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年級數學優秀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數學優秀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說教材:
“等量代換”是指一個量用與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數學中一種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數思想方法的基礎。通過蹺蹺板平衡的原理,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使學生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方法,為以后學習簡單的代數知識做準備,等量代換的理論是比較系統的、抽象的思想方法,在這節課中只是讓學生通過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題材,初步體會這種思想方法,為后繼學習打下基礎。
說學生:
由于“等量代換”需要抽象地想象替換,對還處在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三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困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應邊引導邊讓學生在經歷中感悟,在具體的情境中體驗什么是等量,等量可以怎樣代換,讓學生親歷解決問題的整個探究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感知、體驗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
說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學會根據已知信息尋找事物間的等量關系,能解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簡單問題。
2、通過觀察、猜測、操作、交流、驗證等活動,能用一個相等的量去代換另一個量,初步體驗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方法。
3、在豐富的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意識和合作學習的習慣。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
4、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等量代換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及應用價值;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
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使學生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難點:能應用等量代換的思想解決問題。
設計理念:
三個大的環節。一是,結合典故,引出等量代換的思想;二是,創設情境,將等量代換不同類型的三種情況,融入到三個不同的情境中,使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逐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三是,圖形之間的代換,從實物過渡到圖形。
說教學過程:
第一部分:結合歷史故事,引出等量代換的思想。讓學生回顧我國古代非常聰明的孩子曹沖,他稱象的故事。讓學生簡要的概括曹沖稱象的過程,通過大象的質量和石頭質量相等的這個關系,引出數學中重要的思想“等量代換”,由此引入新課,并激勵學生在生活中能像曹沖那樣敢于挑戰生活中類似的難題,初步讓學生感受到等量代換在解決問題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部分:創設情境,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這是本節課的重點環節,創設了三個不同的情境,一是動物園中小動物們的水果交換大會,在同學們的幫助下小動物們成為好朋友,高興地相約到游樂園里玩耍,玩的種類很多,通過過聚光燈的效果聚焦在了玩蹺蹺板的兩個小動物身上,自然地過渡到第二個情境,蹺蹺板游戲;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中午時分,小動物們戀戀不舍的離開游樂園去餐廳去吃漢堡、薯條和可樂去了,從而引出第三個情境,快樂的餐廳。三個情境串聯了起來,讓學生在小動物們快樂的氛圍中,逐步地學習新知。
三個情境,前水果交換大會和蹺蹺板游戲突出了等質的兩個量之間的交換,而快樂的餐廳則是等價的兩個量之間的交換。在教學中側重點不同,下面做具體的說明。
情境一:水果交換大會。三個層次,首先換的是菠蘿和蘋果,體會天平平衡時,兩個量之間相等的關系,體會只有兩個量相等才能代換,得到“1個菠蘿的質量和3個蘋果的質量相等”,形成第一個條件;第二次換的是蘋果和香蕉,得到第二個條件“1個蘋果的質量和2根香蕉的質量相等”;這兩次交換都是可以直接換的,第三次是用菠蘿換香蕉,讓學生體會到它們之間必須通過中間量“蘋果”進行代換,并要求小組合作在作業紙上畫一畫、圈一圈,清楚地體現出代換的過程,匯報交流時,利用視頻臺展示學生的成果,交流換水果的方法。并利用白板在演示中的強大的互動優勢,讓學生在白板上自由的拖拽,演示把蘋果換成香蕉的過程,學生邊說邊演示,不僅形象的再現了替換的過程,而且鍛煉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互動交流,形象的再現,是白板賦予了課堂以生機和活力。另外,通過對比換前圖中有蘋果和換后圖形中只剩下了菠蘿和香蕉,讓學生明顯的感受到蘋果這個中間量在前后代換中所起的作用,總之,在換不同水果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體會到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同時強化了“質量相等,可以代換”的思想,而且讓學生在換的過程中想一想、畫一畫、圈一圈,利用白板的互動作用,體會中間量的作用,逐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方法。
情境二:蹺蹺板游戲。首先,是兔子和猴子玩蹺蹺板,蹺蹺板平衡,得到2只兔子的質量和1只猴子的質量,然后,直接引出問題:2只熊貓要和幾只兔子玩才能使蹺蹺板平衡?在這里故意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明確要想解決這個問題,缺少條件,也就是熊貓和猴子的關系。接著教師隨著學生提出的建議,補充條件“4只小猴子的質量和1只熊貓的質量相等”,讓學生小組合作在作業紙上,用比較簡捷的方式,體現等量代換的過程,在視頻展示學生做法后,仍然借助白板讓學生演示代換的過程,清晰明了,并標注算式,將演示過程抽象出算式,指導今后的學習。
總之,在蹺蹺板游戲的過程中,一是重點突出,讓學生尋找、補充缺失的條件,感受要找到必要的等量關系才能進行代換,體會中間量在等量代換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二是學生經過獨立思考,用不同的方式展示出代換的全過程,從不同等量關系入手進行等量代換,展示出學生靈活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重視語言表達、推理說明,通過語言,將操作逐步內化為學生的認知,為建構完整的解決問題的策略體系打下基礎。
情境三:快樂的餐廳。重點是讓學生運用“推理聯想”的方法,解決等量代換的問題。當課件呈現了“4個漢堡的價錢等于8份薯條,3份薯條的價錢等于6杯可樂”兩個條件時,讓學生展開聯想,為解決下面的問題創設條件,使問題趨于簡單化,由于有聯想作為基礎,學生很快的解決了“1個漢堡,3個漢堡可以換成幾杯可樂”的問題,最后小結:“中間量”就像是一座橋,它溝通了兩個量之間的關系。
第三部分:鞏固應用,提升等量代換思想的現實意義。通過圖形代換,貓,狗,雞玩蹺蹺板的游戲,以及古人換物。設計意圖:用現代生活和古人換物的不同事例,對比出等量代換思想的重要性,體現其現實意義,增強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四部分:回顧總結,交流提升認識。讓學生說一說學習的收獲,明確今天所學的“等量代換”中的“等量”,可以是同等質量,也可以是同等價錢、同等數量……,我們可以用這種方法解決更多的問題。
【三年級數學優秀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優秀02-13
數學廣角推理數學優秀教案08-31
數學教學教案優秀02-01
優秀的數學教案02-06
初中數學優秀教案02-24
初中數學優秀教案06-22
小學數學優秀教案07-19
小學數學優秀教案08-31
小學數學優秀教案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