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克與千克

時間:2022-06-09 16:02:36 數學說課稿 我要投稿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克與千克3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說課稿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克與千克,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克與千克3篇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克與千克1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數學人教版教材第四冊第六單元的《克和千克》。本課在編排上有下面幾個特點:

  (1)注意以學生已有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2)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克和千克”是小學數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這節課認識質量單位,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質量單位的名稱(克和千克)和單位之間的進率(1千克=1000克),更重要的是感受和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并能夠在實際生活中準確應用這兩個質量單位。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稱一稱、說一說等實踐活動,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從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觀念。同時使學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秤可以幫助我們知道物品的質量。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遵循班級學生的實際,并結合教材特點,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從知識與技能方面來說,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從過程與方法上來說,經歷觀察、實踐、估計等數學活動過程,初步學會用質量單位來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物體的質量,在與同伴合作中解決質量問題,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

  3.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來說,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

  以上目標在教學活動中相互滲透,達成了德育、智育、知識與能力的結合。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也明白要想知道物體的輕重不能光靠眼睛去觀察,必須用秤來稱一稱。這說明學生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但他們對質量的單位還缺乏認識,特別是1克、1千克的質量概念,理解起來還是比較困難。

  所以,我在任務定位時,將教學重點確立為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教學難點是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算物體質量的意識。

  《數學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數與代數”中指出:“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認識克、千克、噸,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二年級學生初次接觸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克和千克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現實生活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大課堂。因此,在本節課前,我先讓學生課前調查,讓學生積累一些關于質量的生活經驗。學生通過走進商店、超市、農貿市場去調查,發現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質量,學生很自然地認識了各式各樣的秤,以及如何看秤。各種學習資源的整合,為本堂課教學奠定了基礎。

  本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是:體現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通過學生的主動地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活動建立克和千克的觀念。體驗到數學就在學生身邊,讓學生通過克和千克的學習,認識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從而激發學生繼續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

  針對教學內容,以及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分析,我在教學中采用了啟發式引導法、講解法、演示法、誘思探究等方法。這樣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及認知規律,本節課主要采用分組實驗法,并把所學知識與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質量建立聯系,這樣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操作中學習知識,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為了能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依據課堂設計的需要,我準備了多媒體課件一套,盤秤一個,天平一臺,水果兩個(一大一小),重1千克的商品4種。學生每人準備一個2分硬幣、三袋分別約為1克、10克、100克重的大米和兩袋500克的食鹽。

  新課程理念指出,學校教育中要確定新型的師生關系,構建融洽的學習氛圍,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教學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我準備分為四個環節:

  1、情景激趣,談話導入

  2、操作體驗,探究新知

  3、實際應用,加深理解

  4、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下面分層說明我的教學設計。

  1、情景激趣,談話導入。

  我首先課件呈現一大一小兩個水果并提問:“你覺得哪個重?怎么知道的?”通過學生回答內容小結:同樣的事物可以用眼睛看來判斷哪個重哪個輕,并板書“看”;接著我將小的水果放下,出示一個盒子,提問:“這個水果和這個盒子哪個重?”然后讓回答問題的學生用兩只手分別掂一掂,小結:不是同樣的東西可以用手掂一掂的辦法判斷它們的輕重,并板書“掂”。接下來引導學生交流課前調查的各種商品的凈含量是多少,學生簡短的交流后,我利用多媒體出示商品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商品的凈含量,由此引出“克和千克”,一邊板書課題,一邊說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做單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使學生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接著我告訴學生“克和千克”是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克用字母g、千克用字母kg表示,過渡到第二個環節。

  2、操作體驗,探究新知。

  這個環節分三層進行教學。

  第一層:探究1千克。

  先出示四種物品(1千克瓜子、1千克梨、兩袋重500克的食鹽和一根1千克重的火腿),讓學生猜猜它們的重量,然后啟發學生道:我們怎樣用個好辦法又快又準地知道它們的重量呢?引導學生想到用秤稱(師板書“稱”)。師隨機利用多媒體出示幾種常用的秤,啟發學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說說見過哪些秤,都是量什么東西的,激發學生將數學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進一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之后我出示一臺盤秤,講解它的用法后,將四種物品依次放入秤盤中,讓學生仔細觀察指針的讀數,并說出重量,師板書:1千克。然后讓學生用手掂一掂自己的兩袋食鹽,并說說感覺。最后讓學生觀察教室里的東西,說說看有那些物體比1千克重?引導學生估計物體重量,培養推測意識,本環節教學結束。這樣通過掂、比、猜、稱、說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1千克,增加學生對“千克”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形成千克的觀念。

  第二層:認識1克、感受10克、100克。

  這一環節先讓學生拿出一枚2分的硬幣,用手掂一掂,指名說一說感覺,然后教師將硬幣放入天平量,告訴學生這樣的一枚2分硬幣大約重1克。接著讓學生試著掂一掂桌上的三袋大米,說說哪袋的重量和這一枚2分硬幣一樣,進而引導學生通過比一比、估一估等活動推測出2號袋和3號袋大米的大約重量,感受“克”這個質量單位。這一層是過渡環節,設計了掂、說、估等活動,為學生感知和建立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做鋪墊。

  第三層:領悟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

  這個環節以“回收大米”的小游戲開始,我用一個塑料袋到同學那里回收3號袋大米,即回收100克的大米,每裝進一袋,請同學們大聲地數出來,直到回收10袋,即1000克大米為止。然后問學生:“這1000克的大米有多重呢?”請學生拿在手里掂掂看,試著說說感覺。接著把它放在盤秤上稱,請學生讀出數字,說說這些大米與剛才量過的物品有什么關系。師小結并板書:1千克=1000克,隨即引導讀關系式。

  在這個環節的最后,還要引導學生說說量物體時什么時候用克做單位,什么時候用千克做單位。

  第四層:感受千克的日常應用。

  這是一個關于年“體重”的游戲,旨在讓學生感受千克在生活中的簡單應用。開始先讓學生與同桌交流自己的體重是多少千克(這里不排除有說自己的體重是多少斤的,師要引導其把斤數按2斤等于1千克的換算關系換算成千克,并告訴其這是國際上通用的重量單位。)然后讓學生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同桌的體重。結合書中的練習,安排了認體重秤的內容,利用課件來學習認體重秤,本環節結束。

  3、實際應用,加深理解。

  在這個環節,根據本班學生實際,結合書中練習,我設計了知識性和趣味性與一體的6個習題,包括填空、連線、選擇、判斷和趣味故事等內容。這樣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加深對克和千克的理解。

  4、全課總結,課外實踐。

  教師以“這節課你都學會了什么”的問題,讓學生說出本節課學習的內容。然后出示“想一想”題:1千克的鐵和1000克的棉花誰重,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會到數學的趣味性和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七、說板書設計

  由于本節課的重點是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所以把它寫在黑板的中間。我這樣板書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重點難點更加突出。

  附板書設計:

  克和千克

  g kg

  1千克=1000克 看

  掂稱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老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學生的學習活動是數學的關鍵,根據班級學生的學情以及本堂課的任務,學生將會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他們會經歷觀察、實踐、估計等數學活動過程,初步學會用質量單位來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物體的質量,在與同伴合作中解決質量問題,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學生的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動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都將得以培養。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克與千克2

  克與千克的教學與以往的長度單位的教學有很大的不同,長度單位的教學學生可以通過直觀的觀察比較學得知識,而克與千克的內容則是依靠學生手的感受來感受1克與1千克的質量。對于學生來說這是很難的。

  一、說教材

  《克和千克》是小學數學第四冊的內容。要求學生認識兩個常用的質量單位克和千克,是學生對質量單位的初步嘗試,也是為后面“噸”的教學奠定基礎。從學生的感知規律和生活經驗出發,靈活處理教材,先認識千克,再認識克,然后理解克與千克的關系及知識應用。圍繞這節課的內容,以新的教學理念作指導,結合課題的實驗方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學生認識克和千克,對1千克、幾千克、1克、幾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與千克的關系,能進行簡單的質量計算。

  2、繼續培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鼓勵個性化的學習意識。

  3、使學生充分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的重點是對千克與克的認識并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難點是對克的認識。

  為了更好地達到這些目標,在教學中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學法。

  二、教法和學法

  教法:這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二年級學生,雖然他們已養成一定的學習習慣,但因年齡小,還是好動、好玩、好奇心強,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教師在教學中以情境教學法為主,創設學生喜歡、熟悉的游戲情境、活動情境,讓學生充分去感受、發現,獲取新知,同時還采用啟發式教學、直觀教學等教學方法,為學生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創造了良好基礎。

  學法:為了更好的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并優化多樣化學習方式,在學法上采用了讓學生掂一掂、說一說、估一估、稱一稱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耳、動腦,在這種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學環節

  本節課設計了三大教學環節:一是游戲發現,激發探究欲;二是主動參與,探究新知;三是應用新知,升華體驗。

  1、游戲發現,激發探究欲

  在這個環節中,創設了“背一背”這個游戲情境,讓學生在游戲中去感受輕和重,然后揭示課題,目的在于利用熟悉的游戲情境,激發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親切感,并營造出一種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新知打下堅實基礎。

  2、主動參與,探究新知

  這個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所以分3步來實施:

  第一步:認識千克。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引導學生找一找,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說一說1千克物品,“掂”是對“1千克”進行初步的感知,“說”是對“1千克”的進一步體驗。接著對“三件視覺上具有一定反差的”物品掂一掂、估一估、評一評、稱一稱,還設計了讓學生想辦法找幾千克的物品,然后輪流感受,等等,這些活動不僅僅一次次強化了學生對“1千克”的體驗,更是對學生合作學習方式的培養,是對學生自主探究程度、學生體驗態度的一種信息反饋和檢驗。

  第二步:認識克。克相對千克而言,沒有那么直觀,感覺也不會那么清晰。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在學生對千克有了一定認識的前提下,馬上讓學生掂一掂1克的物體,說出自己的感覺。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感覺上與千克形成明顯的反差,對學生進行強烈刺激,使學生在腦海中克與千克形成鮮明對比,進而建立這兩個質量單位的概念。為了使學生剛建立的概念得到進一步鞏固,于是又設計了兩道練習題。練習的目的除了鞏固新知外也是學生自主探究、獨立思考、自我檢查的一種深化。

  第三步:認識千克與克的關系。試教時設計的是一道填空題:1粒扣子重1克,2粒重()克,100粒重()克,那么1000粒重()克,從而推出1000克=1千克。教出后發現這樣設計給學生的鋪墊太厚,沒有思維度。后來把這一環節改為“由1粒扣子的質量直接到思考1000粒扣子有多重?”這樣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進一步激發了學生興趣,學生學習興趣很濃厚。對“克和千克”的換算公式,設計了教師讀、學生聽、學生讀、大家評多種讀的形式,使學生在讀和評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克與千克的關系,并牢牢記在心中。

  3、應用新知,升華體驗

  通過前面幾個環節的教學,學生對新知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為了使這些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創設了兩個問題情境:針對物品重量能提什么數學問題;怎樣讓氣球載滿物體順利升空。

  第一個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把新知和過去的學習經驗相結合,提出不同程度的問題,可以極大地擴充訓練容量,既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同時也是學生個性化學習方式的體現。第二個問題情境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并且把學生那種向往宇宙、向往太空的情感融入情境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的思維達到最活躍,情感達到最高潮,從而把本節課的感知、體驗,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得以進一步升華。

  總之,本節課在設計上盡量遵循孩子們的認知規律,充分體現教育新理念,為孩子們的自主、獨立、合作、個性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和機會。畢竟,我們還在實驗、還在探索,所以教學中難免有一些不盡人意之處,敬請各位指出,以便大家一起討論、研究。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克與千克3

  一、說教材

  《克和千克》是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的內容。要求學生認識兩個常用的質量單位克和千克,是學生對質量單位的初步嘗試,也是為后面“噸”的教學奠定基礎。從學生的感知規律和生活經驗出發,靈活處理教材,先認識克,再認識千克,然后理解克與千克的關系及知識應用。

  圍繞這節課的內容,以新的教學理念作指導,結合課題的實驗方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學生認識克和千克,對1千克、幾千克、1克、幾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與千克的關系,能進行簡單的.質量計算。

  2、繼續培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鼓勵個性化的學習意識。

  3、使學生充分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的重點是對千克與克的認識并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難點是對克的認識。

  二、教法和學法

  教法:這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二年級學生,雖然他們已養成一定的學習習慣,但因年齡小,還是好動、好玩、好奇心強,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教師在教學中以情境教學法為主,創設學生喜歡、熟悉的游戲情境、活動情境,讓學生充分去感受、發現,獲取新知,同時還采用啟發式教學、直觀教學等教學方法,為學生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創造了良好基礎。

  學法:為了更好的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并優化多樣化學習方式,在學法上采用了讓學生掂一掂、說一說、估一估、稱一稱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耳、動腦,在這種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教師:前幾天,同學們隨家長去超市購買了一些物品,還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質量,我們一起交流一下好嗎?

  生答:媽媽買的牙膏是30克,火腿腸一根是45克,我的體重是31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師:同學們說了這么多,你有什么發現嗎?

  生:有的后面帶:“克”,有的后面帶“千克”。

  學生有可能答出:比較輕的用克作單位,比較重的用千克作單位。

  2、點明課題。

  師:要知道我們購買的物品的輕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答:用秤稱。

  3、課件展示生活中常見的幾種秤。

  教師著重給學生介紹一下天平的組成及用法。

  設計理念

  教材呈現給我們是一個靜態的知識,它所創設的情境有些離本地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在本節課中,我先讓學生交流平時購物中的一些發現,學生學會了認識商品的質量標注,從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識是真實的、親切的,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為學生學數學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在生活中體驗感悟

  1、克的認識

  這部分內容主要從以下六個環節來進行:

  (1)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幣有多重。

  (2)用天平稱:一枚二分硬幣重約一克。

  (3)再用手掂一掂:一克大約有多重?說說自己的感受。

  (4)舉幾個生活中大約重一克的物品的例子。

  (5)掂一掂桌子上的學習用品大約有多重,用天平稱一稱。

  (6)用手掂一掂學習用品,說說自己的感受。[(轉自數學網 )]

  2、千克的認識

  千克的認識這部分內容主要從以下八個環節來進行:

  (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鹽大約有多重。

  (2)看標注:一袋鹽重500克。

  (3)教師問:兩袋鹽呢?

  生答:1000克

  (4)用手掂一掂兩袋鹽的重量。

  (5)教師問:兩袋鹽的重量用天平秤合適嗎?

  生答:不合適。

  教師:那應該用那種秤來稱呢?

  生:彈簧秤。

  生:臺秤。

  (6)用彈簧秤稱兩袋鹽的重量,得出:1千克。

  推出:1千克=1000克 板書:1千克=1000克

  (7)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說說自己的感受。

  (8)稱桌子上的學習用品稱一稱,掂一掂,說說自己的感受。

  設計理念

  傳統的教學中,知識形成的過程是由教師講的。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學生的操作與思維,學生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學生通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學生通過大量的操作:稱一稱2分硬幣、數學書、1千克重的食鹽、書包等,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鞏固新知

  課件展示:

  1、 寫出體重。

  2、 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單位。

  3、 連一連。

  4、 找錯。

  設計理念

  本節課,學生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一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在教學中,我充分讓學生動手掂一掂、動腦估一估、動口說說自己的感受,在愉快的學習氣氛中體會感悟1克和1千克的實際輕重,理解克和千克的關系,符合小學生好奇好勝的心理,增強了學習興趣,又讓學生充分享受了學習、交流、體驗成功的喜悅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克與千克】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二年級說課稿克和千克08-31

小學數學二年級克和千克說課稿09-06

小學二年級數學《克與千克》說課稿09-15

小學二年級數學《克和千克》說課稿05-30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克與千克06-09

小學數學二年級克和千克說課稿11-29

千克與克說課稿01-22

《克和千克》說課稿07-19

克和千克說課稿06-18

克與千克說課稿06-18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国产aⅴ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 亚欧日韩欧美网站在线看 | 亚洲第一区欧美日韩 | 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二区 | 色爱AV综合网国产精品 | 亚洲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