種強烈的情感通過色彩和筆觸躍然紙上。
3.
歷史價值: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時期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為我們研究當時的城市建筑、商業活動、交通運輸、民俗文化等諸多方面提供了非常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例如,從畫中可以看到當時汴京的街道布局、店鋪種類、船只樣式等細節,對于了解北宋城市的經濟繁榮程度有很大幫助。
它見證了北宋時期的社會風貌和人民生活狀態,讓后人能夠直觀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繁華與變遷,對于研究中國古代城市發展和社會歷史演變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藝術價值:
構圖宏大復雜:畫卷采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方法,將眾多的人物、建筑、場景等元素巧妙地組織在一起,畫面內容豐富卻又條理清晰。畫家通過巧妙的布局,使觀者仿佛能夠沿著汴河漫步,逐一領略沿途的風景和人物活動。
人物刻畫生動入微:畫中有數以百計的人物,他們身份各異,神態、動作各不相同。畫家通過細膩的筆觸和精湛的技藝,生動地描繪出了每個人物的表情、姿態和動作,如街邊小販的吆喝、船夫的奮力劃船等,使人物栩栩如生,仿佛呼之欲出。
細節描繪精湛:在建筑、交通工具、生活用品等細節方面,畫家都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描繪。例如,建筑的結構、裝飾,船只的構造、纜繩等都清晰可見,展現了極高的繪畫技藝和對生活觀察的細致程度。
四、論述題
1. 以《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為例。
時代背景:19世紀的俄國,正處于沙皇專制統治時期,社會矛盾尖銳,底層勞動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工業革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俄國,但封建農奴制依然存在,農民和工人受到殘酷的剝削。
對畫作誕生的影響:
主題選擇:這種社會現實使得畫家列賓關注到了纖夫這一底層勞動群體。纖夫們在伏爾加河畔沉重拉纖的情景,是當時無數勞動人民苦難生活的典型代表。畫家通過描繪纖夫的艱辛,表達了對勞動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對社會不公的批判。
藝術風格:在繪畫風格上,為了真實地展現纖夫們的苦難,畫家采用了現實主義手法。他以寫實的筆觸,細膩地刻畫了纖夫們的身體形態、面部表情和襤褸的衣衫,讓觀眾能夠真切地感受到他們的疲憊、無奈和痛苦。畫面的色調凝重、灰暗,也在一定程度上烘托出了壓抑的氛圍,與主題相呼應,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沉重和黑暗。
2.個人才華的體現:
以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為例,達芬奇作為文藝復興時期杰出的藝術家,他具備卓越的繪畫技巧。在《蒙娜麗莎》中,他對人體結構的準確把握使得蒙娜麗莎的坐姿自然、優雅,比例協調。在色彩運用上,他巧妙地調配色調,讓畫面色彩柔和而豐富,給人以視覺上的享受。他的繪畫技巧還體現在對光影的細膩處理上,通過光影的變化來塑造人物形象,使蒙娜麗莎的微笑更加神秘動人。
從構圖角度看,達芬奇精心安排畫面元素,采用三角形構圖,使人物與背景完美融合,達到平衡和諧的美感。這些都充分展示了達芬奇個人在繪畫方面的高超才華。
時代和社會的反映:
文藝復興時期是歐洲思想文化蓬勃發展的時期,人們對人性的重視和對宗教神學的反思成為時代思潮。《蒙娜麗莎》中的人物形象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蒙娜麗莎不再是中世紀繪畫中那種刻板、符號化的人物,而是一個有血有肉、充滿個性的個體。她的微笑蘊含著人性的溫暖和復雜情感,這反映了當時社會對人的關注和尊重。
同時,從繪畫的風格演變來看,文藝復興時期追求寫實和對古典藝術的復興,《蒙娜麗莎》在技法上的寫實性和對古希臘羅馬藝術中和諧、優美等審美觀念的繼承,也體現了這個時代的藝術追求。它的誕生是時代審美觀念變化的一個縮影,反映了當時社會在文化、思想等方面的進步和變革。
【一幅名畫的誕生同步練習題】相關文章:
一幅名畫的誕生課文ppt04-11
四年級語文《一幅名畫的誕生》教學設計07-07
《離騷》同步練習題10-08
《觀潮》同步練習題06-09
《大數的認識》同步練習題09-04
《找春天》同步練習題03-04
太空醫院同步練習題03-04
《要下雨了》同步練習題04-26
簡易方程同步練習題07-07
最佳路徑同步練習題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