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電荷說課稿

時間:2023-08-11 12:22:19 振濠 說課稿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兩種電荷說課稿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兩種電荷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兩種電荷說課稿

  兩種電荷說課稿 1

  說教材:

  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九年級物理第十五章《電流和電路》第一節的內容,這一節是電學的入門,也是電學內容中最基礎的部分,對以后的電學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摩擦起電現象;

  2、知道電荷的種類;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律;

  3、知道驗電器的工作原理;了解電荷量及其單位

  過程與方法:

  在認識自然界中只有兩種電荷和感知電荷間作用規律的過程中,感受常用的推理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觀察摩擦起電實驗現象,從而對電荷的探究產生興趣,最后能主動利用簡易器材動手做靜電小實驗。

  教學重點:

  兩種電荷及其作用規律

  教學難點:

  電荷的認識及作用規律

  說教法:

  啟發式教學、探究式教學、討論歸納法

  說學法:

  優點:

  本節課以生活中的電現象為引導,再加以實驗為主導的教學結構,學生樂于接受、易于接受,從而便于學習。

  缺點:

  知識點較為抽象,要求學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由于學生基礎較差,應以簡單明了,深入淺出的步步引導。

  說過程:

  1)新課導入:有

  小游戲導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激發興趣)

  2)新課講解:

  i.小組實驗探究法(如何讓塑料尺子吸引小紙片)

  ii.討論、歸納法(得到摩擦起電概念)

  iii.自主合作探究法(兩種電荷及其作用規律)

  iv.實驗探究、討論法(驗電器原理和電荷量)

  3)評價教學效果:

  學生通過實驗探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既能提高實踐能力,也能達到學習預期效果。

  4)歸納總結:

  結合簡單板書,讓學生小結。

  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我感覺自己存在的問題還很多,一上課自己有點緊張導致自己口誤比較多,教學設計上不是很合理,把兩節課內容融合成一節課課堂容量比較大,時間把握的不準確訓練題沒有來得及做,本節課最大的缺點是有的演示實驗沒有做成功,有硬件上的不足,最主要的問題是自己準備不充分,總之自己需要改進和學習的地方還比較多,今后還需向各位同事請教。請各位老師提出批評意見!

  兩種電荷說課稿 2

  一、教學目標

  1、認識摩擦起電現象,并會解釋生活中的相關現象;

  2、通過實驗探究兩種電荷及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律;

  3、知道驗電器的構造、作用及工作原理,知道電荷量及其單位;

  4、知道原子及其結構,摩擦起電的原因;

  5、認識導體和絕緣體,了解電荷的定向移動和自由電子。

  二、學情分析

  摩擦起電是學生熟悉的電現象之一,兩種電荷及其作用規律是進一步學習電學、理解電現象的基礎,本節作為初中電學起始課,有很重要的地位。

  三、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摩擦起電現象認識自然界存在兩種電荷,知道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律。

  教學難點:

  對電荷的認識;通過實驗推理,得出只有兩種電荷的邏輯推理過程。

  四、教學過程

  講授兩種電荷

  五、教學活動

  (一)活動1導入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粘”吸管比賽:用干燥的衛生紙摩擦吸管,并將吸管放在自己小組的黑板上,看哪一組黑板上的吸管最多。

  2、比賽結束,師生共同總結比賽結果,教師對表現好的小組進行鼓勵。

  3、設計說明:在實驗過程中,學生會產生疑問:吸管為什么會“粘”在墻上?為“摩擦起電”現象的引入做好鋪墊,同時通過該活動激發小組之間競爭,使學生快速進入到課堂學習中來。

  (二)活動2講授

  合作探究發現新知兩種電荷

  1、探究一:(學生實驗)用衛生紙摩擦吸管并將其靠近碎紙屑,觀察發生什么現象?

  思考:什么是摩擦起電?帶電體具有什么性質?

  教師巡視各組實驗情況并進行指導,提示學生如何使現象更明顯。

  設計說明:帶電吸管可以吸起紙屑,聯系前面“粘”吸管比賽,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學生自然明白了吸管“粘”在黑板上的原因,體驗到摩擦起電的普遍性 。

  2、探究二:(學生實驗)

  同桌之間進行實驗:將與衛生紙摩擦后的吸管放在干燥的塑料水杯上,用另一根與衛生紙摩擦過的吸管靠近該吸管,觀察有什么現象發生?

  將與衛生紙摩擦后的吸管放在干燥的塑料水杯上,把梳過頭發的梳子靠近該吸管,觀察有什么現象發生?

  教師深入學生當中,巡回指導。請學生演示自己做的'實驗。教師演示實驗“電荷間的相互作用”。

  學生閱讀教材33頁第一、二自然段。

  思考:

  (1)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_____電,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帶_____電。

  (2)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律是什么?

  (3)實驗說明,吸管與梳子帶_____電荷。

  設計說明:本環節包括學生實驗和教師演示實驗兩部分。通過學生親自動手,使其感受用推理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力求突出本節的重點。通過教師演示,使學生體驗帶電體間的作用規律。

  (三)究三:(學生討論)

  用什么方法檢驗一個物體是否帶電?

  學生回答問題,教師給與評價。

  教師演示驗電器的使用,并讓學生觀察驗電器張角的變化,使學生通過觀察現象得出正確結論。

  觀察思考:

  (1)實驗室里用驗電器檢驗物體是否帶電。驗電器箔片張開說明它們之間存在_____力,由電荷間的作用規律可知,兩個箔片帶____種電荷。

  (2)驗電器的原理是什么?

  (3)用帶電吸管接觸驗電器金屬球,再用帶電橡膠棒接觸金屬球箔片張角會變大,猜想原因。

  教師引導學生識記:電荷的多少叫做電荷量。

  單位:庫侖,簡稱:庫,符號:C

  設計說明:學生討論可能會提出多種方法,教師給予評價后提出實驗室中用驗電器檢驗物體是否帶電。

  教師親自演示吸管和橡膠棒接觸驗電器的情況,學生較容易想到帶電多少發生變化,從而順利進入電荷量的教學。

  (四)探究四:(學生討論)

  如何利用電荷間的作用規律,檢驗用衛生紙摩擦過的吸管帶什么電?

  思考:

  (1)選擇下列哪些器材?(橡膠棒、玻璃棒、毛皮、絲綢)

  (2)如何判斷吸管帶什么電?

  (3)如果吸管不帶電,帶電體靠近它時會出現什么現象?

  (4)由上述推斷可知:若帶電體靠近某輕小物體,出現吸引現象,該物體一定帶電嗎?為什么?

  學生討論結束后,請學生展示討論結果并進行適當評價。

  教師演示:用帶正電的玻璃棒靠近帶電橡膠管,出現吸引現象,學生順利判斷出吸管帶負電。再用該玻璃棒靠近不帶電的吸管,同樣出現吸引現象,學生觀察現象基礎上,得出3、4的正確結論。

  設計說明:學生討論之后,通過觀察實際現象驗證自己的猜想,印象深刻。本環節力求達到學以致用,將知識逐步深入,對新知進行全面考察,從而使學生對知識理解更深入,突破本節的難點。

  (五)探究五:(學生實驗)

  用衛生紙摩擦吸管,將與吸管摩擦過的衛生紙靠近碎紙屑,觀察到什么現象?分析原因。

  回顧現象,完成下列問題:

  (1)衛生紙、吸管等物質是由_____、_____構成的。

  (2)完成原子結構示意圖。

  學生完成問題后,教師分析摩擦起電的原因。

  設計說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體驗到相互摩擦的兩個物體都帶電,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理解摩擦起電的實質。

  導體和絕緣體

  (六)探究六:(學生實驗)

  把帶電吸管的一端浸入水中再取出,將其靠近碎紙屑。

  想想議議:碎紙屑能被吸起來嗎?該現象說明吸管還帶不帶電?

  (一)閱讀課本34頁思考:

  實驗1中用橡膠棒連接驗電器時,驗電器A、B金屬箔的張角有沒有變化?用橡膠棒將兩驗電器連接起來后,A的電荷量有沒有變化,驗電器B帶不帶電?

  (二)觀看視頻:電荷在金屬中的定向移動,回答問題。

  實驗2中用金屬棒連接兩驗電器,驗電器A的金屬箔片張開的角度____,B的金屬箔片__________。

  電荷在金屬中可以__________,說明金屬是可以導電的。

  回顧探究六,說明水是____導電的。

  (三)設計說明:

  學生在操作中得出“吸管上的電荷轉移到了水中”,在此基礎上,探究電荷能否通過橡膠棒、金屬棒轉移到其他物體,并為學習導體、絕緣體做鋪墊。

  閱讀課本35頁二、三自然段,了解常見的導體和絕緣體。

  用手摸驗電器金屬球箔片閉合,說明人體是____。

  (四)小組搶答:

  教室中的物體,哪些是導體,哪些是絕緣體?

  (五)設計說明:

  本環節重點是通過實驗認識到電荷在金屬中的定向移動,為下一節“電流的形成”做鋪墊;采用搶答形式,調動學生積極性。

  六、鞏固練習運用新知

  1.關于絕緣體,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絕緣體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導電

  B.絕緣體不容易導電,也不能帶電

  C.絕緣體不容易導電,但能夠帶電

  D.絕緣體內沒有電子,因此它不容易導電

  2.干燥的天氣,用塑料梳子梳頭,頭發會蓬起來,如何避免這個現象?

  3.加油站規定:“嚴禁用塑料桶裝汽油”,這樣規定的理由是( )

  A、塑料和汽油會起化學變化,使汽油變質。

  B、汽油會腐蝕塑料,造成漏油。

  C、汽油與塑料桶壁不斷摩擦,使塑料桶帶電產生火花放電,引燃汽油造成火災。

  D、汽油與塑料桶壁不斷摩擦,使塑料桶帶電,人觸桶外殼會造成觸電傷害。

  兩種電荷說課稿 3

  教材分析

  摩擦起電是人類最早發現的電現象。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規律是進一步深入學習電學、理解許多電現象的基礎,電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電流概念的關鍵,因此本節課作為初中電學的起始課,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設計意圖

  本節課采用演示實驗為主的方法,突出物理學科以實驗為基礎的特點,充分發揮實驗的作用。同時多啟發、多誘導,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注重滲透物理科學方法,讓學生在探索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領會物理學研究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造性素質。

  學情分析

  本節課中的摩擦起電現象、兩種電荷及其作用規律,學生在小學自然常識課中曾經學過,初中階段應在這個基礎上,通過實驗分析,使學生了解“自然界只有兩種電荷”的邏輯思維過程,發展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摩擦起電的現象,了解電荷的種類及電荷間的相互作用。

  2.了解驗電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電荷量及其單位。

  3.了解原子結構,認識電子、自由電子和電荷的移動。

  過程與方法

  在認識自然界只有兩種電荷的過程中,感受人們所用的推理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注意觀察靜電現象,對電荷種類的探究產生興趣,能主動利用簡易器材動手做實驗。

  重點難點

  重點

  兩種電荷及電荷間的相互作用、電荷量及其單位、電荷的定向移動。

  難點

  自然界電荷只有兩種電荷的推理確認。

  教學方法

  實驗演示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師;前面我們學習了聲學、光學和熱學的知識,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學習有關電的知識。提到電,同學們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的電燈、電扇、電視都要用到電;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電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也越來越重要,因此了解一些電的知識是十分必要的。

  多媒體展示:“怒發沖冠”、“女孩頭發豎起來”。

  師:當空氣干燥時用塑料梳子梳頭發,為什么頭發會隨梳子“飄”起來?如果我們身上穿了化纖衣服,衣服會粘在皮膚上;在晚上脫衣時,有時會發出響聲,甚至出現火花。這些現象發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學習完本節內容我們就可以找到答案。

  二、新課教學

  電荷

  1.摩擦起電。

  學生實驗:用經頭發摩擦過的塑料尺子、圓珠筆等,靠近碎紙片、乒乓球等輕小物體,觀察現象。

  生:摩擦過的塑料尺子、圓珠筆能吸引碎紙片等輕小

  物體。

  師:說明摩擦過的物體能夠吸引輕小物體。物體具有了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我們就說物體帶了電,或說物體帶了電荷。習慣上把帶了電的物體叫做帶電體。用摩擦的方法使物體帶電叫摩擦起電。

  師:在空氣干燥的時候,用塑料梳子梳頭發,為什么頭發會隨著梳子飄起來,衣服會粘在皮膚上呢?

  生:是因為梳子、衣服在摩擦過程中帶了電的緣故。

  2.使物體帶電的方法。

  (1)摩擦起電。

  請同學們舉出幾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摩擦起電的例子。

  (2)接觸帶電。

  除摩擦外,用接觸的方法也可以使物體帶電。女孩頭發能夠豎起來,是因為人體與帶電體接觸而使頭發也帶了電。

  (3)感應起電。

  3.兩種電荷及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律。

  演示實驗:

  (1)將被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去靠近它,觀察現象。

  (2)將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去靠近它,觀察現象。

  (3)將被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放在支架上,用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去靠近它,觀察現象。

  引導學生分析:人們通過大量的實驗研究發現,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種各樣的物質帶電。帶電后的物體凡是跟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互相排斥。就是說物體帶的電荷要么跟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電荷相同,要么跟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所帶電荷相同,沒有第三種可能。

  歸納:

  (1)人們認識到自然界中只有兩種電荷。為了研究方便,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對這兩種電荷做出規定: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電荷叫做正電荷,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所帶電荷叫做負電荷。

  (2)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

  4.檢驗物體是否帶電的方法。

  師:用什么儀器可以檢驗物體是否帶電呢?

  生:驗電器。

  出示驗電器實物,介紹驗電器的主要構造:金屬球、金屬桿、金屬箔。

  師:為什么用驗電器可以檢驗物體是否帶電或帶電的多少呢?

  學生分組實驗:用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接觸驗電器的金屬球,觀察驗電器金屬箔是否張開,用力多摩擦幾下玻璃棒,再去接觸驗電器的金屬球,觀察驗電器金屬箔片張開的角度的變化;換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重做上面的實驗。

  師生共同總結:驗電器是實驗室里常用的一種檢驗物體是否帶電的儀器。它是利用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的原理制成的`,當用帶電體接觸驗電器的金屬球時,就有一部分電荷轉移到驗電器的金屬箔片上,這兩片金屬箔由于帶同種電荷互相排斥而張開。驗電器金屬箔片張開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帶電體傳給驗電器的電荷的多少不同。

  5.電荷量。

  師:電荷的多少叫電荷量,簡稱電荷;電荷的單位是庫侖,簡稱庫,符號是C。

  師:庫侖是一個比較大的單位。一根摩擦過的玻璃棒或橡膠棒上所帶的電荷量,大約只有10一7庫侖。

  原子的結構 電子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以了解原子的結構、電子的概念。

  教師介紹:原子結構認識歷史。

  原子包括原子核和核外電子。

  電子:帶有負電的最小的電荷。

  原子對外不顯帶電性質: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與核外所有電子總共帶的負電荷在數量上相等,整個原子呈中性。

  電荷在導體中定向移動。

  1.演示實驗:

  取兩個驗電器A和B,用金屬桿把A和B連接起來,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接觸驗電器A,可以看到A和B的金屬箔都張開了。改用橡膠棒把A和B連接起來,重做上面實驗,可以看到只有驗電器A的金屬箔張開,而B仍然閉合。

  師生共同總結:

  實驗現象說明:電荷在金屬桿中定向移動。

  2.導體和絕緣體。

  師:善于導電的物體叫做導體。

  師:能列舉一些常見的導體嗎?

  生:各種金屬,人體,大地,石墨,各種酸、堿、鹽的水溶液等。

  師:不善于導電的物體叫做絕緣體。師:能列舉一些常見的絕緣體嗎?

  生:橡膠、玻璃、瀝青、塑料、陶瓷等。

  教師拓展:

  1.導體導電的實質:導體中自由電荷的定向移動。

  2.摩擦起電的實質:不是創造了電荷,而是電荷(負電荷)的轉移。注意:摩擦起電現象中,轉移的只能是帶負電的電子。

  思考:

  1.毛皮與橡膠棒摩擦過程中,轉移的電荷是什么?從哪個物體轉移到哪個物體?

  2.比較用絕緣體包裹金屬棒和直接用手拿金屬棒做實驗的不同,并讓學生思考為什么,討論得出導體和絕緣體的不同,借助于學生日常經驗舉出常見的導體和絕緣體。

  三、課堂小結

  學生總結本節知識要點: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和比較,并結合歷史上的大量實驗結果歸納得出:自然界中只有兩種電荷。同時認識到了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律,然后學習了驗電器、電荷量的概念和電荷在導體中的定向移動、導體和絕緣體等。

  第1節兩種電荷

  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體帶電——摩擦起電帶電體具有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

  2.使物體帶電的方法

  3.自然界中只有兩種電荷:正電荷“+”、負電荷“—”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

  4.檢驗物體是否帶電的儀器:驗電器

  5.電荷量的多少叫電量,單位是庫侖(庫),符號是C

  電子:帶有負電的最小的電荷

  6.電荷在導體中定向移動

  導體:善于導電的物體

  絕緣體:不善于導電的物體

  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學習活動,使學生能獲得成功的愉悅,培養了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但本節內容比較抽象,要反復強調才能使學生掌握。對于一些知識要先從感性認識,過一段時間再從理論上進行解釋。一些實驗現象不明顯,想辦法用同等的實驗加以說明。

  兩種電荷說課稿 4

  一、教材分析

  《兩種電荷》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五章第一節內容,本節需要一個課時。本節在整個電學部分起到基礎支撐作用,是整個電學的基石與開始,學生對內容理解好壞,興趣的產生與否,直接關系到后續內容的學習狀況。本節的教學內容有:摩擦起電現象、兩種電荷及其作用規律、驗電器、電荷量及其單位、原子及其結構、導體和絕緣體。摩擦起電是人類最早發現的電現象,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規律是進一步深入學習電學、理解許多電現象的基礎,電荷量的概念及電荷的定向移動是后面理解電流概念的關鍵,因此本節課作為初中電學起始課,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中的摩擦起電現象,兩種電荷及其作用規律,學生在小學科學課中曾經學過,初中階段應在這個基礎上,通過實驗分析,使學生了解“自然界只有兩種電荷”的邏輯思維過程,發展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還可通過學生小組展示摩擦起電現象小組分析的方式展開教學。電荷在金屬中定向移動學生理解起來也較抽象,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加動畫展示展開教學,便于學生理解。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摩擦起電現象,了解電荷的種類及電荷間的相互作用。

  2、了解驗電器的原理及作用,了解電荷量及其單位。

  3、了解原子及其結構,了解摩擦起電的原因。

  4、知道什么是導體和絕緣體。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演示實驗發現其中的問題,培養學生學習電學的興趣,發展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欲。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律,電荷量及其單位。

  難點:

  自然界中只有兩種電荷的確定,電荷在導體中的定向移動。

  五、教具準備

  1.教師用器材:

  玻璃棒、橡膠棒各二只,干燥絲綢、毛皮各一塊,驗電器、鐵架臺各一只。

  2.學生用器材:

  塑料桿圓珠筆,碎紙屑少許,足夠全班同學使用的塑料薄膜若干片。

  六、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電的發現

  公元前600年左右,古希臘的貴族婦女們外出時都喜歡穿柔軟的衣服,胸前佩戴琥珀做的首飾。琥珀是一種樹脂的化石,是當時較為貴重的裝飾品。

  人們總是把琥珀首飾擦拭得干干凈凈。但不管擦得多么干凈,又很快就會吸上一層灰塵,讓人無法解釋。當時,有個叫泰勒斯的人,經過仔細觀察和思索,注意到掛在頸項上的琥珀首飾在人走動時不斷晃動,頻繁地摩擦身上的絲綢衣服,猜想奧妙在此。經過多次實驗,發現用絲綢摩擦過的琥珀確實具有吸引灰塵、絨毛等輕小物體的能力,于是,他就把這種不可理解的.力量叫做“電”。

  2、小組展示摩擦起電現象

  (1)用塑料尺子(塑料圓珠筆)在干燥、清潔的頭發上摩擦后,塑料尺子(塑料圓珠筆)吸引輕小物體(可以讓學生撕一些干燥的、較碎的紙屑)。

  (2)薄膜與干燥的手摩擦后,塑料薄膜被手“吸住”了。

  (二)新授知識

  1、摩擦起電、電荷 學生分析回答,教師總結:

  (1)摩擦起電:用摩擦的方法使物體帶電,叫做摩擦起電。

  (2)電荷:摩擦過的物體有了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我們就說物體帶了電,或者說帶了電荷。

  2、兩種電荷

  (1)演示實驗1:用絲綢摩擦過的兩根玻璃棒互相排斥。演示實驗2:用毛皮摩擦過的兩根橡膠棒互相排斥。教師做該演示實驗。由兩個同學來做該實驗,其余同學們仔細觀察,認真思考,最后歸納得出結論:同種電荷互相排斥。

  (2)演示實驗3: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跟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互相吸引。該實驗還可以讓學生分組自己動手來解決——對照課本進行探索、驗證。

  師生共同歸納:異種電荷互相吸引。

  (3)提出問題:在自然界中共有幾種電荷呢?

  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可以將不同的帶電體分別靠近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看看他們之間是怎樣相互作用的?

  學生分析并演示將塑料尺與干燥頭發摩擦后分別靠近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觀察現象分析。

  教師小結:

  (1)自然界中只存在兩種電荷。

  (2)人們把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的電荷叫做正電荷,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帶的電荷叫做負電荷。

  (3)電荷間的作用規律是: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 我們已經知道物體可以帶電,那么,如何檢驗物體是否帶了電呢?

  3、驗電器:教師與學生共同認識驗電器,教師演示學生分析:

  (1)作用:檢驗物體是否帶電。

  (2)原理: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律。

  4、電量:電荷的多少叫電量。

  電量的單位是庫侖,簡稱庫,符號C(請同學們認真看下面的有趣實驗,注意驗電器金屬箔片發生的變化)。

  教師演示實驗:先用玻璃棒與絲綢摩擦后,使玻璃棒帶電后再與驗電器的金屬球接觸,同學們仔細看驗電器的箔片有什么現象發生?能解釋一下嗎? 再用橡膠棒與毛皮摩擦,使橡膠棒帶電后與驗電器的金屬球接觸,我們又看到了什么現象?這說明了什么?你能解釋嗎?

  教師小結:正負電荷放在一起會互相抵消。放在一起的等量異種電荷完全抵消的現象叫中和。

  5、原子及其結構

  以課件展示與師生交流的方式展開

  學生思考:原子的結構是怎樣的?通常情況下,為什么物體不帶電?(學生看書思考)

  教師講解并解釋摩擦起電的實質: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的。通常情況下,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與核外電子所帶的負電荷在數量上相等。原子整體不顯電性,物體對外也不顯電性。不同物質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不同。束縛電子本領弱因為摩擦會失去電子帶正電荷,得到電子的物體因為有了多余的電子而帶負電荷。所以摩擦起電的實質是:電子的轉移。

  6、導體與絕緣體

  (1)演示實驗:取兩個相同的驗電器A和B,使A帶電,B不帶電,用金屬棒把A和B連接起來。看有什么現象發生?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B的金屬箔片張開了師:說明金屬桿中有電荷在定向移動。金屬中存在大量可以自由移動的電荷,叫自由電子。可見金屬是導電的,像金屬這樣善于導電的物體叫導體。常見的導體有:金屬、人體、食鹽水溶液、大地等)。

  (2)接著老師讓兩個相同的驗電器A和B,使A帶電,B不帶電,用橡膠棒把A和B連接起來。看有什么現象發生?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B金屬箔片沒有變化。師:電荷不能通過塑料桿定向移動。可見塑料不善于導電。我們就把不善于導電的物體叫絕緣體。常見的絕緣體有:橡膠、玻璃、塑料、陶瓷等。)

  通過實驗演示和多媒體動畫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

  (三)學生小結:

  1、摩擦起電

  2、兩種電荷:正電荷、負電荷。

  3、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4、原子及其結構:原子是由原子核(帶正電荷)和核外電子(帶負電荷)組成的。

  5、導體與絕緣體:導電的物體叫導體(因為有大量的自由電荷)。不善于導電的物體叫絕緣體。(體內幾乎沒有自由電荷)

  (四)課堂練習

  1、摩擦過的物體有了吸引 物體的性質,我們就說物體帶了電,或者說帶了電荷,用 的方法使物體帶電,叫摩擦起電。

  2、人們把用綢子摩擦過的玻璃棒上帶的電荷叫 ,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上帶的電荷叫 。

  3、自然界中只有 種電荷,它們間的作用規律是:同種電荷互相 ,異種電荷互相 。

  4、實驗室里常用一種叫做的儀器來檢驗物體是否帶電,它的原理是 。

  5、電荷的多少叫 ,簡稱 ,它的單位是 ,符號是 。

  6、放在一起的等量異種電荷完全抵消的現象,叫做 。

  7、加油站規定:“嚴禁用塑料桶裝汽油”。這樣規定的理由是___________。

  A、塑料與汽油會起化學變化,使汽油變質;

  B、汽油會腐蝕塑料,造成漏油;

  C、汽油與桶壁不斷摩擦,使塑料桶帶電,產生火花放電,引燃汽油,造成火災;

  D、汽油與桶壁不斷摩擦,使塑料桶帶電,人觸到桶的外殼會造成觸電傷害。

  8、討論:有一帶電體,當它與另一輕小物體接觸時,該物體立刻被吸引過來,此時我們能否判定輕小物體一定帶電?請分析、解釋。

  9、有甲、乙、丙3個輕質塑料小球,分別懸在細絲線上,用被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靠近甲球時,甲球被排斥開,但甲球吸引乙球,而乙球排斥丙球,那么甲、乙、丙球各帶那種電荷?甲球與丙球是吸引還是排斥?請說明理由。

【兩種電荷說課稿】相關文章:

電荷說課稿11-04

兩種電荷教學反思04-16

高中電荷說課稿07-21

初中物理兩種電荷教學反思03-14

運動電荷在磁場中受到的力說課稿11-02

電子是正電荷還是負電荷08-25

電子的電荷量10-10

電荷量單位09-07

電荷量公式09-08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欧美人女户中文字幕 | 日本一本亚洲最大 | 日韩一级欧美动漫国产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午夜乱理片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性爱视频 | 亚洲高清揄拍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