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峨眉拳源及其拳路技藝哲理初探
峨眉拳是四川峨眉山僧道所傳習的地方性拳術。自明代見諸文字以來,一直繁衍不息,它以頑強的生存能力流傳在國內外許多地區,實為人們公認的中華武術中的重要技術流派。可惜,時至今日,研究峨眉拳源與技術體系者甚少,探索其拳路技藝哲理者更是少之又少。筆者為著繼承、發揚峨眉拳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使之繼續造福人類,特擬寫此文,以供武林批評斧正。
一、峨眉拳源考
在近幾年來全國大規模的武術遺產挖掘、整理之中,使深藏在民間的峨眉拳術得到整理和推崇。大量文中資料證明,神秘而玄妙的峨眉拳術,不僅存在于民眾之中,而且還有著豐富的內容、獨特的風格和技術體系,并流傳在四川、湖南、河南、山東、河北、湖北、安徽、江蘇、浙江、貴州、福建、廣東以及美國、加拿大、日本、法國和東南亞各地。有些地方,如廣州市、香港、臺灣等還成立了峨眉拳研究社(會),從事峨眉拳之研究與傳播。筆者生長在峨眉拳之故鄉,探討峨眉拳有年,在全國性報刊、雜志上先后發表過《峨眉拳初探》、《峨眉派五虎拳》、《峨眉纏絲拳》、《峨眉派稀有拳種簡介》以及專著《蹲樁拳》等數十篇有關峨眉拳技藝文章和著作。承全國各地武林志士和峨眉拳愛好者之鼓勵和幫助,近年來峨眉拳技藝研究雖有進展,但探其拳源、論其拳理、剖其拳藝、概其拳擊很欠深度和廣度。尤其對于峨眉拳源更缺考證。過去唐豪先生對峨眉派進行過研究,僅作了了般性考證。隨著時代的前進,武壇上研討峨眉拳文章漸多,這對揭開峨眉拳神秘面紗,發揚其精粹技藝有著積極作用。但是,在研討峨眉拳的論理中,有的以一拳路而統稱峨眉拳者;有的則自稱為峨眉拳之正宗;有的引文斷意失去研究價值。筆者雖著文獨說,仍難免有管窺之見。可知,研究峨眉拳源難度之大,好在當今武壇,廣開言路,謬誤逢有公論。
峨眉拳,作為峨眉武術精華而流傳于世,自明代以來,歷時數百年,不斷繼承、發展成為一大技術體系,被武林公認為中華武術三大技術流派之一。
峨眉拳源遠流長,有關蹤跡,散載于一些史料文摘之中。例如:
其一:《太平宇宙記》記有“巴族廩君善投劍、精弓矢。”《呂覽》載:“賓人好武,善鐵使棍”。《華陽國志·蜀志》有“蜀族五丁舉萬鈞”之記載。上述引證說明自古以來,四川境內蜀民尚武、巴人善劍,成為峨眉拳源。有關峨眉拳械見諸文字則始于明代;明人唐順之在《荊州先生文集》卷二中寫有《峨眉道人拳歌》,對峨眉拳技藝和峨眉道人之功夫進行了精辟的描述;明人程沖斗著有《峨眉槍法》一卷,稱其槍法由峨眉高僧恩所傳。據《清人述異》記載:“明遺民陸孚庭先生精通武藝,其所擅長梅花槍法,為蜀中峨眉高僧所傳。”
峨眉拳以內練氣血運轉、外練擊法為主,講究神形兼備、內外兼修、功法一體、亦剛亦柔,剛柔相濟。因此,峨眉拳常以峨眉氣功為內修之根本。故,峨眉氣功歷史悠久,據《峨眉山志》記載,唐代供都進士在峨眉山觀看道士表演《玄鶴功》后,曾寫到:“古稱天柱連九天,峨眉道士棲其巔,近聞教得元鶴舞,試憑除卻青芝田。”元鶴舞即玄鶴功,屬峨眉氣功之一。據巨贊法師著文所載,峨眉氣功之精髓薈萃于《峨眉十二莊》之中。巨贊法師說:“南宋時,峨眉山白云禪師初本道教徒,后削發為僧,他運用道、醫兩家對人體的陰陽虛實、臟腑盛衰原機理,結合佛門中的動靜功法,經過多年探討,創造出了這套峨眉十二莊功法。”上述引證,說明峨眉拳源歷史悠久。為再深入探考峨眉源源,特再引文佐證。
佐證例:其二、據中國奧委會新聞與出版委員會、香港國際企業公司出版的《中國武術》說:“峨眉武術因源出于四川省著名佛教勝地峨眉山而得名,長期流傳于四川民間。可惜流傳不廣,不少套路和功法已經失傳或瀕于失傳。峨眉派源起年代已無砍鑒史料可考。據說,此派的形成晚于少林和武當兩派,是兼采兩家之長而獨樹一幟的。”
其三,成都體育學院習云太教授所著《中國武術史》(1985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第二部分第十三章拳術第四十一節四川地方拳中寫到,四川峨眉山“山上寺僧,在早晚參禪念佛之余,常弄槍使棒,踢腿、練拳。寺僧練武吸取了四川地方拳術的等點并逐漸形成了峨眉派拳系。”并指出“峨眉派拳系,是四川土生土長的拳術,遠在明代唐順之《峨眉道人拳歌》中就有記載,并且已經形成了完整的套路形式。”“說明遠在明代,峨眉拳已引起人們重視。”
其四,著名體育記者李高中在其《峨眉真功夫》(1985年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專輯中說:“峨眉山,不僅是‘佛門仙鄉’,也是名揚中外的峨眉武術發源地。”“峨眉武術兼備佛家與道家之長,既吸收了道家的動功,又有佛家神修的基礎,獨狼子野心了一套動、靜相結合的練功方法,這種方法與各種拳術、器械及散打技藝結合在一起,組成了峨眉派武術體系。”并強調指出“到了明清,峨眉山寺僧逐漸形成了全國聞名的峨眉武術。”
其五,據《湖南省武術拳械錄》下冊記載“湖南峨眉拳屬外來拳種,我銼四川傳入,據說是四川峨眉山龔真僧所創。”“岳陽地區的平江、臨湘一帶,據傳是清光緒初年有四川武士吳艾,在長壽、金龍等地傳授峨眉拳藝。又1909年峨眉武士洪椿湘在平江傳下峨眉拳術。”“武罔縣劉朝監,原笈四川榮縣,1917年跟表叔吾飛真人學峨眉拳術。”可見,峨眉拳藝在清代已流傳到四川以外地區。
其六,峨眉拳除流行于湖南各地外,還流行于素以“武以地名,地以武顯”的中州地區。據《河南省武術拳械錄》第九集二十五《峨眉拳械》一節記載,流傳于許昌、周口地區的峨眉拳秒四川峨眉山普濟禪師所創,后經慧覺禪師傳入河南,繼承人有孟憲超,后傳蘆紹慶等人。
其七,據《四川體育史料》武術專輯(1984年第5期雜志)所刊《峨眉武術初探(初稿)》一文說:“峨眉武術,是以四川的名山——峨眉山而命名。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到了宋代,逐漸形成了峨眉武術的體系。”并較肯定的說:“峨眉武術形成之后,得之于四川峨眉山。峨眉二字,廣而言之,為古巴蜀(今四川省)之稱。因此,無認結實去和現在,凡在四川內流傳久,根基深,具有地方風格的拳種,均屬峨眉武術。”
除以上引文外,對峨眉拳源還有各種議論。例如:孟憲超曾著文《峨眉拳》發表在《武林》雜志1986年第4、5期(總期55、56期)上,該文說:“我在重慶十三中讀書時,曾學過一段拳術,屬峨眉拳法,并抄記一些拳譜。”“我認為這是一門女子創立的拳術。其理由有三:其一,拳志言:“”祖先原為一道姑,后入佛門;其二,以峨眉刺應為女子頭上的發簪為據;其三,拳術中招式名稱多與女子有關為由。”“所以我認為峨眉拳應是一門女子創立的拳術無疑。”像孟憲超之類的論點,限于篇幅,在此不一一例舉。
綜上所述,峨眉拳源最晚也起于明代,因其發生、發展是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追溯其源將上逆至蜀族的蠶叢時期。放眼當代,峨眉拳仍保留著四大類(即峨眉高樁拳、峨眉矮樁拳、峨眉客架拳、峨眉法象拳等類)、八大門(即僧門拳、岳門拳、趙門拳、杜門拳、洪門拳、化門拳、字門拳和會門拳等)、十八家拳(即火龍拳、余家拳、峨眉劍手、錢家弦虎拳、峨眉六合拳、峨眉八卦連花拳、峨眉猴拳、峨眉羅漢拳、盤跛拳、纏絲拳、峨眉派蛇拳、虎爪拳、綠林短打、青城洪拳、滿手拳、梅絲拳、鷂子拳、峨眉地功拳等)。
峨眉拳技藝以關、盤、跛等手法作點穴、拿筋、斷骨、攻喉、截足、挫肋、擊打、踢踹為主要擊法,講究手快、眼明、步活、身靈。常側身進擊,單邊攻防,借力巧打。尤其突出五峰(即頭峰、肘峰、肩峰、臀峰、膝峰)、六肘之運用,峨眉拳譜說:“見拳出拳需用腿,封襠鎖腳肩肘沉,心似寒潭靜如水,氣似長虹貫日月,勢如猛虎出山崗,疾似渴龍奔大江。”總之,峨眉拳技藝的共同特點是:拳法多、腿法少,身法靈、步法活,“功法一體,以氣摧力,內外兼修,亦剛亦柔,動靜結合。”
二、峨眉拳技藝具有鮮明的哲理性
幾百年來,峨眉拳技藝發展不息,其根本原因在于峨眉拳技藝內具有鮮明的哲理性。這種哲理性即是其拳理,又是拳藝發展的必備條件及理論依據。探索其哲理,能動的運用其哲理,才能使峨眉拳技藝得到科學地繼承和發展。峨眉拳技藝中的哲理很多、很深。本文則著重探討以下五點:
(一)峨眉拳技藝具有濃厚的攻防搏擊意識
所謂意識,是指客觀世界以抽象概括的形式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是由人們所處的社會所決定的。峨眉拳技藝中濃厚的武術意識,四川人在長期的社會實踐、攻戰、爭斗、打擂、習武中所養成的勇武好斗習性并使攻搏擊藝術化的客觀表露。峨眉拳技藝是人體為伺機待動的各種靜定姿態與進擊防衛閃躲技擊法運用時各種動態以及內在的神態所組成。其中的神態即為峨眉拳技藝中的意識。這種意識,是通過練拳者的大腦思維活動在頭腦中對某個動作所形成的一個概念,對某個具體動作的反映。四川人自古以來生活在地處“西僻之壤”的四川盆地,氣候特殊、地形復雜,巴蜀民眾勤勞勇敢,尚武善斗,素以靈巧著稱。因此,凡練峨眉拳必須帶著深厚的攻防搏擊意識(即帶有強烈的敵情觀念),做到與假設之敵進行模擬拼搏,精神高度集中,神思敏捷,身靈步活,拳腳生風,擊法變換于瞬間,做到“有形打形,無形打影。”
峨眉拳技藝的深厚意識,是拳師們在長期的習武實踐中產生的。是拳師們大腦這種高級組織的特殊物質的機能,因此,意識活動是在人的第一信號系統和第二信號系統的基礎上進行的思維活動。意識是人腦的屬性。也即是說,峨眉拳技藝的濃厚意識,是可以培訓的。其能動作用反過來對技藝的運動實踐又能起支配作用。拳師們常說,練拳先明意,練技必明法,意由景生,法由意出,意變法變,審時度勢,在氣質上壓倒敵人,故練峨眉拳技藝十分強調膽壯、氣足、力雄、法準、機巧。
強調武術意識是保護武術特色的重要因素,尤其在當今,武術作為競賽項目,正在推向世界,必將成為國際體育競賽的重要內容,凡是只表現原始擊打或向舞臺化、戲劇化方向發展或以殊死搏殺、抒發感情等意識都不符合武術哲理的。
(二)峨眉拳持藝既是中華武術的屬性,又具有四川地方拳術的特殊屬性,這兩者的統一是峨眉拳發展成獨立的技術流派的重要原因。
中華武術源遠流長,在發展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而形成了眾多的技術流派,這些技術流派都具有鮮明的攻防技擊性;能強身、自衛、祛病、益壽、陶冶情操、文化娛樂;并有對抗形式、套路形式、練功等運動形式。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從而成了武術的整個體系。武術的內容和形式及其鮮明特點、多功能性的作用成為中華武術的共同屬性。這種屬性,有別于戲劇、電影中的武打;有別于舞蹈和雜技。峨眉拳技藝,除具有中華武術的普遍性之外,還獨具有手法細密、一法多變、掌指兼用、身靈步活、拳腳生風、剛柔相濟、內外兼修等特點。這些特點,就是峨眉拳技藝的特殊屬性。在峨眉拳技藝的發展過程中,拳師們不斷地吸取各技藝流派技擊精華,充分發揮四川人機智靈巧、頑強勇斗精神,打法則以偏側滾進、單邊攻防、以巧制化、以小制大等特點,從而使其技藝不斷創新、不斷發展。這種在繼承中華武術固有的蔟防技擊性和運動形式基礎上,充分發揮四川人拳術技藝獨特打法、使之揚長避短,從而使峨眉拳技藝既有中華武術的普遍屬性,又具有四川地方拳術的特殊屬性,這兩者的對立與統一才是發展獨立的技術流派的重要原因。
(三)演練峨眉拳技藝要突出拳術中“剛與柔、快與慢、動與靜、虛與實、高與低、輕與重”等矛盾的相互對立與統一,這是拳藝風格的重要標志。
武術的生產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并從原始的爭斗逐步發展為帶法則性的技擊藝術與固定的套路運動藝術,從本能的自衛、無意識的活動,發展成能動的、有意識的技擊運動,并向著多功能性的體育競賽項目方向發展,從中國向世界推廣,成為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這些變化和巨大發展,使武術技術內部結構,尤其是它最本質的攻與防的技擊方法發生根本性變化,這種變化反映在由低級逐漸發展為高級,動作由簡單到復雜,套路由易到難,整體技術由原始擊打發展為較為科學的技擊藝術。峨眉拳技藝的發展正是如此。研究峨眉拳發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社會的需要,而在于拳術中攻與防技擊方法的相生相克,即基本擊法與基本防法的對立與統一;常用攻防與絕招奇法的矛盾與轉化;一般動作與難新動作的相互依存與統一。這些矛盾的對立與統一,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峨眉拳技藝,使其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為生動,風格更加突出,套路機構更加嚴謹,布局更為合理,演練技巧更趨高級化。
為了使峨眉拳技藝的運動節奏更加鮮明,運動特點更為突出,運動風格更加絢麗多姿,在演練固定套路時,一定要使套路中“剛與柔、快與慢、動與靜、虛與實、高與低、輕與重”等矛盾越鮮明、越統一越好。要正確處理好演練技藝中的各種矛盾,就必須明確它們的作用和關系。例如下面所述各組之矛盾。
“剛與柔”這對矛盾在峨眉拳技藝中尤為重要,早在明代唐順之所作的《峨眉道人拳歌》中描述練拳剛時“忽然豎發一頓足,巖石迸裂驚砂走。”柔時“百折連腰盡無首。”練拳必須剛健有力,柔中寓剛,剛而不僵,柔而不軟。峨眉拳技藝所求之剛,是指肌肉收放的速度力量的外露,是拳風之外象,需具有陽剛之健美。所求之柔是指四肢、體軀的肌腹、關節健膜的最大牽張、各主要關節活動面最在幅度的伸轉或多軸性運動。剛與柔的關系在峨眉拳譜中已有論述,拳譜曰:“陰中有陽,柔中育剛,以意示形,形似神同,以柔為本,以剛為用,剛柔得中。”因此,“剛與柔”的相互變化與合理的使用,是演練好峨眉拳技藝的一大勁力法則。
“快與慢”是峨眉拳技藝中運動節奏的具體表現,快與慢要相互依托,互為其根,有慢才有快,有快才有慢。多數峨眉拳講究“慢拉架子快打拳。”慢時“鼻息無聲神氣守”,如木偶似的輕柔細緩,但一書起來則如星女擲靈梭“一撒通身皆是手”。峨眉拳譜記載:“手腳齊出方為真,借力使力須抖勁,拳腳勇銳快當先,招盡勢定慢中靜。”這種以快打慢、以快制快、慢中待發、快慢相兼的技擊原則,正是峨眉拳運動風格之表現。快與慢的正確處理是快而不亂,慢而不散,以快為主,在快中求準,快中墳穩,快中求活動,快中求美,快速有力,快慢相兼。強調快,應防止“一快遮百丑”的思想以及“慢中求細活”的做法。應保持適中的單式動作與段落的速度力量和整套的速度耐力,使快與慢這對矛盾調劑出運動旋律,這種運動旋律感愈強,峨眉拳技藝的運動節奏感就愈強、愈美。
“動與靜”的矛盾關系是“以靜為動為奇。”“默然而處,亦動也。”故有“動極而求靜,靜極而生動,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識為峨眉拳技藝發展的內在原理之一。
“世界恒動”,“生命在于運動”,這是人體固有的屬性,動是指人體科學地運動,這是峨眉拳技藝的基本動態,這種動態包含著踢打摔拿劈刺掄砸多種擊法(并突出“五峰”、“六肘”之運用)以及身軀擰旋折疊、吞吐浮沉、俯仰屈伸;步法的騰挪閃展、進退變換;表現于內的動則是氣血的流暢、精神的聚歙、神思的敏捷、判斷的準確,反應的及時。在拳藝演練的全過程,動為主體、動必有法,法之成技,技之成藝。因此,峨眉拳之動具有強烈的時空感、準確性、健美觀和節律性的技擊實用價值,是有意識有規律的技擊術活動。拳藝中的靜,是法之成勢,即運動擊法的準備與結束時身體之姿態。是蓄勁待發、伺機攻擊或防護的特殊形態。這種形態包括各種步型、手型、身型、平衡、站蹲靜定姿勢,有著嚴格的規范和要求。這類靜定形態,帶著強烈的攻防搏擊意識,形成豐富多姿、優美自然的技藝造型。故峨眉拳中的靜定形態具有很了的文化藝術欣賞價值。從心理學方面講,拳藝中短暫、一瞬間的靜定,能使精神高度集中,并通過人體感覺感知體外時空、景物、敵意等各種客觀條件的復雜情況,使頭腦在安靜狀態下做出最迅速、最果斷的反應,從而使拳藝達到動速靜定的境界。因此,峨眉拳技藝中的動是永恒的,其靜是相對的,暫時的。動與靜在拳藝中的正確使用,是擊法的一大特點。
“虛與實”是峨眉拳法善用的一大原則。四川人體質輕靈,本力不如北方人雄厚,在散打時,常采用“避實擊虛”,以巧制勝。拳經說:“開合虛實,即為拳經。”這就指出,攻出時要開之以虛,誘敵深入,伺機反攻。防守時要合之以實,使敵無暇可擊。峨眉拳技藝講究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虛實實,令人莫測。在拳藝中則表現為重心為偏側以利步勢之變換,其腳就有左虛右實右或右虛左實之分;其手法因常以單邊攻中帶防、防中含攻,攻守兼備,故稱之為實,防之謂虛,以實擊虛,一擊必中,一觸即分,用虛化實,虛而引之,使敵進擊之力失去攻擊點。拳譜云:“實打實,拼蠻勁,虛打虛,空稀稀,實打虛,傷骨筋,虛化實,省氣力。”因此,練拳較技,必明虛實,拳藝方能更精進。
“高與低”這對矛盾反映在拳藝中是指動作結構上的變化要有高有低之變化。因此,峨眉拳路中,就有高樁與矮樁之分;有滿手與短手之別;身法上有挺展放在與收縮緊小之異。拳譜講:“高打矮,長手宰,矮打高,往下掏,不高不矮拳腳招。”又云:“來得高,用手挑,來得矮,用手宰,不高不矮用手排。”峨眉拳演練風格上多有高低起伏、扭旋折疊、俯仰伸屈等變化。因此,有“龍行虎步,雞身猴形、五掌七掌、鵬盡鳳騰”之說。
“輕與重”之矛盾表現在峨眉拳技藝,是以形喻勢的又一體現。拳譜云:“強打蜻蜒點水”樣的輕靈巧打,“弱打似猛虎撲食”樣沉重勇猛。講究輕如蜻蜒點水,重如鐵錘擊石。擊拳以氣摧力,快而有力,發腿似野馬飛蹄,掌指點穴似離弦之箭,疾步似燕子穿云,勢沉如高山巨鼎,竄蹦似猿猴攀枝,靜沉似龍盤虎踞。故,峨眉拳技藝一招一勢重如鐵,一法一式輕如葉。輕為突出重,重為輕之根,輕重緩急,使演練拳藝更趨技藝的悠揚旋律。
以上所述“剛與柔,快與慢、動與靜、虛與實、高與低、輕與重”等矛盾,均在拳藝中綜合性的表現,從而使峨眉拳技藝更富有地方性、民族性、科學性、技擊性和藝術性。其中各組矛盾越尖銳、越統一,拳藝的韻律性就越高,其技擊藝術性就越好。
(四)客架拳術是外來拳術衍變成峨眉拳從量變到質變的結果。
根據四川省武術遺產挖整小組幾年來的調查和統計,目前仍流傳于全川各地的外來拳術如少林拳、各式術極拳、南拳、八卦拳、形意拳、通臂拳等等近百個拳種,其中,在部分還保存著原始母拳的內容、形式、基本方法和運動風格,可是有部分外來拳術套路,如關西拳、關東拳、少林拳、江西拳、湖北拳、湖南拳、福建拳、廣東拳等等,因其長期流傳于四川民間,被拳師們世代改革,雖然保留著原來拳路的主要特點,但人擊法內容、動作結構、演練技巧諸方面都作了許多改革,使之具有四川地方拳藝之風貌,這種因其動作、技擊法數量的增減、使之達到質的變化的拳術,稱之為峨眉客架拳。如青城洪拳大別于少林紅拳。又如峨眉派字門拳,雖母拳來自江西字門拳,但經蜀中拳師不斷變革,歷時百年,終成獨具四川拳味的108字的字門拳術。再比如,少林拳原本出自河南嵩山少林寺,因傳入四川時日很久,川中拳師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增添四川拳技,不斷吸取四川拳法之精粹,致使原來拳路風格大失,形成一種新的拳路,這就是峨眉少林拳。
峨眉客架拳有近百個拳路,各拳路各具特色,但共同的特點是:動作明快、手法細密、架勢開展,腿柔而剛,勁發短快。講究短快。講究盤、撥、砍宰、穿繞、撩掛等的縱橫變化,一法我灸,一掌多用,步法靈活,竄蹦閃展、起伏折疊,要體現出輕、快、穩、準、美等風格。峨眉客架拳既具有外家拳法技擊精髓,又具備內家拳法之功力,強調內外兼修、動靜結合,剛柔相濟。
外來源術,衍化成峨眉拳技藝,受著種種因素的制約,其中重要的一條是在幾十年、上百年的運動實踐中,原拳太從量變到質變的全過程,不斷推陳出新,不斷積累實用招法和新奇動作。不斷豐富客家拳技藝。從而形成為峨睚拳技藝中的一大類別。
(五)正確地處理好繼承和發展辯證關系,是振興峨眉拳技藝的關鍵。
中國武術協會主席、武術研究院院長徐才曾在1986年3月舉行的全國武術遺產挖掘整理總結表彰大會上說過:“通過三年來,武史上第一次有7841人參加的全國性的大規模武術普查、挖掘、整理工作,成績顯著,碩果累累。首先完成了摸清家底,編寫各地方拳械錄的歷史使命,全面、系統而又科學地確定了在全國范圍內,源流有序、拳理分明、風格獨具、自成系統的拳種129種的調查、記錄和錄像,編寫出《中華武術拳械錄1—4卷》,掌握了大量的地方拳術資料。”四川省武術挖整小組因挖整工作成績突出,被評為全國先進集體。
在全國大規模地武術挖整過程中,瀕于失傳的峨眉拳技藝和功法相繼從四川、湖南、河南、安徽、山東、河北、湖北、廣東、江蘇、貴州各省民間挖掘出來,有的已經整理成冊,如安徽省編整成文的《峨眉坤派拳》;河南編寫的《峨眉拳》;四川省出版的《火龍拳》、《蹲樁拳》、《峨眉纏絲拳》、《峨眉三十六閉手》等等峨眉派拳術。在《四川省拳械錄》六卷中搜集、匯編了三十多種峨眉拳種,近兩百個拳械套路。上述種種成就,很有力的搶救了人們公認的峨眉派武術技藝,使其得以保存下來。但是,要使峨眉拳技藝得以很好的繼承的發揚光大,關鍵的問題是正確地處理好繼承和發展的辯證關系。由于老一輩拳師們相繼去世,健在的則年事已高,身懷峨眉拳技藝者又散布各地民間,不少優秀拳藝已經失傳或后繼無人,這就迫使武林志士必須盡快地把峨眉拳技藝中的精華繼承下來,要大力搶救這部分優秀的文化遺產,采取各種措施,首先把已經挖整出來的,把有健身、防身、祛病等峨眉拳套路學下來,錄下來,并在各地組織拳師們鍛煉、表黨政軍和傳授。有關部門,如各級武術館、體育院校武術教研室等單位,要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形式,為繼承峨眉拳技藝做出新貢獻。省、市武術隊應認真吸其精華,不斷研究,使之發展。要能正確地處理好繼承與發民兵的辯證關系,最重要地是解決認識問題,因為我們既不應全盤地、原板原樣的繼承所有的拳路(因為其中有不科學、不健康的成份),又不能揚棄其精華部分而去搞無本的創新。要明確“沒有繼承就沒有發展。”而繼承是發展的根據,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趨勢,現在仍在進行的武術遺產挖掘、整理,則是繼承的必要步驟。現在最大問題是如何繼承、如何發展的問題。我們認為:要用現代體育的觀點和知識對峨眉拳技藝進行研究分析,找出各類、各門中最典型的拳械套路,組織人員進行傳授,要有一批人認真學好,并在繼承傳統套路的基礎上,吸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革內容,豐富擊法,提高技藝,才能使之發展、提高,只有這樣才是振興峨眉拳技藝的關鍵所在。
【峨眉拳源及其拳路技藝哲理初探】相關文章:
打太極拳能減肥嗎12-18
練太極拳的感受和體會03-25
廚房“技藝”作文08-08
生意談判的幾種技藝02-29
峨眉日出作文07-26
峨眉云海作文11-08
峨眉山作文11-03
(合集)峨眉山作文12-06
(精華)峨眉山作文12-07