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第二冊第七章優秀說課稿
各位領導、專家、同仁:您們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中數學第二冊(上冊)第七章《直線和圓的方程》中的第六節“曲線和方程”的第一課時,下面我的說課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曲線和方程”這節教材揭示了幾何中的形與代數中的數相統一的關系,為“作形判數”與“就數論形”的相互轉化開辟了途徑,這正體現了解析幾何這門課的基本思想,對全部解析幾何教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學生只有透徹理解了曲線和方程的意義,才算是尋得了解析幾何學習的入門之徑。如果以為學生不真正領悟曲線和方程的關系,照樣能求出方程、照樣能計算某些難題,因而可以忽視這個基本概念的教學,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舍本逐題”的偏見,應該認識到這節“曲線和方程”的開頭課是解析幾何教學的“重頭戲”!
根據以上分析,確立教學重點是:“曲線的方程”與“方程的曲線”的概念;難點是:怎樣利用定義驗證曲線是方程的曲線,方程是曲線的方程。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以及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結合高二學生的認知特點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了解曲線上的點與方程的解之間的一一對應關系;
2、初步領會“曲線的方程”與“方程的曲線”的`概念;
3、學會根據已有的情景資料找規律,進而分析、判斷、歸納結論;
4、強化“形”與“數”一致并相互轉化的思想方法。
能力目標:
1、通過直線方程的引入,加強學生對方程的解和曲線上的點的一一對應關系的認識;
2、在形成曲線和方程的概念的教學中,學生經歷觀察、分析、討論等數學活動過程,探索出結論,并能有條理的闡述自己的觀點;
3、能用所學知識理解新的概念,并能運用概念解決實際問題,從中體會轉化化歸的思想方法,提高思維品質,發展應用意識。
情感目標:
1、通過概念的引入,讓學生感受從特殊到一般的認知規律;
2、通過反例辨析和問題解決,培養合作交流、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個性品質,以及勇于批判、敢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三、重難點突破
“曲線的方程”與“方程的曲線”的概念是本節的重點,這是由于本節課是由直觀表象上升到抽象概念的過程,學生容易對定義中為什么要規定兩個關系產生困惑,原因是不理解兩者缺一都將擴大概念的外延。由于學生已經具備了用方程表示直線、拋物線等實際模型,積累了感性認識的基礎,所以可用舉反例的方法來解決困惑,通過反例揭示“兩者缺一”與直覺的矛盾,從而又促使學生對概念表述的嚴密性進行探索,自然地得出定義。為了強化其認識,又決定用集合相等的概念來解釋曲線和方程的對應關系,并以此為工具來分析實例,這將有助于學生的理解,有助于學生通其法,知其理。
怎樣利用定義驗證曲線是方程的曲線,方程是曲線的方程是本節的難點。因為學生在作業中容易犯想當然的錯誤,通常在由已知曲線建立方程的時候,不驗證方程的解為坐標的點在曲線上,就斷然得出所求的是曲線方程。這種現象在高考中也屢見不鮮。為了突破難點,本節課設計了三種層次的問題,幻燈片9是概念的直接運用,幻燈片10是概念的逆向運用,幻燈片11是證明曲線的方程。通過這些例題讓學生再一次體會“二者”缺一不可。
四、學情分析
此前,學生已知,在建立了直角坐標系后平面內的點和有序實數對之間建立了一一對應關系,已有了用方程(有時以函數式的形式出現)表示曲線的感性認識(特別是二元一次方程表示直線),現在要進一步研究平面內的曲線和含有兩個變數的方程之間的關系,是由直觀表象上升到抽象概念的過程,對學生有相當大的難度。學生在學習時容易產生的問題是,不理解“曲線上的點的坐標都是方程的解”和“以這個方程的解為坐標的點都是曲線上的點”這兩句話在揭示“曲線和方程”關系時各自所起的作用。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也只能是初步領會,要求學生能答出曲線和方程間必須滿足兩個關系時才能稱作“曲線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線”,兩者缺一不可,并能借助實例指出兩個關系的區別。
五、教法分析
新課程強調教師要調整自己的角色,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教師要由傳統意義上的知識的傳授者和學生的管理者,轉變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和幫助者,簡單的教書匠轉變為實踐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實踐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體現出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是知識的奴隸,基于此,本節課遵循了概念學習的四個基本步驟,重點采用了問題探究和啟發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從實例、到類比、到推廣的問題探究,它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習能力都十分有利。啟發引導學生得出概念,深化概念,并應用它去討論、研究和解決問題。在生生合作,師生互動中解決問題,為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打下了基礎。
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節省了時間,增大了信息量,增強了直觀形象性。
六、學法分析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加強學習方式的改變,提倡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各學科課程通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展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基于此,本節課從實例引入→類比→推廣→得概念→概念挖掘深化→具體應用→作業中的研究性問題的思考,始終讓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相結合,在生生合作,師生互動中,使學生真正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和知識的研究者。
七、教學過程分析
1、感性認識階段——以舊帶新、提出課題
【高中數學第二冊第七章優秀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中數學第二冊《曲線和方程》說課稿11-02
《曲線和方程》高中數學第二冊說課稿08-28
高中數學第二冊《曲線和方程》說課稿范文11-03
高中數學《條件語句》優秀說課稿01-08
高中數學優秀說課稿(精選5篇)07-30
第二冊《咕咚》說課稿01-27
高中數學的優秀說課稿范文(精選8篇)08-25
高中數學的說課稿02-19
高中數學經典說課稿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