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合集八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我們該怎么去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學內容
這一單元的教學是使學生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長度觀念。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中的米與厘米,已經了解了一些有關測量的知識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測量問題。因此,學生還是具有一定的認知基礎的。教材提供的教學內容充分考慮到這一點,通過情境圖,將學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圖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題。接著,展示學生比較熟悉的運動場400米跑道上運動的場景,目的是讓學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創設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喚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直接經驗,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依據課標要求和具體的教學內容,體現三維目標的整體落實,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于:
1、 認識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
2、 使學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學會千米和米之間的簡單換算。
3、 識千米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估算能力和實際測量能力。同時培養學生一定的合作意識和探究意識,發展學生空間想象能力。
學生學習重點是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而整個學習活動也都是圍繞這個重點展開的。
二、說設計思路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為了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在設計《千米的認識》的教學時,我力求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活化教材,體現數學思想。
教材通過一個標準跑道來認識1千米(400米一圈,2圈半就是1千米),備課時,我問自己:如果我這樣講了,學生是不是就認識了1千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而看見教材后面的做一做安排學生在學校操場上走一走去實際體驗1千米的時候,我決定把這一部分糅合到新知識的教學中,分三階段進行,使學生對千米的認識豐富立體化。同時使學生在解決舊問題中不斷生成新問題,而就在新舊問題交織的過程中滲透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辨證思想,學會解決問題的數學解決方法。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千米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五冊第7、8頁的內容。《千米的認識》是小學數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長度單位,并且初步了解了這些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大綱》明確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由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很少有機會接觸千米這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學生會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觀念比較困難。因此,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使學生建立千米的觀念,在建立千米觀念的基礎上去正確估計物體的長度又是這節課的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教學的關鍵是盡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增加學生對千米的感性認識。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條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熟記1千米=1000米,并能進行簡單的化聚。
2、能力目標:在認識千米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確估計物體的長度。
3、情感目標: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使學生在探索和合作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本節課的課時安排為1課時
二、說教法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為此我分析了學生的狀況。由于學生已經學習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長度單位,且三年級學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長度的生活經驗,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來看,準備狀況是良好的。但三年級學生習慣于形象思維,要建立1千米這么大的一個長度觀念,還存在一定的難度,而對長度單位千米認識不深入,必將導致重量單位使用不合適,以及估計估計物體長度不準確等錯誤。介于學生思維發展的階段特點,我采用了觀察法、實驗法及嘗試練習法,并把所學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經驗建立聯系。這樣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中學習知識,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三、說學法
教師要成為善教者就必須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因為方法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同教法一樣,學法指導也必須根據學生特點與學習內容進行優化組合。在分組實驗時,指導他們學會觀察、比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維方法;學會合作與討論;在認識千米時,指導他們學會自學與總結。
四、說教學程序
。ㄒ唬 復習導入
1、一米大概有多長?
2、出示米尺,讓學生說說米尺的作用。
3、當我們測量數學課本的寬,鉛筆盒的厚度時,是不是還用米來測量?當米尺測量這些物體顯得太長時,我們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長度單位來測量,這些單位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4、 如果我們要測量一下梧埏鎮中心小學到溫州動物園的路程到底有多長?你有沒有辦法?根據學生的回答整理,當測量路程的長度時,我們通常用比米大的長度單位千米(板書課題),F在我們就來認識千米。
。ㄟ@種導入方法建立在學生已有認知的基礎上, 通過設疑提問,巧設懸念,可以激發學生主動探求新知識的欲望, 并了解了千米這種單位的作用。)
。ǘ 新課教學
1、認識千米
(1)認識10米。
在學校的操場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兩頭插兩根標槍,讓學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每10米移動一下標槍,同時讓學生觀察,走步,了解幾十米,舉例說說什么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0米?
。2)認識100米。通過測量得到10個10米是100米,觀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長度。舉例說說從哪里到哪里的長度大約是100米?
。3)認識1000米。
上此課的前幾天體育老師已經利用體育課組織學生繞操場跑道跑了4圈,每人必須跑完,跑慢沒關系。學生先說說賽跑的感受,然后告訴學生跑道為250米,問實際上就是跑了多少米?
2、單位間的化聚。
(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書千米、米關系),千米有時也叫公里。
。撓瞪顚嶋H,通過親身體驗,跑完艱苦的1千米,此時千米在學生的心中已經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將是久遠的,突破了建立1千米的觀念的難點)
(2)教學例5
以前我們學過米、分米、厘米、毫米間的互化,現在你能不能根據1千米=1000米,自己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請大家試一試,有困難的同學可以與同桌商量一下。
計算:3千米=( )米
學生計算結果,然后說說是怎樣想的。
再練習:2千米500米=( )米
6 千米 30米=( )米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3
教材分析:
《地磚的周長》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周長》的第四課時。本節課突出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了解、認識正方形的周長,解決實際問題。本節是本單元的第四節課,由于學生對周長的概念、以及怎樣計算圖形的周長已經有一定的認識和生活經驗,因此教材中創設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情境——幫我的女兒丫丫測量和計算裝修房間所需的相關數據,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探索和歸納出計算正方形周長的正確方法。通過“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說一說”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充分掌握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以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掌握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2。能夠運用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3、培養學生通過數學實踐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教學設想:
通過計算“地磚的周長”這一真實、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掌握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然后通過量、算、歸納、說、拼等手段,加深學生對正方形的周長的認識。在此過程中,教師不斷創設情境,讓學生掌握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同時,培養學生樂于助人的愛心意識,從小樹立“我能行”的自信心,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將數學課與生活融合在一起。
教具準備:
正方形圖片、實物(地磚)、題單、課件。
學具準備:實物(地磚)、尺子。
教學流程:
一、復習舊知。
1。師:同學們師:同學們,前兩天大家已經初步認識了圖形的周長,那誰能用一句話告訴老師,什么是周長?怎樣求圖形的周長?
2。出示正方形。
師:請說出圖形的名稱。
正方形的特點是什么?
如果要計算正方形的周長,需要測量它的哪些邊的數據?
師:真是一群能干的孩子,那現在林老師遇到了一些問題,你們愿意用你們學到的這些本領來幫助林老師,做一個能干、又有愛心的孩子嗎?
【設計意圖:鞏固舊知,為今天的新課做好鋪墊,奠定基礎!
二、創設情境,教學新知。
1。談話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老師有一個非?蓯鄣男∨畠,名叫丫丫,就快滿五歲了,和你們一樣,她非常非常渴望擁有一間屬于自己的漂亮房間,所以呢,我按照裝修師父的要求買了一些材料,需要同學們來幫助老師測量和計算一些數據,你們可以嗎?
【設計意圖:情境的創設,是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知道數學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同時,幫他們樹立信心,讓他們知道原本屬于大人的世界,小孩子也可以參與,并有能力去解決一些問題,更在情境創設中培養他們樂于助人的愛心意識。】
2。教學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A。展示實物(地磚),請生觀察其形狀。(板書:地磚的)
B。學生分組測量地磚邊長數據,(提示:測量是盡可能的取整厘米數。)并用至少兩種不同的方法計算出地磚的周長。抽生說算理,師板書。
方法一:10+10+10+10=40(厘米)
方法二:10×2+10×2=40(厘米)
方法三:10×4=40(厘米)
C。全班討論:你覺得那種方法最好記憶,最簡便?為什么?
如果正方形的邊長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呢?
由此得出:(板書)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生齊讀公式兩遍,并在題單上默寫。
師:邊長代表什么?4代表什么?
師:要求正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什么?知道正方形的邊長,就可以求出什么?
【設計意圖:從實際情境出發,充分放手讓學生動手、動嘴、動腦、獨立思考,通過探索、交流、觀察、歸納等形式推導出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
三、練一練
判斷題:
(1)正方形的周長等于它的邊長的4倍。
。2)兩個正方形的邊長相等,周長也相等。
(3)邊長5厘米的正方形,周長是25厘米。
。4)一個正方形的周長是24米,邊長是6米。
【設計意圖:對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加以鞏固!
四、數學與生活:
丫丫的一張正方形照片,邊長30厘米,要給這張照片做一個邊框,邊框有多長?
丫丫的正方形窗簾,邊長為100厘米,給三邊做漂亮的花邊,需要多長的花邊?如果做兩層呢?
【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同時檢測學生是否掌握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并能在此基礎上加以靈活運用,同時,為學生樹立“我能行”的自信心。】
五、實踐活動:
(1)學生分組用2個地磚拼大的長方形。
。2)計算其周長。
。3)請生說說想法。
。4)與原來兩塊地磚的周長相比,拼成的長方形的周長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親手“拼一拼”的操作,再求出新拼成的長方形的周長,并組織小組及小組間的交流,肯定不同的方法,提倡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策略,逐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4
說教材:
。ㄒ唬、教材分析:本節課是在學生了解周長的一般意義及長、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礎上,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1) 給出了兩種計算的方法:一種是直接應用周長的含義將各邊的長度連加; 另一種是根據長、正方形邊的特征列出簡便的計算方法。不僅體現算法多樣化,同時體現了思維的不同水平。
。2) 在探索活動的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概括長、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公 式,以便在解決問題中靈活運用,體會數學的抽象和簡潔。
(二)、學生分析: 學生在二年級的時候已經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特征,知道了它們都有4條邊,長方形對邊相等,正方形4條邊都相等。在上一節課學生學習《周長》知道了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就是4條邊的總和,這些都是本節課學習的知識基礎。三年級的學生還具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新舊知識遷移的能力,在合作學習解決問題的經歷,這些能力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學生在歸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公式時有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的具體情況,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 結合實例進一步理解周長的含義,經歷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過程,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并能利用這些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 通過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比較能力、創新能力。
3. 在探究周長計算方法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獲得良好的情緒體驗。
說教學重點、難點、關鍵點:
本著課程標準,我在認識了本節課教材在整個知識結構中所處的地位,考慮學生認知情況的基礎上,我確立了如下教學重點、難點、關鍵點。 教學重點:掌握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5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0×5=?》。
教材分析:
《0×5=?》是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二個內容。學生先學習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然后再發現有關0的乘法規律的基礎上學習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乘法,最后學習連乘!0×5=?》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因為一個數和0相乘得0,學生不易理解,容易和加法混淆,乘積怎樣寫也容易出現錯誤;幾乘0得0后,很容易忘記加進位上來的數。為了分散難點,教材把一個因數中間有 0和一個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安排在學生學會了一位數乘二、三位數的一般運算方法之后進行講練,這樣可使難點分散,便于學生集中精力學習在乘的過程中,0的具體處理方法。學習《0×5=?》,有利于學生完整地掌握整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并為以后進一步學習連乘乃至于學習小數乘法打好基礎。
教法學法:
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更好的學。計算教學都是從簡單到復雜螺旋上升的,最基礎的計算原理和方法支持了這樣的發展提高。本節課的教學以學生為主課件情景為背景,通過探索每盤蘋果順次減少至0的過程,計算蘋果總數,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通過試一試計算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乘法,引導學生動腦,動眼,動手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計算知識和經驗,把新舊知識結合在一起,體會計算時的相同點,促進認知同化,完善認知結構。把數學課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教學目標:
1. 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數相乘都等于“0”的規律。
2. 探索并掌握一個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計算方法,理解算理。
3. 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學習中的簡單問題,培養學生應用的意識和能力。
4、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培養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教學重點:
1. 掌握“0”和任何數相乘都等“0”的規律。
2. 掌握一個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努力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從這種設計理念出發,為了更好的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增強教學效果,使學生計算能力得到真正發展,我對本節課設計有以下幾個環節:復習,問題情景,建立模型,解釋應用,全課總結五個環節。
一、復習
通過口答一個五是( ) 二個五是( ) 三個五是( )口答完畢讓學生說說第2、3題的加法和乘法算式,口算7×5= 4×5= 8×5 = 5×5 = 9×5 = 6×5 = ,口答完畢讓學生說說任意2題表示的意思。目的是讓學生回憶整數乘法的意義,熟練掌握整數乘法的意義
二、問題情景
通過創設情境
(1)5個盤子,每盤放3個蘋果,提問:這里有幾盤蘋果?每盤有幾個?一共有幾個蘋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然后每盤蘋果順次減少至0,都讓學生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目的是讓學生真正弄懂0的基本含義,整數乘法的意義。用有趣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推理歸納。
根據0×5=0想一想:0×6,0×7,0×8!质堑枚嗌倌?
學生回答后,讓學生做課本P34“算一算”3道題,然后指名學生回答口算結果。(0×3=0,7×0=0,0×26=0)
引導學生歸納“0與任何數相乘,結果都是0”的結論。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推理歸納能力。
。3)小結、深化。
再次引導學生認識:0乘幾和幾乘0都得0,0乘0也得0,所以0和任何數相乘都是0。目的是強化0與任何數相乘,結果都是0的規律。
三、建立模型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教師指導完成課本P34“試一試”中1、2題,讓學生初次掌握一個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計算方法,理解算理。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精神。
四、解釋應用
1、課本第35頁練一練。(要求用豎式計算)
學生獨立完成后進行全班交流。
2、用你喜歡的方法算。
21×3 43×2
201×3 403×2
210×3 430×2
全班完成后交流,把你的算法告訴其他同學,讓學生體驗算法多樣化。
3、練習設計。
我買20枝鉛筆和30本書,每枝6元,每本9元,一共需要多少錢?
目的是檢驗學生是否會用學過的方法計算一個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乘法,是否會解決涉及到的簡單的實際問題。
五、全課總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你認為一個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乘法豎式計算時要注意什么?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6
教學目的:
1、經歷非整十的兩位數除以一位數上的個位是0的除法筆算方法的探索過程,掌握這種筆算方法。
2、在學習活動中,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造,逐步樹立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掌握筆算的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不夠商1用0占位。
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針對本課內容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學會質疑。
二、自主探索,領悟算法。
1、動手操作,分組活動,匯報交流,教師演示分法。
2、列豎式計算。
3、討論商的個位上為什么要寫0。
4、驗算。
5、小結。
三、鞏固深化,應用拓展。
1、想想做做1.2.3.5.6。
2、討論交流,集體訂正。
四、總結評價,點撥學法,全課小結。
五、作業布置。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這節課的內容主要通過現實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從中發現一些規律,抽取出其中的數學模型,然后再用發現的規律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讓學生初步掌握分析的方法,能夠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簡單實際問題,逐步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二、說學情
本節課有關分段的知識,學生是第一次接觸,雖然在生活中略有感知,但沒有作過系統地思考與分析。因此,在教學時,主要借用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歸納整理,感知分段的一般規律,為以后教學植樹與喜迎新年的內容做準備。
三、說方法
我設計這節課主要采用了以下三個方法
。ㄒ唬┘訌妱邮植僮 促進思維發展
我設計本節課的重點就是通過動手操作,讓每一個學生都在愉快的氣氛中積極動腦,思維得到發,主要起到三個作用
1、通過動手操作,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
小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如果讓學生從教師的語言——黑板——教師的動作中去接受知識,模仿思維,時間稍長,他們便因單調感到乏味。因此,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一方面可使學生手、口、腦、眼、耳多種感官并用,擴大信息源,創設良好的思維情境;另一方面也滿足了小學生好動、好奇的特性。基于上述幾個原因考慮,我在課開始部分就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剪繩子出發,為他們提供人人參與的機會,讓他們通過與同伴合作剪彩繩,使他們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親近感。接著又讓學生通過動手畫線段圖等一系列自主活動,由淺入深,充分利用動手操作的直觀具體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營造出一個符合兒童認知規律的思維氛圍,有利于學生思維主動性與創造性的發揮。
2、通過動手操作,培養學生思維的層次性與邏輯性
分段這個抽象的數學問題,學生是第一次接觸,雖然在生活中略有感知,但沒有作過系統地思考與分析。而且,我班的實際情況是大部分學生的思維能力較弱,因此,在教學時,如何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就顯得尤為重要,課中我讓學生通過剪一剪(一根彩繩剪四次,五次、六次、分別剪成幾段呢?)和畫一畫(假如剪7次,可以剪成幾段呢?)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出段數與剪的次數之間的關系,又通過分析,比較、歸納等數學思想方法分層揭示分段的規律,讓學生參與了規律形成的思維全過程,學生概括起來言之有物,思路清晰,邏輯性強。
3、通過動手操作,提高學生思維品質和效率
我認為培養學生思維的品質和效率,是發展思維能力的突破點,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如在探索段數與剪的次數之間的關系時,讓學生通過想辦法用線段圖來表示“假如剪7次,可以剪成幾段呢?假如剪7段,要剪幾次?”時開拓思路,有利于培養思維的靈活性與創造性,提高思維效率。
。ǘ┳寣W生學會用線段圖來分析解決數學問題
我認為畫線段圖是解答應用題的最好拐杖,因此,在教學中我重視“教會學生畫簡圖,”讓學生會用畫線段圖來描述情節,分析題意,歸納結論,運用結論,解決問題。這在“思維過渡”中很好地起到“船”和“橋”的作用。
。ㄈ┨峁┬〗M學習的機會,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
我想,生生互動最好的方法是小組學習。我把全班學生根據各種差異分成若干個小組,隨時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集體力量大,同學之間要相互合作,讓合作成功的小朋友來交流他們的做法,從而讓學生體驗到自己的學習中非常需要合作;因此課上我安排了多次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集體中獲得成功,體會合作學習的好處,從而愿意合作。同時也能讓學生與同伴的合作交往中增進情感,增強競爭意識。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8
各位評委、各位領導:你們辛苦了!我叫***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小樹有多少棵》,它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的內容,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設計、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簡要闡述我的教學思路。
教學內容:
《小樹有多少棵》這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五冊第一單元第2、3頁的內容。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上學期已經熟練掌握乘法口訣基礎上,新學期的第一節課。教材利用三捆小樹的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探索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整千數的口算方法,也是學習兩位數乘一位數口算方法的基礎,為第四單元、第六單元學習筆算乘除法打基礎。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通過口算訓練,既能培養學生迅速的口算能力,發展學生的注意、記憶和思維能力,同時也是學習筆算的基礎。
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前一階段的學習已經能熟練掌握一位數乘一位數的表內乘法,能運用已學乘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并對用乘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有著濃厚的興趣。
教學目標:
⑴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⑵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體驗數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正確計算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
教學難點:
發現規律,將乘數是整十數的口算方法,遷移到乘數是整百、整千數的口算乘法中。
教法學法: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我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發現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個“發現者”。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展開思維,發現方法,發現規律,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2.練習法,練習在數學教學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本節課在新課后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通過一系列靈活多樣,一定量化的訓練,使學生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3.遷移法,由于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十分緊密,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就應當運用遷移規律,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以舊引新。乘數是整百、整千數的口算方法,就可以從乘數是整十數的口算方法中進行遷移,這樣的知識遷移,最后轉化為技能技巧,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首先我用激勵的語言祝賀孩子們成為三年級的小學生,歡迎他們重新回到學校。
以美化身邊的環境為契機引出情境圖。
1.探索新知
。1)仔細觀察并說出數學信息。(2)根據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3)試著解決問題:3捆小樹一共有多少棵?
。ò鍟n題:小樹有多少棵)引出:20×3=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是教學的必要手段,讓學生在情境中提出問題,嘗試解決問題,并鞏固復習乘法的意義,為新課的教學奠定基礎。
2.討論算法。(學生經過獨立思考,交流算法)
。1)20+20+20=60(2)2個十乘3是6個十,就是60。(3)2×3=6,20×3=60 先不看20后面的“0”,2×3=6,乘完后再在6的后面加一個“0”,所以就等于60.
3.優化算法:以上算法你認為哪種更簡單?
由于學習過乘法的意義,所以學生會根據已有的經驗排除加法,很自然地選擇第三種方法。而第三種方法是本節課希望學生掌握的口算方法,所以教師抓住機會及時總結、強化。
4.小結:在乘的時候先不看乘數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積的末尾添上同樣多的“0”。
5.師生共同將題目補充完整,教師板書為學生做好示范,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6.追加問題:4捆小樹有多少棵?5捆呢?(讓學生獨立完成題目進一步強化口算的方法。)
二、 遷移應用,探索規律。
1.出示練習
3×2 5×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學生通過獨立計算,得出算式的結果,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這幾組題目,找一找豎列算式的規律,用自己的話說說發現了什么?學生能夠發現,一個乘數不變,另一個乘數的末尾依次多一個“0”,積的末尾也多一個“0”。學生已經把整十數乘一位數的方法遷移到整百數乘一位數,此時進行方法的強化,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計算的方法,既訓練學生的思維,又發展學生的語言。
2.拓展訓練
1、3000×2 5000×4 6×7000
在學生總結出整百數乘一位數口算方法的基礎上,隨即出示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學生能夠類推出相同的方法,使學生真正理解添上同樣多的“0”的含義,并且把這種口算的方法熟記于心,達到內化的目的。
2.數學游戲
教師事先準備好卡片,以同桌為單位開展游戲活動。
游戲規則:一位學生取一位數,另一位學生取整十、整百或整千數,然后兩個學生都計算這兩個數相乘的結果,看誰算得又快又準確。
(設計意圖創設游戲環節,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培養學生的思維獨立性和靈活性。)
三、 變式練習,積累內化。
1.口算練習:(學生獨立計算,指名說說算理。)
2頁3題30×4 50×8 9×600 40×5 60×7 800×4
3頁2題70×8 30×6 600×9 4×60 20×7 3×800
90×5 8×50 700×4
2.歸納鞏固
整十數、整百數、整千數乘一位數,先不看()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的末尾添上()的“0”。
2、布置作業。
解決問題:3頁3題(利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鞏固復習乘法的意義)
四、說板書設計
小樹有多少棵
20×3=
、 20+20+20=60
、 2個十乘3是6個十,就是60。
、 2×3=6,20×3=60
【設計理念:簡潔明了,能讓學生一目了然,黑板的右邊空出來,方便學生自由練習!
【關于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合集八篇】相關文章:
關于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匯編八篇10-11
關于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匯編9篇10-10
關于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集錦8篇10-09
西師版數學三年級上冊旋轉與平移說課稿11-04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擲一擲說課稿11-04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錦集8篇10-04
三年級上冊說課稿《西湖》12-20
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說課稿12-07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總結通用模板01-05
大班數學優秀說課稿模板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