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實習報告

時間:2023-04-24 12:02:13 實習報告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大豆實習報告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我們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邏輯的合理性。寫起報告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豆實習報告,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豆實習報告

大豆實習報告1

  1.大豆高產的土壤條件

  土壤條件是大豆高產的基礎。土壤水分狀況、養分狀況及土壤的一些物理性狀是影響大豆產量的重要因子。

  大豆種子萌發需要的水分較谷類作物多。大豆的幼根較柔嫩,含水量大,適宜的土壤水分條件才能促進幼根向縱深伸長。植株主根可達1米左右,側根平行擴展可達米左右。土壤水分不足時,會影響其縱向和橫向擴展生長。

  大豆根對土壤中氧氣變化很敏感。在缺氧條件下,根生長量明顯減少。因此,土壤水分含量適度、耕層深厚、松緊適度,就可提供良好的水分含量和通氣條件,會促進根系的生長發育。在土壤學中,以土壤緊實度作為土壤耕作層水分、通氣的物理性狀指標,一般以容重來表示(每立方厘米干土的克數)。大豆的適宜土壤容量為~。壤土對大豆生長最為適宜,粘砂壤土、粘壤土和砂壤土也能正常生長;砂土和粘土,持水力弱或通氣差,不利于生長。

  2.整地技術

  種植大豆可采用平翻、壟作、耙茬、深松等整地技術。

  (1)平翻

  多在北方一年一熟的春大豆地區應用。通過耕翻,土壤熟化加速,有利于養分的充分利用。創造一定深度的疏松耕層,翻埋農肥、殘茬、病蟲、雜草等,為提高播種質量和出苗創造條件。

  翻地時間因前作而不同,有時也因氣候條件限制有所變化。麥茬實行伏翻,應在8月翻完,最遲不可超過9月上旬。黑土耕深25~35厘米;黃土、白漿土、輕堿土或土層薄或下層土壤含有害物質翻深不宜超過肥土層。伏翻后,在秋季待土壤充分接納雨水后耙細耪平。玉米茬、谷子茬和高粱茬進行秋翻。秋翻時間短促,一旦多雨,則無法進行,只能待翌年春翻。秋翻應在結冰前結束,深度可達20~25厘米。秋翻地應在耕后立即耙耪,在次年春播前再次耙平并鎮壓,防止跑墑。春翻應在土壤“返漿”前進行,耕深15厘米為宜。

  一般來講,伏翻好于秋翻,有利土壤積蓄雨水;秋翻好于春翻,防止春播前水分過多喪失。但如果秋翻不適時,水分過多,形成大土塊,效果反而不如春翻。

 。2)壟作

  是東北地區常用的傳統耕作方法;耕翻后作壟,能提高地溫,加深耕作層,增強排澇抗旱力。前作為玉米、高粱或谷子,以原壟越冬,早春解凍前,用重耪子耪碎茬管,然后壟翻扣種,壟翻后及時用木滾子鎮壓壟臺,防止跑墑。

 。3)耙茬

  東北春大豆區和黃淮流域夏大豆區均有采用。耙茬是平播大豆的淺耕方法。此法可防止過多耕翻破壞土壤結構,造成土壤板結,并可減少深耕機械作業費用。

  東北春大豆區,耙茬淺耕主要用于前作為小麥的地塊。小麥收后,用雙列圓盤耙滅茬,對角耙兩遍,翌年播前再耪一遍,即可播種。

  黃淮流域夏大豆區,前作冬小麥收后,先撒施底肥,隨即用圓盤耙滅茬2~3遍,耙深15~20厘米,然后用畜力輕型釘齒耙淺耙一遍,耙細、耙平后播種。

  (4)深松

  深松耕法采用機械化作業,方法多樣,機動靈活,是一種很有發展前途的耕法。黑龍江省機械化程度較高的農場,大豆種植區80%以上已經采用。利用深松鏟,耕松土壤而不翻轉土層,實行間隔深松,打破平翻耕法或壟作耕法的犁底層,形成虛實并存的耕層結構。壟底

  深松深度一般15~20厘米,不宜過深,壟溝深松可稍深,一般可達30厘米。同時,以深松為手段還可同時完成追肥、除草、培土等作業。

  1.對溫度的要求大豆是個喜溫的作物,在溫暖的環境下生長良好。發芽最低溫度在6—8℃,以10一12℃發芽正常;生育期間以15— 25℃最適宜;大豆進入花芽分化以后溫度低于15℃發育受阻,影響受精結實;后期溫度降低到10—12℃時灌漿受影響。全生育期要求

  1700—2900℃的有效積溫。大豆的幼苗對低溫有一定的抵抗能力。一般溫度在不低于零下4℃時,大豆幼苗只受輕害,超過零下5℃時幼苗全部受凍害。幼苗的抗寒力與幼苗生長狀況有關,在真葉出現前抗寒力較強,真葉出現后抗寒力顯著減弱。

  2.對光照和光周期的要求大豆是喜光作物,對光照條件好壞反應較敏感。由于大豆花莢分布在植株上下部,因此上下部各位置葉片都要求得到充足的陽光,以利于葉片進行光合作用,以便將有機養分輸送到各部位花莢。所以栽培過程中要保證大豆群體生長植株透光良好,每層葉片都能得到較好的光照條件,進行光合作用,才能有效地提高產量。大豆是個短日照作物,就是說在一晝夜的光照與黑暗的交替中,大豆要求較長的黑暗和較短的光照時間。具備這種條件就能提早開花,否則生育期變長。這種對長黑暗、短日照條件的要求,只在大豆生長發育的一定時期有此反映,即當大豆的第一個復葉片出現時,就開始光周期特性反應。這種反應達到滿足的標志,是花萼原基開始出現。從此之后即使放在長光照條件下也能開花結實,對光周期反應結束。大豆光周期反應的這一特性,在大豆引種時應特別注意。品種所處的緯度不同,對日照反應也不同。高緯度地區品種生長在日照較長的`環境下,對日照反應不很敏感,屬中晚熟品種。因此由北向南引種會加速成熟;半蔓型的會變直立,植株變矮,結實減少。相反由南向北引種,會延長生育期,植株變得高大,所以南北不宜大幅度調種。

  3.大豆對水分的要求大豆需水較多,每形成l克干物質,需耗水600一1000克,比高梁、玉米還要多。大豆對水分的要求在不同生育期是不同的。種子萌發時要求土壤有較多的水分,滿足種子吸水膨脹萌芽之需,這時吸收的水分,相當種子風干重的120%一140%。適宜的土壤最大持水量為50%一60%,土壤最大持水量低于45%,種子雖然能發芽,但出苗很困難。種子大小不同,需水多少也不同。一般大粒種子需水較多,適宜在雨量充沛、土壤濕潤地區栽培;小粒種子需水較少,多在干旱地區種植。大豆幼苗時期地上部生長緩慢,根系生長較快,如果土壤水分偏多根系人士則淺,根量也少,不利形成強大根系。這時以土壤增加溫度,通氣性好于根系生長有利。從初花到盛花期,大豆植株生長最快,需水量增大。要求土壤保持足夠的濕潤,但又不要雨水過多,氣候不濕不燥,陽光充足。初花期受旱,營養體生長受影響,開花結莢數減少,落花、落莢數增多。從結莢到鼓粒時仍需較多的水分,否則會造成幼莢脫落和秕粒、秕莢。大豆從初花期到鼓粒初期長達50多天的時間內,一直保持較高的吸水能力。農諺有“大豆于花濕莢,畝收石八;干莢濕花,有稈無瓜!闭f明水分在大豆花莢、鼓粒期是十分重要的環境因素。大豆成熟前要求水分稍少。而氣溫高,陽光充足則能促進大豆子粒充實飽滿。

  4.對土壤及養分的要求大豆對土壤適應能力較強,幾乎所有的土壤均可以生長,對土壤的堿度適應范圍(ph值)在6—7.5之間,以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土層深厚、保水性強的壤土為最適宜。大豆在田間生長條件下,每生產50千克子粒,需吸收氮素3.6千克;磷0.6—0.75千克;氧化鉀1.25千克。比生產等量的小麥、玉米需肥都多。大豆不同階段吸肥速度和數量與干物質積累相適應。初花期一鼓粒期的50多天中,大豆一直保持較高的吸肥能力。從分枝期到鼓粒期吸收氮素占全生育期吸氮總量的95.1%,每日吸氮量以盛花到結莢期為最高。這個時期吸收磷也是最多,達全生育期吸收磷總量的l/3,其次吸磷多的時期是苗期和分枝期,占總量的l/4。因此在大豆栽培中除了播種前在土壤中增施磷肥外,在生育期間葉面噴磷肥,增產效果很明顯。對氮肥的供給則應以有機肥作底肥,并在始花期(大豆吸氮高峰開始時期)追施氮肥,增產效果顯著。

大豆實習報告2

  東北三省為主的春大豆區二、黃淮流域的夏大豆區三、長江流域的春、夏大豆區四、江南各省南部的秋作大豆區五、兩廣、云南南部的大豆多熟區

  其中,東北春播大豆和黃淮海夏播大豆是我國大豆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的兩個地區大豆是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春播或夏播。要保證其優質高產,重在種管。

  一、整地選種,大豆最忌重茬,因為:①連作會使土壤中氮素增加而阻礙磷鉀的吸收;②大豆根群分泌一種酸性有毒物質,連作使大豆缺鉬;③大豆的病蟲害有專一性,連作加重病蟲危害。因此,選擇種植地塊應與禾本科作物及薯類輪作或間套種。無論春播夏播,播種前深耕整平,施足底肥,灌足底水。要選用優良品種,晾曬篩選除雜后,用根瘤菌粉+新高脂膜800倍液噴灑拌種,陰干后即可播種。播種密度應根據品種、水肥地力、季節等條件確定株行距和播種量。做到合理密植。

  二、壯苗促花:出苗后,要及時查苗間苗補苗,確保全苗。在間苗后立即進行中耕鋤草培土(全生育期最少中耕三至四遍),有利于疏松土壤,促根系發育,利于耐旱、抗倒、排澇,利于根瘤菌形成和發育,增強固氮能力。在整個苗期要做到水肥充足,NPK比例和墑情要合理匹配,要在植株開始分枝時噴施促花王3號,抑頂梢狂長,催多發分枝,促花芽分化,促花多、花早、花齊,抗倒伏,形成豐產株形。

  三、增蒂壯莢:植株生長進入開花結莢期,要在開花前噴施菜果壯蒂靈,可強花強蒂,增強收分質量,防止花莢脫落和增花、增莢,促進果實發育,無空殼,無秕粒。要加強這一階段的水肥管理,要看苗情適施水肥,弱苗初花期追肥,壯苗不追肥防止徒長;ㄇv期要適量多追施磷肥。要及時灌水,確保墑情充足。要給大田防噴施新高脂膜600—800倍液,防蒸騰,防蒸發、抗萎蔫,防花莢脫落。

  四、防治病蟲:大豆的病蟲害對大豆的正常生長危害很大,嚴重時減產損失達30%以上。大豆的病害有:大豆根腐病、線蟲病、灰斑病、褐紋病、霜霉病等,蟲害有潛根蠅、大豆蚜蟲、食心蟲等,防治辦法:①事前預防,選無病優良品種,整地時進行土壤滅菌殺蟲處理;②在發病前噴施滅菌防蟲藥劑+新高脂膜800倍液可有效預防病蟲害發生;③在病蟲害發生期,要按植保要求噴施針對性藥劑+新高脂膜800倍液進行滅殺。

  大豆的選種

  一般生產上良種的貢獻率約占30%~40%,而在高油大豆生產中,從商品含油率看,高油品種的.貢獻率可以達到80%以上。近年來,在農業部實施大豆振興計劃的帶動下,我國特別是東北大豆產區已相繼育成了一批高油大豆新品種。但由于產區生態條件的不同,不同高油大豆品種熟期類型差別較大,導致在不同地區和年份間產量變化也非常明顯。

  因此,合理選用與當地生態條件相適應的高油品種,并配套實用的高產栽培模式和技術措施來增加產量,對于較短時期內提高目前東北高油大豆生產水平和整體品質,是完全可能和可行的。通過各地的生產實踐來看,高油大豆高產栽培的品種選用應遵循以下幾項原則:品種成熟期適宜,確保霜前充分成熟積溫、生育日數和熟期是否近似于當地主栽品種,是衡量品種熟期適宜與否的主要標準。其中,又以熟期近似于當地主栽品種這一標準更為準確可靠。因為大豆生長發育對光照比較敏感,積溫和生育日數只是特定地區生育表現的相對平均值,往往因年份、地點而變化。此外,品種生育進程與氣候季節變化的協調同步,也是實現高油大豆高產的前提之一。

  品種含油率高一般大豆含油率應在20%以上,高油大豆應在22%以上,純糧率98%以上,前者才能達到一級標準,后者可達特級標準。當前應避免在高油大豆品種受重視的情況下,夸大品種含油率或過分強調高含油率而誤導生產的現象發生。

  品種產量潛力高、適應性強且豐產性好選用高油品種不可忽視品種的產量潛力,這也是高產形成的前提之一。由于不同品種對當地肥水等條件的利用率和適應性不同,也會在生長發育方面表現出不同的特性特征,最終造成品種豐產性的明顯差異。只有根據當地土壤的肥水等條件的實際情況,選用適應性較強、豐產性好且穩定的品種,才能充分挖掘出高油品種本身具備的高產潛力,實現更大幅度的增產。

  品種抗病蟲能力強高油大豆高產栽培還應強調品種的抗病蟲能力。因為病蟲危害不僅可以降低商品大豆外觀的品質和含油率,嚴重危害時還會造成大豆生育障礙而大幅度減產。品種抗病蟲能力強還可以有效地減少防治作業,降低生產成本。此外,選用抗病蟲品種還是進行無公害(綠色或有機)大豆生產的基礎和前提,直接決定著商品大豆能否達到無公害(綠色或有機)產品標準。

【大豆實習報告】相關文章:

綜合:大豆朋友10-31

大豆采購合同07-22

大豆紅棗粥的補血效果05-01

大豆卵磷脂的功效與作用09-14

高產大豆種子的種植技術02-25

大豆的購銷合同范本03-22

大豆采購合同6篇03-06

大豆購銷合同(通用6篇)01-29

大豆種植技術及田間管理方法02-17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人成αⅴ网站在线 | 一区二区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国产 | 亚洲一区黑人在线 | 亚洲欧美日韩愉拍自拍 | 日韩欧美在线中文字幕 | 婷婷色五月综合激情六月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