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立冬習俗介紹
小編為大家準備了立冬有什么習俗,大家可以看一下他人的作文是怎么寫的,在他人的作文中學到一些方法來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更多的優秀作文可以關注出國留學網作文欄目,感謝大家對我們的支持。
篇一:立冬有什么習俗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十一月份的重要節氣,它的到來意味著冬天的開始。立冬各地的習俗都不相同,那么立冬一般都吃什么?古語有:“北吃餃子南吃蔥”的說法。一起來看看。
北京立冬吃餃子:北京人立冬的規矩就是吃水餃,因為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但這只是玩笑的說法,只在民間流行,按規矩,立冬這天應吃“倭瓜”餡的餃子。
南京立冬吃生蔥:南京有句諺語:“一日半根蔥,入冬腿帶風”。一立冬,南京人就特別注意吃生蔥了,來抵抗冬季濕寒,減少疾病的發生。
臺灣立冬吃羊肉:在臺灣,街頭的“羊肉爐”、“姜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羊肉性溫熱,常吃容易上火,因此,吃羊肉時要搭配涼性和甘平性的蔬菜,起到清涼、解毒、去火的作用。
福建潮汕立冬吃甘蔗、炒香飯:甘蔗能成為“補冬”的食物之一,是因為民間有“立冬甘蔗齒不痛”的說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經成熟,吃了不上火,這個時候吃甘蔗既可以保護牙齒,還可以起到滋補的功效。
篇二:立冬有什么習俗
在人們還在享受秋日溫情的暖陽時,時間已飛快地來到了11月,立冬飄然而至。立冬,作為冬季的第一節氣,于每年的11月8日前后,在民間有立冬補冬之習俗。每逢這天,南北方人們都以不同的方式進補山珍野味,說是只有這樣到了寒冷的冬天,才能抵御嚴寒的侵襲。那么在實際生活中,立冬日我們到底該注意些什么?怎樣調養是我們今天的主要話題。
“三九補一冬 來年無病痛”
按我國傳統民間習慣,“立冬”代表著冬季的開始。“冬者,天地閉藏,水冰地坼。”自然界陰盛陽衰,各物都潛藏陽氣,以待來春。“寒”是冬季氣候變化的主要特點,冬季除了要注意防寒保暖外,飲食保健也很重要。
冬天的寒冷氣候影響人體的內分泌系統,使人體的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從而促進和加速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類熱源營養素的分解,以增加機體的御寒能力,這樣就造成人體熱量散失過多。因此,冬天營養應以增加熱能為主。可適當多吃瘦肉、雞蛋、魚類、乳類、豆類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
冬天又是蔬菜的淡季,因此,往往一個冬季過后,人體出現維生素不足,如缺乏維生素C,并因此導致人發生口腔潰瘍、牙根腫痛、出血、大便秘結等癥狀。那么人們可適當吃些薯類,如甘薯、馬鈴薯等。它們均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還有維生素A,紅心甘薯還含較多的胡蘿卜素。多吃薯類,不僅可補充維生素,還有清內熱的作用。此外,在冬季上市的大路菜中,除大白菜外,還應選擇圓白菜、心里美蘿卜、白蘿卜、胡蘿卜、黃豆芽、綠豆芽、油菜等。這些蔬菜中維生素含量均較豐富,要經常調換品種,合理搭配,補充人體維生素需要。
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季也是進補的好時機,但要提醒大家的是,進補時,要使腸胃有個適應過程,最好先做引補,一般來說,可先選用燉牛肉紅棗、花生仁加紅糖,亦可煮些生姜大棗牛肉湯來吃,以調整脾胃功能。冬季喝熱粥也是養生的一個好選擇。如吃“臘八粥”有助于增加熱量和營養功能。小麥粥有養心除煩的作用、芝麻粥可益精養陰、蘿卜粥可消食化痰、胡桃粥可養陰固精、茯苓粥可健脾養胃、大棗粥可益氣養陰等等。
膳食營養平衡是基礎
冬季仍然要按照膳食營養平衡的原則來合理安排飲食,單純靠某種食物是難以達到補益作用的。可以參照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平衡膳食寶塔來按比例選擇不同種類的食物。 谷薯類為主,適當搭配粗糧
谷薯類食物為主,注意粗細糧搭配能獲得更全面的營養。山藥、紅薯、芋頭等屬于薯類食物,比大米、白面含有更豐富的膳食纖維和微量營養素,用其替代部分主食是個不錯的選擇。中醫認為,山藥,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具有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的作用,適合在冬季食用。
多吃新鮮果蔬
秋天有很多的新鮮水果,如梨、葡萄、石榴等。中醫認為,梨具有潤肺生津、止咳化痰的功效;葡萄益氣生精,能夠補益肝腎。從營養學的角度,果蔬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以及具有抗氧化作用的植物化學物質,這些營養成分有益于延緩衰老,預防癌癥,維護身體健康。但是,水果中含有一些糖,對于血糖高的人不宜多吃。脾胃寒涼的人,不適宜吃太多偏涼性的水果,以免引起胃腸道不適。
適量進食肉、蛋類食物
很多人在秋季講究進補,但是吃太多的肉會給消化和代謝器官增加負擔。適量進食肉、蛋類食物,少吃肥肉,選擇一些易于消化吸收且脂肪含量較少的禽肉是明智的選擇。
飲食要清淡和規律
大魚大肉的進補,不利于秋季養生。秋季應堅持清淡和規律的飲食。
進補適度,控制體重
“貼秋膘”更適合“苦夏”的人。對于那些夏天呆在空調房里,并沒有食欲不振、體重下降的人來說,秋天再貼秋膘的話,體重很容易就會超標。合適的體重對于保持身體健康來說意義重大,因此秋季進補要適度。
及時補充水分
人的身體中最多的就是水。秋天比較干燥,要注意及時給身體補水。口渴是個滯后的缺水信號,不要等感覺到口渴了才喝水。
食宜溫,少寒涼
俗語說“秋瓜壞肚”,這與食物不潔和瓜果的寒涼對腸胃的刺激有關。秋天后不宜吃過涼的食物,尤其是直接食用從冰箱取出的食物,進食以溫熱為宜,避免胃腸道不適。
推薦幾款適合秋季食用的美食:藍莓山藥、雪梨銀耳湯、淮山藥枸杞燉烏雞、玉米蓮藕排骨湯。
立冬補冬,不可盲目“進補”飲食調養要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調節飲食。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烏雞、鯽魚,多飲豆漿、牛奶,多吃蘿卜、青菜、豆腐、木耳等。這里須要注意的是,我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各異,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屬冬令,西北地區與東南沿海的氣候條件迥然有別。冬季的西北地區天氣寒冷,進補宜大溫大熱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長江以南地區雖已入冬,但氣溫較西北地區要溫和的多,進補應以清補甘溫之味,如雞、鴨、魚類;地處高原山區,雨量較少且氣候偏燥的地帶,則應以甘潤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為宜。除此之外,還應因人而異,因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別,體(體質)有虛實寒熱之辯,本著人體生長規律,中醫養生原則,少年重養,中年重調,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冬令進補”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清補、溫補、小補、大補,萬不可盲目“進補”。
【立冬習俗介紹】相關文章:
大暑習俗介紹07-04
小年習俗介紹03-05
小年的由來和習俗介紹03-04
潮汕的喪葬習俗介紹范文03-04
小年習俗介紹匯編15篇03-05
立秋的傳統習俗活動介紹大全02-28
春龍節的傳說及習俗介紹02-21
感恩節的由來及習俗英文介紹11-24
各地拜月光習俗詳細介紹及來源09-27
正月十三的八大習俗介紹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