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生端午節手抄報內容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大家都知道手抄報吧,手抄報的編排設計要求主題明確,版面新穎美觀。那么什么樣的手抄報才是好的手抄報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生端午節手抄報內容,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生端午節手抄報內容
端午節的來歷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于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于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端午節的寓意
后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賦予不同的寓意。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貴州苗族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谷豐登。云南傣族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包括臺灣、香港,每年端午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因而端午節又稱詩人節,把屈原崇高的人格和偉大的作品引以為民族的光榮。詩人節之倡設,實與整個社會有關。詩的社會固不必人人吟詩,個個度曲,旨在能明辨是非,能以誠相見,有良好的風尚。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五月古稱“惡月”,空氣悶熱潮濕,蛇蚊出沒頻繁,陽光熾熱,百毒齊出。古人掛艾和菖蒲是有一定科學性的,端午節也就成了自古相傳的“衛生節”。賞不盡人間西湖景色秀,春情蕩漾在心頭”的白娘子。真有點矛盾,這正是端午文化的豐富內涵。
端午節由來
端午節就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瑞陽節、重五節。據說端午節的由來與屈原有關。
屈原就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富國強兵,可是遭到了小人的的陷害,被楚懷王趕出都城,流放到異地他鄉。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于是在農歷的五月五日,抱起石頭,跳進了汨羅江。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悲痛欲絕。紛紛來到汨羅江邊打撈屈原的尸體。漁夫們劃著船在江上來回尋找,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的就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效仿。一位老醫師還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希望蛟龍水獸喝了以后暈倒,就不會去傷害屈原的身體。后來人們怕蛟龍把飯團吃掉,就用楝樹葉包上飯,外面纏上彩線,變成粽子丟進江里。
從此,每年的5月5日,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
端午節詩句
1、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蘇軾《浣溪沙·端午》
2、粽團桃柳,盈門共飲,把菖蒲、旋刻個人人。——秦觀《端午》
3、宜歡聚。綺筵歌舞。歲歲酬端午。——張孝祥《點絳唇》
4、便當裹米粣,爛醉作端午。——陸游《春晚嘆》
5、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邊貢《午日觀競渡》
6、玉臺金盞對炎光,全似去年香。——朱翌《朝中措》
7、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殷堯藩《端午日》
8、小團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兒和。——張耒《端午》
9、五日長蛟虛問祭,九關雕虎枉招魂。——宋祁《屈原祠》
10、好酒沈醉酬佳節,十分酒,一分歌。——蘇軾《少年游》
11、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陸游《乙卯重五詩》
12、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李隆基《端午》
13、舊俗傳荊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許及之《賀新郎》
14、入袂輕風不破塵,玉簪犀壁醉佳辰。——蘇軾《浣溪沙》
15、端午臨中夏,時清人復長。——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16、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蘇軾《浣溪沙·端午》
17、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小學生端午節手抄報內容】相關文章:
端午節手抄報內容06-25
最新端午節手抄報內容09-23
端午節小學手抄報內容10-04
2024端午節手抄報內容06-08
端午節的手抄報內容文字06-20
端午節由來手抄報內容10-02
端午節手抄報內容簡短10-25
喜迎端午節手抄報內容06-25
端午節的文化手抄報的內容07-05
初中端午節手抄報內容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