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地理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說課稿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么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八年級地理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二節土地資源之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我將從以下幾個環節進行說課: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學法指導、教學流程、教學效果。首先我談談對本節課教材內容的思考。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要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本節教材是在學習了“土地資源的利用”和“土地資源分布差異”的基礎上,進一步從生活、生產實例出發,通過圖文、活動等形式讓學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國土地資源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土地資源觀,增強以法管制土地的意識使學生獲得“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二)、學情分析
我的學生農村出生,對土地再熟悉不過了,對目前家鄉土地的利用狀況也略知一二,這有助于開展教學。但是若縱觀全局,分析全國土地資源存在問題及對策就不容樂觀。知識面窄,他們需要自己動手搜集資料,放眼中國,放眼世界。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從生活、生產實例出發,使學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國土地資源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2、過程與方法:通過動手搜集、觀看視頻、閱讀圖片、文字資料等方法,分析、歸納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教學,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土地資源觀,增強以法管制土地的意識。
(四)、教學重難點
根據我對課程標準的理解以及教材和學生的分析,我是這樣確定教學重難點的。
1、我國土地資源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它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2、同時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土地資源觀,增強以法管制土地的意識。也是一個貫穿課堂教學始終的難點。
二、教學方法:
本節課需要大量資料來說明,僅有教材并不能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因此,在學習本課前,我提前一周布置了長周期作業,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調查家鄉的土地利用狀況,上網或通過其他方式搜集土地資源的相關信息。在教學中我主要運用了辯論、談話、討論、材料研習、合作探究等多種教學方法和策略。
三、學法指導:
指導學生學會搜集資料、展開辯論、研習材料、開展合作探究、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學會學習,體驗快樂。
四、教學流程:
教學流程是這樣的:
展開辯論,激智啟疑
研習材料,合作探究
應用遷移,總結反思
今天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說我教授的這節課。
1、我是如何引入新課的?
2、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3、如何處理教材活動題?
一、如何引入新課
根據八年級學生好勝心強,喜歡挑戰的特點,我以辯論的形式引入新課。具體的做法是這樣的:
提出辯題:“土地資源是否可以永續利用”。將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是正方,持土地資源可以永續利用的觀點;一組是反方,持土地資源不可以永續利用的觀點。要求學生利用學過的知識結合搜集到的資料進行辯論。教師要明確要求:即各組辯論時間不超過2分鐘,用詞恰當,語言簡練,論據充分,觀點明確。學生興趣盎然,積極性很高。正方學生主要從土地資源是可再生資源,可以重復利用方面大談合理利用、科學管理,以此提高土地生產力,來實現永續利用。反方學生則主要從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土地遭到了人為破壞方面談土地資源被污染、破壞后,就不能實現永續利用。
學生辯論結束,我簡單進行點評,并成人類必須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共識。此時出示課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除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為了初步了解學生對土地資源的整體認知情況,為進一步探究土地資源存在問題和對策,做一個熱身。
二、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這一部分完全體現在教學流程的第二環節研習材料,合作探究里,我主要運用了層層深入,個個擊破的方式展開教學的。具體的做法是這樣的:
經過前面的學習后,教師激情承轉:同學們,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有著悠悠五千年農耕歷史,數千年來創造著燦爛的農耕文化,也創造了以世界上7%的耕地讓占世界22%的人口豐衣足食的奇跡。那我們能否將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再完好無損地傳給我們的子孫后代5000年,這無疑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因為現實生活中,這片熱土屢遭破壞、傷痕累累。由此 順勢提出問題:那我國土地資源在利用中到底存在哪些問題呢?然后出示圖片與文字資料,學生從中提取信息,分析概括,并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教師引導學生暢所欲言,盡量照顧到各個層次的學生,給每個學生機會,而且還要適時點評。學生表現踴躍,紛紛舉手回答。學生回答存在的問題有自然因素,更有人為因素,如:水土流失嚴重、土地荒漠化、亂占耕地,濫伐森林、過度放牧、濫用農藥、亂倒垃圾、水污染土地、官員違規批地、賣地、耕地閑置、墓穴占地……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自然是為了切入重點。在這一過程中,我注重培養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從圖片中領悟,獲取信息的能力。
通過回答,學生已經知道我國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但只是說出了現象,還沒有更深入地了解。教師順勢引導學生分組探究,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以及嚴重后果。全部探究不現實,只選取教材中列舉的最具代表性的問題:A、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C、亂占耕地,三個主題,把學生分成三大組,每組任選其中一個主題分析,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及嚴重后果,并簡單談談感想,組內討論結束后推薦代表發言。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適時播放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亂占耕地的視頻,讓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給學生以視聽上的震憾。指導學生用好手中的資料,結合自身體驗展開討論,大膽思考,積極獻言,合作探究,在最短的時間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充分挖掘學生主觀能動性,培養團隊合作意識。
討論的結果一定要在全班交流,而且要充分地交流。他們討論的是彼此不重復的內容,交流的過程也是他們向彼此講述觀點的過程,是互補互學的過程,這一過程更勝于教師的單調講解。有關學生的回答在我的說課稿中有詳細敘述,在此就不在贅述。
(如A組學生說,我們組通過討論,整理后獲得如下信息,水土流失遍布全國各地,不論山區、平原、農村還是城市都存在。黃土高原是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此外,內蒙古河口鎮到山西龍門之間的晉陜谷地,長江流域,東北黑土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水土流失的問題,不少地方耕作層表土已流失殆盡,喪失了生產能力。同時,我們發現我國貧困人口多分布在水土流失嚴重的一些地區,已形成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惡性循環。
我們的感想是:我們很震憾,原來對土地資源了解不多,不深入。現在讀著這些事實,讓我們害怕,水土流失如不能盡快有效治理,生態繼續惡化,造成貧困影響社會可持續發展。甚至我們人類有可能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資源。
B組學生回答說:我們組獲得的信息是:通過討論,我們了解到土地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癥”。中國是荒漠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除了自然因素造成的荒漠化,人類的破壞加劇了荒漠化速度,人們亂砍濫伐,無限制放牧,過度開墾,不斷加大土地的負載,形成荒漠化與貧困化的惡性循環。我國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為540億元,平均每天損失近1。5億元。
根據對我國17個典型沙區,同一地點不同時期的陸地衛星影像資料進行分析。證明了我國荒漠化發展形勢十分嚴峻,毛烏素沙地地處內蒙古、陜、寧交界,面積約4萬平方千米,40年間流沙面增加了47%,林地面積減少了76。4%,草地面積減少了17%。渾善達克沙地由于過度放牧和砍柴短短9年間流沙面積增加了98。3%,草地減少了28。6%。
此外甘肅民勤綠洲的萎縮、阿拉善地區草場退化,梭梭林的消失,新疆塔里木河下游胡楊林和紅柳林的消亡一系列嚴峻事實,都向我們敲響了警鐘,人類必須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保護好我們腳下的這處熱土。
C組學生說:我們組討論的結果:雖然國家出臺了很多有關土地方面的法規,但是農村違規建房,亂占耕地現象嚴重,有些官員強征耕地,耕地被征用后建了廠房或以建設新農村的名義大建別墅和公園。有的耕地被強征后一直閑置,造成極大的浪費,還有墓穴占地,死人與活人爭地盤等等。我們的感想是:土地是我們生存的根本,我國本來就人多地少,亂占耕地,就是要斷子孫后路。希望國家加大處罰違規批地、占地的責任人。讓大家明白,亂占耕地就是犯法,必須嚴懲,并退還所占耕地。)
應該說學生的回答非常出彩,他們是在搜集了大量資料后結合老師給出的信息做的整理。我及時地對學生進行了評價,充分表揚學生在這么短時間內就能組織好語言,說得有理有據,讓老師也受益匪淺,以此鼓勵、肯定學生,激發學生繼續求知的欲望。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土地遭到破壞的觸目驚心的不爭事實中,明白人類面臨的土地危機和保護耕地的勢在必行。讓學生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樹立憂患意識和土地資源可持續發展觀。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然后,老師導言過渡:既然現實如此觸目驚心,解決它就刻不容緩了。事實上早在上世紀60年代,在江蘇省金壇縣一位年僅30歲的農民常挺芳就率先呼吁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今天這呼聲依然振聾發聵。國家這幾年也加大了土地的整治力度。國家是如何做的呢?引導學生閱讀第72頁教材內容后,同桌交流回答:國家頒布了《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規,制定了 “珍惜和生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土地國策,還制定了土地日,規定每年6月25日為全國土地日等等。使學生認識到土地是立國之本,國家在土地管理方面一點也不手軟,樹立以法管制土地的觀念。
同時,重點引導學生探究為什么單獨把“切實保護耕地”作為土地國策的內容之一?學生簡短討論后,師生共同評議總結。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農業用地應該擺在優先的位置,因為農業生產尤其是糧食關系到國民經濟的命脈,是一項關乎民族存亡的戰略物資,糧食生產在農業中的龍頭地位是任何行業不可動搖的,任何對農業耕地的非法侵占和破壞都是對國家前途命運不負責的行為,是違法行為。為了讓老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產,繼續為子孫后代造福。我們必須反省我們的行為,修正我們的錯誤,制定保護土地的良策。由此順勢讓學生討論如何合理利用土地。結合教材和實際生活學生就能答出: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改良土壤、合理種植,科學管理,開源節流等等。還有教材中提到的“依法用地,規劃用地,因此制宜,加大對農田基本建設和環境治理的投入,禁止亂占耕地,開展宣傳活動等。要提到作為中學生也要積極參與宣傳活動。
接著師生可以在一起共同交流,我國各行業在開展保護土地資源的工作中取得成績,首先由學生舉例。然后,老師也說說。(比如,經過多年努力,我國防沙治沙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全國土地沙化比由20世紀90年代末年平均擴展3436平方千米轉變為現在年平均縮減1283平方千米。
內蒙古的烏蘭察布草原在上世紀“以糧為綱,牧民不吃虧心糧”的年代,曾一度成為黃沙漫天的貧困地區。20世紀90年代,烏盟人以強烈的憂患意識,開始致力于重建生態、再現秀美草原的工作。全盟2400萬畝耕地,他們已自費退耕1200萬畝,截至目前,全盟已退出耕地1380萬畝,種樹538萬畝,種草616萬畝,像是一夜間那片失落已久的美麗草原又回來了。
長江上游水土流失情況減輕,植被覆蓋率提高,生態保護初見成效。各地區各部門也正在加大整治侵害土地行為的力度。)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看到我國土地資源利用中積極的一面。看到保護土地資源的美好前景,培養主人翁意識,激發身體力行,為保護土地資源貢獻力量的熱情。突破教學重難點。
三、如何處理教材中的活動題。
教材中的活動題是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了一部分新知識的教學,也是對知識的運用和遷移,所以也應慎重對待。
活動1,我出示這三幅漫畫后,鼓勵學生大膽想像,領會漫畫深刻含義,最好能用生動的語言描述畫面并加入自己的感想,答案應該說學生很容易看出來,關鍵是想讓他們享受過程。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主要還是想讓學生明白學習不是枯燥無味的事,讓他們真正體味學習的趣味性。在輕松的氛圍接受教育。還可以鼓勵他們課余時間也試著創作類似的漫畫。
活動2,選擇全國土地日中的一兩個主題,談談看法,并展開討論。可以和活動3的第一部分,讀材料談感想,放在一起進行,它們都屬于發散性問題。可以利用這個活動對本節知識進行很好的總結反思。活動3的第二部分創辦“保護家鄉土地”的宣傳欄要求學生課余時間完成。活動2和活動3的第一部分,由學生自由選擇話題,自由交流,暢所欲言。教師此時只做一個耐心的聽眾即可,待交流結束時作一個小結,提出希望:地球是人類的家園,土地是人類立足的根本,如果沒有了土地包括人類在類的一切生命都將無處安身。為了能夠長久地擁有一個更加美好更加和諧的家園,我們需要珍惜我們腳下的每一片熱土,修復這個已經受到傷害的地球。
五、教學效果分析。
我感覺這堂課很充實。教師充實,學生充實。教師設計引導掌握著課堂的節奏,一刻不馬虎,學生則充分參與學習,參與活動,參與探究,體驗收獲。不僅學到了知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也培養了動手能力,探究能力,表達能力,協作能力,總結歸納能力,知識遷移能力,同時完成了教學既定的目標。
【八年級地理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說課稿】相關文章:
八年級地理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說課稿07-12
八年級中國地理《土地資源》說課稿11-05
膜拜每一寸土地散文05-15
膜拜每一寸土地經典散文04-29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教案06-22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教案05-14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的教學反思05-20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的教學反思06-25
合理利用安排時間的高中作文01-27
合理利用網絡作文(精選64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