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小學數學教案匯總6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課題:加法的意義和加法交換律(小學數學人教版第八冊)
授課教師:王曉華(六里坪鎮財神廟小學)
教學內容:教材第48、49頁的例1和例2,練習十一的第1、2題。
教學要求:
1、使學生在已有加法知識的基礎上,理解并概括加法的意義和加法交換律,能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2、培養學生初步的歸納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加法交換律
教學難點: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自己概括出加法的意義和歸納出加法交換律。
教學準備:小黑板
教學方法:啟發式
教學過程
一、課題提示
我們學了幾年數學,幾乎每天都與加法打交道,誰能說說什么是加法嗎?今天我們學習加法的意義。(板書課題:加法的意義)
二、教學新課
。ㄒ唬⒔虒W加法的意義。
1、出示例1。學生讀題,指名說已知條件和問題,老師畫線段圖。
2、獨立解答。指名學生說自己所列的算式及其得數(在圖下板書)然后問:為什么要用加法算?
3、引導看線段圖,老師輔以手勢說明,我們用加法把137和357合并成了494這一個數,可見加法是一種運算。加法是一種怎樣的運算呢?
4、說出式中的各部分的名稱。什么是加數?什么是和?
5、剛才的加法中,加數中不含0;如果含有0,得多少呢?舉例:7+0=7,0+7=7,0+0=0!,得出結論,一個數加上0,還得原數。
(二)教學加法交換律。
1、看例1線段圖,剛才我們求北京到濟南的鐵路長。如果要求濟南到北京的鐵路長還可以怎樣列式?
2、為什么用加法算?
3、比較兩個算式有什么樣的關系?(板書:在兩個算式間畫上“=”)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4、如果其他任意兩個數相加時,交換一下兩個加數的位置,相加的和是不是也不變呢?
5、出示例2兩組式子,引導學生比較。討論:兩組算式有什么共同點?歸納并板書加法交換律。
6、加法交換律除了用文字語言進行敘述外,還可以用字母寫成的式子來表示。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別表示兩個加數,怎樣表示加法交換律?
說一說a和b分別表示什么?比較一下文字敘述和字母表示的式子,哪一種簡明好記。
7、鞏固練習:教材第49頁的“做一做”。(出示小黑板)
。1)填空。
、侔褍蓚數合并成( )個數的( ),叫著加法;相加的兩個數叫做( ),加得的數叫做( )。
、86+124=( )+86 ( )+25=25+a
、蹆蓚數相加,交換它們的位置,它們的( )不變。
、418+382=382+418,這是應用了加法的( )律。
、菀粋數加上( ),是原數。
。2)判斷。(對的打“√”,錯的打“×”)
、偃我鈨蓚數的和,一定比這兩個數大。( )
、谙旅婺男┧闶椒霞臃ń粨Q律?
430+270=280+420( ) 28+a=a+28
570+250=250+570( ) 40+30+10=40+10+30( )
、塾米帜福岷停夥謩e表示兩個加數,加法交換律寫成:a+b=a+c。( )
8、想一想,我們以前在哪里曾經用加法交換律?(加法驗算)
三、課堂小結
說一說加法的意義和加法交換律的含義。
四、作業布置
練習十一的第1、2題。
附板書:
加法的意義和加法交換律
例1(略) 7+0=7 0+7=7 0+0=0
。ó嬍疽鈭D) 一個數加上0,還得原數
137+357=494(千米)
137+357=494(千米) 137+357=357+137
加數 加數 和 18+17㈡17+18
答:(略) 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它們的和不變,這就是加法交換律。
把兩個數合并成一個數的運算,叫做加法。 a+b=b+a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要求:
1.通過觀察實例,使同學初步認識物體或圖形的平移和旋轉,并能在方格紙上畫出平移后的圖形。
2.通過聯系生活經驗,使同學體會平移和旋轉的特點,培養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今天老師是坐汽車到學校來的,平時你們是怎么到學校來上學的呢?(走、乘汽車、摩托車、自行車┅┅)
像人在行走,自行車、摩托車、汽車在行駛,我們都可以說成它們在運動。
生活中你還見到過哪些物體或人在運動?
小結:是啊,生活中有很多東西都在運動。今天戴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物體運動時的錄像。請你看看它們是怎么運動的,你也可以一邊看,一邊跟著做做動作。
二、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
1.分類、感知
。1)依次出示6個運動的畫面(火車、電梯、風扇的葉片、直升飛機的螺旋槳、纜車、鐘外表指針的運動)。
(2)它們的運動都相同嗎?(不同)你能根據它們不同的`運動現象,給它們分分類嗎?
。3)前后4人為一小組,在小組里討論:怎么分?為什么這樣分?
。4)交流。
。5)小結:像火車、電梯、纜車這樣的運動叫平移,物體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前后平移。像風扇的葉片、直升飛機的螺旋槳、鐘面上的指針它們這樣的運動叫旋轉。生活中你在哪兒見到過平移或旋轉現象呢?。
小結: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現象還是很多的。
2.用手勢表示平移或旋轉現象。
(1)老師這兒還有一些物體運動時拍下來的照片,請你先跟著模仿做照片上的動作,一邊做,一邊想一想這個運動現象是平移還是旋轉。(依次出示9個平移或旋轉運動的照片)
。2)現在老師把剛才的照片再重放一遍,你認為是平移現象的,就做這個動作(師演示:舉掌);你認為是旋轉現象的,就做這個動作(師演示:握拳)
。3)(放課件)生做動作。
3.小結: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什么樣的運動現象是平移,什么樣的運動現象是旋轉。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毫米的認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節課。學生已經認識了厘米、米這兩個長度單位。本節課是繼續學習長度單位毫米。教材中的例1采取讓學生估計、測量、討論等活動,使學生明確毫米產生的意義,然后利用學生尺讓學生認識毫米,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并通過一些“好又多、易初蓮花、海王星辰”等會員卡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做一做和實際測量等活動進一步鞏固深化了這部分內容。學習好本課的內容是以后學習長度單位、估測和實際測量的重要基礎。
學情分析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環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從而導致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知識基礎,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對于本節課學生并不陌生,從知識角度方面來講有厘米、米的認識做基礎,從經驗角度來講在每個學生的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梢哉f對此有了一些感性的認識。因此我在教學中注重讓學生在學習程中盡可能多地經歷數學交流的活動,使得學生能夠在活動中感受別人獲取知識的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
教學目標:
1、經歷測量的過程,知道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
2、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厘米、毫米單位之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3、會用毫米做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4、通過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培養學生初步的估算能力、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明確毫米與厘米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教學難點:
體驗1毫米的實際長度,會用毫米做單位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準備:課前小研究、尺子、會員卡、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量一量。
在二年級我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米和厘米)你能用手勢比劃一下,1米有多長?1厘米有多長嗎?如果我們要量課室的長我們就要用到“米”作單位,如果要量課本的長我們就要用到“厘米”作單位,那好上次布置小朋友量書本的長度,請小朋友來匯報一下,課本長大約是( )-( )厘米,寬大約是( )-( )厘米,厚大約是( )-( )厘米。
。2)師小結:我們發現數學書的長、寬、厚都不是整厘米數,實際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體的長度不是整厘米數,為了比較準確的測量它,我們就要學習一個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毫米,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毫米的認識。(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匯報課前小研究。
1、小組交流。
2、個別展示。
3、師小結:看來小朋友真棒!知道了“毫米”這么多知識,老師實在佩服大家!現在梁老師抽一些知識來講,看看大家是否真得學懂了。
(二)認識毫米,感知1毫米的長度
1、請拿出尺子,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毫米嗎?試一試,找到后指給同桌看。
2、指名到投影上來找毫米。(師放大尺子)
生可能:一小格就是一毫米
師:大家找的和他一樣嗎?(恭喜你們找的很正確)
3、(電腦演示)小結:尺上1厘米中間還有許多小格,每一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指任意1小格)這是1毫米長,這也是1毫米長。
4、其實我們的1分錢硬幣,它的厚度就是1毫米,還有“好又多、易初蓮花、迪卡龍、海王星辰”這些會員卡的厚度也是“1毫米”,請大家量一量看看是不是。請你摸摸厚度,覺得1毫米怎樣?(很短)現在請你像老師一樣把會員卡這樣捏住,然后再慢慢抽去,觀察兩個手指間的距離,像什么呢?(一條縫隙)“1角錢和1元錢”是不是1毫米呢?請大家量一量。
5、生活中的1毫米。
師: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呢?(光盤、磁卡等)
6、思考:生活中量什么樣的物體用毫米做單位比較合適呢?
師:在量比較短的物體時,要用毫米做單位。需要量得比較精確時,也需要用毫米做單位。現在我們看看生活中有關毫米的一些知識。(電腦演示)
7、既然毫米的用處這么大,現在讓我們閉上眼睛,把1毫米的長度深深地記在腦子里吧!
(三)認識1厘米=10毫米。
1、(電腦演示)師:我們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這樣的幾毫米呢?請在自己的尺上選擇任意的1厘米數一數。(為了數起來方便清楚,小朋鉛筆指著數)先自己數,然后指給同桌看。
2、有發現了嗎?(指名:1厘米里有10毫米)你是從數字幾數到幾的?大家數出來的結果怎樣?(再指一兩位)是不是每1厘米中都有10毫米呢?梁老師也來選1厘米,咱們一起數好嗎?
3、怎么樣?( 1厘米正好是10毫米)
4、師板書:1厘米=10毫米(齊讀:順倒各一遍)
5、問:那么2厘米是多少毫米?4厘米呢?
6、指一指:要求在尺子上指出“5毫米、7毫米、9毫米”,并說出為什么這么快能找出來?
(四)測量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毫米,也知道了毫米和厘米大哥之間的關系,現在我們就要用這些知識來解決一些實際的測量問題。
1、書本P22做一做。
。1)獨立完成。
。2)交流匯報。
。3)表揚填對者。
2、測量每條線段長度(以毫米為單位)。
。1)獨立測量。(注意測量的方法)
。2)指名匯報。
三、鞏固新知
1、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1)一枝鉛筆的長約18( ) (2)教室的長約8( )
(3)一分硬幣的厚度約1( )(4)玲玲的身高為125( )
。5)大拇指的指甲長11( )(6)小芳家到學校距離為200( )
。7)一條鑰匙的長45( )(8)一本數學作業本的厚約3( )
2、我會算。
50毫米=( )厘米 3厘米=( )毫米100毫米=( )厘米 76毫米=( )厘米( )毫米
4厘米3毫米=( )毫米
3、課外延伸。
20xx年9月10日 星期三 天氣:晴
今天早晨,我從2毫米長的床上爬起來,來到了衛生間,拿起了15米長的牙刷刷完牙后,急忙吃完早飯上學去。來到學校,看到老師已經在教室里講課了,我趕緊拿出17毫米長的鉛筆和8 米厚的筆記本,認真做起筆記。
。ㄕ垖W生把認為不恰當的地方進行改正。)
四、總結。
時間過得很快,一節課馬上就要結束了,在這節課中你有什么收獲?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認識了幾個長度單位?你能給他們排排隊嗎?米——厘米——毫米。(板書)米不是最大的長度單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長度單位,如果你們有興趣,還可到書中或網上查查看。
板書設計:
毫米的認識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內容:
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冊 P58~59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質數、合數的意義,會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2、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概括和判斷的能力。
3、通過質數與合數兩個概念的教學,向學生滲透“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教學重點:
理解質數和合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
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的方法。
教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準備復習,創設情境。
1、求7和10的約數。
2、25有幾個約數?
二、探究發現,理解新知。
(一)教學例1
1、出示例1,寫出下面每個數所有的約數(1~12)。
(1)先小組合作完成例一,分別填出每個數的所有的約數,并指出各有幾個約數。
。2)例1反饋。
。3)同學們觀察一下這些數約數的特點:思考:在自然數范圍內,按照每個數的約數個數的特點進行分類,可以分為哪幾類?先獨立分類,再小組交流。
。4)學生匯報分類情況。
2、比較每類數約數的特點,教學質數與合數的定義。
。1)先觀察有2個約數的數。誰能發現,它們的約數有什么特點呢?歸納特點,給出質數的定義。
。2)第三種類型的數與質數的約數比較,又有什么不同?概括合數的定義。
。3)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4)舉出質數的例子?
(5)舉出合數的例子。
3、自然數按照每個數的約數的多少,又可以怎樣分類?
(二)教學例2
1、出示例2。判斷下面各數,哪些是質數,哪些是合數?
17、22、29、35、37、87。
(1)同桌先交流一下,再匯報。
。2)37為什么是質數?87為什么是合數?
。3)小結。
(三)看書質疑
。ㄋ模┯螒颉
。ㄎ澹┏鍪100以內質數表。學生練習記質數。
三、鞏固練習,發展提高。
1、在自然數1~20中:
。1)奇數有————,偶數有————;
(2)質數有————,合數有————。
2、下面的判斷對嗎?
(1)所有的奇數都是質數。( )
。2)所有的偶數都是合數。( )
(3)在自然數中,除了質數都是合數。( )
(4)一個合數,至少有3個約數。( )
3、猜一猜,老師的電話號碼是多少。
四、總結。
。裕
五、作業:
62頁1~2。1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內容:教材第87頁復習的第1—5題。
教學三維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熟記乘法口訣,能正確熟練地計算表內乘除法。
2、進一步掌握連乘、連除、乘除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準備:圖片、口算卡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談話: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復習乘、除法(板書課題)。通過復習,希望每個小朋友都能更加正確、熟練地進行口算。
二、回顧乘法口訣并練習。
(1)學生背乘法口訣。
。2)對口令,背口訣。
(3)完成復習第1題:看圖寫算式,想一想用哪一句乘法口訣計算。
。4)完成復習第2題:同桌互動完成。
三、乘除法練習。
1、填一填——完成第3題
。1)學生們獨立完成。
。2)選擇兩題說一說計算的過程。
小結:口算的時候一般我們想口訣計算,也可以根據乘除法的關系來思考計算。
2、學生完成第4題的填空,然后讓學生說說通過計算發現了什么?
3、完成第5題上面4行。
。1)學生獨立完成。
。2)針對錯誤評講。
(3)提問:你認為筆算加、減、乘、除法時要注意什么?
三、課堂總結。
談話:今天我們這節課我們一起復習了乘法口訣和乘、除法的計算,我們發現,要想計算得又對又快,我們必須熟記口訣,用對口訣。
四、作業布置:第5題后面的兩行
課后反思:
第十四課時:復習(二)
教學內容:教材第88—89頁復習第6-11題。
教學三維目標:
使學生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談話:今天這節課我們要利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二、基本訓練。
1、背乘法口訣。
2、完成第6題,先說說圖中表示的條件和問題,然后獨立列式計算。
3、第8題,學生獨立思考列式計算,全班交流時指名說說解題思路。
學生可能列加法算式,也可能列乘法算式,組織比較兩種解法的區別和聯系。
三、解決實際問題。
1、完成復習第9題。
請學生明白圖中所示的各種商品和價格。
學生敘述題意后獨立解答。
指導學生用表格的形式表達多種購物方案。
2、完成復習第10題。
引導學生思考,利用日常生活經驗判斷選哪一種船用的只數少?
可以讓學生借助學具擺一擺,討論解法。
組織學生交流討論。最后算出每種船需要的只數,檢驗上面的判斷是否正確。
3、學生討論完成第11題,教師巡視進行指導。
四、找規律填數。
引導學生觀察第一盆花,找到規律。
運用規律填寫葉片上的數,其中,最后兩小題是開放題,可以引導學生填出多種答案。
五、課堂小結
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六、作業布置:復習第7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學內容:課本第50頁例2;練一練;《作業本》第22頁。
教學目標:
1、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質,知道最簡單的整數比,會根據比的基本性質將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2、培養學生自主遷移、自主構建知識的能力。
教學重點:比的基本性質和化簡比
教學過程:
一、準備練習:
1、求下列各比的比值。
12:201:1:1.5:2.5
2、在()里填上適當的數。
、=()()=():()
⑵====
。ǖ1題: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第2題:分數的基本性質)
3、復習比與除法、分數的關系。(完成上堂課的表格)
二、教學新課:
1、引入。
分數基本性質是怎樣的?除法的商不變性質又怎么說?根據分數、除法和比的關系,你能猜出比的基本性質應該是怎樣的呢?
(1)學生試著敘述。
(2)反饋小結。
分數基本性質、除法的商不變性質中的都有0除外,為什么?比的基本性質要不要也加上這個條件?應該怎么說才最完整呢?
2、看書驗證自己的猜想。P50頁。
3、什么是最簡單的整數比?
(1)下面哪些是整數比?哪些整數比最簡單?為什么?
6:1012:210.3:0.40.25:1
3:54:73:4:
(2)教師小結:
像3:5、4:7、3:4等這些整數比,比的前項和后項都是整數,而且這兩個數是互質數,,我們稱這樣的比為最簡整數比,化成最簡整數比簡稱化簡比。
4、教學例2;啽。
(1)應用比的基本性質可以把比化成整數比。
自學課本P50、51例2、例3)
(2)小結:
、僬麛当然喌姆椒ㄊ前驯鹊那绊椇秃箜椡瑫r都除以它們的最大公約數。
、诜謹当然喌姆椒ㄊ窍劝亚、后項同時都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數。
(3)試一試。
三、鞏固練習:練一練
四、小結:
今天你學會了什么?比和比值的區別怎樣?(比值是一個數,可以用分數、小數、整數來表示;而比必須清楚的看出比的前項和后項,只能用比的形式表示。)
五、《作業本》第22頁。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08-22
小學數學教案06-12
小學數學教案08-27
小學的數學教案03-24
小學的趣味數學教案12-24
秋季小學數學教案10-10
【精】小學數學教案06-16
關于小學數學教案06-16
小學數學教案范文06-17
【薦】小學數學教案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