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說課稿范文
一、說教材
杜牧的《赤壁》這首詩是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這是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是作者經過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縣西南赤磯山)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于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詩以地名“赤壁”為題,實則是懷古詠史之作,作者抒發了對國家興亡的感慨以及個人懷才不遇的悲憤。
二、說學生
初二的學生已經具有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內容的能力,已經知道有關絕句的常識。
三、說目標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對第四學段(7-9年級)關于詩歌教學的要求是“誦讀古代詩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基于這一指導我設計的目標如下:
(一) 知識與能力:⒈回憶“折”這個字的`三個讀音并區別用法⒉掌握“戟”的讀音⒊解
釋“銷”、“將”、“與”等字的意思⒋理解每句詩的含義
(二) 過程與方法:⒌識別并掌握“興、用典”這兩修辭手法及其表達效果⒍懂得分析詩
歌要知人論世,學會分析詩歌“以小見大、虛實結合”等表現手法的運用⒎通過對該詩結構(由記敘引發議論)的分析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議論文寫作技巧:條理清晰、有理有據
(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⒏理解文章所抒發的情感⒐懂得在生活中要抓住機遇的道理
四、說重點難點
重點:⒈了解“詠史詩” ⒉詩歌結構的分析⒊以小見大、虛實結合表現手法的運用
難點:⒈以小見大、虛實結合表現手法的分析、講解⒉“二喬”的象征意義⒊作者所表達的深刻內涵
五、說教學方法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基于這一理念,我采取“誦讀涵泳法、揣摩語言法”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通過對語言的細致揣摩來體會作者的情感,感性的認識這首詩。“沒有問題的課堂不是成功的課堂”因而我還運用“提問對話法”共同挖掘、深討該詩,理性的認識本詩。
六、說教學流程
提前布置好預習:劃出自己認為不認識或不理解的詞,做到會讀會寫。
導入:導語:大家還記得小學時學過的一首詩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啊?以此引出作者,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杜牧(看屏幕)我們今天呢再來學習他的另外一首詩《赤壁》。這首詩呢作者不再描寫眼前的雨景通過借景抒情抒發內心的苦悶而是帶領我們穿越時空親臨歷史的戰場。 亮標:讓學生対本課學習要求做到心中有數 切入:⒈解題:幻燈片展示赤壁的圖片并介紹赤壁之戰讓學生對赤壁有直觀的認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
⒉學生自由朗讀詩歌,然后教師幻燈片展示準備的字詞,完成目標1、2,檢查預習情況。
⒊教師范讀詩歌,學生注意領會,把握古詩的誦讀節驟。請學生讀詩,其他同學注意聽。全班一起朗讀。
⒋分析詩歌內容①落實字詞:幻燈片展示“戟”、“銷”、“將”等字讓學生回答這些字詞在詩中的意思完成目標3
②理順詩意:請一位學生讀詩,其他同學注意聽并思考每句詩的意思接下來請學生翻譯詩意完成目標4
推進:⒈分析結構理清作者思路:讓學生默讀該詩并思考問題“前兩局和后兩句分別使用了什么表達方式?有什么聯系?”完成目標7
⒉分別研究前后兩句讓學生知道前兩句記敘是實寫,后兩句議論是作者的感慨是虛寫從而引出“興”這個修辭手法和“虛實結合”這一表現手法
⒊提問“詩人的感慨因何而發?”引出“以小見大”這一表現手法
⒋老師指出這首詩寫了歷史事件介紹“用典”這一修辭從而完成目標5、6 深入:⒈提問:“二喬”在詩中有幾層涵義?分別是什么?
⒉提問:作者寫了“赤壁之戰”這個歷史事件,他僅僅為了寫歷史嗎? 完成目標8 收束:小組討論:有人說作者寫這首詩是為了抒發對國家興亡的感慨以及個人懷才不遇的苦悶,不過還有人說作者假設東風不幫助周瑜歷史就將重寫來論證機遇對人生的重要性,你覺得呢?完成目標9
七、說板書設計: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八、說課外作業布置:
⒈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⒉比較閱讀:
詠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開國虎爭時。 交兵不假揮長劍,已挫英雄百萬師。
【《赤壁》說課稿】相關文章:
《赤壁之戰》說課稿02-08
赤壁賦說課稿07-23
赤壁賦說課稿04-22
《赤壁賦》說課稿03-03
《赤壁之戰》的說課稿09-07
《赤壁之戰》說課稿02-02
赤壁賦說課稿11-27
《赤壁賦》的說課稿12-06
赤壁賦說課稿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