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手抄報
端午節:中國傳統節日,日期是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
端午節手抄報
起源:一般大眾所接受的說法是: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中國古代愛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但許多盛行於世的端午習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傳。而且不少習俗都有驅瘟避疫的成分,因此有人據此推測:端午節源於對惡日(農歷五月正是仲夏瘟疫流行的月份而得名)的禁忌。此外,學者聞一多先生認為: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競渡和吃粽子,都和龍有關(見《端午考》)。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迎濤神祭圖騰說。相傳在古代的中國南方有個少數民族(大概在今天的浙江、上海一帶)自認為是龍的傳人,每年的五月初五都要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他們把食物裹在樹葉里或者裝在竹子里,投到江里面去。后來他們還有在這天扒著獨木舟拜訪親朋好友的做法。高興時就即興舉行獨木舟賽,慢慢地就演變成今天過端午節這種習俗。
習俗:人們在端午節吃粽子、喝雄黃酒、賽龍舟、在家門前懸鐘馗像、掛艾蒿和艾草(艾葉菖蒲)、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家人給孩子手腕纏繞五彩絲線,傳說可以續命,祈盼兒女長命多福。
賽龍舟: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以紀念屈原。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端午節都舉行龍舟競賽。
吃粽子:在荊楚地區,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后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現在全國各地粽子不論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鹽豆粽、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等。
懸鐘馗像: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鐘馗捉鬼,用以鎮宅驅邪。
掛艾葉菖蒲: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以僻邪驅瘴。
飲雄黃酒:在長江流域地區盛行。
游百病:在貴州地區盛行。
佩香囊:小孩佩香囊,避邪驅瘟、襟頭點綴。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拴五色絲線。
意義: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紀念伍子胥的忌辰(因吳王夫差將伍子胥的尸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初五投入大江);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在五月初五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后人敬仰其詩其人,在五月初五詩人節與屈原合并舉行紀念)。
傳播:很多亞洲國家也有端午節,一般都來源於中國,但是各國的傳統習俗各不相同:
日本:男人游泳,女人洗頭;由於不再采用農歷,日本的端午節固定於每年陽歷5月5日,同時這一天也是日本的男孩節和兒童日,是法定的公眾假期。這一天日本有男孩子的家庭要掛鯉魚旗,這是中國端午節沒有的習慣。
韓國:男人摔跤,女人洗頭。韓國的端午祭祀活動從農歷四月初五開始,五月初七為止,是薩滿教祭祀的一種形式,同中國的端午龍舟、粽子等習俗有很大不同。
假日:把端午列為公眾假期的國家和地區有:日本、臺灣、香港、澳門。
【端午節手抄報】相關文章:
端午節手抄報10-01
端午節手抄報07-06
端午節日手抄報05-25
端午節手抄報英語手抄報06-27
端午節手抄報模板10-01
中學端午節手抄報08-31
端午節手抄報大全10-02
端午節小報手抄報10-01
端午節的宣傳手抄報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