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小石潭記說課稿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文小石潭記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語文小石潭記說課稿1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單元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記》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記“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從不同角度描繪了小石潭的各種景物,著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愴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貶官失意時的悲涼、凄愴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游覽、返回的全過程,描寫生動、細致,充滿詩情畫意。
新教材入選這篇,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二、 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等要求。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和課文自身的特點,本篇文言文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 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 學習對景物入微地觀察并抓住特點寫景,借景抒情的寫法;提高對美的鑒賞能力;
3、 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獨悲涼的心境;
本文個別語句晦澀,詞語活用現象較多,是學生理解課文的一大障礙,因而疏通文意、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是本課的重點;由于年代久遠,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樂與憂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三、教學方法設計
隨多媒體的推廣運用,不少語文課都引入音樂,但常常是教師配 好曲子堂上一放,確實能啟發學生感悟,那么反過來,引導學生選擇相應的曲調配上,不也同時引導了學生感悟作品情感嗎?如果可以以曲調感悟,那么以美術、以影視等等其它藝術形式不也可以幫助解讀文學作品嗎?所以我設計讓多種藝術形式走入文本,營造課堂品味文學美的氛圍;通過合作探究,了解、了解文風,啟迪思維。
新課標指出 “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把握游記散文的優美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鑒賞能力和對美的感受能力,在課堂上,我十分重視調動學生對各種藝術形式的感受力,引導學生將《小石潭記》改編成一首樂曲、一幅圖畫、一部風光片以喚起他們對美的切身感受,在情感體驗與探究學習中整體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從而達到提升個人語文素養、提高藝術感知力的目的。
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有:誦讀教學法、情景激勵法、課前資料交流法、開放式討論法、提問法、練習法等。
四、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于初中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通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熟練朗讀課文并能在課后背誦,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嘗試用其它的藝術形式解讀文學作品,體會抑郁憂傷的感情基調。
4、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與作者同游,體會課文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借景抒情的寫法,提高寫作能力;
五、課時安排:二課時
六、教學工具:多媒體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為學生合作疏通字詞句義。
1、 朗讀課文,借助工具書給生字注音;
2、 對照課文注釋與工具書,口頭翻譯課文,讀懂課文大意;并整理出預習中解決不了的疑難字詞;
3、 布置預習任務利用網絡或書籍,收集有關柳宗元與《小石潭記》的資料。
對于文言文閱讀,新課標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能利用圖書館、網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之所以布置這樣的預習題目,它的好處在于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課時借助其他藝術手段解讀文學作品。
。ㄒ唬、走進音樂世界,感悟情感基調
1、 聆聽的配樂朗讀,展開想象,在自己的心靈深處會傳來一曲什么風格的音樂?
2、 找出點明情感的語句,質疑:柳宗元來到小石潭到底是樂還是凄?
3、 為了更好的解讀的感情基調,請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作家、作品的資料;教師視學生交流的內容作補充(用多媒體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記”以及寫作的背景)。老師總結:《小石潭記》是一首抑郁憂傷的古典樂曲。
通過想象音樂的曲調,引入對柳宗元宦海失意的經歷的了解,使學生懂得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魚兒,帶給他淡淡的喜悅是短暫的;空寂的環境、冰冷的石頭,勾起他濃濃的愁緒,這才是他永遠抹不去的痛。從而解讀的感情基調。而資料的整理、匯報、交流,又是對學生搜集、處理、利用信息資源一次有益的鍛煉。
4、 請學生飽含感情的自由朗讀,教師放一曲《高山流水》的音樂請一名學生配樂朗讀,并給予聽讀要求——將《小石潭記》繪成一幅畫。
古人云:“三分詩七分讀”。文言文教學應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悟,初步把握的情感基調。
。ǘ、走進美術世界,感悟情景交融
1、 復習課文翻譯。疏通文意,找出文中描寫到的景物有哪些?這個畫面的風格如何?展示中相關的畫面,教師總結《小石潭記》是一幅寂靜清幽的圖畫,從而加強學生的藝術直觀感受。
2、 學生自由發言。談談自己最喜歡的景物是什么,并說出原因。在學生發言過程中,老師相應做出引導總結出言簡意豐景中含情的語言特色,比喻擬人方法的運用使更生動。
3、 質疑:為改名如何?改稱:秀竹潭、歡魚潭、茂林潭如何。通過這個環節讓學生體會到潭因石而美,人因石而感,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寫作特色。
4、 隨筆寫作練習:找出自己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是最能使自己展開想象的景物,進行描寫。在這個環節中鍛煉學生靈活模仿語言特色的寫作能力。
新課標要求學生 “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而且“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這一教學步驟,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ㄈ、與柳宗元同游
1、 請學生在教師展示的圖片中齊讀課文,感受課文所描寫的寂靜清幽的景色特點。
2、 學做攝影師,拍攝“小石潭”的自然風光篇。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忠于柳宗元的原著把握好你的鏡頭?請找出你鏡頭變化的內容。學習小組展開討論,小組代表總結發言。從而明確本文是一部游蹤清晰的風光片。(由“篁竹”遠遠的廣鏡頭,逐漸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漸近到特寫潭中魚,然后又把鏡頭再拉遠,“望”潭之源,最后把鏡頭拉高拉遠?磥砹谠粌H是一位作家,還是一位導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蹤讓景物也移動變換起來,這叫“移步換景”法。)
我設計這一環節,既訓練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也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ㄋ模⿴熒餐偨Y本課學習
1、 教師總結:是一首抑郁憂傷的古典樂曲。《小石潭記》是一幅寂靜清幽的圖畫,《小石潭記》是。
2、 宗元懷才不遇失意的悲涼郁悶,透過文字顯現出來了。柳那么還有那些中國文人用文字來書寫心中壯志難酬的情感?(李白——王安石——劉禹錫——辛棄疾——李商隱——韓愈——陸游……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們的筆,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灑脫、或大氣……)
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我設計這一環節一方面為了讓學生回顧本節課學習的要點,另一方面能夠引導學生對過去已讀過的古代詩文作品加以總結、梳理,培養學生對內涵的拓展延伸。
語文小石潭記說課稿2
一、 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小石潭記》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篇古代借景抒情散文。可安排一至二課時進行教學。課文作者通過仔細入微的觀察,運用多種技巧,生動地描繪出小石潭的優美景觀。編入教材意在讓學生積累文言知識,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學會多種描寫技巧,領會寓情于景的'寫作方法。
2、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編寫意圖和所教班級學生實際,我制定教學目標為:
i.知識目標:落實字詞,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掌握課文的記敘順序。
ii.技能目標: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學會多種描寫景物的技巧。
iii.美育目標:體會小石潭優美的景色,培養審美情趣。
iv.情感目標:把握作者的感情變化。
3、教學重點、難點
v.重點:a、掌握課文的記敘順序。b、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細致描寫事物的方法。
vi.難點: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
確定依據:根據單元要求及課文內容我確定以上幾點為教學的重點、難點。
二、說教法
這是一篇古代文言散文,距離現在時間較長,學生自學較難以理解,且興趣不濃。為堅持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為主導;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我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上主要運用創設情景、啟發點撥的方法。整體思路是:情景導入——出示目標——啟發——提問——教師點撥——討論——探究總結——擴展——布置作業。這樣設計,使學生思維進入課堂,明確任務,自主合作、探究其中的知識,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說學法
在教師的引導,指導和點撥下,讓學生通過聽讀朗讀,默讀去自學課文;通過自 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歸納,總結,識記感知課文的內容,以達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是教學的主人”的教學效果。
四、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
我設計的導語是:“如果你疲憊,如果你煩悶,不妨到大自然中走走……”在第三單元的學習中,同學們己經樹立一定的環保意識,知道大自然是我們生存的環境,我們應該保護自然、敬畏自然,這樣導入就把課堂和學習的內容拉近我們的生活,創造出良好的情景,激活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展示課題和學習目標。
目的是讓學生明確本課學習的方向。
(三)整體感知
a)播放課文朗讀錄音。目的是使學生能讀準字音,感悟本文的作者的情感,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b)自讀課文,落實詞義,讀通全文,目的是使學生掌握新詞詞義,能通譯課文。
c)默讀課文,把握內容,掌握寫法。目的是讓學生明確本文的主要內容和寫作方法,為研讀揮襯課文奠基礎。
(四)研讀,探究。
1、找出你認為最美的一句加以分折欣賞。這題是提高學生的審美,析美的能力設計的。
2、a、作者如何運用多種技巧細描寫事物?這研討題是本節課的重點。目的是通過討論使學生掌握課文的描寫技巧,并運用到實際的寫作中去。
b、在行文中,作者前后一樂一憂,該如何理解?這是本節課的難點。目的是為讓學生準確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及寓情于景的寫作方法。
根據學生實際:“起點較低”,這幾道研討題,提出并落實到各組討論,教師還不斷在旁邊提示、點撥,然后讓各組代表發言、盡量使師生在課堂上互動起來。
(五)總結、擴展
總結和擴展設計為:
總結:本文生動描繪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小石潭結構奇特,潭水清冽,景物秀麗,游魚活潑。
擴展:優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觀察細致。如魚在水中“然不動,爾遠逝,往來忽”的情態;溪水時隱時現明滅可見的景象。若不是親臨其境、進行細致觀察是難以描寫出來的。
總結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擴展的設計是加強學生注意觀察生活的習慣。學到致用,應用細致觀察到到實際的寫作中去。
(六)布置作業
1、一詞多義(略)
2、翻譯句子(略)
作業的設計為積累學生的文言詞,加強學生對文言的翻譯。
【語文小石潭記說課稿】相關文章:
人教版小石潭記說課稿12-28
小石潭記簡短說課稿范文12-28
小石潭記柳宗元11-30
部編版小石潭記說課稿范文12-28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03-30
《小石潭記》原文、翻譯02-24
小石潭記課件示例06-30
小石潭記原文賞析03-11
初中語文教案《小石潭記》08-21
小石潭記說課稿1000字(通用5篇)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