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班數學教案:《有趣的測量》(精選10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班數學教案:《有趣的測量》,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大班數學教案:《有趣的測量》 1
活動目標:
1、學習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感知物體的長短,并進行記錄。
2、初步感知同樣的距離,使用的測量工具不同,測得的數據也不同,訓練思維的相對性。
3、能用較準確的語言講述自己測量的情況。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有測量的基本方法。
(2)物質準備:
1、場地:四人坐一張大長方桌。
2、各種自然測量的工具(鉛筆、積木、彩帶、水彩筆、冰棍棒、吸管等),每組一套。
3、記錄紙(四分之一大的A4紙)、記號筆,在黑板上畫好大的記錄表。
4、直尺、卷尺、皮尺等。
活動重點:了解測量的方法(首尾相接)
活動難點:掌握測量工具不同測量的結果是不同的。
活動過程:
開始部分
一、情景游戲,導入活動。
1、教師創設情景:“幼兒園運動會進行跳遠比賽,咱們班誰跳得最遠?”
2、請個別幼兒從起點線進行立定跳遠,引出比較方法——測量。
3、討論:你想用什么辦法量?怎樣量?
4、小結:測量時,使用的工具一頭要和起點對齊,然后測下一段時,工具的一頭和上次的尾要緊接住,就是首尾相接,這樣才能測得比較準確些。
基本部分
一、幼兒操作,學習測量的方法。
1、教師:“請你量一量桌子的邊有多長?你想選擇哪種工具?為什么?”
2、幼兒選擇測量工具并操作:測量桌子的長邊和短邊。(可以選擇教師提供的工具也可以用自身進行測量)
3、幼兒交流測量結果,教師點評鞏固進行測量的`正確方法。
二、更換測量工具,記錄測量結果。
1、介紹記錄表格:“我們先來看看這張記錄單?記錄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訴我們什么,后面的格子又記錄什么呢?(幼兒講述:一個是畫選用的工具、一個是記錄數據)
2、幼兒進行測量活動。教師引導:“選擇一件自己喜歡的家具,用不同的工具來量一量其中的一條邊。”
3、討論交流測量結果。
教師:誰來分享你的測量結果?
教師:我們用兩種不同的測量工具測同一張桌子,測出的結果是一樣的嗎?你能發現其中的什么秘密?
小結:測量同一樣物體時,測量工具越長,測量的次數越少,測量工具越短,測量的次數就越多。
三、集體交流,了解生活中的測量。
1、引導提問:“生活中,你在哪里見過測量?人們會用什么工具來測量?”
2、觀看視頻,了解測量的工具——尺子。
結束部分:
小結: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用測量的方法了解物體的長短、高矮、距離等,不管用什么樣的測量工具,都要方法正確,才能量準確。
延伸活動:在益智區投放多種工具(毛線、木棍、鉛筆、回形針等),以及記錄再次測了教室中物品的長短。
大班數學教案:《有趣的測量》 2
設計意圖
《綱要》提出的:“引導幼兒體會數學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初步嘗試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幼兒參加數學活動的興趣,激發幼兒探索數學規律的愿望。讓幼兒在生活和游戲活動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測量是認識量的手段,幼兒的測量最早是“目測”,即通過感知比較量的差異。大班幼兒的測量活動是自然測量。自然測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筷子,小棍,腳步,小碗等)作為量具(器)進行直接測量。即僅局限于簡單工具的測量,而不是標準工具的測量。
學習自然測量,可以加深幼兒對各種物體量的認識;有助于幼兒對不同量的測量工具的初步認識;加深幼兒對10以內數的理解;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對測量活動的興趣。
什么東西可以用來測量?這個有趣的問題會引起孩子的好奇,促使他們開動腦筋,有步驟去探索,去發現,在動手操作中不僅獲得知識經驗,而且還獲得了學習知識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
一、活動目標:
1.學習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測量物體的長短,并會用表格的形式進行記錄。
2.初步感知同樣的距離,使用的測量工具不同,測得的數據也不同,訓練思維的相對性。
二、活動準備:
1.每兩人一張桌子。
2.各種自然測量的工具(鉛筆、積木、布條、紙條等)。
3.記錄表、筆。
三、活動過程:
1.導入,引出主題
導入語:我們馬上要搬新的幼兒園了,需要定做一批新的桌子,現在請小朋友幫一個忙,測一下我們桌子長的邊到底有多長。可是我們沒有尺,你們說怎么辦呢?
2.學習正確自然測量的方法
過渡語:對,我們可以用好多材料來進行測量,在你們凳子底下有一支鉛筆,現在就請你用這只鉛筆先來測一測自己桌子的長邊,記住自己測到的數字?
(1)集體測量,并討論出正確的測量方法
師:誰來說說你用鉛筆側到了幾段?是怎么測量的?(個別幼兒邊講解邊示范)
(2)教師總結
師:我們測量時,使用的工具頭要和起點對齊,然后測下一段時工具的頭和上次的尾要緊接住,就是首尾相接,這樣能測得比較準確些。
過渡語:剛才我們用鉛筆測量了桌子的長度。老師又為小朋友準備了一些其它的測量工具,而且還準備了每人一張記錄單,把每種工具側到的結果用筆記錄下來。
3.運用正確的測量方法進行測量,體驗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1)出示記錄表
師:我們先來看看這張記錄單?記錄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訴我們什么,后面的格子又記錄什么呢?(幼兒講述:一個是畫選用的工具、一個是記錄數據)
(2)提出測量要求
師:現在請你們到桌子上選擇相應的工具對桌子進行測量,測量時注意要首尾相接,把測到的數字記錄在后面的格子里。如果時間不夠可以選擇其中的兩種工具進行測量記錄。
(3)幼兒進行測量
(4)討論交流測量結果
師:誰來分享你的測量結果?
師:我們用兩種不同的測量工具測同一張桌子,測出的結果是一樣的嗎?你能發現其中的什么秘密?
小結:測量同一樣物體時,測量工具越長,測量的次數越少,測量工具越短,測量的次數就越多。
4.活動延伸:猜測驗證。
師:想想看,現在老師用筷子和膠棒測量鋼琴,誰測的次數多?誰測的次數少?說說你的理由?
師:那我們一起去測量一下,看看你們猜的對不對?
個人反思:
這節教學活動有好的地方,也有失敗的地方。因為活動中所要測量的就是我們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貼近生活,所以幼兒在測量的時候特別的開心,積極性也特別的高。在操作的過程中,因為幼兒之間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對有錯,所以在活動的過程中給幼兒多次交流多次嘗試的機會。發現問題就要給幼兒解決問題的機會。允許他們犯錯誤,再嘗試用別的方法。每當孩子遇到困難,我都會讓他們先自己想辦法,大膽去嘗試。
在活動中盡管之前我已經考慮了很久怎么樣把語言說的更周密更完整,但是真正上課的時候還是有一些略顯含糊的地方。就因為這一點,幼兒的操作方法不是很準確,使得第一個活動目標沒有實現,所以在數學活動中,一定要盡量把話說周全,以免有些小朋友喜歡轉空子或者抓你的漏洞,不要只想著自己的教學步驟,而忽略了口頭的能力。為了實現第二個活動目標,在活動中讓幼兒大膽的發現然后進行講述,所以這個目標很容易就實現了。
在活動中也存在一些困惑:
1、幼兒由于個體差導,出現個別幼兒孤立活動,不愿與同伴交流,任教師如何鼓勵也無濟于事,該如何?
2、在活動中是應讓幼兒帶著問題去測量,還是讓他們在測量中發現問題?如果他們不能從中自己發現問題,我們該如何辦?
每個老師都跟我們說過,在互動上遇到緊急情況要懂得隨機應變,我們都覺得挺簡單,但是當你真正遇到這種“突發狀況”的時候,也許你就沒有自己預期的那么“靈活”。所以無論如可,要做好完全的準備。
大班數學教案:《有趣的測量》 3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活動情況,經歷測量石塊體積的實驗過程,操索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2、在實踐與操索過程中,嘗試用不同方法解決實驗問題。
教學重點:
探索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教學難點:
測量較大和較小物體的體積。
教學過程:
創設情況,引入新知
師:同學們看到了自己的桌子上已經擺放了一些物品,同學們能不能將這些物品按照形狀分分類呢?
生:動手分類。
生總結分成三類:
一類是像長方體和魔方這樣的規則物體;
一類是像水和沙子這樣的沒有固定形狀的;
一類是像石塊﹑乒乓球、圖釘這樣的不規則的。
師:老師想知道這幾類物體的體積到底有多大呢?怎么辦?
生:像長方體和正方體這類規則的物體的體積用公式直接求。
師:很好,那么沒有固定形狀的和不規則的物體的體積我們該怎么辦呢?請同學們討論一下。
生:總結交流:沒有固定形狀的物體我們可以給他裝在一個有固定形狀的規則的物體內,或者用量杯直接測出他的體積。
生:不規則的物體的體積我們可以把它轉化成水的體積。
師:為什么會的'想到轉化成水的體積呢?
生:因為水沒有固定的形狀,把東西放進水里,水面會上升。例如烏鴉喝水的故事、
師:講述關于阿基米德洗澡的故事,他用水來測量出來皇冠的體積。
阿基米德洗澡的故事和水的特性給了我們啟示,讓我們可以利用水的特性把不規則的物體的體積轉化成水的體積,很好。下面我們就以小組為單位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師:在動手操作之前,同學們先說一說你想測量桌面上哪個物體的體積,都需要哪些用具?
生總結。
師:那么下面我們就準備動手操作,在這之前老師要提出要求。
要求:
1、注意安全,對于一切物品輕拿輕放。
2、制定好操作方案,分工細則
3、認真觀察,做好操作記錄。
4、組織好語言,準備匯報。
學生操作,記錄,教師巡視,記錄各小組的問題,看他們是怎樣解決的。
生:從三方面匯報
1、是遇到了什么樣的困難怎樣解決的;
2、測量出的數據3、是怎樣得到的數據。
A學生選擇石頭遇到的困難的可能:
1、是石頭沒有完全浸沒;
2、讀數時每個人讀的不一樣。
B選擇乒乓球遇到的困難是球在水上飄著,不能浸沒。
C選擇圖釘遇到的困難是圖釘太小,沒有辦法測量。
匯報解決的方法
呈現解決的各種物體體積的方法。
1、石頭:V物體=V水溢出水上升的方法(V物體=V水上升):水下降的方法(V物體=V水下降)V物體=V水溢出+V水上升
2、乒乓球:將上浮物體埋入沙子中,運用沙測法。V球=V水上升—V物體V球=V沙
3、圖釘:以多測少。
學生如果回避了乒乓球,在匯報后將問題再拋給學生,一起來研究。
學生如果沒有測量圖釘的體積在練習時再解決。
方法總結與引導:無論是水測法還是沙測法他們有什么共同之處呢?
生:都是在完全浸沒的情況下,物體的體積就等于它排出的沙子或水的體積。
鞏固練習:
在一個長方體容囂里,測量一個蘋果的體積。
提示:
1、學生動手測量
2、水面高、底面長、寬分別是多少?
3、學生口算出水面升高了多少cm、
4、底面積乘高是蘋果的體積。
5、并且列式計算出蘋果的體積。
小結:
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大班數學教案:《有趣的測量》 4
活動目標:
1.感受并體驗遠近的含義,激發幼兒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學習用工具測量遠近,并能將測量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3.初步感知同樣的距離,使用的測量工具不同,測得的次數也不同以及同樣的距離,使用的工具不同,測量的次數也不同,越長的工具所用的測量次數越少。
活動重難點:
1.重點:按照正確的`步驟用工具測量
2.難點:
(1)理解不同的距離,用同一種工具測量,測量的次數越多越遠,測量的次數越少越近
(2)同樣的距離,使用的工具不同,測量的次數也不同,越長的工具所用的測量次數越少
活動準備: 鉛筆,表格、路線圖每人一份、水彩筆蓋、短水彩筆、沒削過得鉛筆。
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
師:今天,動物學校要舉行一場盛大的運動會,小兔、小熊、小貓都報名參加了比賽。你們看,小動物們馬上就要從自己家里出發到學校去了,究竟是哪個小動物會最先到達體育館呢?
二、學習用工具測量的方法比較路線的遠近。
1.(引導幼兒觀察路線圖)請幼兒觀察比較,哪個小動物去體育館的路最近?哪個小動物去體育館的路最遠?你是怎么知道的?這種方法準確嗎?
2.師: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目測法,但是目測法比一定準確,我們還能用什么方法來判斷路線的遠近呢?(請幼兒講講自己的想法,如工具:尺子、棍子、繩子、積木等)老師今天也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種測量工具,你們看看老師帶來了什么工具?(水彩筆蓋)
3.師:你們覺得這樣工具能測量小動物家到學校的距離么?(能)那咱們就先量一量小貓家到學校要幾個水彩筆蓋,你會量嗎?(會),請你來試一試。
在幼兒嘗試過程中教授測量方法,邊演示邊引導幼兒一起講述測量的正確步驟(找起點,沿著線,接著量)將測量結果記錄在表格中(小貓家到學校量了5個水彩筆蓋)
4.師:請你們也量一量小貓家到學校用了幾個水彩筆蓋。并將結果記錄在表格里。
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請你再量量其他兩個小動物家到學校用了幾個水彩筆蓋,把結果記錄在表格里。
5、請幼兒坐好,檢驗幼兒測量的結果,教師小結不同的距離,用同一種工具測量,測量的次數越多越遠,測量的次數越少越近6、師:鄭老師還給你們準備了兩種測量工具呢,我們就用這兩種工具來量一量咱們的小椅子好不好。
請幼兒示范測量方法,及時糾正不對的測量步驟。
7、請幼兒坐好,檢驗幼兒測量結果,教師小結同樣的距離,使用的工具不同,測量的次數也不同,越長的工具所用的測量次數越少。
三、教師小結
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都能被當做測量工具呢,我們的教室里就有很多,待會請你選一樣你喜歡的東西作為測量工具,來量一量咱們的桌子、黑板,還能比比小朋友的身高呢……
大班數學教案:《有趣的測量》 5
活動目標:
1.幼兒愿意參與測量活動,體驗動手制作尺子的樂趣。
2.能選用自然物,用首尾相接的方法,測量桌子的高度,感知因測量工具的不同所帶來的測量結果的差異。會用移動手指做記號的方法,制作自己的尺子并進行測量。知道用數記號的方法說出測量結果。
3.能認真完成測量工作,并做好記錄,能清楚地與同伴交流。
活動準備:
水彩筆、鉛筆、筷子;記錄紙;長條形的白色硬紙;書每人一本。
活動過程:
一、桌子有多高——幼兒選用自然物測量并記錄
1.用自然物測量桌子的高
師:上次,我們用測量的方法,知道了桌子的長和寬,但我們還不知道桌子有多高。今天,我們再來量一量桌子的高。小朋友們告訴我,要知道桌子的高,我們量什么地方?從哪兒量到哪兒?桌上,老師準備了鉛筆、筷子和水彩筆,還有一張記錄表,表上也畫了這三種工具.你可以挨個選擇你喜歡的工具,按首尾相接的方法,量好后記錄在工具后面的空格里。
2.交流分享
師:你用了哪些工具來量?用水彩筆量,結果是幾只水彩筆長?用鉛筆量,桌子的高有幾只鉛筆長?用筷子量,桌子的.高有幾只筷子長?為什么桌子的高沒有變化,而量的結果卻不一樣呢?
小結:因為我們測量的工具有的長一些,有的短一些,所以量出的結果就不一樣。
二、制作我的尺子
1.嘗試用指頭量紙條的長度。
師:我們今天做一個新的測量游戲。老師準備了一根長條,請小朋友用我們的一根手指,像老師這樣,來量一量紙條有多長。試一試,用哪個指頭最靈活方便?現在,自己邊量邊數,紙條有幾個指頭長?
2.對手指測量的結果進行初步的對比。
師:剛才我們說,測量的工具長短不一樣,結果就會不一樣,但我們剛才都是用的手指頭,大家的手指頭都差不多粗細,那結果應該也差不多呀?為什么有的是12個指頭長,有的是16個指頭長,差得太遠。
3.對測量時手指頭移動的方法進行示范,同時提示用做記號的方法,引導幼兒比較準確地測量紙條的長度。
4.數一數,我的紙條有多長?
數自己的紙條上有幾個記號并記錄在紙上。再次對比結果。感知結果比較接近。
三、用制作的尺子測量書
1.師:我們的紙條上有這么多的記號,現在我們拿一本書,把書的長的一邊和紙條靠近,看一看、數一數長邊在第幾個記號那兒。你能告訴我書的長邊有多長嗎?書脊有多長呢?
2.師:看我們畫的記號還可以量書的長度,你認為它像我們平時用的什么測量工具?
(出示尺子)看,他們相同的地方在哪兒?什么地方不同呢?
3.還見過什么樣的尺子?
師:我們平時見到人們都用什么樣的尺子?他們如果量桌子的長,不管是用什么尺子,結果是一樣還是不一樣呢?為什么呢?因為這些尺子的記號,大家也把這些記號叫刻度,這些刻度都是一樣長做一個記號,所以,量的結果就是一樣的。大家可以用我們自己做的尺子回家量家里的東西。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中我精心設計了自然測量與標準尺認識的結合點,就是自己制作尺子。孩子們開始應用已經獲得的測量方法量桌子——引導發現測量結果的差異——了解不同的測量工具測量,結果各異帶來的弊病(萌發尋找辦法解決問題的欲望)——用手指做記號在長條紙上——比較結果的一致性——嘗試測量書本,發現測量結果的一致性——領悟出這就是自制的尺子——尺子就是為了精確測量而發明的。幾個環節,環環相扣,通過這樣層層遞進,引導孩子發現問題,并帶著問題探索,最后解決問題并頓悟,了解標準尺誕生的原因,以及標準尺制作的初步原理。活動的價值由此得到凸顯,孩子們在整個的活動中,參與積極,師生有效互動,取得很好的效果。整個活動,我引領孩子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每一個環節學習經驗的逐步積累都為孩子的進一步探索和發現提供了可能。
本次活動的不足之處在于,孩子前期測量方法的經驗積累還有差異,活動結束時還有部分幼兒未達到最后的效果,還需要進一步的個別指導,在延伸活動和活動區活動中給孩子更多的時間和機會。
活動評析:
本活動從幼兒感興趣的測量活動人手,通過易位或替換過程,引導幼兒發現物體部分與整體的相互關系以發展幼兒的空間能力。整個活動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圍著測量層層展開活動,并通過幼兒自己動手操作,激發了幼兒學習探索的欲望。這樣,既鞏固了幼兒對單位體系的認識,又分散了連續的整體(如被測的物體)分解成可以置換的小單位難點。使幼兒在完成任務之后獲得成功的快樂,活動從充分提高幼兒的自信心這個意義上說具有更大的教育價值。
大班數學教案:《有趣的測量》 6
活動目標:
1、學會用首尾相連的自然測量方法感知物體的長短或距離的遠近。
2、知道在測量同一物體時,使用的工具不同,測量的結果也不同。
3、明白測量可以幫助人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活動準備:
1、幼兒已有在生活中比較遠近或物體長短的經驗。
2、學具:水彩筆、記號筆、吸管、絲帶、積木、小木棍等;記錄單。教具:大記錄單;各類尺子。
3、環境創設:布置能進行立定跳遠空地,并有起點線。
活動過程:
一、游戲“跳遠比賽”導入活動。
1、請幾位幼兒進行立定跳遠,問“誰跳得最遠?你怎么知道的?”
2、引導幼兒討論:可以用哪些工具進行測量?
二、幼兒第一次操作:測量桌子的邊長。
1、幼兒自由選擇工具測量桌子邊,教師觀察并指導幼兒探索測量方法。
2、請幼兒介紹自己的測量方法,集體討論。小結:測量時要一下挨著一下量。
三、幼兒第二次操作并記錄結果。
1、幼兒用首尾相接的方法再次測量桌子的邊,并將結果記錄下來。
2、幼兒說出自己的記錄結果,教師在大記錄單上進行統計。
3、討論并分析:為什么同一物體的測量結果不同?小結:用自然測量法對同一物體進行測量時,使用的工具不同,得出的結果也不同。
四、集體討論:生活中除了可以用木棍、絲帶以及我們的手、腳等來測量外,還可以用什么工具幫助我們得到最準確的.測量結果?
1、讓幼兒說出自己知道的各種測量工具名稱。(如:直尺、三角尺、皮尺、卷尺等)小結:生活中測量不同的物體時,人們會使用不同的測量工具。
2.嘗試用測量工具再次測量桌子的邊。
大班數學教案:《有趣的測量》 7
活動目標:
1、理解長度測量的意義,體驗測量的樂趣。
2、嘗試探索及學習不同的長度測量方法,并能用語言表述自己的想法。
3、知道不同的測量工具會帶來不同的測量結果,引發進一步探究的欲望。
活動準備:
1、一寸蟲圖片1張,集體記錄圖表1張,投影儀。
2、幼兒測量用圖(知更鳥、蒼鷺、老鷹、巨嘴鳥、大雁操作紙)、1寸和2寸吸管若干,黑色記號筆若干支。
活動過程:
一、引出測量我明白了,你們是看出來的,準確地說,你們使用目光測量出來的。
二、故事引導,理解測量
1、導入情景,初步測量。
2、提出測量要求:一寸蟲會做的事情你會做嗎?那么,聽清楚我的要求:不搬小凳子到桌子上,用小碗里的一寸蟲去測量一下知更鳥的尾巴,看看你用了幾條一寸蟲長?3、簡單測量,操作后引導孩子表述操作結果,提問:誰能告訴我,你的測量結果是多少?你是怎們測量的?追問:3條一寸蟲的長度就是——3寸。(強調一條緊挨著一條測量,用投影儀展示測量方法,首尾相接。)
三、探究方法,表達見解。
1、引導孩子交流操作情況。逐個統計測量結果,并提問:你測量的是什么鳥?測出來的長度是多少?你是用什么方法測量的?(出示各種鳥的測量結果,并將幼兒用到的方法用圖標列出來。)
2、引導幼兒探究最準確的一種測量方法。請幼兒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輔助提問:用什么方法測量最準確。
四、運用方法,再次測量。
引導幼兒交流測量結果。輔助提問:你測出來的結果是用到了幾次?大雁的`身體是一樣長的,為什么有些孩子測出來是6?有些孩子測出來是3?——哦,測量工具長短不同,測出來的次數也會不同,如果我有一條“三寸蟲”呢?
教師小結:的確,測量工具的不同,會造成測量次數的不同,測量工具越短,測量的次數越多,測量工具越長,測量的次數就越少。
活動分析:
一、《綱要》強調幼兒科學是科學啟蒙教育,旨在培養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教幼兒嘗試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因此,我重構增設了一下環節,旨在引領幼兒將經驗遷移,升華本次數學活動:【第五環節、認知沖突,激發欲望。】
1、拋出問題,形成沖突:如果請你來測量一下我們的教室有多長,你會選擇一寸蟲嗎?為什么?你覺得用什么工具則兩比較合適?(活動目標:將經驗成功遷移,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正確的根據進行測量)
2、幼兒自由討論,留下尾巴,引發欲望。(保證活動的可持續發展)
二、記錄表使用得較為成功,較好地呈現了本次活動的主要重難點的內容,在知識點的展現、歸納上比較清晰的。作為科學活動的常規模式來說,列表歸納的方法應該推廣使用,用著十分便捷的作用。
大班數學教案:《有趣的測量》 8
一、活動目的
1、嘗試測量周圍的物品并表達測量結果。
2、了解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二、活動準備
1、測量工具:數字條、苦瓜、黃瓜、絲瓜等適合測量的食物
2、PPT課件
三、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
小貓想請小朋友幫個忙,它想去吃魚,這有兩條路可走請小朋友為它找一條更近的路。(小朋友用目測的方法回答了問題)下面我們學習一種新的方法來檢驗你們用目測法判斷的是否正確那就是自然測量。
(二)量一量
1、教師用數字條(測量工具)示范量一下。
師:剛才小老師是怎樣測量的'誰會說說。
生:用數字條
師:你說了老師想說的了,這個叫測量工具。
師:還有誰看仔細了,請他來說說
生:對著那條路量的
生:有做記號的
師:你們都說得更好了,觀察得更認真了,都看到我有做記號了,還有要補充的嗎?還有一個小朋友沒有發現。
師:那老師來告訴你
2、師再演示,一邊講解一邊操作(強調注意測量時應注意的事項。測量時工具要和被量的物體一邊要對齊,每次測量都應做記號,測量中不能留有間隙,也不能重復測量)。這就要自然測量。
3、出示記錄表,講解如何使用并記錄次數。
4、幼兒用數字條工具測量苦瓜、黃瓜的長。
師:請小朋友用數字條這個測量工具量黃瓜和苦瓜的長,并在記錄表上記錄。
(1)幼兒嘗試用測量鉛筆并在表(一)做記錄。
(2)請全班幼兒展示記錄表,集體驗證測量結果。
師:請小朋友來說說長量了幾次?為什么?
生:因為他們苦瓜、黃瓜長所以量的就長
師小結:剛才這個小朋友說得很好,動腦筋了,當我們用同種測量工具測量不同物體,次數多的較長,次數少的較短。
5、幼兒用數字條測量絲瓜的長度。
師:請小朋友量一量并做好記錄。
(1)幼兒進行測量并在表(二)做記錄。
6、幼兒說說:還有什么東西可以當測量工具?
(三)結束活動
請小朋友回家的時候用不同的工具測量量量家里家具電器等。
大班數學教案:《有趣的測量》 9
活動目標:
1、學習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測量物體的長短,并記錄測量結果。
2、知道量具越長(或大)測得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測得的'次數越多。
3、同伴之間能相互合作,大膽的交流。
活動準備:
筷子、鉛筆、水彩筆、吸管、粉筆、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老師:誰知道我們活動室里的黑板有多長,可以用什么辦法來測量黑板的長度呢。
二、基本部分
1、請幼兒嘗試用各種方法(手、筷子、鉛筆等)來測量的黑板的長度。
2、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
3、請幼兒自主選擇測量工具測量活動室里的物品。
4、幼兒兩人一組測量桌子的長度。
幼兒兩人分成一組,一人用筷子、鉛筆、水彩筆分別測量桌子的長度,另一人用記錄表對結果進行記錄。
5、觀察測量結果,得出測量同一物體的長度,長的測量工具測得的次數少,短的測量工具測得的次數多。
提問:怎樣選擇測量工具。
三、結束部分
老師:小朋友們,請你們回家以后測測你們自己家里的物品(桌子、椅子等長度或高度),并記錄結果。
大班數學教案:《有趣的測量》 10
活動目標:
1、嘗試運用故事中的“一寸蟲”進行測量,了解首尾相連的測量方法。
2. 通過觀察、操作,學習直線的測量方法。
3.體驗進行測量活動的樂趣
活動重點:
了解首尾相連的測量方法。
活動難點:
學會直線測量方法的基礎上,對動物身體的某個部位進行測量。
活動準備:
一寸蟲圖片 幼兒兩次操作的測量材料。
活動過程:
1.談話導入,激發幼兒的興趣
(1)師:小朋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神秘的朋友,它就躲在我的身上,你們猜猜看,它在哪里呢?
(2)師:你們知道這是什么蟲嗎?幼:毛毛蟲
(3)師:可是它說它不叫毛毛蟲,叫一寸蟲,什么是一寸蟲呢?我們用手來比劃一下,它有多大呢?
(4)師:哦,原來一寸蟲長的這么大,對人類來說,這么長就是一寸,所以我們叫它一寸蟲。
2.運用故事,引出測量
(1)教師出示圖片,講述故事:在一片大森林里,住著很多大大的動物,比如說?可是還住著小小的一寸蟲,但是,還住著愛吃一寸蟲的知更鳥。有一天,知更鳥要吃一寸蟲,一寸蟲趕緊說:“不要吃我,不要吃我,我會測量。”
(2)師:小朋友,你們知道什么是測量嗎?幼:測量就是量一量有多長
(3)師:你會測量嗎?小朋友的小椅子上也有一寸蟲,每個小朋友可以拿下來看看,你想用它來測量什么?我們先從自己身上來量一量,試試看。(幼兒用一寸蟲在自己身上測量)
(4)師:好了,現在我們把一寸蟲貼在自己的'身上,老師看見我們小朋友還不怎么會測量,那我們先來看一看一寸蟲是怎么測量的吧。
3.幼兒嘗試初次測量,學習直線的測量方法。
(1)師:我們來看,一寸蟲爬到了知更鳥的尾巴上,它要幫知更鳥的尾巴測量了,那誰來說一說,一寸蟲是怎么測量的呢?幼:一個一個連起來的
(2)師:一個一個是怎么連起來的?
教師小結:一個跟著一個拍在一起,中間不能有空隙,也不能有重疊。
(3)師:那一共爬了幾條?(3條),
師:一只一寸蟲是一寸長,量出來用了3只一寸蟲,那是多長呢?
幼:3寸長
(4)師:一寸蟲真厲害,一會兒就測量出了知更鳥的尾巴有3寸長,那小朋友你們想試一試,學習一寸蟲測量的方法呢?(想)
師:(出示一張紙)在這張紙上,有一條線,看看上面有什么?(一個紅點)這個紅點就是起點,是一寸蟲開始擺放的地方。請小朋友測量下這條線的長度,把測量的結果記錄在這個小方格里。
師:在測量之前,你們想想一寸蟲是怎么測量的?(讓幼兒想一想)想好了嗎?現在開始測量吧!
(5)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6)講評幼兒的操作,有問題的指出并糾正。
教師小結:我們小朋友真棒,都學會了一寸蟲的測量方法,一寸蟲是一個跟著一個,中間不能有空隙,也不能疊在一起,才能測量出來
4.幼兒再次測量,運用直線測量法,學習測量動物的某個部位,并簡單記錄。
(1)師:一寸蟲幫知更鳥測出了尾巴的長度,知更鳥說:“好吧,你幫我測量了,我就不吃你了,可是我還有很多的朋友,你也要幫它們去測量一下,不然我還是會吃掉你的。”
(2)師:看看知更鳥的朋友是誰?(教師出示圖片:大象、長頸鹿、兔子)
師:小朋友們想一想,他們會叫一寸蟲測量什么?
幼:大象的鼻子,長頸鹿的脖子,兔子的耳朵
師:這一次啊,一寸蟲想請我們小朋友來測量,你們愿意嗎?(愿意)
(3)師:在測量之前,先請小朋友認識一下這些操作材料,有一張記錄單,還有動物的圖片,還有一寸蟲,請小朋友來為知更鳥的好朋友測量一下。注意,找到這些圖片上的紅點,這是開始放一寸蟲的地方。
(4)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5)講評記錄單,請幾個幼兒來分享一下。
師:你是幫誰測量的?你是怎么來量的?(幼兒的操作在投影儀上展示出來)
5.感受一寸蟲的機智,體會測量的樂趣
(1)師:一寸蟲告別的知更鳥和它的朋友,慢慢向前爬,在路上碰到了夜鶯,夜鶯要吃掉一寸蟲,一寸蟲說:“不要吃我,不要吃我,我會測量。”
(2)師:你們猜猜夜鶯要請一寸蟲量什么呢?
(3)師:原來,夜鶯要請一寸蟲測量歌聲,一寸蟲想想歌聲怎么測呢?小朋友說說看歌聲能不能測量?
幼:能(不能)
師:其實在我們生活中有的東西是可以測量的,有的東西是不可以測量的。
師:那一寸蟲利用夜鶯不知道歌聲是不能測量的這個道理,她就逃跑了。
師:我們來看看一寸蟲是怎么做的?它對夜鶯說:“好吧,那你開始唱吧,我來測量。”于是,夜鶯開始唱了一起,一寸蟲爬呀爬呀,一會爬到草叢里,一會兒躲在小花里,一會就不見了。
師:一寸蟲真聰明,而夜鶯不懂得測量,那我們小朋友呢,有沒有學會測量了?(學會了)
師: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可以測量的,比如說我們教室里的桌子的長度,積木的長度……等下我們可以和好朋友一起用一寸蟲去量一量有多長吧!
【大班數學教案:《有趣的測量》】相關文章:
大班數學教案《測量》02-18
大班數學有趣的測量教案03-23
大班數學教案自然測量07-04
大班數學教案《自然測量》10-01
《有趣的測量》大班教案(通用13篇)07-12
大班數學活動《有趣的測量》教案07-27
大班數學教案:有趣等分_大班數學教案07-05
大班數學教案:有趣的數字_大班數學教案07-05
大班數學教案有趣的對稱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