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說課稿模板匯編4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說課稿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說課稿 篇1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捉迷藏的昆蟲》。以下是我對該活動的分析:
一、設計意圖。
喜歡動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中班的孩子很喜歡接近小動物,和動物們交朋友。中班幼兒對動物有了一定的認知基礎,對動物有著濃厚的探索欲望。在《有趣的昆蟲》主題中,我們進行了一系列關于“昆蟲”的活動。一方面讓幼兒了解一些昆蟲利用“保護色”進行自我保護的本領。另一方面通過了解,幼兒產生探究動物自我保護本領的興趣,激發幼兒積極思考的愿望。
二、說教材。
。ㄒ唬┠繕硕ㄎ唬
根據《綱要》指導和活動的內容,結合中班幼兒年齡段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了解一些昆蟲利用“保護色”進行自我保護的本領。
。2)情感目標:
知道利用保護色保護自己。
。ǘ┲攸c和難點。
本著建構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了解昆蟲利用保護色進行自我保護的原理以及方法。重點的依據:只有了解保護色的原理以及方法才能幫助幼兒理解昆蟲利用保護色進行自我保護的本領。
2、教學難點:
理解保護色,知道利用保護色保護自己。難點的依據:保護色是較抽象的概念;幼兒沒有利用保護色、偽裝等方法進行自我保護方面的基礎知識。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幼兒能夠達到本活動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三、說教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币虼,本次活動采用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了解一些昆蟲的利用“保護色”進行自我保護的本領了。激發幼兒產生探究動物自我保護本領的興趣。
基于本活動的特點,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活動探究法:
引導幼兒通過捉迷藏的游戲,找找藏起來的昆蟲,從這種游戲情景中獲取知識。以幼兒為主體,使幼兒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幼兒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2、集體討論法:
針對觀察發現“不容易找到的昆蟲”提出的問題,組織幼兒進行集體討論,認識動物利用保護色進行自我保護的方法,知道利用保護色自我保護的原因。促使幼兒在學習中思考,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
四、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幼兒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本次活動中指導幼兒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幼兒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自主探究法、分析歸納法。
1、自主探究法:《綱要》科學領域目標明確指出:“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被顒又,我引導幼兒看一看、找一找、想一想、說一說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對昆蟲利用保護色進行自我保護的方法產生了興趣。
2、分析歸納法:當幼兒對昆蟲利用保護色隱藏自己有了初步的認識之后,讓他們交流自己的看法,講述自己的想法,討論為什么部分昆蟲不容易被發現,討論昆蟲利用保護色隱藏自己的原因。進一步了解昆蟲利用保護色隱藏自己可以預防敵人的攻擊。
與此同時,我還通過幼兒間的互補學習,師幼合作共長的方法,表達著各自豐富的、多樣性的認識,體現著“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
最后我具體來談談該活動的教學過程:
五、說教學程序。
我采用環環相扣組織此活動程序,活動流程為:
導入活動——交流討論——操作體驗——本領遷徙——活動延伸
1、導入活動,激發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顒娱_始,以和昆蟲捉迷藏的游戲讓幼兒觀察并尋找哪些昆蟲藏起來了,從而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2、交流討論:告訴幼兒還有一些昆蟲沒有找到。引導幼兒討論為什么有些昆蟲不容易發現,了解昆蟲利用保護色的方法以及原因。激發幼兒的積極思考的愿望。產生了探究動物自我保護本領的興趣。
3、操作體驗:讓幼兒在了解保護色的基礎上,根據“保護色”的方法為一些昆蟲尋找合適隱藏的地方。通過操作體驗進一步幫助幼兒鞏固利用保護色進行自我保護的知識。
4、本領遷徙:通過圖片,了解人類也會利用保護色進行自我保護。
5、體驗快樂這是活動的延伸,通過了解一些昆蟲、人類利用“保護色”進行自我保護的本領,與教師同伴之間玩捉迷藏的游戲中體驗自我保護的快樂。
六、活動評價。
縱觀整個活動,各環節緊密相連,相互滲透,所有環節都是圍繞“保護色”來進行。本次活動,我根據中班幼兒心理特征及其認知規律,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體現了“整合”的設計思想,采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幼兒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于幼兒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幼兒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有效貫徹了《綱要》的理念,真正做到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我相信,通過這個活動,能讓幼兒真正體驗在活動中享受學習樂趣。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
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領導、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第15課《大禹治水》,下面我準備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這五個方面來談一談《大禹治水》這篇課文的教學設想。
一、教材分析
《大禹治水》是部編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第六單元的主體課文。這一單元圍繞“偉人”的第一篇主題編排了三篇課文。作為第一篇課文,它承載著讓學生感悟偉人心系百姓的高貴品質,使學生理解何為奉獻的重任。《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課文講述了大禹十三年堅持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最終開通河道,治水成功,為百姓造福的故事。大禹心系百姓、無私奉獻的精神為世人所敬仰。全文結構清晰,語言精練。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第一自然段講治水前洪水經常泛濫,百姓生活在苦難之中;第二自然段講鯀治水九年沒有成功,他的兒子禹繼續治水;第三自然段講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文中“十三年、三次、一次、到處奔走”等詞句集中體現了大禹的奉獻精神;第四自然段講禹帶領人們采用疏導的辦法制服了洪水,百姓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課文描述的治水前后兩個場景形成了鮮明對比,更加凸顯了大禹的奉獻精神和疏導治水的智慧。選編本文,旨在引領學生在讀故事、講故事的語言實踐中,體會大禹心系百姓、無私奉獻的精神。
課文配有1幅插圖,畫面宏闊,圖中眾多百姓在禹的帶領下熱火朝天地開通河道,禹正在與有經驗的老者察看地形。畫面與課文第四自然段內容對應,為學生領會課文、感受禹的形象提供了憑借。
根據本單元訓練重點,本課具體要求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將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1.初讀課文,利用學過的方法獨立自主的識字,讀準字音,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
2.讀通課文,了解課文內容。深入體會洪水的泛濫給百姓帶來的災難,為深入理解大禹一心一意治水的奉獻精神做好鋪墊。體現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教學重為、難點:
1.識字方面:掌握15個字的讀音,“洪”“災”“難”3個字的字形。理解“淹沒”等詞的意思。
2.內容方面:抓住“淹沒、倒塌、沖毀”等詞語感悟洪水泛濫的景象,為下節課體會大禹的奉獻精神做好鋪墊。。
3.初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
由于本課特點需要學生認識的字詞較多,我將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隨文識字、讀通順課文。
二、學情分析
二年級學生具有天真活潑,好奇好問,好模仿易感染的心理特點,容易被直觀形象、新鮮活動的事物所吸引,并能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獲得體驗,達到情感共鳴、因此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設計情境,設計游戲,分散識字難點,讓學生在一堂課中能始終學得輕松,學得愉快。
三、教法與學法
根據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一基本理念,結合本課教學目標及學情,我采取以下教學方法:
1.情景識字法:識字與寫字是低年級學生學習的重點與難點,而集中識字對學生而言比較枯燥,為此我在教學中注意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識字,這樣學生易于接受。
2.分組討論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在對待學生的學習上,我以學生的“學”為教學的出發點,讓學生放開手腳,積極參與,大膽求索。本課我指導學生用如下方法進行學習:
1.朗讀感悟法:《新課標》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合作探究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學習生字的方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自學生字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為了創設一個扎實有效的課堂,使學生學有所獲,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
1.談話導入,激發興趣(多媒體)
在教學開始時,我請孩子簡單介紹一下大禹,并且告訴孩子們大禹名字的由來,激發學生情感,然后引導學生質疑課題提出:(1)大禹為什么治水?(2)大禹使怎么治水?(3)大禹治水的結果如何?3個問題。這樣設置懸念,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新課文的欲望。
2.初瀆課文,重點識字
a.自由讀課文,標出生字和自然段,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讓學生在初讀中了解課文大概內容。
b.出示生詞,多種形式練讀,全班糾正字音,重點指導“二類字”的字音。在聽讀中糾正字音,培養合作精神。在獨立識字中產生成就感。學生掌握了一些獨立識字的方法,本著《大綱》中識字教學應認寫分流、多認少寫、字不離詞的原則,我在這個環節只對重點字詞有針對性地加以指導。
c.分組朗讀詞語,讓學生讀出不同的感受。第一組詞語描述的是洪水帶給人們的恐懼與傷害,第二組詞語告訴我們的是洪水退卻后人們生活的變化。使學生初步感受到因為有了大禹治水,人們才能從“痛苦極了”走向“安居樂業”的生活。為下文學生理解大禹的人物品質做鋪墊。
d.讓我們和這些“朋友”一起回到課文中再來默讀課文。想想課文描述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課堂中我設計的思考是:大禹為什么治理洪水?如何治理洪水?結果如何?葉圣陶說“學語文要靠自己讀書,自己領悟”為此我創設這樣的問題。引領學生回答問題了解全文。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3.精讀感悟,體會洪水泛濫。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播放洪水課件,讓學生體會洪水之大。主要引導學生抓住“泛濫”“淹沒”“沖毀”“痛苦極了”等詞來體會百姓的生活困苦,從而明確大禹治水的意義與迫切。
二年級的教學,應堅持直觀形象的原則,要結合多媒體教學,要結合少量詞和句的理解,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加深對字的認識,在本段教學中我采用隨文識字的方式講解了“洪”“災”“難”,以字理識字,學生既識記了字形又了解了字義,從而感悟中國漢字的博大精深。
4.布置作業:我讓學生閱讀其他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拓展了學生的視野。
五、板書設計
板書是無聲的語言,是整篇課文的眼睛,本節課我設計的板書做到了簡潔明了,突出重點。
我以上的說課設計是基于以下理念進行的:
1.立足于學生的發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六、說反思
上完這節課我有以下幾點感悟:
一、重視學生的朗讀指導
1.讀出詞語的感情色彩。我將文中含有生字的詞語分為兩組讓學生讀出不同的感受。第一組詞語描述的是洪水帶給人們的恐懼與傷害,第二組詞語告訴我們的是洪水退卻后人們生活的變化。使學生初步感受到因為有了大禹治水,人們才能從“痛苦極了”走向“安居樂業”的生活。為下文學生理解大禹的人物品質做鋪墊。
2.讀出洪水的兇猛以及可恨。在教學第一自然段中,讓學生觀看洪水泛濫的情景,讓他們直接感受當時的狀況。并在動畫情境的渲染下提問:在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讓學生在想象中,再現故事發生時的生活場景,同時也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潛力。繼續播放洪水泛濫的情景,讓學生說說看了以后的情緒如何。這主要是為朗讀作好情感的鋪墊,再讓學生透過讀來釋放自我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學將畫面與音樂良種刺激融為一體,更好地激發了學生對語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透過讀來表現起內心的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二、重視訓練學生想象和說話能力
在指導孩子理解洪水的兇猛可恨時,引導孩子說說看到圖片上兇猛的洪水,你會想到哪些詞語。播放洪水視頻時,我讓孩子說說假如你是視頻中的某一個人,你會怎么想怎么做,采取半扶半放的方法,讓孩子自由想象和表達。
三、重視識字寫字教學的指導
新課標要求教師要運用多種識字教學方法和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提高識字教學效率。為此,對本節課的識字教學,我做了以下思考:
1.在教學生字“難”的時候,我讓孩子自己觀察它的結構以及書寫要點,然后進行范寫。
2.在教學生字“洪”“災”的時候,我采用了字源法,讓孩子了解了兩個字的演變和意義。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有以下幾點需要改進:
1.要讓學生充分的讀,讀的要有層次、有梯度。每次讀應給給學生明確的任務。訓練朗讀要在扎實中層層遞進。不能因為是公開課而拘泥于流程,要把孩子的朗讀訓練到位。
2.在教學時,孩子的回答超出自己的預設,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機智地把孩子的答案一步步轉化成自己的預設,而不能直接否定孩子的回答。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多揣摩揣摩自己的課堂語言,力求精煉而又具有引導性。
以上我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反思這六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說課稿 篇3
一、分析教綱教材,制定教學目標
《紙船和風箏》是人教版實驗教材第三冊新入選的一篇閱讀課文,它講述的是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紙船和風箏這兩樣孩子們都喜歡的東西,讓松鼠和小熊這兩種可愛的小動物成為了好朋友,并且成了維系、發展他們倆之間友誼的紐帶。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閱讀教學以學生閱讀為前提,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本著上述理念,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可采用不同的形式。
2、在讀中體會松鼠和小熊的內心變化過程正是其友誼加深的過程。
3、展示學生的表演才能,讓學生在表演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文中所蘊含的道理。
二、根據學生情況確定教學方法
根據低年級學生生性活潑的個性特點,我采用了“讀中感悟、探究明理、表演體會”的形式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體現以讀為主,多讀少講,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領會課文的思想感情。
三、以學生為主體,安排教學過程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為學生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因此,在教學《紙船和風箏》這一課時,我設計了如下教學程序:
1、 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通過老師的導入語,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同時引導學生對課題質疑,可以讓學生在讀書的時候能帶著問題去讀,這樣讀書就能夠讀得更仔細、認真。
2、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己讀課文,對全文有個初步印象,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而且在讀書之前,我就出示了自讀要求,讓學生明白自己應該怎樣去讀書,在讀書的過程中要做些什么或弄清楚什么,這樣就能夠讓學生在讀書時做到有的放矢。
3、 細讀課文,探究明理
在細讀課文的過程中,我充分利用課文的三幅插圖,讓學生能夠更形象生動地理解課文 。而且在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思考解決提出的問題,這樣,不讓學生的思維限制于一個固定的方框里,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獨特的想象力。
4、 整體梳理,加深印象
閱讀教學要體現“整體——部分——整體”的原則,因此,讓學生在細讀課文以后再共同回憶梳理整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既可以鍛煉學生整理歸納的能力,又可以加深對課文的印象。
5、 表演體會,鞏固提高
設計表演課文內容這個環節,是因為低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喜歡表現自己。而且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融入了自己獨特的體會,能夠進一步加深理解課文的內涵,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學生在邊動邊說邊演的過程中受到教育。
四、板書設計,突出重點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內容及地位
這部分教材先介紹人體的呼吸系統是由呼吸道和肺兩部分組成,再從呼吸系統具有氣體交換的功能引入呼吸運動和氣體交換的有關知識。即三個中心問題:
1、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
2、氣體是如何進出肺的?
3、人體內是如何進行氣體交換的?
呼吸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與消化、運動、循環、排泄系統存在緊密的聯系,學好這一部分內容有助于學生對“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的理解。
呼吸涉及能量與物質的交換,與新陳代謝直接有關,學好這一部分內容也有助于對“新陳代謝”的深入理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認識呼吸道的組成和功能,理解肺的結構與功能特點。
(2)理解呼吸運動的原理,了解呼吸頻率及肺活量的概念。
。3)理解氣體交換的原理,掌握肺泡內的氣體交換及組織里的氣體交換。
2、能力目標:
培養和提高學生自學能力、觀察能力,推理思維能力。
3、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形成“生物是一個統一整體”及“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辨證思想。
通過學習人工呼吸,對學生進行關愛生命和助人為樂的教育;通過學習呼吸頻率、肺活量,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三)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
1、肺的結構和功能
2、呼吸運動的過程
3、氣體交換的原理與過程
分析:
。1)肺的結構和功能是學習本節的基礎,打好這個基礎不僅可以使后面的學習比較容易,還能使學生體會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是普遍現象,有利于生物學觀點的建立。
。2)呼吸運動是本節基礎知識的重點。該原理需要通過學生觀察一系列的動畫之后,經過推理、判斷等思維過程才能理解,因此也是培養形象思維能力的重點。
。3)呼吸運動解決的是人體外環境與肺泡進行氣體交換的問題,接著要解決的是肺泡與血液之間和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氣體如何交換問題,無論從知識的完整性來看,還是從能力的培養來看,氣體交換的原理與過程應作為本節的重點。
【【必備】說課稿模板匯編4篇】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北京》說課稿12-29
《離騷》說課稿模板12-05
蘭亭集序說課稿模板匯編九篇04-05
【必備】學習計劃模板匯編6篇02-02
【必備】美術教案模板匯編6篇02-14
【必備】安全教案模板匯編八篇02-05
【必備】計劃方案模板匯編五篇03-08
【必備】聘用合同模板匯編7篇08-31
小學音樂說課稿模板12-27
《過秦論》優秀說課稿模板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