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的過程說課稿范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光合作用的過程說課稿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光合作用的過程說課稿1
一、說教材
(一)地位和作用
1、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章教材主要是在學生學習了關于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的基礎上,比較詳細地講述了酶和ATP在新陳代謝中的作用,植物、動物和人體內新陳代謝的主要過程和特點,以及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等知識基礎。使學生通過本章的學習,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新陳代謝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地基礎,是生物地最基本的特征。所以說它是我們高中生物學的重點和難點知識。
2、本節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節教材主要講述了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葉綠體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過程以及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等四個方面的內容。
(1)光合作用的發現,是建立在初中教材中講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礎知識上,安排了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實驗的基礎上,更加深入地從產物和場所等方面講述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中的幾個著名的實驗。
(2)葉綠體中色素的探索,教材通過實驗中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分離,使學生自己動手,親自看到從上到下依次的橙黃色、黃色、藍綠色和黃綠色的出現。
(3)光合作用的過程及重要意義,首先,教材從光合作用的總反應式入手,說明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和產物。從而引出根據是否需要光,將光合作用的過程分為光反應和暗反應階段。之后教材對這兩個階段分別從反應場所、條件、物質變化、能量變化等方面進行了比較詳細的分析。得出兩個階段是一個整體,在光合作用的過程中,二者緊密聯系、缺一不可的辨證結論。緊接著講述了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最后還補充了植物栽培與光能的合理利用,意在指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
【小結】:所以說節內容既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又是整個高中生物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光合作用的概念、反應式;(B:理解)
(2)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A:知道)
(3)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的過程及其有關問題;(C:掌握)
(4)光合作用的過程;(D:應用)
(5)光合作用的實質;(D:應用)
(6)光合作用的意義。(D:應用)
2、能力目標
(1)通過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學習科學家們研究科學的精神和方法;
(2)通過光合作用過程中光反應和暗反應階段的學習,培養學生運用對比法進行學習的方法。
(3)初步掌握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的方法,滲透“線條學習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光合作用的意義來理解當今世界面臨的一些重大問題,如:糧食、人口、資源、環境等,從而引起學生對世界未來的關注;
(2)通過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發展的艱辛、科學研究方面的重要,進而說明學習方法的重要;
(3)學習光合作用的過程中,滲透物質與能量,光反應與暗反應之間的辨證關系,使學生樹立科學的辨證觀點。
(三)教學重難點
1、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
2、光合作用的場所;
3、光合作用的過程;
4、光合作用的意義。
二、說教法學法
(一)教法的選擇
1、堅持啟發式家學,環環相扣,引導學生步步深入地分析,具體方法是:結合前面學習的內容,由教師提出問題,引發思考,復習舊知識,在此基礎上由教師歸納總結出結論;
2、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從本節課的實際出發,使用多媒體教室,將許多地方用多媒體課件來表達,從而增強直觀效果。
(二)學法的指導
1、指導學生如何從本節的學習中掌握設計實驗的方法,
2、指導學生在實驗中如何觀察現象、分析現象、分析問題、總結規律。
三、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準備
先讓學生在課前預習,課前準備好在教學中用到的多媒體課件。
二、引入新課
先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介紹光合作用的知識體系,再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提問,并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引入光合作用的概念,從而引入新課。
三、講授新課
(一)講授光合作用的概念(演示多媒體課件)
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氧的過程。
(二)講授光合作用的反應式
根據概念,導出光合作用的反應式:
引導學生分析光合作用的反應式,并把它和初中學習過的光合作用的反應式進行比較從中找出區別與聯系。分析其中的原因,從而引入到光合作用的發現。
(三)講授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
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介紹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利(J。Priestley,1733—1804)在1771年所做的實驗,并引導學生分析原因,從而引入以下幾個著名的實驗。
1、1864年,德國科學家薩克斯(J,vonSachs,1832—1897)做的這個實驗:他把綠色葉片放在暗處幾個小時,目的是讓葉片中的營養物質被消耗掉,然后把這個葉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過一段時間后,用碘蒸氣處理。
光合作用的過程說課稿2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同化作用的主要方面,是整個生物界最基本的有機物代謝和能量代謝。光合作用的發現歷經了科學家們二百多年的探索,滲透著科學研究的思想方法;光合作用與當今世界面臨的糧食、環境等問題關系十分密切。
(二)教學目標及確定目標的依據:
任何一節課教學目標的確立首先必需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即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啟發引導,喚起學生對品德、知識、能力、審美等內在教育的需求。所以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在讓學生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理解科學實驗的基本思路及科學家對真理執著追求的精神;學會通過實驗驗證真理;通過光合作用過程學習激發學生更高層次的思維,懂得不同學科間的相互聯系。
1、知識目標
(1)通過光合作用的發現史探究,了解科學家的科學思維方法;
(2)理解光合作用的物質和結構基礎;
(3)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過程;
(4)掌握光合作用的意義及其原理的應用;
(5)通過驗證實驗學會色素的提取和分離方法;
2、能力目標
(1)通過設計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
(2)運用化學知識理解光合作用過程中物質和能量變化
(3)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掌握知識的內涵和外延,培養分析綜合能力。
3、德育目標
(1)結合光合作用發現史的學習及實驗設計與分析,培養學生科學的態度及創新、合作精神,進行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科學思想教育。
(2)通過生物結構與功能統一,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相關聯對學生進行生物學基本觀點教育。
(3)明確光合作用意義,增強愛護植被、關心農林業發展的意識,充分體驗生命科學的價值。
(三)重、難點及確定依據:
重點:(1)光合作用過程,因為這是理解光合作用反應式和意義的基礎。
(2)光合作用的意義,因為它能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價值觀。
難點:(1)科學研究方法的理解和運用。因為科學研究能力是一種較高的技能,對學生進行科學素養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2)光合作用中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因為光合作用是植物體內一系列理化反應組成的復雜過程,而學生所學的理化知識是有限的,因此高中內容只是過程梗概,這就造成部分學生學習困難。
二、教材處理:
光合作用這節課分三課時學習
學生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很少參與科學研究,不理解科學家研究問題的方法,圍繞“目的”設計實驗是一種科研能力,是培養創fg造能力的基礎,也是培養可持續發展人才的需要。所以第一課時光合作用的發現在處理上主要以引導學生進行實驗設計。時
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過光合作用,又剛剛學完葉綠體的亞顯微結構這為第二課時的學習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所以這部分內容在處理上注重構建教學內容體系,將教學內容組合為:(1)光合作用的物質和結構基礎;(2)光合作用的全過程;(3)光合作用的意義;(4)光合作用在實踐中的應用。使知識系統化層次化。
第三課時學生自主實驗驗證光合作用色素種類和顏色。
三、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應該盡可能讓學生多動腦想、動手做、動眼看、動嘴說,讓學生親自去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參與課堂問題解決的過程,在“動”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由此確定以下教學方法:(1)教法:第一課時的“設計實驗”采用發現式教學方法(問題→假設→預期→實驗→結果→結論)。第二課時采用自學討論結合的方法、直觀法。設計科學直觀的葉綠體中色素的吸收光譜圖解,幫助學生理解光合作用的物質基礎,理解葉綠體中的色素在光合作用過程中的作用;通過課件直觀展示光合作用的過程;設計光合作用的光反應與暗反應的比較表,幫助學生掌握光合作用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第三課時采用實驗法。(2)學法:通過光合作用發現簡史,學習探究研究實驗的基本思路:“問題→假設→實驗→結論”;通過光合作用過程學習,掌握光合作用光反應與暗反應兩階段的區別與聯系;通過分析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體會光合作用的意義及光合作用與世界面臨的糧食、能源、環境污染等重大問題的密切關系;通過提取和分離葉綠體中色素的實驗,了解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色素吸收光譜等基本知識。
四、教學手段:
(1) 多媒體課件將設計實驗以圖、文兩種形式再現出來。
(2) 多媒體課件展示色素吸收光譜。
(3) 多媒體課件展示光合作用的過程。變靜態為動態,變抽象為直觀,以突出重點,強化記憶,彌補了圖解靜止不動的缺陷。
光合作用的過程說課稿3
一、說教材
這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四節的內容,本節是在初中生物光合作用的學習基礎上,分別從生物科學史、物質和能量轉變、結構和功能相適應這三個角度進一步學習光合作用,包括捕獲光能的色素和結構、光合作用的發現歷程,光合作用的原理和應用,環境因素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期望學生不僅能從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中深化對光合作用概念的理解,而且可以從光合作用經典實驗中學習到科學家設計實驗的智慧,培養實驗設計能力,還能感受到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實驗設計的巧妙。本節與其他章節有密切的聯系,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綠色植物新陳代謝、以及整個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中具有重要意義,是必修一的重點內容之一。
1、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①簡述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和作用,描述葉綠體的結構和功能。(Ⅰ)
②說明光合作用以及對它的認識過程。(Ⅱ)
③比較光反應與暗反應的區別和聯系。(Ⅱ)
④嘗試探究影響光合作用強度的環境因素。(Ⅲ)
⑤說出光合作用原理的應用。(Ⅰ)
⑥簡述化能合成作用。(Ⅰ)
2)技能目標:正確使用實驗器材,完成“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的實驗操作。
3)情感目標:體驗前人探索光合作用的研究歷程,并作出相關的評價;關注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討論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意義。
2、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①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及其作用。
②光合作用的發現及研究歷史。
③光合作用的光反應、暗反應過程及相互關系。
④影響光合作用強度的環境因素。
了解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和作用,有助于理解光合作用過程中能量的捕獲和轉化。光反應和暗反應是光合作用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兩個過程,弄清其中物質和能量的轉化,才能算是真正理解了光合作用的原理,才能分析和討論哪些環境因素將對光合作用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分析前人的研究歷程,評價他們的研究方法,得出對科學研究的一般規律性的認識,結合當代科學研究的成果,將所學的知識運用于對實際問題的探索和討論,對于鞏固所學的知識,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有重要的意義。
2)教學難點:①光反應和暗反應的過程。
②探究影響光合作用強度的環境因素。
光反應和暗反應過程中物質和能量的變化,以及光照強度、溫度、大氣中CO2含量、植物體內H2O的含量、葉齡、礦質元素、呼吸作用、蒸騰作用等等因素綜合在一起,都將對光合作用產生影響,要引導學生理解這其中的知識,并進行相關的討論,是教學中的一大難點。
二、說學生
本節的授課對象是高一的學生,
1)他們在初中的生物學學習中已具備了一定的關于光合作用的基礎知識,也做過“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這個實驗。
2)他們具備物質轉變和能量變化等相關的化學知識。
3)在前面的《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一節的學習中已經學習過簡單的對照實驗和相關的實驗設計原則,使本節課最后的實驗設計得以順利進行。
4)他們具有一定的 分析問題的能力,實施問題探究教學是可行的。
三、教法和學法
根據上述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本節采用以下教法和學法:
1)實驗法:以實驗說明結論。生物學的教學就是實驗的教學過程,實驗的展示形式有學生分組實驗、老師示范實驗、動畫和圖片演示實驗等,讓實驗現象說明問題,而不是直接讓學生記住結論。
2)問題探究教學發:以問題引發興趣。整個教學過程要設置好問題,層層展開,層層遞進,讓新知識與舊知識融為一個整體,讓學生在步步上升中攀登到知識的頂峰。
3)比較學習法,同時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解決光合作用抽象的過程。
四、課時安排:4課時(其中1課時為本節練習、講評、復習)
第一課時:捕獲光能的色素和結構。(在實驗室上)
第二課時: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
第三課時:光合作用的原理和應用、化能合成作用。
五、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 引入新課:(情景導入 )
2、 “萬物生長靠太陽”,對絕大多數生物來說活細胞所需能量的最終來源是光能,將光能轉變為細胞能夠利用的化學能的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過程是怎樣的呢?綠色植物又是怎樣把光能轉化成化學能的?這是本節課要掌握的.內容,
植物細胞進行光合作用,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首先要能夠捕獲光能,因此,我們先來學習捕獲光能的色素與結構。 說明:此導入方式先導入到節再到課時,用情景加問題的模式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學習的主題—————光合作用,即明確了本節要掌握的目標,又清楚本節課的內容。
3、捕獲光能的色素。包括色素的提取、分離,色素的種類、含量、捕獲的光譜、作用 教學策略:
采用實驗法和問題探究法來突破此教學重點。
1、實驗法幫助學生明確實驗的原理、方法、步驟。
2、本實驗相關的藥品和實驗注意事項較多,故采用問題探究法讓學生經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與師生共同探究相結合(含自學、實驗、演示、談話、討論、講授等)來突破。
色素分布在哪里? 過渡到學習捕獲光能的結構
3、捕獲光能的結構—————葉綠體
包括葉綠體的分布、形狀、結構組成、功能。
哪些細胞才有葉綠體?葉綠體的形狀是怎樣的?有哪些結構組成?基粒和內囊體有什么作用?葉綠體的膜表面和基質中分布了什么?葉綠體的功能是? 從“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角度,采用問題探究法教學。
小結,課堂練習 鞏固所學內容
第二課時
1、導入新課:(復習導入)
復習上節課的內容和初中生物所學的光合作用的.概念 說明: 先復習概念,讓學生形成初步的印象,同時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現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光合作用只有幾句話,但人們得出這一認識卻經歷了漫長的探究歷程,科學家用了200多年的時間經過無數次的實驗才總結出來的。自然進入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的學習。
現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光合作用只有幾句話,但人們得出這一認識卻經歷了漫長的探究歷程,科學家用了200多年的時間經過無數次的實驗才總結出來的,現在我們就沿著科學家們探究光合作用的足跡,來體驗他們認識問題的思維過程和科學探究的樂趣。
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 由于實驗較多,不利于學生掌握實驗設計思路和結論。所以打破以時間為線索的常規教學,而把實驗分為五類:植物為什么會生長?植物放出氧氣之謎?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條件、產物、場所、分別是什么?釋放的氧氣來自于水還是二氧化碳?有機物是如何合成的?通過五個問題貫穿本節課,有利于學生對光合作用探究歷程的理解?
一、植物為什么會生長?
1、亞里士多德的觀點;
亞里士多德的結論正確嗎?你認同嗎?
2、海爾蒙特的柳樹盆栽實驗
根據實驗設計原則,海爾蒙特的實驗設計有什么缺陷?是誰首先想到植物的生長與空氣的作用有關? 多角度、多種方法引導質疑、激發興趣。
在關注經典實驗過程的同時,強調對實驗設計的思路、優缺點的分析,通過啟發學生質疑,進行合理假設,參與實驗設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植物放出氧氣之謎?
1、普利斯特利的實驗
2、英格豪斯實驗
是誰發現了光在其中的關鍵作用?
與前人相比,英格豪斯的實驗設計改進在什么地方?
三、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條件、產物、場所的探究
1、索緒爾的實驗
2、梅耶的觀點
3、薩克斯的天竺葵實驗
4、恩格爾曼的水綿實驗
1897年,首次在教科書中稱它為光合作用。
根據以上科學家的探究里程歸納光合作用的過程歸納得出光合作用的化學方程式。
從化學方程式引出問題四和五。
四釋放的氧氣來自于水還是二氧化碳?
魯賓和卡門的氧同位素示蹤實驗
五有機物是如何合成的?
卡爾文的碳同位素示蹤實驗。
近代科學家對光合作用的研究:
袁隆平的雜交育種 總結歸納、感悟。
課后拓展:P103的第三題。
小結,課堂聯系 鞏固所學知識。
第三課時光合作用的過程
1、導入新課:(復習導入)
寫出光合作用的總化學方程式 光合作用是非常復雜的多步反應,總反應式不能表示光合作用具體的進行歷程,這樣很自然地就引入了光合作用的光反應和暗反應的過程的學習。
2、光合作用的過程
包括光反應和暗反應的概念、場所、條件、原料、物質變化、能量變化。 采用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突破,含自學、演示、談話、討論、講授等)
3、出示光合作用過程示意圖并作適當講解。
4、光反應與暗反應關系的比較 列表比較法:用表格形式歸納,是內容簡潔明了。
5、光反應暗反應之間的聯系:
當光合作用的光反應過程被人為阻斷,你認為暗反應會被停止嗎?反過來,當暗反應過程被人為阻斷,你認為光反應會怎樣變化? 通過比較三碳化合物、五碳化合物之間的物質的量變化,進一步鞏固光合作用的過程。
6、環境因素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
課外作業,小組設計,選一種環境因素,分析它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通過小組討論,確定并實施本小組的實驗方案,寫出實驗設計,待教師審閱后,與生物實驗室聯系,而后利用課余時間分別安排各小組到生物實驗室完成本小組的實驗。
提供一些思路供同學借鑒,當然還可以自己創出更有新意的實驗。
①光照強度的變化
②不同波長的光(紅光、綠光)
③不同的溫度(過度、適宜、過低)
④水分對植物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
7、化能合成作用
按小組學習教材中這部分的內容,提取這二個自然段中的主要內容,然后小組派代表說說從這部分內容中獲得些什么知識。
講清:①自養生物(光能自養、化能自養及區別),
②異養生物。
結合上一節(第3節 細胞呼吸)的內容,全面劃分生物的代謝類型。 列表比較法
小結,練習 鞏固本課時的知識
【光合作用的過程說課稿范文】相關文章:
光合作用釋放氧氣吸收二氧化碳說課稿11-02
錢包的折紙過程05-11
剪紙的剪法過程02-26
英語教學過程反思范文12-28
《勾股定理》的說課稿范文03-15
《范仲淹的故事》說課稿范文12-08
窗花的剪法過程圖02-26
紅雙喜的剪紙過程10-06
過程的近義詞是什么12-04
寫做元宵過程的作文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