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合集15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使學生會用毫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2、使學生經歷毫米的含義以及1毫米長度單位觀念的形成過程。在實際測量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會用毫米作為測量物體長度,從而提高學生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4、結合操作活動,使學生體會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觀念
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體驗1毫米的`實際長度,知道1厘米= 10毫米;會簡單的換算;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在二年級我們學習過有關長度單位的知識,要精確地測量物體長度,需要什么工具?(用尺子量)
2、請說一說你是怎樣測量物體長度的?(學生匯報:把尺子的0刻度對準所量物體的一條邊,看這邊的另一端指向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讀數時要平視。)
3、我們已經學過了哪些長度單位,并用手比一比有多長?(學生回答)
4、填上合適的單位(課件演示,指生回答)
5、小組合作學習,估計課本的長、寬、厚。
(1)出示例1情境圖,學生認真觀察。教師提出問題。
(2)4人小組合作,分別估計一下數學課本的長、寬、厚。將估計的結果填在記錄表的“估計”一欄中。
(3)對估計的結果進行反饋。
6、用測量的方法驗證估計的結果。
(1)分組測量課本的長、寬和厚。測量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測量的結果。
7、提問:當測量的長度不是整厘米時,該怎么辦呢?
8、能不能用學過的長度單位米或厘米來精確地表示書本的厚度?(這時我們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長度單位——毫米。)(板書:毫米的認識)
【設計意圖:借助游戲以及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出長度單位,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和質量觀念。在活動中產生知識上的沖突,為新知的出現做好鋪墊】
二、新授知識
1、建立1毫米的概念,認識厘米與毫米的關系。
觀察自己的直尺,你能發現什么呢?(同桌交流)
(1)很多個1厘米。(0—1、1—2都是1厘米)
(2)除了厘米刻度外,1厘米中間還有更小的格。每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
(3)一個小格一個小格地數(一毫米一毫米地數),10個小格就是1厘米。1厘米中有10個1毫米。(板書:1厘米=10毫米,25px=10mm)。
(4)考考你:3小格是多少毫米?7小格是多少毫米?比1厘米多2格,是多長?(1厘米2毫米)
(5)填一填:2厘米=()毫米5厘米=()毫米70毫米=()厘米
(6)你能測量出書本的厚度是多少毫米?(6個小格,是6毫米)
三、想一想
(1)想一想1毫米是多長?拿出一張光盤,看一看,摸一摸。這張光盤的厚度就大約是1毫米。(小魔術: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光盤,再慢慢把它抽出,拇指和食指之間的縫隙寬度大約1毫米。讓學生反復做一做,加深對1毫米的認識。)閉眼想象并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猜一猜,幾張紙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2)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長度接近1毫米。(電話卡的厚度、學生卡的厚度)【通過多次的直觀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讓概念從實際中來,便于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3)說一說,測量生活中的哪些物品會用到“毫米”作單位?(小的物體)
(4)生活中的毫米:①1角硬幣、1元硬幣的厚度大約是2毫米。②人的手指甲大約10天長1毫米,腳趾甲大約20天長1毫米。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用到毫米。
四、練習
1、在括號里填上適當的長度單位或數。
一只螞蟻長約3()。
一本字典厚70(),也就是()厘米。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2
第1課時:秒的認識
教學目標:
1、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認識新的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過動手操作等豐富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時間觀念。
3、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滲透愛惜時間的教育,教育學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學重點:借助豐富的活動,讓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 教學難點: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準備:(教師)多媒體課件;(學生)口算卡片,每人準備一個時鐘。 教學步驟:
一、情境導入
(播放新年聯歡晚會的片段)
談話:新年的鐘聲將敲響,讓我們一起來倒計時。(課件出示鐘面,伴隨著“滴答”聲,讓學生共同進行倒計時)
談話:剛才,我們進行倒計時,像這樣計量很短的時間,我們常用比分更小的單位——秒。今天,我們就共同來認識這個新朋友。(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認識時間單位“秒”
1、師:你知道怎樣計量用“秒”做單位的時間嗎?請仔細觀察你們所帶的鐘表,看看有什么發現。
2、學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學生反饋:
①時鐘有3根針,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針。
②秒針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讀取電子表上的時間時,讓學生可以利用以前學過的電子表的讀法進一步類推。
4、體驗1秒鐘
①師:1秒到底有多長呢?讓我們閉上眼睛,仔細聽一聽。(利用時鐘的“滴答聲”讓學生感受。)鐘表發出“滴答”一聲所經過的時間就是1秒。
②學生跟著時鐘的“滴答聲”,做拍手練習,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誰拍得最準。
③比一比,哪位學生不看時鐘,每秒數一個數,看誰數得最準確。
④小結:剛才,我們聽到鐘聲“滴答”一聲就是一秒,我們拍一下手用1秒,數一個數也是用1秒。1秒的時間確實很短,但是有些現代化的工具在這短短的1秒鐘里卻可以做很多事情呢。(舉幾個具有說服力的數據說明1秒鐘的價值)所以,我們可別小看了這短短的1秒鐘,它的作用可大了。我們要珍惜時間,不浪費每1分、每1秒。
5、師:(邊撥秒針)秒針從數字12走到數字6,這表示經過幾秒?從數字
6走到8,表示經過幾秒?請你輕輕告訴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還知道秒針從哪兒走到哪兒也是10秒?
(二)探索分與秒之間的關系
1、師:如果秒針從數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數字12,這時經過多長時間,分針有沒有什么變化。
2、讓學生小組合作,仔細觀察鐘面,自主探索。
3、學生反饋。
4、小結:秒針走1圈,就是60秒,這時分針走1小格,也就是1分鐘,所以1分=60秒。
(三)練習:體驗1分鐘
1、讓學生看鐘表,通過讀秒來體驗1分鐘的長短。
2、師:1分鐘能做什么呢?
讓學生分組畫畫、寫字、做口算、摸脈搏體驗1分鐘實際的長短。
3、讓學生舉例,說說1分鐘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認識時間單位——秒)有了秒針,計時就更準確了,時針、分針、秒針在時間王國里分工合作,準確地為人們報時。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2題。
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
補充:
①們上一節課的時間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跑步比賽
師:讓我們一起到緊張激烈的運動場上去看看。50米決賽剛結束,你能通過鐘表的顯示,說出運動員的成績嗎?從這張成績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動:
師:下課鈴聲響了,請大家安靜,迅速地將課桌上的學習用品整理到書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時間。看誰整理得又快又好。(學生整理,教師報時)
師:相信大家今后每時每刻都能這樣珍惜分分秒秒,做時間的主人。
四、作業收集有關時間的信息。
課后反思:
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認識時、分和會讀、會寫幾時幾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的知識性目標相對簡單,但單位時間比較抽象,不象長度單位、質量單位那樣可以借助具體的物體表現出來。本節課的重點是通過一系列的體驗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1秒、幾秒及1分的時間觀念。在教學設計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幾個環節: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利用學生熟悉的場景,使學生直觀認識生活中“秒”的存在,幫助學生認識抽象的時間概念。通過讓學生參與倒計時的活動,使學生初步感受“1秒”的長短,同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由于學生已經認識了“時、分”,因而在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自主進行探究,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等形式來解決“怎樣計量用?秒?做單位的時間”及“分與秒之間的關系”等問題。讓學生真
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借助活動讓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首先通過讓學生拍手、數數、寫字、畫畫等活動讓學生體驗1秒鐘、1分鐘的長短,在體驗1分鐘時還讓學生體驗同樣是1分鐘做不同事情時的不同感受。由此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同時注意培養學生愛惜時間的意識。
4、注意讓學生收集有關時間的信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5、多給學生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事情所需時間,在頭腦中建立表象,在估測其他事情時可借鑒作比較。
當然,除了在學習秒的認識是可以這樣做,建立其他數學概念也可運用這樣一些做法。
第2課時:時間的換算及計算
教學目標:
1、通過加深學生對時間單位的認識,發展學生的時間觀念。
2、會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
3、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難點: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教具準備:時鐘模型、投影儀、課件。
教學過程:
一、猜謎游戲引入:
1、猜謎語:矮子走一步,高個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個走半天。
2、學生猜出謎底后,教師拿出一個鐘面模型,提問: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個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針走一小格的時間是多少”?“分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大格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
③“1時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師演示課件,撥出不同的時刻,讓學生讀出時間。如:5時,3時20分,6時,9時50分等。
4、引出課題:我們已經學會看時間,但如何計算經過的時間呢,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時間的計算”。(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1:2時=()分
(1)教師:1時等于???(學生答)那2時呢?
(2)學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饋
a、60+60=120分
b、2時就是2個60分,即60×2=120分
(4)教師小結。
2、完成第4頁“做一做”先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訂正時,可以指名學生說一說得數是多少?是怎樣想出來的?然后教師小結出時間轉換的方法。
方法(一):時、分、秒
是從大到小的單位,像百位、十位、個位一樣; 方法(二):時、分、秒中從小單位向相鄰大單位換算,即秒向分換算,分向時換算是滿六十進一,進位原理與個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進位類似。
60秒=1分(10個1=1個10)
60分=1時(10個10=1個100)
反過來也是一樣的。
3、教學例2。
(1)教師投影例2的情境圖,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圖,說說圖意:小明7時30分離家,7時45分到校。
(2)師: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多少時間呢?
(3)學生討論回答,試著讓學生歸納出計算時間的各種方法:
a、分針從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鐘。
b、45-30=15,是15分鐘。
4、小結
5、請一至兩名學生說說自己從幾點出門到學校是幾點。讓臺下的學生幫忙算一算。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第5頁“做一做”。
集體訂正時,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鐘表上實際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時少()分,1時比45分多()分。
(2)一節課是()分,課間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時。
3、競賽:教師口頭報時刻,如:3時至3時45分,經過幾分?學生搶答,看誰搶答得快,教師給予獎勵。
四、全課總結,回歸評價:
教師:現在是幾時幾分?我們剛才是從9時開始上課,從上課到現在經過了幾分?一節課40分鐘很快就過去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是啊,時間就像金子那樣寶貴,我們要珍惜每一分時間,多學一點本領,長大更好地建設祖國。
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能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學生熟知的、感興趣的計算,用家到學生經過的時間來組織教學。一方面教師要相信學生,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與空間,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經驗得出計算的時間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師也要細致引導,通過學生對計算方法的總結和實際應用鞏固所學。通過不斷地積累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第3課時:時、分、秒的練習
教學目標:
1、通過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素材,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充分體會時、分、秒的實際意義。
2、通過練習,學生比較熟練地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
3、進一步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教學難點:用時針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3題。
要求學生先估計,再實際進行驗證,驗證的數據可以由學生和家長一起完成。
2、完成“練習一”第4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讓學生說一說每一題是怎么比較的,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比較,只要說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練習一”第5題。
讀讀書上的三個例子,并要求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說一說做這些事情需要多長時間。
4、完成“練習一”第6題。
先讓學生嘗試做一做,分別測量在跑步或跳繩后,1分鐘內心跳和呼吸次數的變化情況。
5、完成“練習一”第8題。
學生計算經過的時間。如果部分學生有困難,讓他們借助鐘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師給予適當的幫助。
6、完成“練習一”第9題。
指名說說題意。學生獨立列式,說說自己的計算方法。
二、補充題目。
1、1分=( )秒4時=( )分9分○9秒36分○2時
5分=( )秒150秒○2分400分○4時 10分○1時
2、電影《神奇的宇宙》從2:05開始,到2:50結束,這場電影放映了多長時間?
三、全課總結:你現在回算經過的時間嗎?計算經過的時間應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業:“練習一”的第10、11題。
教學反思:本節練習課,通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等活動,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勇于創新、善于表達的能力。學生在傾聽與表達中,可以學到的時間計算方法,體驗到將數學知識應用與生活的快樂。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3
教學內容
例1:橫向條形統計圖
簡單的數據分析
例2:起始格與其他格代表的單位量不一致的條形統計圖
例1:平均數的含義和求法
求平均數
例2:用平均數來比較兩組數據的總體情況
13——14簡單的數據分析
教學目標:
1、向學生介紹兩種條形統計圖,使學生會看這兩種統計圖,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統計圖
2、使學生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3、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教學重點:
會看兩種統計圖
教學難點:
起始格與其他格表示不同單位量的條形統計圖。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1課時第38頁例1
教學目標:
1、向學生介紹橫向條形統計圖,使學生會看這種統計圖,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統計圖
2、使學生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出示掛圖、引導學生觀察并理解圖意)
如果超市的王經理,現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種品牌礦泉水的銷售情況,還想知道下周該進些什么品牌的礦泉水。你有什么好辦法?(統計)
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縱向條形統計圖,讓學生觀察。
說說這個統計圖與以前見過的統計圖有什么不同?
2、它的橫軸表示什么?縱軸表示什么?
3、根據統計表,你能完成下面這份統計圖嗎?
3、學生討論并說明如何完成統計圖。
4、提問:如果用橫軸代表銷售量,用縱軸代表不同的品牌,該怎樣設計這樣的統計圖?
5、小組合作學習
6、小組匯報
7、出示規范的橫向條形統計圖讓學生完成。
你能跟同學說說完成這樣的條形統計圖時要注意什么?
8、討論:如果下周要進貨,哪種品牌的礦泉水應該多進些?哪種品牌的礦泉水應該多進些?你能說說理由嗎?
三、引導學生進行小結
在前幾個學期,我們已經學會了收集數據和整理數據的方法,會用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來表示統計的結果。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統計、、、、、、讓學生理解、體驗統計的1、展示數據2、科學預測、決策作用。
四、鞏固練
課本40頁第一、第四題
五、全課小結。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第2課時例2
教學目標:
1、向學生介紹起始格與其他格代表的單位不一致的條形統計圖,使學生會看這種統計圖,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統計圖
2、使學生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我們學校的校醫非常關心我們同學的身體健康,經常要了解我們同學的體重,身高等,(出示班級座位圖)
如果老師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組6位同學的身高的情況,你有什么辦法能讓老師一眼就看明白?
2、提問:你打算怎樣完成這份統計圖?
3、出示幾個空白的條形統計圖,讓學生根據統計表嘗試完成條形統計圖。
4、如果用條形統計圖表示這個小組學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個單位比較合適?
5、出示教材上的統計圖,讓學生觀察,討論。
你能說說破這個統計圖跟我們以前學過的統計圖有什么不同嗎?
用折線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個單位?
其他格代表多少個單位?
這樣畫有什么好處?
6、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匯報。
在統計圖的縱軸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單位量是不同的(第一個圖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
7、讓學生按照例子把其他兩個同學的條形補充完整。
8、學生討論:什么情形下應該使用這樣的統計圖?這種統計圖的優點是什么?
9、觀察體重統計圖,看看這個圖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個單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個單位?
9、這個統計圖跟我們剛才學習的學生身高統計圖有什么不同?
10、獨立完成書上的統計圖
小組進行學習小結。
這種統計圖一般在以下情形中加以使用:各樣本的`統計數據的絕對值都比較大(如本例中學生的身高都在138厘米以上,體重都在32千克以上),但不同樣本統計數據之間的差異值又相對比較小(如本例中身高和體重的最小差異分別是1厘米和1千克)。當出現這種情形時,會出現一種矛盾:如果每格代表的單位量較小(如第一個統計圖中每格表示1厘米或2厘米),統計圖中的條形就會很長,如果每格代表的單位量較大(如第二個統計圖中每格表示10千克),又很難在統計圖中看出不同樣本之間的差異。所以,為了比較直觀地反映這種差異性,采取用起始格表示較大單位量,而其他格表示較小單位量的方式,就避免了上述矛盾。在這種統計圖中的縱軸上,起始格是用折線表示的,以和其他的格有所區別。
10、通過完成這一份統計圖。你得到了哪些信息?進一步體會統計的作用。
11、你想對這些同學說些什么?
出示“中國10歲兒童身高、體重的正常值”,引導學生把學生的身高、體重與正常值進行對比,找出哪些學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學生的體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實踐作業)讓學生從報紙、書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統計圖表,并找出相應的信息,可以培養學生從各種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鞏固練習:40頁2、41頁3、5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進一步掌握除法的簡便算法。
2、能正確、靈活地進行計算。
3、通過練習,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重點:進一步掌握除法的簡便算法。
教學難點: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靈活地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上節課我們復習、整理了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這節課我
們繼續來復習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
二、復習
1、回憶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是怎么進行簡便計算的?進行簡便算法時要注意什么?
2、全班交流:個別匯報
當一個兩位數可以分解為兩個一位數相乘時,可以把兩位數除法改為除數是一位數的連除式題。
要注意:不是所以的題目都可以這樣的,有些題目這樣并不能很簡便,做時要靈活運用。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5
教學內容:
里程表(一)
教學目標:
1.會看里程表,能從里程表中獲取數學信息。
2.對照路線圖,能解決求兩地之間路程的問題。
教學重點:
從里程表中獲取信息。
教學難點:
對照路線圖,解決求兩地之間路程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482-167+456863-(285+578)428+(547-398)
【探究展示】
下圖是“北京—西安”沿線各大站的'火車里程表 。
二、學生通過獨學、對學小展示完成任務。
學生通過獨學、對學小展示完成。教師在巡視中發現共性問題,通過大展示完成,教師適當點撥。
三、達標訓練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你覺得
這節課哪個組表現得最棒?
學生通過獨學、對學小展示完成。教師在巡視中發現共性問題,通過大展示解決,教師適當點撥。
獨立完成后小組內交流,教師抽查。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6
教學目標:
1、通過解答三個具體問題,對本單元所學的知識進行回顧和整理。使學生形成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的知識結構,掌握口算、估算、筆算和驗算的基本方法。
2、能根據實際問題的需要,靈活選擇計算方法。
3、提高計算的正確性及熟練程度。
教學重點:
靈活選擇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提高計算正確率。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回憶本單元所學知識。
(1)給學生留出回憶的時間。
(2)指名學生回答,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形成知識網絡。
(3)其他同學補充完整。
2、復習除法含義。
(1)板書:46÷2 0÷3
(2)說一說,46÷2的含義,0÷3應該怎樣理解?
提問: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結果是多少?任何不是0的`數除0呢?
二、鞏固練習
1、出示教材第33頁的內容。
(1)自主解答這3道題。
(2)逐題訂正。
(3)請學生說出分析過程和解答方法。
(4)質疑。再解答這三道題時,你使用了什么樣的計算方法?為什么選用這樣的方法?為什么用“≈“?你用什么方法驗證自己的計算是否正確?
說一說,225÷5的計算過程。
(5)指名學生回答或組內交流。
2、教材第34頁練習七的第1題。
(1)思考:如何判斷商的位數?除法估算的方法是什么?除法筆算時要注意什么?
(2)按要求先計算,再填空。
(3)學生每人一空,集體訂正。
(4)說一說,筆算除法時,你都遇到了我們學過的哪幾種情況,商中間、末尾有0的除法有什么特點。
(5)指名學生回答。
3、教材第34頁練習七的第2題。
(1)講清題意。
(2)說一說,每道題中都有哪些運算符號,它們的運算順序各是什么。
(3)集體在練習本上完成,指名學生板演。
(4)訂正時,請學生說出672÷(2×3)和(601-246)÷5的運算順序。
(5)強調書寫格式的規范。
(6)脫式計算如何檢查?(做一步查一步)
三、思維訓練
教材第34頁練習七的第5題。
(1)出示題,理解題意。
(2)尋找相關信息。
(3)合理解答。
(4)交流解題思路。
(5)質疑反饋。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知道“噸”在實際中的應用,初步建立“1噸”重的觀念,知道1噸= 1000千克。
2、能進行重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3、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估計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建立重量單位“噸”的概念。
教學方法:展示,講授,交流。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同學們學過哪些重量單位?具體描述一下 1克與 1千克有多重。(可以舉例說明)
一筐蘋果約重20( )小蘭體重約25( )
一個雞蛋約重50( )一輛大卡車能裝貨約8( )
(最后一題填單位,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有的學生說出用“噸”做單位,問問他是如何知道的,說不出也不用詳問,教師導入新課。)
卡車的載重量很大,上面一題用千克做單位不合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重量單位家族的一個新成員——噸。(板書課題:噸的認識)
互動合作
二、初步認識“噸”
噸是什么意思?到底有多重?
逐漸展示大約重是1噸的物品,讓學生從常見的物品重量比較中,對1噸的重量的初步認識。
1噸到底有多重呢?其實1噸=1000千克,噸用“t”表示。
板書:1噸= 1000千克,1t= 1000kg。
今天同學們帶來了許多重量已知的物體,請向大家介紹一下。那有沒有同學帶來以“噸”做單位的物體呢?說明原因。
在生活中你一定看到過可以用“噸”做單位的物體,能簡單的說一說嗎?學生舉例
請你仔細觀察這些物體與你所認識的物體,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嗎?學生討論后得出:以噸為單位的物體都非常大而且非常重。通常計量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用“噸”來做單位。
初步認識了噸之后,老師這里有一些物品,請你們為他們選擇一種合適的單位。
舉例:讓學生舉出重量大約是1噸的物品。
三、千克與噸的換算。
1.出示: 3噸=( )千克8000千克=( )噸
讓學生任選一題解答,并說出是怎樣想的。
2.師強調:因為1噸是 1000千克,3噸是3個 1000千克,3個 1000千克就是 3000千克,所以3噸= 3000千克。因為 1000千克是1噸, 8000千克里有8個1000千 克,所以 8000千克是8噸。
3.出示一幅電梯照片,上標注限重量1噸,十三個成人,出示問題
a、如果是孩子可以乘坐幾人?
b、如果全班同學都要乘電梯,至少要坐幾次?(根據本班的人數)
展示交流
用一輛載重6噸的卡車運輸建筑材料如下。
要使運輸次數最少,該怎樣運?小組同學合作,看哪一個小組的同學設計的方案最好。
品種 水泥 黃沙 石子 磚頭 鋼材
重量 2500千克 4噸 6噸 9噸 2500千克
四、鞏固拓展
1、這節課學習了什么?你學到了哪些本領?
2、討論:“每兩個重量單位間的進率都是 1000”這句話對嗎?
明確:“每相鄰兩個重量單位”與“每兩個重量單位”的不同。使學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單位間的基本進率關系式有兩個,即: l噸= 1000千克,l千克= 1000克。擴展出的關系式有一個,即:1噸= 1000000克。
五、布置作業
練習三:2、3
板書設計:
噸的認識
1噸= 1000千克 1t= 1000kg。
3噸=( )千克 8000千克=( )噸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8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對全冊課本的主要內容進行復習。教材先復習兩位數加、減兩位數(和100以內)和兩位數乘一位數(積100以內)和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以及萬以內的減法,一個因數和除數是一位數的乘除法的筆算,然后復習兩步混合運算的式題和應用題;再復習時間單位、角和直角的概念;最后是應用題的綜合練習。通過總復習,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本學期所學的知識,深化概念,正確計算,進一步提高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二、復習目標
1.能比較熟練地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和100以內),兩位數乘一位數(積100以內)和一位數除兩位數。能比較熟練地筆算萬以內的減法,一個因數和除數是一位數的乘、除法。
2.掌握兩步混合運算式題的運算順序,能正確地計算兩步混合式題。
3.進一步學會分析數量關系,能分步列式解答以“求剩余”、“相差關系”、“和”等為基本數量關系的兩步計算應用題。
三、復習重點與難點
1.復習重點:萬以內減法、一個因數和除數是一位數的乘、除法以及兩步計算式題和應用題。
2.復習難點:被減數中間,末尾有0的'退位減法;一個數乘一位數的連續進位乘法;應用題數量關系的分析并正確解答。
四、教學時間7課時。
(1)萬以內的減法總復習(一)
(一)教學目標
1.通過整理復習,能比較熟練地口算兩位數減兩位數,正確地口整百整十、整千整百減整百整十、整千整百數。
2.能比較熟練地筆算萬以內減法,能用減數和減數相加等于被減數的方法來驗算減法。
(二)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
重點:口算兩位數減兩位數,萬以內減法的筆算退位減法。
難點:連續退位減法。
(三)教學過程
1.揭示課題,明確復習目標。
小黑板出示:
復習目標:
1.能比較熟練地口算兩位數減兩位數;
2.能正確地口算整百整十、整千整百減整百整十、整千整百數;
3.掌握減法筆算方法,能比較熟練地計算萬以內的減法;
4.能掌握減法驗算方法,養成驗算習慣。
2,復習口算。
口算,直接寫出得數。
52+2670-5567+972-25
95-2145+1881-34.47+36
600+8001500-7005000+400
900-3007900+120093-71
(1)檢查校對。,
(2)同桌互說52+26、95-21、600+800、900-300的口算方法。
(3)指名說說口算方法。
3.復習筆算。
(1)請學生獨立計算:4801-45641600-539
(2)整理:
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②萬以內減法的計算法則。
相同數位對齊;
從個位減起;
c.被減數哪一位上的數不夠減,就從前尋位退1作10和本位上的數加在一起,再減。
(3)出示
9100-27969010-2796
9001-27964060-2805
①學生列豎式計算。
②根據學生練習情況,提出計算時要注意的問題:
a、認真書寫,數字、符號、得數不要抄錯;
b、認真計算,做一步查一步,計算退位減法時,千萬不要忘記減去退去的數。
(4)檢查減法計算是否正確,有哪些驗算方法。
①四人小組討論匯報。
②驗算9001-27964060-2805
4.綜合練習。
(1)下面的計算對嗎?把不對的改正過來。
980910049475948
一427-7407一3456-325
56317035914513
(2)下面方框可以填幾。
兩次退位兩次進位
51383246
-1口口4+2口3口
5.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復習了什么內容?怎樣進行減法計算?計算時要注意什么問題?對照復習目標,你能得幾分?
6.課堂作業。
計算并驗算:
6548-3127875+43195000-1284
1280-7951625+35783020-1456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9
教學目標:
1、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通過大量關于年、月、日資料的收集和閱讀,來主動的學習和思考關于大月、小月、平年、閏年方面的知識,記住各月及平年、閏年的天數,會判斷某年是平年還是閏年。
2、把年、月、日的知識與生活連貫起來,把有關學科的知識融合在一起學習。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3、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時間概念,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滲透科學思想方法。
4、滲透愛國主義和珍惜時間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對每個月的天數的認識。(正確、迅速記住十二個月的天數)
教學難點:
平年、閏年的判斷。
教學準備:
學生:年歷卡、草稿本、查閱的資料、預習年歷上2月及全年的天數。
教師:課件、水果卡片、2句話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同學們,今天有這么多老師聽課,高興嗎?那讓我們記錄下這難忘的一刻。(板書:20xx年10月19日時分)
2、20xx年,年是什么單位?還有其他時間單位嗎?(月、日、時、分),我們已經學過時分秒,今天我們來研究年月日(齊讀:年月日)
二、探索新知
(一)自學年月日之間的聯系
1、年月日是表示較長時間的單位,與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你在哪些物體上見過年月日的?(課件演示:物體上的年月日),還有許多,下課自己找一找。
2、我們的日子一年一月一日的過著,你們知道一年一月一日的來歷嗎?讓我們來看一看這方面的小知識(課件演示:年月日的來歷太陽大,地球小,地球繞著太陽跑,跑一周的時間為一年;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繞著地球跑,跑一周的時間為一月;地球在繞太陽跑的同時自己也在不停的自轉,自轉一周為一日。),原來一年一月一日是跟什么星球的運動有關系的?(太陽、地球、月亮的運動)
3、除此以外,年月日還有許多豐富的知識,你們想知道嗎?自學書本44頁,要求填寫表格,并閱讀后面的文字(大聲)。
4、通過閱讀你知道了什么?(大月)誰補充?(小月)一年有幾個大月幾個小月?還有一個月呢?
5、怎樣方便的記住大小月?(拳記法、兒歌)可以用喜歡的方法記大小月。
6、我們認識了大小和二月,下面來練一練。
24個月=( )年
5年=( )個月
1星期=( )天
小紅到奶奶家作客,住了62天,正好2個月,這2個月分別是( )月和( )月。為什么是7、8月?為什么小紅要住62天?
(二)探索判斷平閏年的方法
1、知道了2月有28天或29天,下面進行競賽,給一個年份,看誰能很快報出這一年2月天數和全年天數,請同學們拿出年歷卡,準備好了嗎?現在看屏幕。(從 1996年到20xx年的年份隨機出示)觀察1996到20xx年總天數,發現什么?(有365天和366天)天數是怎樣算的?(平年:317+304+28閏年:317+304+29或365+1)為什么會相差一天,這一天差在哪個月?我們把2月為28天全年為365天的這一年叫平年,把2月為29天全年為366天的這一年叫閏年,看一看這里有哪些年是平年,哪些年是閏年?(多人說)
2、 再看看平潤年的排列順序,你發現了什么?(每4年一循環)如果把平、閏年除以4,結果會怎樣?用1996、1997年試一試,你發現什么?那么你知道怎樣判斷平閏年嗎?(小結公歷年份是4的倍數的一般是閏年。)
3、 判斷閏年,先看左邊的2個年份(1978年、1904年),算一算。
4、 算一算1900年,(學生發現1900是4的倍數,認為是閏年),看1900年2月的月歷,28天,說明1900年是平年,為什么呢,我們來看一個小知識(課件演示:閏年的來歷)最后一句話是什么?(小結公歷年份是400的倍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現在誰能說1900年為什么是平年呢?20xx年呢?2100年呢?
5、 會判斷了平年和閏年,下面來看,我們知道年月日是表示較長時間,有比年更長的時間單位嗎?(1世紀=100年)
(三)綜合練習
今天同學們表現很好,老師想送給你們一些禮物,同學們喜歡吃水果嗎?要想吃到水果必須先回答水果先生提出的問題。
閏年的2月有( )天,全年有( )天;平年的2月有()天,全年有( )天。
請說說你出生在哪一年,那年的2月有多少天?
今年全年有( )天,合( )個星期零( )天。
單數都是大月嗎?
一年中有哪幾個大月?
1世紀是多少年?我們現在生活在多少世紀?
怎樣判斷平閏年?告訴方法。
2100年2月有( )天。
(四)課外延伸
1、 除了書本上,你還知道哪些有關年月日的知識?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
2、 檸檬先生有個問題:東東已經16歲了,可是他只過了4個生日,你知道他的生日在哪一天嗎?
三、總結
時間和生活緊密相連,我們應該珍惜每一天,送給同學們一首歌《三百六十五個祝福》,祝大家幸福快樂每一天。
板書設計:
年、月、日
1世紀=100年
大月(7個)1 3 5 7 8 10 12(31天)
小月(4個)4 6 9 11(30天)
2月 28天或29天
平年:365天 3012+7-2
閏年:366天
公歷年份是4的倍數的一般是閏年。
公歷年份是400的倍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0
單元教學目標:
1、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千克、噸,了解1克、1千克、1噸的實際質量,建立清晰的質量單位的概念。
2、掌握質量單位克、千克、噸之間的相互關系,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了解質量單位克、千克、噸的字母表示方法,了解用秤可以稱物體的輕重。
4、能結合生活實際,在具體的情境中解決與克、千克、噸有關的簡單問題,進一步感受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單元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千克、噸,了解1克、1千克、1噸的實際質量,建立清晰的質量單位的感念。
2、難點:噸的質量概念的建立。
課時安排:
5課時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質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質量觀念。
2、掌握“1千克= 1000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就在身邊。
教學重點:
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質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質量觀念。
教學難點:
掌握“1千克= 1000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教學用具:各種秤、幻燈、小黑板、1千克的鹽。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感知輕重:
1、游戲導入。請三位學生到臺前做“背一背”的游戲(請一位同學背另外兩位同學,被被的兩位同學輕重對比明顯)。背的同學把感受講給同學們聽,讓學生感受到人是有輕重的。
2、實踐體驗。再請學生掂一掂桌上或帶來的物體,感受物體的輕重并互相說一說。
二、實踐體驗,建立概念。
1、認識秤。
2、建立千克的質量觀念。
⑴、稱一稱。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⑺、說一說。
⑻、小結: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單位表示物體有多重。
3、建立克的質量觀念。
4、單位換算。
⑴、讓學生通過稱一稱、算一算等活動,理解1千克= 1000克。如可以通過稱2袋500克的鹽,也可以稱5袋200克的米等活動。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讓學生說說再哪兒看見過這種符號。
三、拓展應用一個雞蛋重()一個西瓜重()
2、 2kg = ( )g 4000g = ( )kg 7kg = ( )g 8000g = ( )k
3、實踐活動我的體重、同伴的體重、一土豆,我的書包我的估計稱量結果
4、想一想: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鹽比較,哪個重些?
四、總結反思,拓展升華
1、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中有何收獲?
2、布置課后實踐活動任務:用秤在家分別稱出1千克、2千克的物品并掂一掂。
課后反思: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1
教學目標:
1.結合應用“乘除法”等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
2.感受列表策略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引導學生有條理地思考,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
解決“租車”和“購買紀念品”兩個生活中的現實問題,讓學生掌握列表等解決問題的策略。
教學過程:
談話引入課題:淘氣他們學習今天要組織同學們去游樂園玩耍,這節課,讓我們和他們一起去游園吧(板書課題:我們一起去游園)。
一、租車
1.出示情境圖
師:觀察情境圖,說一說,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要解決什么問題?
生1:數學信息是:有48人去游園,需要租車,小車每輛最多乘12人,租金是120元,大車每輛最多乘18人,租金是160元。
生2:問題是:可以怎樣租車?需要多少錢?
師:把信息和問題完整的讀兩遍,獨立思考,再與同伴說一說:可以怎么樣租車?需要多少錢?
生:獨立思考,與同伴交流可以怎樣租車?需要多少錢?
學生匯報思考的過程:可以租3兩大車,坐54人,有6個空位,租金是3×160=480(元);
2.師:到底有幾種租車方案?我們來整理一下吧。出示列表:把你想到的租車方案,依次序填在表格里。
小車輛數 大車輛數 可坐人數 租金/元 方案1 方案2 生:獨立完成表格,把各種租車方案都填在表格里,交流展示。
展示完學生的列表后,師選出學生(有條理思考的.)代表方案展示
小車輛數 大車輛數 可坐人數 租金/元 方案1 4 0 4×12=48 4×120=480 方案2 3 1 3×12+18=54 3×120+160=520 方案3 2 2 2×12+2×18=60 2×120+2×160=560 方案4 1 2 1×12+2×18=48 1×120+2×160=440 方案5 0 3 3×18=54 3×160=480 3.怎樣租車最省錢?
(1)觀察上面幾個方案,如何做最到省錢?你們有什么發現?
生:最省錢的是方案4:租1輛小車和2輛大車440元。
師:為何方案1和4都是坐48人,相同的人數,為何租金不同?
(2)淘氣說:如果我們是40人,怎樣租車最省錢?你們能幫幫淘氣嗎?學生用列表的方法試著解決問題,匯報:租2輛小車,1輛大車省錢。
小結:租車最省錢的策略是:車上的座位盡可能坐滿,如果坐不滿,空座位必須盡可能少,盡可能用大車。
師:解決了租車的問題,同學們開心的乘車去游樂園里玩耍了。在游園的時候,同學們又遇到了數學問題,請我們幫忙解決呢。
二、購買紀念品
1.師出示情境圖:觀察情境圖,你知道了什么?
生:觀察,匯報:小包裝里有3個玩偶,每盒5元,大包裝里有4個玩偶,每盒6元。買30個玩偶,可以怎么樣買?
師:大小包裝各需要幾盒?獨立思考問題“可以怎樣買?”
請你寫出3種購買方案,哪種最省錢?
問:怎樣寫出你的方案呢?(生:用列表)
2.學生在題單上完成表格2,交流展示
小包裝 大包裝玩 偶數量 金額 方案1 2 6 2×3+6×4=30 2×5+6×6=46 方案2 6 3 6×3+3×4=30 6×5+3×6=48 方案3 10 0 10×3=30 10×5=50 比較:哪種方案省錢?討論:省錢的方案有什么規律?(盡量購買大包裝盒的省錢,因為大包裝盒里每個玩偶的單價少)
生:觀察表格,思考,交流,匯報。
3.師:利用列表還能解決什么問題呢?
生:自由回答
三、鞏固應用
師:剛才我們學習了用列表的方法解決了租車和購買紀念品時遇到的數學問題。現在你能用學到的知識,幫助笑笑和淘氣解決他們在游園時遇到的問題嗎?
1.笑笑的問題是:買50個玩偶,怎樣買最省錢?
2.淘氣的問題是:如果大車可8人,小車可坐5人,我們28人乘車,怎樣安排車輛空座最少?
學生獨立思考,用列表的方法,解決這兩個問題。
師巡視,個別指導。
學生展示,匯報。
四、小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從游園的活動中,學到了什么數學知識?
學生回顧,思考,自由發言。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2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34頁。練習二十的第10題。
教學目的:
使學生掌握周長和面積的含義,以及周長和面積的公式是怎樣導出的。并能根據它們的含義和公式計算所學圖形的周長和面積。
教具準備:
教師把教科書第134頁的兩個圖畫在小黑板上。
教學過程:
一、周長和面積的含義
教師:我們學過一些平面圖形的周長。請說出什么是平面圖形的周長?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分別說一說多邊形和圓的周長的含義。然后,教師用教科書上的結語進行概括:圍成一個圖形的所有邊長的總和叫做這個圖形的周長。計量周長要用什么計量單位?(要用長度單位。)
教師:我們還學過一些平面圖形的面積。請說出什么是平面圖形的面積?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然后。教師用結語進行概括:物體的表面或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公頃、平方千米。)
請你用手勢比劃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積大小。
教師出示準備好的第134頁中間的圖,讓學生比較一下每組圖形的周長和面積。讓學生用數方格的方法直接比較。使學生直觀地看到:左圖中的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面積相等,而平行四邊形的周長長一些(它的高與長方形的寬相等,那么兩斜邊就要長一些);右圖中的兩個圖形的面積不相等,但是周長是相等的。
二、周長和面積的計算
教師出示準備好的第134頁下面的圖。
教師:我們已經學過這些圖形的周長和面積的計算,請說一說它們的周長和面積各是怎樣計算的。它們的計算公式是怎樣導出的?先復習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公式,然后,復習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公式。使學生清楚地看到計算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的公式是基礎,正方形的有關公式是在長方形的基礎上推導出來的。因為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怎樣導出的?(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再利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是怎樣導出的?(把三角形和梯形都轉化成平行四邊形。)
圓的周長公式是怎樣導出的?(通過實驗導出的。)
圓的周長和圓的'直徑有怎樣的關系?
表示什么?它是哪兩個數量的比值?
圓的面積公式是怎樣導出的?(把圓轉化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
教師:從前面的復習中,我們可以發現,哪個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最基礎的?(長方形。)
教師還可以把圖形周長和面積的計算公式整理成下表:
三、課堂練習
1、做練習三十的第1題。
教師說明要求,學生獨立解答,教師巡視,了解學生掌握的情況,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
2、做練習三十的第2題。
題目中沒有給出數據,讓學生先判斷要求面積需要哪些數據,然后自己想辦法量出數據,再解決問題。學生獨立做,教師巡視。看學生做題有什么問題。集體訂正時。可以讓學生說一說有沒有不同的做法。
3、做練習三十的第3題。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說一說思考的方法,并能用自己的話簡單說明道理。必要時,教師可以畫圖演示。
4、做練習三十的第9題。
先讓學生認真審題,明白題中所說的事情,然后指名說一說題目中要做的是什么事情,學生明白后,再讓學生獨立解答
四、小結
(略)
五、作業
練習三十的第4、5、6、7、8、10題。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3
教學內容:
認識角的名稱、大小,會折角、畫角。(課本第56 -58頁)
學習目標:
1、 通過操作,使學生經歷直觀認識叫的過程。
2、 知道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會用紙折或畫大小不同的角。
3、 能在長方形、三角形等圖形中找到角,激發學生對角的好奇心。
重、難點:
1、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用直尺畫角。
2、使學生初步認識到角的大小與角的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與角 的.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教具:多媒體課件、小黑板
學習過程:
一、板書課題
過渡語:同學們,今天這節課和往常有什么不一樣呢?我們一起來舉行一場有意義的比賽,有信心嗎?比賽的題目是:《角的認識》。
二、揭示目標
過渡語:這節課的學習目標是什么呢?請看:學習目標(小黑板出示),有信心完成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嗎?
三、自學指導
第一次先學
過渡語:下面,請大家打開課本翻到第56頁,我們請自學指導來引領我們達到目標。請看自學指導(課件出示:師讀)。
認真看課本56頁的例1,認真看圖、看文字。
1、先看第一部分,用2根小棒拼成的這四種圖形都是( )?
2、觀察例題2:觀察角,你發現角是由( )條邊和( )個頂點組成的。
3、說一說,所有的角的大小都是一樣的嗎?怎樣比較兩個角的大小?
4、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與什么沒有關系?
5、用一張紙,你能折出多少種角?你能指出他們的頂點和邊嗎?
6、觀察我們生活的周圍,那些物品上有角?
第二次先學
1、 打開課本第58頁例3,看圖、看文字,想一想,怎樣畫角?
2、 畫角時,先畫什么?再畫什么?
3、 你能畫出一個角嗎? 師:自學競賽開始,比誰看書認真,自學效果好。 (6分鐘后比誰能做對檢測題。 )
四、先學
1、看一看: 學生看書自學,教師巡視,確保每一名學生都在緊張的自學。
2、做一做: 過渡語:(5分鐘后)師問:“看完的請舉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果全部放下,下面老師就來檢測一下同學們的自學效果。請看檢測題:(1)課件出示檢測題(2)58頁第一題
3、教師巡視,關注后進生,了解學情,收集錯例,在頭腦中進行第二次備課。
五、后教
1、更正: 師:做完的請舉手?(全班都做完后),請大家一起觀察黑板上的學生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補充。
2、討論(議一議): (1)、這些圖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你是怎樣判斷的?
3、評議板書和正確率。
4、同桌交換互改還要改例題中的題,有誤訂正,統計正確率及時表揚。
六、全課總結
師:同學們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
七、當堂訓練(課件出示)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4
設計說明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選擇符合學生心理特征的素材,努力為學生創設熟悉的生活情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知識。
1.巧設情境,輕松導學。
本節課的教學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需要運用估算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情境,讓學生有機會參與估算的過程,體會估算的實際意義,從而激發學生學好估算的強烈愿望,樹立學好估算的自信心,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讓學生體會估算的價值。
教學中,先讓學生自主解答,在肯定筆算精確結果的同時,通過交流讓學生認識到這樣的問題用估算就可以快速解決,不需精確計算,體會估算的價值。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復習引入
1.估算下面各題,并說一說估算的方法。
427+275 814+691
2.揭示課題:在生活中有很多問題都需要用估算的`方法去解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用乘法估算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復習加法估算的方法,為學習新課做好知識鋪墊。同時,讓學生初步了解估算可以用來解決實際問題。
⊙探究新知
1.閱讀理解,收集信息。
(1)課件出示教材70頁例7情境圖,明確要解決的問題。
(已知條件:29人去參觀,門票8元/人。所求問題:帶250元買門票夠嗎)
(2)引導學生列出算式:29×8。
2.分析解答,探究方法。
(1)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
(2)展示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方法一 筆算。
方法二 估算。
因為29接近30,就把29看作30,30×8=240,29×8<240,所以帶250元買門票夠。
(3)介紹約等號:剛才估算出的得數不是準確值,因此在列算式的時候,算式和得數之間不能用“=”連接,而要用“≈”連接,29×8≈240(元),希望同學們在估算時注意。
3.回顧反思,總結方法。
(1)引導學生比較兩種方法哪種簡便?(估算)
(2)討論:為什么估算簡便?
(因為這道題問帶250元買門票夠不夠,不是問買門票需要多少錢,所以不需要算出準確結果,這樣用估算解決就非常簡便了)
(3)小結估算方法:把29看作30,估大了,說明即使有30人去參觀,買門票才需要240元,因此帶250元一定夠。我們在估算時,通常把多位數看作與它接近的整十數、整百數,再與一位數相乘。估算的結果要用約等號連接。
4.拓展。
(1)如果92人參觀,帶700元買門票夠嗎?應該怎樣估算?
(2)如果92人參觀,帶800元買門票夠嗎?應該怎樣估算?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5
教學目標:
1、理解并掌握減法的運算性質,并利用性質進行有關的簡算。
2、培養學生分析研究及綜合概括的能力。
3、引導學生在實踐中主動地去獲取知識。
教學重難點:
學生通過實踐體驗概括減法的運算性質。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1、李叔叔看一本書,昨天看到了66頁,今天又看了34頁,這本書一共有234頁,還剩多少頁?
學生匯報。
生每回答一個問題,師問:你是怎么想的?
教師板書三種方法。
(1)234-66-34 (2)234-(66+34) (3)234-34-66
師:請你告訴我他們的結果。(只板書最后結果)
結果相等,那就是說我們可以用什么符號來表示?(等于號)板書。
2、請你觀察這三種方法,有什么發現?
學生匯報,師總結。
(生如果說不出,可以引導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師:是不是所有的從一個數里面連續減去兩個數,都等于從這個數里減去這兩個減數的和呢?請大家試著在草稿紙上舉例驗證。
學生匯報。
師:像這樣的式子你能舉得完嗎?寫不完怎么辦?
(生:用字母表示)
a-b-c=a-(b+c) a-b-c=a-c-b
引導學生總結出:一個數連續減去兩個數,等于一個數減去這兩個減數的和。
一個數連續減兩個數,可以先減第二個減數,再減第一個減數。
師: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減法的運算性質”
生齊讀。
3、這三種解法都是正確的`,你喜歡哪種呢?為什么?
生匯報,大部分人應該會選擇第二種和第三種。
師總結:湊整。(兩個減數能湊整)、去尾變整(被減數和一個減數有相同部分)
三、鞏固練習
1、請你說說哪個小朋友最會運用今天所學知識使計算變得簡單了呢?
① 354-74-26
=354-(74+26)
=354-100
=254
② 154-54-79
=154-(54+79)
=154-133
=21
③ 472-54-72
=472-72-54
=400-54
=346
④ 158-63-58
=158-(63+58)
=158-121
=37
師小結:我們在遇到連減的時候,要根據這幾個數值的特點來正確選擇運算性質。 2、在里和橫線上填寫相應的運算符號和數
868-52 -48
=868- (52+48 )
1500-28-272= 1500-(28 272)
475-26-75=
286-37-42-21=286-( 37+42+21)
684-(584+37)=684-584-37
3、我來當法官
427-73-127 144-56+12
=427-(127+73) =144-(56+12)
=427-200 =144-58
=227 ( ) =88 ( )
427-73-127 144-56+12
=427-(127+73) =144-(56+12)
=427-200 =144-58
=227 ( ) =88 ( )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02-24
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09-25
數學上冊教案12-25
數學上冊教案12-25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06-20
數學教案三年級上冊08-26
三年級上冊的數學教案02-09
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優秀02-13
數學三年級上冊小學教案09-27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