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

時間:2022-12-09 09:20:13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24時計時法,會用24時計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

  2、使學生在探索、認識24時計時法的過程中,體會24時計時法在生活里的應用,幫助學生建立時間觀念。

  3、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意識,體驗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認識、理解24時計時法,會正確運用24時計時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明確兩種計時法的異同。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實物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 課前談話:

  同學們喜歡看電視嗎?都喜歡看哪些節目呢?

  2、有沒有看過春節聯歡晚會?什么時候有?對,在每年的大年夜,和爸爸媽媽圍坐在電視機前,一邊收看春節聯歡晚會,一邊等待新年的到來,那是多么令人激動的時刻啊!想不想再回顧一下那時的情景?

  ①多媒體播放新年即將來臨,全場倒計時的場面。

 、谀憧吹搅耸裁?聽到了什么?(0點鐘聲敲響,猴年第一天開始了。

 、垡簿褪钦f一天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板書:半夜12時 0時

  3、新年的第一天,你做了什么事情覺得很有意義,到現在還記得的?跟大家講講,好嗎?

  4、過渡:可能有些同學那天過得不是特別有意義,或者已經忘記了,想在明年春節的時候給自己計劃一下嗎?你可以把最想干的兩三件事情寫下來。

  二、自主探究

 。ㄒ唬┙虒W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

  1、學生填寫時間安排表。

  2、全班交流:

 。1)哪位同學想來介紹?

  ①一生在實物投影上邊講邊撥鐘,師口述:從0時起一天開始了。

  ②師:一整天結束了嗎?(把時針撥到0時)舊的一天結束的同時新的一天又開始了!

  ③從這位同學撥鐘的過程中,你發現時針在鐘面上走了幾圈?一共有幾小時?(板書:兩圈 24個小時)

 。2)誰也想來介紹一下?

  請學生把安排表放到實物投影上說一說。

  3、兩位同學寫的時間怎么不一樣呢?

  隨機揭題:其實,它們是兩種不同的計時方法,像上午7時,下午3時(板書)等這種計時法叫做普通計時法,(板貼:普通計時法),另外一種叫24時計時法(板貼:24時計時法),它們都是記錄一整天中某個時刻的方法。

  4、改寫:

  這是普通計時法,你能用24時計時法把它改寫一下嗎?

  這24時計時法,誰會改寫成普通計時法?

  5、讓我們從屏幕上再來看看它們是怎樣計時的?

  多媒體演示,師講述:

  半夜12時 中午12時 半夜12時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6、比較兩種計時法的異同。

  現在你能從圖上發現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的聯系和區別了嗎?同桌之間互相交流一下。

  生交流師板書:

  ①普通計時法有時間詞,24時計時法沒有時間詞;

  ②從普通計時法換到24時計時法,第一圈,時針指幾就是幾時,第二圈,時針所指的時刻還要分別加上12小時;從24時計時法換到普通計時法,第二圈時時針所指時刻減去12小時。

  板書成: 第二圈

 。12

  普通計時法 24時計時法

  有時間詞 -12 沒有時間詞

  半夜12時 0時(24時)

 。ǘ⿴熒鷮诹

  過渡:下面我們來個對口令,我說一個時刻,你能判斷它用的是哪種計時法并把它轉化成另一種計時法嗎?

  題目:上午9時 凌晨3時 晚上9時 14時 7時 半夜12時 下午5時 22時

  三、運用拓展

  1、我們的手表上都有時針和分針,可是這些鐘面上卻少了時針,你能根據下面這些時刻給鐘面畫上時針嗎?

  7:00 下午1:00 21:00 24:00

  2、 在我們生活中,你在哪里見到過24時計時法?

  師:對,24時計時法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你瞧——多媒體隨機出示

  A、電子表

  B、圖書館借書時間表、肯德基營業時間、節目預告

  3、看來,生活中我們離不開24時計時法,你能根據圖中的情境說說鐘面上的時間嗎?(可以用24時計時法,也可以用普通計時法。)

  4、現在的人們離不開鐘表,可是很早以前并沒有鐘表,那時的人們又是怎樣計時的呢?讓我們跟隨電腦博士回到古代去看一看吧。ǘ嗝襟w出示)

  師介紹:在古代,原始人只知道用日和夜來表示時間;后來,人們利用測太陽影子的方法來確定時間,這是日晷,由 “晷針”和“晷盤”組成,晷盤上刻有24個等分的刻度,晷針垂直在晷盤中央。當太陽照著晷針,針影隨太陽的運轉而移動,刻度盤上指示出刻度來,便知道了時間,但它只能在晴朗的白天應用,陰雨天和夜間就不行了。因此,人們又發明了用滴水或漏沙的方法來計算時間,這就是銅壺滴漏,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制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而且應用也很普遍。再后來,人們發明了鐘表,計時就越來越準確了,也就有了我們今天學習的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想知道其它計時器的使用方法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課后到網上或書上去查一查。

  四、總結反思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呢?還有問題嗎?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2

  新學期開始了,為了進一步貫徹實施課程改革,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掌握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制定本學期數學教學計劃如下: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三年級一班共有61名學生。同學們基本上對學習和常規等各方面的習慣轉入正規。大部分學生在課堂只停留在認真、專心聽,缺少主動參與的意識和習慣。所以本學期針對這些特點,在數學課要不但上的內容豐富多采,形式多樣,富有吸引力;而且還要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身在其中,才能堅定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增強學生的意志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小數的初步認識,位置與方向,面積,年、月、日,簡單的數據分析和平均數,用數學解決問題,數學廣角和數學實踐活動等。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面積以及簡單的數據分析和平均數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

  在數與計算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以及小數的初步認識。這部分乘、除法計算仍然是小學生應該掌握和形成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進一步學習計算的重要基礎。

  從本冊開始引入小數的初步認識,內容比較簡單,此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或用到有關小數的知識和問題,這部分知識的學習,可以擴大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范圍,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使學生初步學會用簡單的小數進行表達和交流,進一步發展數感,并為進一步系統學習小數及小數四則運算做好鋪墊。

  在空間與圖形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位置與方向和面積兩個單元,這是本冊教材的另兩個重點教學內容,為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讓學生初步形成辨認方向、表達與交流物體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過現實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獲得探究學習的經歷,探索并體會引進統一的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面積單位,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進一步促進空間觀念的發展。

  在量的計量方面,本冊教材進一步擴大計量知識的范圍,除了面積單位的認識外,還安排了認識較大的時間單位年、月、日及24時計時法。這些內容的教學可以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時間觀念,并通實際操作與具體體驗,培養學生估計面積大小和時間長短的意識和能力。

  在統計知識方面,本冊教材讓學生初步學習簡單的數據分析和平均數。教材向學生介紹了兩種不同形式的條形統計圖,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學習看這兩種統計圖,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通過學習平均數的含義和簡單的求平均烽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實際應用,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數學解決問題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個單元,專門教學用所學的乘除法計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另一方面,安排了“數學廣角”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學習簡單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換思想,并能應用集合和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養他們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和發現、欣賞數學美的意識。

  三、課標對本冊教材的教學要求

  1、會筆算一位數除多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會進行相應的乘、除法估算和驗算。

  2、會口算一位數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數,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兩位數乘整十、整百數(每位乘積不滿十)。

  3、初步認識簡單的小數(小數部分不超過兩位),初步知道小數的含義,會讀、寫小數,初步認識小數的大小,會計算一位小數的加減法。

  4、認識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八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會看簡單的路線圖,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5、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并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頃),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會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并能估計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6、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數;知道24時計時法,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條形統計圖,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了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是整數);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8、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本學期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及奮斗目標

  1、教學重點和難點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面積以及簡單的數據分析和平均數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位置與方向和面積兩個單元,是本冊教材的另兩個重點教學內容。

  2、奮斗目標

  1、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從實際生活和現實情境中收集信息、組合信息,發現并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從而發展數學應用意識。

  2、在教師的鼓勵和指導下,能積極地參加觀察、操作、探索、交流等數學活動,對與數學有關的身邊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對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感興趣,有學好數學的愿望。

  五、課時安排

 。ㄒ唬、位置與方向(5課時)

  (二)、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13課時)

  1、口算除法3課時左右

  2、筆算除法9課時左右

  整理和復習 1課時

  (三)、統計(4課時)

  1、簡單的數據分析2課時左右

  2、平均數2課時左右

  (四)、年、月、日(5課時)

  制作年歷1課時

  (五)、兩位數乘兩位數(8課時)

  1、口算乘法 3課時左右

  2、筆算乘法 4課時左右

  整理和復習1課時

  (六)、面積(7課時)

 。ㄆ撸、小數的初步認識(5課時)

 。ò耍⒔鉀Q問題(4課時)

  設計校園1課時

  (九)、數學廣角(2課時)

  (十)、總復習(4課時)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3

  教學內容:

  課本40-41頁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觀察,掌握利用連乘、連除列出綜合算式,解決實際問題。

  2. 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列式方法的多樣化,培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動手實踐能力、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3.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掌握分步列式或是利用綜合算式解決實際問題,并能正確熟練地計算。

  教學難點:

  理解并說出算列算式的含義。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課前口算

  41×20=答案61×30=答案11×80=答案12×40=答案50×20=答案640÷8=答案140÷7=答案280÷7=答案350÷7=答案120÷6=答案

  一、情境導入

  課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圖。

  師:同學們,我們來到了美麗的生態園,在這里,到處是五顏六色的花,仔細觀察,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板書學生梳理出的數學信息)

  教師適時評價。

  師:根據這些數學信息,誰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

  學生可能提出

  1、三種顏色的花一共擺了多少盆?

  2、每個花架擺了多少盆花?

  <<<12>>>

  3、平均每個花架每層擺了多少盆花?

  ……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出示本節課要解決的問題。

  二、你說我講

  1.教學“三種顏色的花一共擺了多少盆?”

 。1)師:要解決三種顏色的花一共擺了多少盆?需要用到哪些數學信息?怎樣列式?

  學生列出算式,教師適時出示課件5×8=40(盆)、3×40=120(盆),追問:你能說一下你所列的兩個算式的含義嗎?

  學生回答,教師提升:通過分步列式,先求出1組花有多少盆,再求出3組花一共有多少盆。

  教師利用課件演示分布計算的過程,并引導學生兩個算式所表達的含義。

  師:你能不能列出一個綜合算式?

  教師巡視,掌握學生操作的信息。

  組內交流,討論綜合算式的列法,并講解出該綜合算式的含義。

  教師引導學生分小組展示合作交流的成果,并及時給予恰當的評價,然后教師利用課件演示綜合算式的含義,加深學生的理解。

  2,教學“平均每個花架每層擺了多少盆花?”

  教師出示問題,引導學生再看情境圖,重新梳理信息,先引導學生列出分布算式。

  在學生自主學習、列式的基礎上,師:誰愿意到黑板上來展示一下自己所列的分布算式?

  學生板演自主學習成果:96÷2=48(盆),48÷4=12(盆)。教師適時引導學生質疑:96除以2表示什么?48為什么要除以4?

  學生:96÷2=48(盆),表示每個花架有多少盆花。48÷4=12(盆)表示一個花架有四層,每層有12盆。

  學生回答,教師提升:對,先算每個花架有多少盆花,再算每層花架有多少盆花。然后教師利用課件進行演示講解。

  師:誰能列出一個綜合算式?小組內可以進行合作交流。

  教師引導學生板演展示。

  學生板演:96÷2÷4。

  教師適時引導學生質疑:96除以2表示什么?為什么要除以4?

  學生回答,教師適時提升:對,96除以2表示96盆花放在2個花架上,每個花架上有多少盆花;再除以4,表示一個花架上的花分放在4層,每層有多少盆花。教師利用課件演示,講解。

  三、鞏固練習

  自主練習第1、2題,

  引導學生先仔細觀察畫面,找到已知信息和問題,明確數量間的關系,并獨立解決。

  教師提示:做一張這樣的畫需要多少個貝殼?

  引導學生先仔細觀察畫面,找到已知信息和問題,明確數量間的關系,并獨立解決。

  教師提示:每箱8個什么?每盒6個什么?

  四、課堂總結

  師:同學們,這節課馬上就要結束了,回想一下,你有什么收獲?(課件出示教材豐收園圖)

  學生可能回答:我會積極學習了。教師適時追問:你哪個環節最積極?學生可能說:擺一擺,操作方面。

  學生也可能回答:我學會提問了。教師適時追問:你都問什么問題了?(課件“會問”綠蘋果圖片飛出果籃,同時出示問題:你都問什么問題了?)

  ……

  師:讓我們滿載著收獲,下課休息一下吧。

  學生回答

  學生小組合作回答

  學生選擇學具,利用擺一擺,想一想,再列式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學生獨立操作,利用小紙板擺一擺,

  學生組內討論交流,小組內列出綜合算式。

  學生合作,解決問題

  小組交流,解決問題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兩步應用題(歸總)的結構特點和解答方法,能正確迅速地找到中間問題(先求什么).

  2.使學生學會列綜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這類應用題的解題規律.

  3.訓練學生有條理地分析數量關系,培養學生分析、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乘、除法應用題的數量關系、結構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學難點

  學畫線段圖,并借助線段圖分析題中數量關系.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實際,以舊引新.

  1.請你根據學過的乘除法數量關系,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舉例提問.

 、賳蝺r×數量=總價

  ②路程÷時間=速度

 、酃ぷ骺偭俊鹿ばВ焦r

  學生可能舉例:

 、僖粋足球50元,3個足球多少元?

 、谖壹业嚼牙鸭蚁嗑啻蠹s120千米,坐汽車行了2小時,這輛汽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弁鯉煾涤眯⊥栖嚍槭程眠\菜,每小時運80千克,240千克的菜要幾小時運完?

  2.改編:工人們修一條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________?求什么?(求這條路長多少米?)為什么?如果去掉這個問題,改成“如果每天修15米,幾天修完?”應該如何解答呢?

  此時,學生可能會答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對的,請他說說是怎樣算的;如果沒有,教師提問:要想知道“如果每天修15米,幾天修完?”,就要先求出什么?(工作總量)根據哪一數量關系求工作總量?

  教師導入:生活中這樣的問題還有很多,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樣的問題.

  二、嘗試探索,學習新知.

  1.(1)出示例5:工人們修一條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如果每天修15米,幾天修完?

  學生們自由讀題,理解題意.

  教師談話:通過讀題,你想到了那些問題,提出來供同學們思考.

  學生可能提出:

  題目中已知幾個條件,它們各是什么?要求什么問題?線段圖應該怎么畫?

  這道題可以先求什么?(中間問題)為什么?

  求出總數量后,再求什么?為什么?

  經同學們思考(也可以小組討論),師生共同解決.

  全班重點討論下面的問題:

  a.線段圖怎樣畫?題中什么數量變了,什么沒變?

  使學生明確:為了清楚地反映數量關系,畫兩條線段,兩條線段要同樣長,表示同一條路(說明工作總量是固定不變的).

  b.要求幾天修完,必須先求什么?為什么?

  [看圖分析:可以從條件出發,已知每天修12米(工效),又知道修了10天(工時),就可以求出這條路全長多少米?(工作總量)還可以從最后的問題出發,要求每天修15米,幾天修完?必須知道這條路全長是多少米,題目里沒有給工作總量,所以要先求出工作總量.]

  共同解題,說出解題方法.

 。▽W生邊回答教師邊板書:這條路全長多少米?

  12×10=120(米)

  幾天修完?

  120÷15=8(天)

  綜合算式:12×10÷15

 、菡垖W生說一說怎樣檢驗?

 。2)教師提問:如果將第三個條件改成“每天修20米、每天修30米、每天修40米”,問題不變,仍求幾天修完?應該怎樣列式?

  12×10÷20=6(天)12×10÷30=4(天)

  12×10÷40=3(天)

  (3)教師提問:如果將第三個條件和問題改成“如果要求6天修完,每天應修多少米?”應該怎樣解答呢?

  訂正:這條路長多少米?12×10=120(米).

  每天應修多少米?120÷6=20(米).

  綜合算式:12×10÷6

  全班共同訂正,說說你的解題思路,每一步算式的含義.

 。4)教師提問:再將第三個條件改成“要求5天修完、2天修完”,問題不變,仍求每天應修多少米?怎樣列式?

  12×10÷5=24(米)12×10÷2=60(米)

  2.對比質疑,歸納概括.

  教師提問:比較例5、改編題,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和不同點?

  使學生明確:從應用題的結構上看,前兩個條件是相同的,給了單一量和數量,第三個條件和問題不同,正好互相交換了一下.從解題思路上看,根據前兩個條件就可以求出總數(工作總量),總數量是固定不變的(題目中一般在第一句話表示出來).不同的是:總數量÷份數=每份數,總數量÷每份數=份數.

  教師說明:具有以上特點的應用題叫做歸總應用題.(出示課題)

  三、鞏固練習,發展提高.

  1.獨立完成下題.

  ①小華讀一本書,每天讀12頁,6天可以讀完.如果每天讀9頁,幾天可以讀完?

 、谛∪A和小剛讀同樣一本書,小華每天讀12頁,6天讀完,小剛想8天讀完,平均每天要讀幾頁?

  訂正時說說解題的思路各是什么?

  四、課堂小結.

  今天學習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五、布置作業.

  1.方師傅給食堂運菜.如果用小推車每次運75千克,8次能運完.如果改用平板車運,4次就能運完.平板車每次運多少千克?

  2.招待所新來一批客人.每間住2人,需要15間房.如果每間房住3人,需要幾間房?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結合具體的情境,逐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進位)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理解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算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1、談話導入

  同學們,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問題,就連火車上都有很多數學問題。今天,我們就來用乘法的知識解決乘火車中的數學問題。想試一試嗎?(板書課題:乘火車)

  2、出示學習目標

 、、探索并掌握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的計算方法。

  ②、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提高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二、自學指導、整體感知

  1、教師出示自學指導

  自學內容:教材32~33頁。

  自學時間:3分鐘。

  自學要求:圍繞思考問題進行自學,在遇到問題時,可以和同桌小聲地進行交流。

  思考問題:怎樣計算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

  2、反饋交流。(學生匯報)

  3、出示問題,列出算式,探索算法。

  (1)老師這里也有一個問題,你們能解決嗎?出示問題:5節臥鋪車廂可乘多少人?

  (2)獨立計算,小組內交流。

  (3)全班交流。

  請小組同學派代表板書計算過程,并口頭說明計算過程,只要學生的算法是正確的教師都要給予肯定。

  全班交流時,教師讓學生再討論豎式得數360的“0”漏寫得“36”是否正確,引導學生關注積的個位上的“0”處理問題。

  (4)比較歸納。

  將本題與上節課例題(出示16×4的豎式計算過程)相比較,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這兩題的豎式計算過程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4、改編三位數、四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試題。

  三、檢查點撥,探尋規律

  1、學生完成 “練一練”中的1、2、3、4題。

  2、課本第33頁第二題。

  3、總結方法:筆算連續進位的乘法,關鍵是不要忘記加低位進上來的數。

  四、練習達標,拓展提高

  1、教師出題:4351×4= 8972×5=

  2、回歸學習目標。

  3、總結

  學生總結本節課學到哪些知識。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6

  教學目標:

  1、在現實情境中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的意義。

  2、探索并掌握三位數除以一位數時,商中間、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3、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過程,逐步學會合作學習。

  教學重點:

  商中間、末尾有0的除法筆算。

  教學難點:

  商中間、商末尾有0的處理方法及筆算的簡便寫法格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你們估一估商是幾位數。說說是怎樣估計的

  633=答案

  6033=答案

  二、探究新知

  1、故事導入

  師:這天孫大圣來到花果山,看到滿山遍野都是仙桃,他想:這么多的仙桃,一定要帶回去給猴子猴孫們嘗嘗,于是大圣手一揮,所有的桃子都進入大圣的手心里了。

  2、被除數是0的除法。

  師:現在,樹上有多少個桃子?(0)

  師:這時,有2只小猴子玩累了,來摘桃吃,你們說說平均每只小猴能分到幾個桃子?(0)你是怎樣做出來的?(02=0)

  師:又來了兩只小猴子,這些猴子能分到多少個桃子呢?

 。0、04=0)

  師:要是再來一只呢?(0、05=0)剛剛是4只,那要是再來4只呢?(0、08=0)

  師:看到這兩個算式,你還能說出類似的算式嗎? 同桌互說一個。

  師:好,看到這些算式,你發現了什么?(0除以任何數都得0)

  師:你真了不起,其他小朋友看到這個結論你又補充嗎?(0除以任何不是0數都得0)

  3、商中間有0的除法、

  師:這四個小猴子沒吃到桃子悶悶不樂的回家了,大圣看到他們那么失望就拿出了408個桃子,誰能提一個數學問題?(平均每只猴子能分到幾個桃子?)

  師:瞧,你提的問題和大圣的一樣,真了不起!這道題你會做嗎?你是怎樣列式的?(4084=)結果是多少?(102)你是怎么算的?

  重點引導學生用列豎式方法解答。

  獨立解決后,同教師板書對照,比較兩個豎式不同之處,說說自己的觀點。

  師:咱們看看結果和口算、估算商的位數都一樣嗎? 看來估算是可以檢驗我們計算結果的正確性的!

  [師:你們都太了不起了,老師這有兩道題你們有信心做對嗎?

  6033=答案

  8022=答案

  獨立計算,指名板演。做完的同學說計算過程。

  師:那看看結果和我們剛才估算的位數是不是一樣。

  4、商末尾有0的除法

  師:剛剛的4只小猴子拿了桃子開心的走了,聽說大王在分桃子,又來了6只小猴子,大圣就又拿出840個桃子,那么平均每只小猴能分到多少個桃子?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獨立計算,指名到黑板上做。8406=

  師:我們計算的結果和估算的位數也一樣。

  三、鞏固練習

  師:小朋友都知道孫悟空的絕招是七十二變,幾個小猴子想學一學,咱們看看他們變得對嗎?

  6802=34

  3093=13

  師:小朋友你們真棒,老師這還有一道思考題,看看你們會不會,不過可不要犯和小猴子一樣的錯誤。

  思考題:哪題的商最接近150?

  9066=答案

  7455=答案

  4804=答案

  4473=答案

  四、本課小結

  師: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有什么收獲?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7

  一、課題:噸的認識和換算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認識重量單位噸,初步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并能進行質量單位的簡單換算。

  2、過程與方法:能正確運用噸表示物體的重量;培養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數學知識來源與生活,并服務與生活,學會應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知道質量單位噸,初步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教學難點:建立質量單位“噸”的概念及噸與千克的換算。

  四、教具、學具準備:課件

  五、課前預習設計:

  1.關于噸的知識你能知道些什么?

  2.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噸作單位?舉出幾個例子。

  六、教學過程及設計意圖:

  一、激趣導入:

  1.故事激趣:熊老弟、馬大哥、牛大伯、鹿妹妹一起去參加森林運動會,走到一座小橋前發現一塊牌子,上面寫著“限重1噸”。這是什么意思?它們能過橋嗎?該怎樣過?

  2.解釋:“限重1噸”是什么意思?

  二、借助直觀形成表象:

  1.關于“噸”你已經知道了什么?整理:

  A、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噸作單位。(舉例)用地秤來稱。

  B、噸是較大的質量單位。

  C、1噸=1000千克。

  2.感知1噸,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激趣:1噸到底有多重,你想知道嗎?

  推算:一個三年級的學生體重大約是25千克,多少個學生的體重大約是1噸?

  觀察感知,形成表象:請40個同學站在講臺上,這些同學的體重合起來就大約是1噸。

  三、解決問題:

  1.這4個動物能過橋嗎?他們該怎么過?你還要知道那些條件才能知道?

  出示:馬300千克

  牛500千克鹿200千克

  熊400千克你們能為他們設計幾種過橋方案?

  2.老師們也想去運動場看看,你能告訴他們該怎樣過橋嗎?

  3.我是小小檢查員:

  談話:簡單介紹黃河大橋在兩年內就修了兩次的原因。黃河大橋上現在需要招聘一批檢查員,你想去嗎?

  在黃河大橋上有一塊牌子,上面寫著“限重13噸”,下面這些車能通過嗎?

  A、王叔叔的車裝載5000千克的煤。

  B、楊大哥的車裝載3頭大象,每頭大約重5噸。 C、李師傅的車裝載6噸大米和7000千克的面粉。

  D、張大伯開著一輛限載4噸的卡車裝載著10頭牛,每頭大約重500千克。

  你想對超載的叔叔說什么?(告訴學生:在陜西省80%的車禍都是由于超載造成的。)假如你的親戚中有人是司機,你今天回去會對他們說些什么?

  4.小明的日記:

  今天早上,我吃了一根重45千克的火腿腸,喝了一袋重225千克的牛奶,然后和爸爸媽媽一起坐上了大約重1克的出租車,來到了動物園。我們先看了大約重80噸的熊貓,又看了大約重8千克的大象。我說:“這么大的象,大概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吧?”爸爸說:“不對,世界上最重的動物是藍鯨,一頭藍鯨的重量大約是150-200千克呢!蔽蚁耄耗且活^藍鯨的重量就相當于二十幾頭大象的重量,二十幾頭大象擠在一塊該有多大呀?藍鯨可真大﹗

  【設計意圖】噸和千克之間的單位換算與“千米和米”相同,難度不大,因此可以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

  四、加強練習、鞏固提高(1)課本第34頁第1題。

  這是一道連線題,通過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質量單位千克、噸的感受。學生先獨立連線,再集體交流。

  五、課堂小結: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懂得了什么?

  2.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也會經常用到數學知識。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8

  教學目標

  1.通過調查與交流,使學生了解常用的質量單位及計量工具。

  2.在估一估、稱一稱、掂一掂的實踐活動中感知1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克”的概念。

  3.培養學生對物品質量的估計能力,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

  建立“克”的概念。

  教學準備

  1毖生進行課前調查,了解一些物品的質量及秤。

  2弊急柑炱、道`映印2分硬幣、1克鹽及一些較輕的物品。

  教學過程

  一、組織交流,了解單位與工具

  1繃私庵柿康ノ

  課前,老師請大家去了解一些物品有多重,誰愿意把了解到的信息與大家交流?

  學生交流。

  老師把學生說的物品的質量寫在黑板上:如,200克、280克、1000克、2公斤、1千克、2斤、1斤、10克、50克、4噸……

  教師指出:這里的克、公斤、千克、斤、噸都是計量物品輕重的單位。其中的公斤、斤、兩是中國傳統的計量單位,一直沿用至今?、千克、噸是國際通用的計量單位,是咱們將要研究的內容。

  2比鮮豆ぞ

  在調查活動中,你發現了哪些工具可以稱出物品有多重?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出示教科書第1頁圖上的各種秤,并作必要的補充與說明。

  二、動手操作,認識克

  1苯淌Τ鍪疽恍∩籽危ㄖ1克),估一估它的質量

  請學生想一想,要用什么工具來稱?

  經過討論,學生確定要用天平來稱。

  2苯檣芴炱

  出示天平,介紹天平的使用方法(強調指針左右擺動得一樣就平衡了)。

  3背蒲

  教師示范用天平稱出這一小勺鹽的質量是1克。

  用手掂一掂1克的鹽,說一說感受。

  4蹦闃道2分的硬幣有多重嗎?誰來估一估

  學生用天平稱出2分的硬幣重1克。用手掂一掂,說一說感受。

  5畢胍幌耄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大約重1克

  拿出學生能想到的一些輕的物品。

  6碧致郟耗閎銜什么情況下使用克作單位

  三、課堂活動

  1狽腫榛疃:稱學習用品

  先估一估,再稱一稱,然后用手掂一掂,并填寫記錄單。

  2倍懶⒆饕擔看圖,填一填(教科書第2頁)

  指導學生看清每格表示100克。

  四、全課小結(略)

  五、課后延伸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9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

 。ǘ┻^程與方法:利用遷移的規律,體驗探索1千米的過程,使學生進一步學會估算和分析問題。

 。ㄈ┣楦袘B度和價值觀: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認識千米,讓學生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在與同伴交流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愉悅心情。

  二、目標分析

  “千米”是一個常用的長度計量單位,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會聽到、看到有關千米的使用信息。由于"千米"是一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習過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較困難,是學習的難點。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時,通過課前、課中、課后三段教學的融合,讓學生在體驗中發現,在發現中建構,在建構中實踐,在實踐中內化和提升。另外,在采集教學素材時,緊緊抓住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實踐感受,圍繞著教學重點"千米的認識",組織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索、研究和發現,讓學生在愉悅的情趣中感受“千米”,建構“千米”,應用“千米”。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2、掌握1千米和1米的關系。

  3、會用分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教學難點: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四、教學準備:課件,皮尺,課前以小組為單位測量學校運動場跑道一周的長度。

  五、教學過程:

 。ㄒ唬⿵土晫

  1、復習舊知

  (1)說說我們已學過哪些長度單位?(教師板書)用你喜歡的方式表示1米、1分米、1厘米。

 。2)在()里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僖恢︺U筆長18()。

  ②一枚1分硬幣厚約1()。

  ③教室里的課桌高8()。

 、芙淌业孛婕s長8()。

 、荼本┑近S山市的距離是1316()。

  2、導入新課

  揭示課題:北京到黃山市的路程很遠,用米測量太麻煩了,我們需要用更大的長度單位來測量,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千米。(教師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從簡單的回顧中引入新課,既復習了舊知,又為探索新知做好鋪墊,同時使學生感受到知識之間的系統性。提出測量北京到黃山市的路程,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讓學生產生認知上的沖突,使學生感受到認識千米的必要性。

  (二)聯系生活,建立表象

  1、初步建立1千米的觀念

  (1)說一說:對于"千米"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

  (2)想一想:1千米到底有多長呢,你能否具體說說你心目中1千米的長度?(可以結合課前了解到的信息來描述)

  2、進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1)結合課前測量學校運動場跑道一周的長度,你認為1千米有多長?(每個學校的跑道可能不相同,實際教學時,盡可能用學生身邊的數據。)

  課件出示:我們學校運動場跑道一圈是200米,沿跑道走()圈的長度正好是1000米,1000米用較大的單位表示是1千米。教師板書:1千米=1000米。

 。2)出示標準化跑道的圖片,注明跑道一圈是400米。

  課件出示:沿跑道走半圈是()米,走()的長度正好1千米。

  3、實際感受1千米

 。1)到操場上量出100米的距離,讓學生仔細觀察一下。(此環節也可以在課前完成)

 。2)讓學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實際走一走,所需時間大約是1分15秒。

 。3)讓學生想象一下10個100米有多遠。

  4、欣賞生活中的千米

  課件出示指路標志、珠穆朗瑪峰主峰高度、汽車速度表等圖片,讓學生欣賞生活中的“千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設計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聯系生活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作為數學教學的活教材,具有時效性,使數學充滿真實感和親切感,學生能感受其存在的價值。讓學生能更充分地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印象更深刻。

 。ㄈ⿲嶋H應用,鞏固新知

  完成教材第28頁練習六第1題、第2題和第3題。

  【設計意圖】綜合練習題讓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在解決問題中強化對千米的認識,培養學生的長度觀念。

  (四)課堂總結,明確目標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2、你能從生活中找出1千米嗎?

 。ㄎ澹⿲嵺`應用,延伸拓展

  完成教材第26頁“做一做”。

  在老師或家長的陪同下完成此題,不要流于形式。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認識長度單位千米,也叫公里,知道1000米=1千米。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知一千米的長度,建立一千米的長度概念。并通過觀察、推究等方法明確1000米=1千米,會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教學,培養學生推理能力,并且通過教學內容能夠喜歡體育,培養學生鍛煉身體、積極學習的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長度單位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及長度單位間的換算。

  教學難點:使學生親身體驗1000米長度,建立1千米的空間概念。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建立聯系

  1、在之前的學習中,咱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呢?能從小到大背出來嗎?并且用手表示每個小單位。

  教師板書: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

  2、我們一起用手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長度。

  二、聯系實際,導入新課

  1、同學們,觀看過體育盛事——奧運會嗎,在奧運會中有些什么比賽?學生思考回答。

  2、那么跑步比賽中有一些什么項目呢?學生列舉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000米、1500米、3000米等。

  3、跑步比賽中都是在規定的跑道內完成,你們試跑過這些長度的鍛煉嗎?在跑步比賽中最長的運動是什么項目?——馬拉松(ppt展示)

  4、教師簡介馬拉松比賽。馬拉松為什么用千米作為單位,而千米是比米更大的單位,大多少呢?

  5、學生推想:1千米=1000米(因為1000g=1kg)通過孩子們已知的知識構架能夠清楚地推出此公式。

  三、切身體驗,感受長度

  1、聯系實際,提示咱們學校的操場一圈大約是200米,那么如果我們要跑1000米的話需要跑幾圈呢?

  2、估想:1000米是多少個100米,那么在操場上會跑多久就是1000米了呢?

 。▽W生快速的思考,有的在草稿本上計算,有的自己默默的想)

  3、總結出正確的圈數:200+200+200+200+200+200=1000(米)

  4、那么平時我們在操場上跑操正好是5圈,也就是1000米的真實長度,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四、分享感受,繼續探究

  1、全班共同分享感受。

  先讓同學們在小組內交流一下,然后教師組織班上交流。

  2、那么我們再次來從小到大把咱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整理一遍。

  教師板書: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總結:在計量比較遠的長度時我們通常用千米(公里)作為單位。

  3、想一想:如果我們要完成3000米,得在我們的操場上跑多少圈?學生思考后得出結論:200米一圈得15圈才能完成3000米。

  那么,3000米有多少個1000米呢?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得出結論:3個。

  4、算一算

  6000米=()千米  5千米=()米  ()米=7千米

  9000米=()千米  3500米=()千米+()米

  5、小結:

  整理板書: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五、看書質疑,鞏固練習

  1、看一看書,想一想還有什么地方不懂或是有疑問提出來,我們一起解決。

  2、我們一起把今天學過的知識再鞏固一下,看看今天我們班上誰最勤勞,回答的問題又多又正確,我們將給予獎勵哦!

  《千米的認識》是在學生掌握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的基礎上,讓學生認識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較大的長度單位千米。

  “千米”是一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它不象之前學習的那些長度單位一樣看得見、摸得著,能比劃。建立“1千米的表象也比較困難,往往上課時只能照本宣科,讓學生知道1000米=1千米,然后就是一大串的練習。其實,正因為這部分知識對三年級學生來說缺乏感性認識,所以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就成了本節課的難點。在教學中,我經過課前準備、課中實踐和課后鞏固三大步驟,較好地突破了這一難點。

  一、課前準備。

  在上千米的認識前一天,我專門抽下午自習的時間,帶著學生來到操場,用測繩和同學們一起測量了10米和100米,并讓學生分別走一走10米和100米,數一數要走多少步,大約要用多少時間?然后指出:10個100米就是1千米(初步感知1千米有多長),我們的操場一圈大約是100米,繞操場走上10圈大約就是1千米,讓學生明確:千米,是一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在計量較遠路程的時候,通常要用到千米。

  二、課中實踐。

  讓學生回憶走100米的情況,讓學生思考幾個100米是1千米,根據昨天走100米所用的步子數和時間來推算走1千米需要多少步、花多長時間。這一系列的活動意在讓學生在課前走一走、量一量的基礎上,再通過估一估、算一算、說一說等豐富的活動中更充分、更深刻地理解1千米的長度。然后,為了更準確的體驗1千米有多遠,我帶領全班同學帶上測繩,從學校出發往丁家坑方向測出了1000米,和同學們一起走這1千米,再回來的時候,和同學們一起數步數,看時間。通過這一實踐,學生總算是對1千米有了比較感性、準確的認識。

  三、課后鞏固。

  為了讓學生了解生活中“千米”的應用,我收集了一些有名的山峰、河流、公路及大橋的長度資料和步行,騎自行車、小汽車,飛機,宇宙飛船1小時的速度(以千米為單位的),通過多媒體投影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感受到長度單位“千米“的廣泛使用,并讓離家較遠的學生在下一次回家的時候,估算自己家到學校的路程是多少千米。通過這些活動,最終使學生建立了比較明晰的“千米”概念。突破了教學難點。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10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1頁的內容

  三維目標:

  1.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知道噸在實際中的應用,初步建立1噸重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2.能進行重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教具、學具準備:

  將書上大米袋示意圖制成掛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教師:我們都學過哪些重量單位?

  讓學生描述一下1克和1千克具體有多重。

  2.5000米=()千米4千米=()米

  1000克=()千克8千克=()克

  二、新課

  1.教學噸的認識。

  教師:我們以前學過克和千克這兩個重量單位。比如,一袋糖重500克,一袋鹽重1千克。這節課我們要學習一個比千克還要大的重量單位(引出新課)。

  出示書上第一個直觀圖。引導學生說一說圖意,然后教師指出: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噸作單位。

  教師:誰能說一說還有什么物品用噸作計量單位?1噸到底有多重呢?

  教師直接引出:1000千克就是1噸。

  板書:1噸=1000千克

  教師:假設三年級同學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個同學的體重是多少千克?40個同學的體重是多少千克?是幾噸?

  教師:你還能說出哪些東西大約重1噸?

  2.教學千克和噸的換算。

  4噸=()千克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推算,不用寫出推理過程,啟發學生想出:1噸是1000千克,5噸是5個1000千克,5個1000千克是5000千克。所以5噸是5000千克。

  3.做“做一做”中的題目。

  讓學生獨立完成,給有困難的學生一定提示。訂正時,讓學生說一說推理過程。

  三、小結

  四、課堂作業

  教師還可以再給出幾個例子讓學生說出合適的單位名稱。

  教學后記: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11

  教學內容:教科書P8例5及"做一做";練習二中的第3-6題。

  三維目標:

  1.使學生加深對千米的認識,知道長度單位在實際中的應用。

  2.會進行長度單位間的換算及簡單的計算。

  3.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長度單位間的換算

  2.難點:長度單位間簡單的計算。

  教(學)具準備: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知識準備:

  1、填空

  1千米=()米

  1000米=()千米

  4米=()分米

  1分米=()厘米

  6厘米=()毫米

  500毫米=()分米

  二、導學階段;

  1、教學例5:

  出示例5:

  3千米=()米

  出示問題:

  1千米是多少米?

  3千米是幾個1000米?

  誰知道例5的空格里應填多少?你是怎樣想的?

  出示:5000米=()千米

  問:多少米是1千米?5000米是幾個1000米?空格里填幾?

  做"做一做"中的題目。

  師:題里給出的兩個條件單位名稱一樣嗎?你是怎么想的?

  三、鞏固練習

  練習二中的第3-6`題。

  1、第3題獨立完成。

  2、第4題

  獨立完成。指名說說推理過程。

  3、第5題

  說說圖意再獨立做。

  5、第6題小組討論,全班反饋。

  板書設計:

  千米和米長度單位間的換算

  3千米=3000米

  5000米=5千米

  教學后記: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12

  設計說明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物體的輕重已經積累了一些感性的認識,對常用的質量單位也有初步的了解,但是由于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具體、直觀,且大部分學生對質量的認識還比較模糊,因此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要想建立千克與克的質量觀念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谏鲜銮闆r,本設計關注了下面幾點:

  1.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

  在教學中,給學生提供學具,并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在稱一稱、掂一掂、估一估等活動中,獲得有關千克的豐富體驗,從而牢固地建立千克的質量觀念。

  2.注重對實踐過程的指導和實踐結果的總結。

  在學生的操作過程中,注意實時調控和指導,使學生的實踐更有層次,目的性更強;在每項操作之后都幫助學生得出相應的結論,有效地促進了知識的生成。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天平 盤秤

  學生準備

  鹽 牛奶 黃豆 回形針 花生米 軍棋 2分硬幣 蘋果 雞蛋等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觀察主題圖,找出有關信息。

  提問:(1)圖中淘氣和小鳥分別在做什么?

  (2)淘氣和小鳥分別有多重?

  (3)誰的體重更重一些?你是怎樣知道的?

  引導學生發現:淘氣的體重是30千克,小鳥的體重是50克,淘氣比小鳥重。

  小結:淘氣的體重用“千克”作單位,小鳥的體重用“克”作單位,我們這節課就來認識這兩個質量單位。

  ⊙探究新知

  1.認識秤,學會讀數的方法。

  (1)了解學生知道的秤。

  師:在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直接看物品包裝袋上標示的凈重知道物品的質量,但是很多物品沒有包裝。例如桌上擺的雞蛋、蘋果等。要想知道它們的質量該怎么辦呢?在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見過?(課件出示各種秤)

  請學生說一說在生活中見過的秤,比如學生可能通過看圖,看電視,逛市場見過盤秤、臺秤、電子秤、天平、彈簧秤、磅秤等。

  (2)了解讀數的方法。

  出示盤秤,提問:你知道圓盤上的刻度數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嗎?如果指針指向1,表示托盤上的物品有多重?

  學生觀察盤秤上的圓盤,知道一個大格表示1千克。

  過渡:下面我們就來認識質量單位“千克”。

  2.動手實踐,建立“千克”的質量觀念。

  (1)稱一稱。

  以小組為單位,稱一稱兩袋鹽的質量,知道兩袋鹽的質量是1千克。

  (2)掂一掂。

  請每個小組的成員輪流把兩袋鹽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3)估一估。

  用手掂一掂蘋果,估計一下大約幾個蘋果的質量是1千克,然后用秤來稱一稱,驗證自己的估計。

  (4)找一找。

  找一找周圍哪些物品的質量大約是1千克。

  預設

  生1:2瓶礦泉水大約是1千克。

  生2:1大袋洗衣粉大約是1千克。

  生3:10本數學書大約是1千克。

  (5)體會幾千克有多重。

  以小組為單位,想辦法任意稱出幾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蘋果、洗衣液、白菜等課前準備好的物品)

  (6)抱一抱。

  匯報自己的體重,互相抱一抱,感受幾十千克(或幾十幾千克)的質量。

  設計意圖:通過以上環節,學生依次體會到了1千克、幾千克、幾十千克(或幾十幾千克)的質量,給了學生直觀的感受和體驗,對于幫助學生建立“千克”的質量觀念大有益處。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13

  一、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周長讓學生在觀察、比較、測量和動手操作的基礎上建立周長的概念,理解周長的含義。會測量計算以長方形和正方形為主的常見平面圖形的周長,并拓展研究不規則平面圖形的周長的測量計算方法。

  二、教學重難點分析

  建立周長的'概念,能指出各種平面圖形的周長并會測量計算常見平面圖形的周長是教學重點;正確、深刻地理解周長的含義是教學難點。注意設計動手操作、獨立思考、質疑問難、小組討論等學習形式來強化對周長的理解,讓難點在不經意中獲得突破。

  三、教學意圖和教學思路

  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體現做數學、玩數學的活動性和趣味性,感知先行,凸現探究過程。具體做到兩個拓寬:拓寬周長概念的外延,拓寬周長的測量計算方法。教學過程中盡力把繡球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爭、去辯,在悟中得法。教學思路:從生活情境中引出周長概念+通過指和描理解周長概念十通過測量計算三角形和一般四邊形的周長鞏固周長概念并鋪墊測量計算周長的一般方法+探究測量、計算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一般方法+探究測量計算不規則平面圖形周長的方法。

  四、教學過程

  課前活動:師生沿著操場的邊線繞操場跑步一圈。

  1.體驗中引出周長。沿著操場的邊線繞操場跑步一圈(板書一圈、邊線)、讓學生比劃路線,描述多少是一圈、什么是邊線、貼平面圖,讓學生用粉筆畫跑步的路線,強調起點、終點、操場一圈邊線的總長度、操場的周長。(板書周長)

  [評析: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數學知識,賦予《周長這一知識點以現實意義。這樣學生的學習得到了感性材料的支撐,在這樣的生活情境中學生也很容易進入角色。此外,本節課把《周長》描述為一圈邊線的總長度,簡明易懂,充分體現了周長這一數學問題的現實性。》

  2.操作中理解周長。

  (1)指導學生找出身邊物體的周長、指出課本封面的周長。(電腦顯示給予確認)

  (2)讓學生指出下面圖形的周長。(多媒體隨后顯示)

  〔評析:采用學生身邊的、熟悉的或感興趣的材料作為研究素材,增強學習的親切感。通過指、描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在輕松的操作中理解周長,而多媒體的效果使周長是什么更加清晰明朗!

  3.測量計算中深化對周長的認識。

  (1)(多媒體顯示老鼠和兔子分別繞三角形、四邊形的草坪跑步一圈)

  提問:誰跑得多?比什么?怎么能知道它們各自的周長呢?(板書:測量計算)

  [評析:多媒體的動態顯示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上的數學問題很快變成學生自覺探索的問題。]

  (2)在作業紙上測量計算三角形、四邊形的周長,再組織小組匯報。(強調:所有邊長的總和)

  [評析:通過練習獲得測量計算平面圖形周長的一般方法,為探索計算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方法奠定基礎。]

  (3)測量更多邊形的周長,總結強調周長即一周邊線的總長度。

  4.引導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

  (1)出示方格紙上的正方形、長方形,要求測量計算并展示不同的計算方法。

  (2)鞏固練習。正方形的邊長為2分米,計算一個正方形的周長和由這兩個正方形拼成的長方形的周長。強調:計算的應是有關圖形一周的總長度。

  [評析:通過這一變式練習,使周長即一周的總長度得以鞏固,進一步強化了對周長含義的理解。]

  (3)測量并計算周長。(出示下面的圖形)

  5.合作解決問題。測量計算出硬幣和樹葉的周長。

  [評析:對周長的理解不局限于長方形和正方形等規則平面圖形中,避免了學生生搬硬套,產生思維定勢。把周長拓展到不規則平面圖形中,使學生對周長的認識更加深刻,并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14

  教學環節:

  1.情景引入:觀察一個立體圖形的各個角度,初步了解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個物體,看到的不同。

  2.例題講解:觀察汽車全景照片后,對不同位置看到不同形狀講解。解決書上的相應練習加上茶壺的上、側、正的觀察。

  3.情景練習:針對空間中3個不同物體之間的位置關系來體會不同角度觀察的不同。(選不同位置的照片)

  4.擴展練習:欣賞風景在空間中的視角變化引起的物體形狀變化。

  本次教學我認為采用計算機網絡自主教學和小組合作討論的教學形式結合,能夠在實物觀察、空間抽象、轉變視角的3個層次上得到提升。

  教學目標:

  1.了解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個幾何圖形、同一個實物,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

  2.能夠根據提供的不同位置的局部和整體的關系進行綜合,找到物體完整的表象。

  3.初步了解到空間中不同位置觀察到的多個物體間的位置關系。

  4.建立空間觀念,培養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準備:

  立體的長方體紙箱一個(每一個面粘貼不同的學生熟悉的卡通動物形象),遮蓋布一塊,實物圖片若干,屏風一個,桌子上有的茶葉筒等3種物體,網絡課件,計算機10臺。

  分組:4個學生一組(選出組長、信息員)。分配一臺計算機。

  學具準備:白紙和筆。

  教學過程:

  一、觀察長方體物體,初步感知不同位置看到物體不同

 。▓龅夭贾茫旱首釉6個不同的地點,看到一個面的3個,兩個面的3個,看見3個面的一個人)

  1.情景設置:今天有一個奇怪的現象請大家研究。這放置了一個長方體物體在各小組派來的代表中間,請從一號開始說一說你看到的是什么?請你們自由交換位置,再說一說你看到的是什么?(請回到自己的小組)

  2.同時點擊對應的課件,出示1~6號角度看到的物體。

  3.提問:為什么你們都觀察的是同一個長方體,每個人兩次看到的卻不一樣呢?

  4.小結:在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都是不一樣的。只能看到物體的一部分。

  二、觀察實物,綜合表象找實物。

  1.提問:那么你們能判斷站在一個物體的不同位置,看到的是什么嗎?

  2.出示:小明、小紅、小東在商店買鞋,他們在不同位置看到了同一只鞋。他們站在鞋的什么位置?(填空)你能把他們看到的鞋和他們對應用連線表示嗎?(連線)

  3.小結:你們真厲害呀!能根據他們站在鞋的正面、側面、后面的位置想象出看到鞋的形狀。

  三、綜合表象,找尋實物

  1.我這里還有一個更加困難的問題。你有信心解決嗎?

  2.提出問題:我弟弟家要購買一輛新車,他有這輛車的正面、側面、后面的圖片資料,可是他不知道這輛車是什么牌子和型號。請你們利用網絡上的汽車資料和圖片幫助他找到這輛車。

  3.出示汽車的不同位置圖,提供網絡資料。

  4.學生自主活動。

  5.判斷和小結:要了解一個物體必須從它的每一個部分入手,綜合考慮它的全局。

  四、判斷空間中多個物體之間的關系

  1.有時我們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美術的素描課上有這樣的3樣物體(出示)這是還有一張從空中俯視的平面圖。以及4臺攝像機在不同位置拍到照片。

  2.可是粗心的攝像師助理在連接數據線時出現了錯誤。那么在A、B、C、D這四個點的攝像機分別拍到的畫面是怎樣的呢?請你連接上攝像機的線。

  3.提供幫助:在屏風后邊有這三樣物體的實際情況和4個對應的點。你們可以自由進去觀察找到幫助。

  4.學生自由活動。集體訂正。

  5.提問:為什么4張圖片中茶葉盒一會在杯子的左邊,一會又在右邊呢?這說明了什么?

  6.小結: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在不同位置觀察空間中的物體不僅是形狀不同,而且物體之間的位置關系也不同。

  五、欣賞空間中角度變換的風景

  1.同學們在這節課上學的非常的好。在這節課結束的時候,我想請你們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

  2.自由欣賞,配背景音樂。

  3.提問:在欣賞中你感覺到什么?

  4.總結:在實際生活中,除了改變位置觀察同一物體,還有一種在定點變化視角的觀察,這就象我們剛才看到風景是從一個點觀察周圍。希望以后同學們能利用這兩種觀察方法觀察你看到的周圍。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15

  設計說明

  本節課繼續學習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的豎式計算,重點解決“不夠商1時商0”的問題。為了使學生較好地理解這部分知識,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具有如下特色:

  1.關注學生對算理的理解。

  在教學中,當學生計算到被除數的十位發現不夠商1時,教師及時組織學生討論,并加以恰當地引導,從分物的角度和除法本身的計算規則分別進行理解,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為后面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注重學生的探究性學習。

  在教學中,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主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鼓勵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選擇自己喜歡的、合適的方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節 約(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談話。

  師:我們國家現在提倡勤儉節約,誰能說說哪些做法是節約呢?

  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見聞進行列舉。

  2.導入:有3個班的同學用實際行動來倡導節約,他們積攢了許多舊報紙和礦泉水瓶,送到廢品收購站回收利用,我們來看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遇到了什么問題,我們是否能幫助他們解決。

  設計意圖:在學習新課之前與學生進行談話,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下面的學習打好基礎。

  ⊙探究新知

  1.了解情境圖。

  課件出示情境圖,鼓勵學生找到情境圖中的數學信息并完整表達。

  (3個班積攢的報紙和礦泉水瓶一共賣了912元)

  2.嘗試計算。

  (1)請學生根據上面的數學信息,提出問題,并列出算式。

  (問題:平均每個班賣了多少元?算式:912÷3)

  (2)請學生口算出結果并寫出口算過程。

  根據以往的學習經驗,學生能寫出算式:900÷3=300,12÷3=4,300+4=304。

  (3)請學生嘗試進行豎式計算。

  3.解決“不夠商1時商0”的問題。

  (1)組織學生小組討論。

  師:你們在計算時遇到了什么問題?除到十位不夠商1時怎么辦?(同時出示不完整的豎式如下)

  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口算過程從以下兩個方面理解“不夠商1時商0”的道理,并板書完整的豎式計算過程。

 、購姆治锏慕嵌壤斫猓合确肿900元,912─900=12,余下的不夠30元,每個班分不到10元,所以在十位商0占位。

 、趶某ū旧碛嬎愕囊巹t去理解:用被除數十位上的1除以3時,不夠商1,需要將十位和個位上的數合起來,用12再除以3,結果等于4,在個位上商4。

  (2)結合口算,說說豎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師:現在我們完整地寫出了912÷3的豎式計算過程,請大家結合口算的過程,說一說豎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學生匯報,教師隨機板書,如下:

  設計意圖:通過上述環節,學生能夠透徹地了解為什么要在十位上商0,并牢固地掌握商中間有0的除法的豎式計算過程,對學生進行正確熟練地計算有很大的幫助。

  4.學習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末尾有0的除法。

  (1)出示教材10頁的第三個例題,提問:我們要解決的是什么問題?怎樣列式?

  引導學生讀題,根據題意列出算式:522÷4。

  (2)引導學生獨立進行豎式計算。

  (3)組織交流。

  師:這個算式是在哪一位上不夠商1?應該怎樣處理,你是怎樣想的?

  引導學生明確:在豎式計算中,當除到個位不夠商1時,要在商的個位上寫0,余數是2。

  5.總結算法。

  師:在計算一位數除三位數時,我們應該怎么做?

  引導學生總結一位數除三位數的豎式計算方法的一般步驟:從被除數的高位算起,除到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寫商,遇到不夠商1的情況要商0占位。

  ⊙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11頁1題。

  理解題意,在圖中圈出答案后進行豎式計算。

  2.完成教材12頁4題。

  先說一說豎式計算的步驟,再觀察題目中的計算過程,找出錯誤的原因并改正。

  ⊙課堂總結

  我們這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在計算中我們要注意哪些問題?

  ⊙布置作業

  教材11頁2、3題

  板書設計

  節 約(一)

  912÷3=304(元) 522÷4=130(支)……2(支)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香蕉网久久综合影视 | 在线观看AV免费网址 | 天天看天天爽国产 | 永久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 思思久久99精品久久中文 |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