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手抄報內容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手抄報吧,手抄報的編排設計要求主題明確,版面新穎美觀。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手抄報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過年手抄報內容,歡迎大家分享。
節日時間
在民間,特別是農村地區,有過小年和大年的習慣,并且小年在中國的南方和北方,日子分別相差一天。
小年
即農歷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王爺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畫火化),向玉皇大帝報告他所在的一家,在過去一年的表現。為了讓灶王爺說好話,要供奉糖瓜,送行時還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讓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來,就是請(買)一張新的灶王畫(畫上畫有灶王爺和他的太太灶王奶)供在廚房。畫的兩側通常貼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橫批:一家之主。
大年
從臘月最末一天開始,一直到正月三十或二月初二(龍抬頭)。
從陽歷看,春節在1月21日至2月20日游動。
北京地區:從臘月初八(過了臘八就是年)直到農歷二月二(龍抬頭),年才算過完。
年的來歷
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
“過年”起源于我國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起初日期并不固定,秦朝之前先后規定過12月、11月、10月的第一天“過年”,直到漢武帝實行“太初歷”才正式確定在正月初一。從殷商至清朝,“過年”有“元辰”、“歲朝”、“元日”、“元旦”等多個名稱。
1912年,中華民國宣布改陽歷1月1日為“新年”,但在民間推行遇阻,百姓仍以陰歷正月初一為“過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天文史學家石云里介紹,1914年1月,時任內務部總長朱啟鈐為順從民意,提請定陰歷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給假一日。“經袁世凱批準,就此奠定了陽歷年首為元旦,陰歷正月初一為‘春節’的并存格局。”
直至1914年為接軌西方歷法才將“元旦”之名移到陽歷1月1日,陰歷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2013年到來的癸巳蛇年正月初一,是1914年以來的第100個春節。
100年來,春節也在隨時代發展而變化。“民國初期20多年里,政府一直試圖將賀年、祭祖、貼春聯等活動移到陽歷元旦,是民間強烈的傳統意識保住了春節。”安徽省民俗學會秘書長王賢友說,新中國建國后移除了一些封建迷信的習俗,改革開放后城鎮化、信息化浪潮也在改變源于傳統農耕社會的春節,如傳統過年儀式簡化、部分人改到飯館吃年夜飯、上門拜年變成電話或網絡拜年等。 “雖然形式在變,但春節祭祖祈福的內涵沒變,家庭團圓、強化家族意識的功能沒變。”王賢友說。
在全球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的當前,春節已走出國門,成為中國重要的文化符號。“如同西方的圣誕節,春節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石云里認為,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如何進一步加強對春節等傳統節日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通過多樣性文化增添國家魅力,在春節“百歲”之際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
春節習俗
(一)迎春日
每年春節的年俗活動都豐富多彩,從農歷臘月二十三起到年三十,民間通常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二)備年貨
接著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于采購過年的各種物資,也就是通常講的“年貨”。年貨包括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等等,此外還要準備一些禮品送給親朋好友。
(三)放鞭炮
春節的另一種說法便是“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走,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能過去呢,需要用鞭炮轟,于是漸漸有了燃放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一種方式。過年期間游人滿街,熱鬧非凡,一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后,春節才算真正結束。
(四)貼年畫
貼窗花和貼“福”字。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被稱為“窗花”。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有人索性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五)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地起來,穿上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春節拜年時,晚輩要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年。現在長輩給晚輩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年年歲歲,歲歲年年,春節始終是我們最快樂的節日,是華夏兒女共同的節日,無論在哪,只要是中國人,我們都有同樣的習俗,同樣的鄉音,同樣的方式來慶祝傳統佳節—春節。
過年詩句
1、春雨斷橋人不渡,小船撐出綠蔭來——宋·徐俯《春游湖》
2、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唐·杜甫《春夜喜雨》
3、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宋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4、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唐韋應物《滁州西澗》
5、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初春小雨》
6、騰云似涌煙,密雨如散絲。——張協《雜詩十首》
7、殘虹收度雨,缺岸上新流。——張正見《后湖泛舟》
8、沾衣欲濕桃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僧志南《絕句》
9、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花。——趙師秀《有約》
10、春雨斷橋人不度,小舟撐出柳陰來。——徐俯《春游湖》
【過年手抄報內容】相關文章:
過年的手抄報的內容09-03
過年手抄報內容10-13
過年手抄報圖片的內容09-03
過年了關于手抄報內容09-03
過年的風俗手抄報內容02-06
過年手抄報內容匯總08-21
關于過年手抄報的內容09-03
過年風俗手抄報內容09-28
初中過年的手抄報內容09-03
過年的手抄報內容大全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