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面積和面積單位參賽說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們,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面積》的第一課時《面積和面積單位》,下面我將從教學背景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流程和設計特色等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學背景分析
有效教學等于把握數學本質加研究學生,所以在接下來我將從教學內容和學情兩方面來進行教學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面積》屬于空間與圖形領域,被安排在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這一單元具體包括:面積和面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四部分。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的一次飛躍。學好本課,不僅是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更是小學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知識。
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教材在編寫上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和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教材按照先認識面積(包括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封閉圖形的大小),然后歸納面積的概念,再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包含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為什么用正方形作面積單位及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學情分析
關于面積和面積單位學生知道些什么呢?于是我對三年級156名學生進行了課前調研,結果統計表明:
關于面積,13%的學生表示從未聽說,87%的學生通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一詞;對于“面積”的含義,15%的學生有錯誤認識,56%的學生認為“面積”和物體的大小有關,29%的學生表示說不清楚。
關于面積單位,31%的學生表示從未聽說,69%的學生表示通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單位一詞”。
(三)我的思考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和學生情況的了解,引起了我這樣的思考:
“面積和面積單位”是一節經典的老課,而面積是一種陳述性的概念,面積單位是人為規定的知識,我想諸如此類的概念教學,課堂上如何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索和研究空間,讓學生通過動手拼擺等一系列活動,充分經歷面積和面積單位概念的形成過程,親身體驗引進統一的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并進一步探索用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的合理性,并把教材用活,讓課堂上得更輕松有效,彰顯出數學課堂教學的靚麗生命呢? 基于上述思考,我把教學目標聚焦在以下幾個方面:
二、說教學目標:
(1)通過摸一摸、比一比等體驗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則。
(3)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動中獲得關于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4)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并建立正確的表象。
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三、說教學流程
本節課的教學活動我分為以下四個環節:一、創設情境,理解含義。二、動手實踐,探索新知。三、解決問題,內化知識。四、總結回顧,拓展延伸。
(一)創設情境,理解含義
在這個環節中,我分兩步來進行,第一步,通過物體表面感知面積。課堂開始,我通過談話導入,利用學生擊掌游戲,使學生初步感受表面的含義,讓學生摸一摸自己手掌的表面,摸一摸數學書的封面,比一比周圍事物的表面,使學生充分感受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積,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曲面的面積。
第二步,通過封閉圖形認識面積。出示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并介紹這些平面圖形都是封閉圖形。讓學生先比一比這些封閉圖形誰大誰小,指一指他們的大小指的是哪里,教師借助課件演示封閉圖形的大小,由此得出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它們的面積。
學生的建構不是教師傳授的結果,而是通過親身經歷,通過與學習環境的交互作用來實現的。“面”是什么?說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動手 “摸一摸”、“比一比”,學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數了。在大量直觀、實踐、體驗活動中,學生能實實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二)動手實踐,探索新知
本環節是教學的重點,分兩層進行,在體驗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這一層出示兩個面積相似的兩個圖形,無法直接比較,重疊方法也不行,這樣造成認知沖突,有的同學認為第一個圖形面積大,有的同學認為第二個圖形面積大,還有的同學認為可能同樣大,促使學生借助一定工具來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學生在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時經歷了以下三步。第一步:通過測量感受面積的密鋪和累加。教師為學生準備了形狀大小不同的圖形,學生通過動手拼擺,測量得出同樣的結果。第二步:在交流中體會到測量工具要統一,從而得出測量面積時單位要統一。第三步:在對比中優選面積度量工具,通過比較各種測量方法,讓學生體會到用正方形作為面積單位比較合適。
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曾說過:“要善于退、足夠的退,退到最原始又不失重要的地方,是學好數學的一個訣竅。”激發認知沖突后,我提供學具,引導操作、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經歷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用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的過程。
第二層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這一層也分三步進行。第一步認識平方厘米,通過讓學生量:量一量,它的邊長是多少?定義: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基于長度單位對面積單位學習的負面干擾,此環節我通過課件的演示:用長度單位1厘米為邊長的正方形圍出1平方厘米,感受周長與面積的區別,將負面干擾轉化成正面影響。看:看一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有多大,感受1平方厘米的大小。比:看我們的哪個指甲蓋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找:找一找生活中那些物體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想:閉上眼睛想一想,在頭腦中建立1平方厘米的表象。估:估計一下橡皮的上面的面積是多少?驗:學生動手操作驗證。學生學習了平方厘米的形狀和大小,并能用他來度量較小的物體面積后,我讓學生用平方厘米去量課桌表面的面積,使學生在操作中真切感受到平方厘米米這個面積單位太小,從而產生“有沒有大一點的面積單位”的疑問。然后出現平方分米的面積單位,并通過各種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平方分米的表象。學過了平方分米之后,又讓學生用平方分米測量教室地面的面積,使學生在“已有知識不能解決眼前問題的”矛盾中水到渠成的引出平方米的學習。本環節不斷在學生面前展示新的矛盾,引導學生不斷向新知躍進。學生在匯報、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等活動中,充分感知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并和身邊的某個面建立聯系,從而起到幫助表象記憶的作用。
(三)、解決問題,內化知識
本環節我安排了三組練習,第一組基本練習,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填空。第二組變式練習火眼金睛,你發現了什么?第三組給出一組數據,學生通過數據,談感受。練習的設計我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進一步鞏固對面積和面積單位的認識,并結合生活實際對學生進行愛國和環保教育,從而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
(四)、回顧全課,小結延伸
在這個環節中孩子們自主總結收獲,在回顧所學知識的同時,也使學生對這節課有完整的認識,并加以延伸。
這是我的板書設計:
面積和面積單位
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四、設計特色
本節課的設計特色:一是教學中的每個環節我都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根據學生的數學現實展開,再通過引導、梳理,使學生的認識得到提升。二是給學生提供充分探索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三是制造矛盾沖突,讓學生在矛盾沖突中不斷向新知躍進。
【面積和面積單位參賽說課稿】相關文章:
面積和面積單位的說課稿(通用8篇)02-11
面積和面積單位08-10
面積與面積單位教案05-27
《面積與面積單位》教學設計06-01
《面積》說課稿12-14
面積說課稿02-09
《面積》說課稿12-14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說課稿02-22
面積和面積單位教學設計08-22
什么是面積說課稿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